文章吧手机版
《玻璃城堡》经典影评集
日期:2018-05-28 21: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玻璃城堡》经典影评集

  《玻璃城堡》是一部由德斯汀·克里顿执导,布丽·拉尔森 / 伍迪·哈里森 / 娜奥米·沃茨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玻璃城堡》影评(一):We Are a Family

  这部电影两个小时,我一分都没有停下来,直至结束。电影充满着奇幻色彩,却偏偏是真实发生故事。曲曲折折,每一个人都不容易,每一个人都身经百战,生活不易才华横溢父亲,一辈子却浪费了他的才华浪迹天涯,就是这个意思吧。这一辈子,不是浪费了才华,便是浪费了生命。在这么一个人成为父亲之后,他已经尽他所能,做到最好了。他戒酒前那个眼神,他让珍妮特答应不给他酒的温柔语气,太暖太暖。即使他没有坚持戒酒到最后,他也为心爱的孩子,做了尝试。集癫狂与温柔于一身

  哀乐交织,不才是人生吗?

  演员如同故事的主角本身一样,把感情传达地淋漓尽致,也许不做演员的我们错失了一些感情的体验。这个女人,也许是个凄苦的女人,但她却义无反顾选择爱情。即使在她最痛苦绝望纠缠时候,她悲哀眼睛,依然写着爱。两个个性十足的疯子,成为了四个孩子的父母。发疯的是父母,冷静成熟的是孩子。珍妮特,在她还那么小的时候,她就有那样悲悯的眼神。她长大之后的冷酷,不是真正的她。只是百经磨难之后的盔甲,最了解她的莫过于她的姐妹,所以他们会说,我知道你会拒绝,但终究你还是会去看他。

  你知道吗,这就是我最爱的眼神,不是沉浸在爱里的眼神,不是爱与悲伤绝望纠缠的眼神,是悲悯的眼神。因为悲悯,我们感同身受,我们紧紧交织。爱情里最重要的是爱吗?没有爱就没有爱情,但最重要的,也许是悲悯吧,因那一分悲悯,便不忍利用,不忍责怪,不忍伤害。爱,是最有趣的事,是最迷人的谜,而谜底,只有一个,那就是未知

  最终,我们都会原谅我们最爱的人。

  《玻璃城堡》影评(二):相爱相杀的父女

  相爱相杀!这次是父母与子女,而且是两代!从男主小时候日记知道阴霾童年给他造成巨大心理伤害(男主他妈是不是有点娈童变态啊)。他深爱自己的孩子,不想让他们重蹈覆辙,但却用了一些非常奇怪甚至有点残暴手段让子女学习做如何自我保护。不知不觉自己也变成从小深为恐惧的父母的样子。他一直承诺要给孩子做一个《玻璃城堡》,其实是代表内心既相对隔离但亲情使然又不得不与原生家庭保持‘’有机‘’联系矛盾心理。 2个小时的电影,讲了1小时45分钟的好故事。美式大团圆的结局最终拉低了它的深度现实残酷,是把生活撕碎了给人看,而不是粘起来。

  《玻璃城堡》影评(三):玻璃做的城堡凝聚着最单纯的爱

  这是一部由记录了真实故事的小说改编而来,但是,电影发展了这么多年,我们应该认识到,小说和电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媒介,同一话题的两种表现方式是完全独立的,并不一定非要拿在一起才能比较。所以,我不想讨论原小说的内容,只是谈谈电影告诉了我们什么,以及电影是怎么告诉我们的。 我想,导演看中的不是这部小说,而是这部小说背后的故事,而我想,这种打动我们的也正是这真实的故事。初看这部电影,看到他们逃避住院费用的一幕时,我以为我看到了《神奇队长》——不久前的另一部电影,但接下来就发现两者并不一样,《神奇队长》所宣扬的是一种另类精神,而意义则是反映一种社会现象。虽然它最终也已亲子矛盾与矛盾解决收尾,但我认为正是这一笔导致了其电影的失败。而《玻璃城堡》就完全不一样,其基于真实的故事,其中的父母虽然另类,但不是创造出来的另类,而是活生生的真实。而电影的目的也不是宣传,而是打动观众,以真实的生活,深切的亲情。 当然,其剧情的设计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让我想起来另外一部电影,也是基于真实事件,《大梦想家》,记录了当初经典迪士尼电影《欢乐家人》是如何能拍出来的。两部电影中都存在了一个才华横溢,怀揣梦想,却受迫于生活,堕落、酗酒的父亲,和一个相信父亲,热爱父亲,深受父亲影响女儿。两部电影都是经典,但其表现的方法和深度是有区别的。我只能说如今的电影是越来越趋向复杂,人物性格复杂,主题多样化等等。《大梦想家》只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梦想是被呵护幻想,即是再不真实,只要珍惜,它一定会成为未来珍贵事物。而这一主题也在电影中表现的十分到位,但《玻璃城堡》明显就复杂多了。首先是人物的塑造,父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堕落梦想家,而是一个深爱着家人,才华横溢怀揣梦想却内心矛盾,一方面带给家人快乐,一方面又会带给家人伤痛。而女儿也不是一个单纯用作展现“梦想”的角色,而是经历了诸多,欢乐,痛苦,等等,她的生活构建了完整的电影。 这是一个写实主义的电影,但却没有忽视电影表现的技巧。其快慢节奏配合,配乐的选取,色彩的选择都比较恰当的表现了各种快乐、疯狂温馨和令人心碎的情节。电影采取了回忆形式,以成长(父女关系变化)和现实两条线记叙,现实线中的一幕幕暗示了成长线的发展,也表现了女儿心理的变化,达到了心理描写效果,而成长线则是对父亲的写实,对整个故事的记录。在电影的最后两条线交织在一起,也是女儿在经历了一番心理变化最终的明悟,更是电影主题最终的表达。 这是一部复杂的电影,也因此我们总是在思考一个又一个问题,而这,在电影或者生活中,称之为“生活”,生活便是这样。生活总是复杂而多变,让我们的一生中充满了快乐,也有痛苦,但隐藏在生活的背后,在每一个笑容泪水的背后是什么呢?我想,这就是电影所要告诉我们的,是联系了我们,使我们不论经历什么都无法分开的亲情——自然的爱。这种爱是没有条件的,即是我对你已经如此失望;这种爱是自然的,不论你在何方,心中挂念的始终是你;这种爱是复杂的,有着快乐,也包含了痛苦。 我们不能因为人物的复杂,或是情节的曲折就忽视了电影真正的主题,而认为这部电影表达的只是一种教育观念,或是要观众如何地去批判一家人。也许父母有很多不足,或是这种教育方式不是很合适,但是,我们需要在意吗,而他们,电影中的儿女们,真正在意吗?确实,他们在意过,但为什么他们一家人依然如此欢乐,而这生活中,那些好的家庭环境,好的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一家人,又有几个拥有这样的快乐?我想,也许抛弃了浮华,才能换来心中的真实,而电影,作为一种艺术,便夸张了这种真实。 电影中的父亲是一个另类的人,其才华横溢去始终被禁锢在自己的恐惧之中。他反抗这个社会,作为自己追逐梦想的武器,而这,便是他另类的原因。“城里的富豪都住在高级公寓里,但他们呼吸空气非常污浊,在夜晚甚至都不能看见星星,如果要跟他们交换住的地方,那我们肯定脑袋进水了。”这是他的经典语录,可以看出,他的行为是他理想信念的凝固,我们不能说这样的生活对他的儿女们造成了多大的伤害,我们只能说,这种信念已经深深扎根在他的每一个儿女心中,并会将这种信念传递下去。而我认为,父亲对儿女的爱也体现在这种传递之中。爱不是我给你最好的生活,而是将我心中最珍贵的存在送给你。这一点,我认为父亲做到了,他是爱家人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父亲在女儿的婚礼上听到女儿说他一无是处时便病倒的原因。 女儿最后的心理变化便是明悟这一点的过程。女儿的一生深受这种信念的影响,虽然在生活的艰辛中,他们反抗这种信念,最终走向自己的事业,但在工作岗位上却从来没有获得过快乐,相反,快乐只存在于曾经梦幻之中。一方面是生活,一方面是梦想,然而大多数人选择了生活。但“父亲”告诉我,那不是真正的生活。为什么影片名字叫做“玻璃城堡”,我想,那是梦想的发源地,也是梦想的破灭,但最终却是梦想的归宿。其实他们一家每一个人都屈服于生活,即是他们也从来没有停止反抗。“玻璃城堡”是造不出来的,但它存在的真正意义是一种信念,恰如女儿最后所说的,“记忆最快乐日子是我们一起设计如何建造玻璃城堡的时候”。 回过头来说,什么是爱。爱不是物质的,而是信念;爱不是真实的,而是虚幻;爱不是可以思考的,只能体会;爱是摸不着的,却真切的存在。而这,便是电影所要真正告诉我们的意义所在

  《玻璃城堡》影评(四):愿我们都能学会

  相比电影的跳跃,原著描写更为细致细腻,譬如因为贫穷低微学校受到的霸凌和排挤。譬如翻垃圾桶里丢弃的食物果腹而又害怕被人发现的心酸和害怕。譬如各种搬家逃亡的奔波劳碌,譬如没有朋友,没有希望,没有食物的封闭绝望。譬如由父亲最坚定支持者慢慢变化为失望到最后最后的成年后和解的心路历程

  可能电影篇幅有限,很多细节没法展示,回忆和现在穿插来回,之间衔接缺乏足够的关联过渡不够自然。

  真实故事改编,因而现实相处的一些影像在电影结束后展示更为让人深思。这不是虚构,而是真实。或许生活远比戏剧来的更加残酷。一家人感情羁绊很深,也有过好时光。没有什么是非对错,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的权利自由,但是作为孩子,食不果腹忍饥挨饿,时时处于混乱和逃亡中确实会留下心理阴影吧?

  但愿我们都能学会爱,以不那么锋利的方式去给予。

  《玻璃城堡》影评(五):我的混账老爹

  《玻璃城堡》,根据真实事迹改编,一个另类流浪家庭的亲情往事重点写父女情,单说艺术成就,顶多打7分,但有亲情加持,我给8分,如果奥斯卡给我投票权,我会把最佳影片给这部,至少比近几年的获奖烂片好多了。

  不知有多少观众会像片中女儿一样有一个“混账老爹”,但是,给我们加持三观的也往往是自己的“混账老爹”,你认也罢,不认也罢,他是你爹,在这事上,没有选择。片中的女儿,应该感谢有这么一个老爹,为自己构建了一个童话般的童年,虽然这童话并不甜美,甚至充满苦涩,但是,它是与众不同的,并且让你成为与众不同的你。这也是这部电影的价值所在,它与众不同。

  饰演父亲的伍迪哈里森神似原型人物,这是好莱坞式的真诚中国影坛太缺了。可惜母亲的扮演者不是《天生杀人狂》中与哈里森配戏的朱丽叶·刘易斯。如果二位大神重新联手,会令这影片多出些新意:也许,只有杀人狂才会这么养育子女。这是活在正常世界里的人的想法

  片子开头部分,女儿在家烧饭时被烧伤,导致伤痕陪伴她一辈子,事故的直接责任人不应是母亲,而是父亲,这样写才能贴合影片的父女情主题。

  女儿说:我像你,对此我很高兴

  《玻璃城堡》影评(六):日子过反了

  梦中的玻璃屋没有盖起,烟酒也没有戒掉,甚至有时候解决不了一家人的温饱,甚至不知道下一个“家”在那,可这一切都不妨碍他成为这个世界上最懂孩子的爸爸,最爱孩子们的人之一。

  或许他对其他人有天生歧视,有可能因为他幼年被系统的教育和不怎么温馨的家庭伤害过,可也不妨碍他教孩子们成为一个勇敢,独立,客观,容易发现幸福,快乐和面对困难,一定面对困难才能克服的人。

  每个人都一样好像只能记住别人对你的坏,却忘了那个人给你带去的关心照顾包容,教育和陪伴。。。曾经听过一句话,现在的学校就知道教育了,却忘了最重要的育德,德行没有跟上,而脑子去已行驶甚远, 没有德行人成了自私自利的人,成了不懂孝只懂敷衍了事的人,有些东西不是书本金钱能教育的,就像你可以得到一样东西,却失去了那份兴趣

  《玻璃城堡》影评(七):即便掉到屎里,只要我们愿意把头伸出来,还是能呼吸!

  父母们总觉得他们倾其所能,实际上他们的确也倾尽所能,只是他们倾尽的是他们觉得应该给予的东西,并且他们由于行动力有限,即便是他们希望给予的东西也没能给出,如同那个玻璃城堡,永远是图纸状态。甚至于他们不仅仅是行动力有限,而且有人格缺陷,他们时常亲手为我们刨出了屎坑。但又能怎样 ? 即使掉到屎里,只要我们愿意把头伸出来,我们还是能呼吸!

  看到不少的评论都在批评片中的父母,实际上要是了解美国历史,了解他们父母所生活的时代(应该是60年代洗礼过的一代,在美国叫极端的一代,嬉皮士,性解放......),我们便可能不会责怪片中的父母,如同片尾父亲临终讲话,实际上他自己一直与恶魔斗争,但他斗争了一辈子,才醒悟,他其实在机器作斗争,而不是与机器所代表的制度文化斗争。并且,他丝毫未征得自己孩子们的同意,把她们拖上一起,对抗他所谓的恶魔。所以,当女儿在医院时感到的是满足,当女儿们奋力地想离家时,当女主不愿理她父母时,她妈妈说女主的价值观扭曲了。

  如果不是后来女儿的出息,可以说这样一个家庭是一个十足的悲剧。所以,看看我们多功利!要是再来一场战争,肯定他的子女们生存率更高,我们把成功,把人生价值就这样定义了,而且似乎天经地义。想起,葛优在非诚勿扰里就当时那个选美说道,凭什么他们说美就美,美的标准凭什么掌握在他们手里。当然,这里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起码这是当时他们父亲的想法,一个被伤害了的人,一个走不出阴影的人的想法,“凭什么让大城市的人,定义我们的价值观?”可以说,他大半辈子都还躺在自己为了子女好,并且甚至迷惑在比别人父母做的更好,这样的迷雾中。

  我们何曾没有责怪我们的父母,或者甚至说,我们的父母理应遭到责怪。他们第一次做父母,全凭经验,从未学习过如何做父母,没有买过一本关于怎样做父母的书,没有专门请教过如何教孩子,他们全凭感觉,给出他们认为的最好教育。但,恰巧一些父母,就如女主的那样,比较独特。

  我们当然可以责怪这个世界,责怪父母。是的,他们该受到责怪,理应被谴责。

  事实上,它们也都买单了,看看当今美国,已经被其自以为是把世界弄的一团糟,而女主的父亲更是折了不少阳寿。

  难道这一切,就让当事人感觉轻松了???

  我相信,这是这部电影、小说能够博得好感的理由:即使再不幸,我们也不要消沉,要寻找出路,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的遭遇而沉沦,我们要改变,我们能改变!

  看了这部电影,有所释然,尤其是在我们这种文化中,片中的“父亲”太多了,只是没有这么极端,他们一方面固执地认为自己的想法最正确(显然并非如此),另一方面他们又常常有人格缺陷(如同片子父亲酗酒),尽管他们很顾家,很努力,但是他们也亲手画出了圆圈圈,非要我们的世界按照他的意图来。

  但我们依然有办法,应该想办法,走出、闯出自己的天地。是的,即使我们掉到屎里,只要我们愿意把头伸出来,我们还是能呼吸!

  《玻璃城堡》影评(八):不满意不理解不原谅,但我不能不管你

  客观来说,我相信大部分使用豆瓣的朋友,家庭条件应该还不错,没有如片中的经历和体会,非常正常,而我,在结婚前也是其中之一。

  婚后媳妇家庭简直跟Rex家一模一样,至今我不理解岳父在清醒时大好人一个,却又经常要酗酒闹笑话,谁也得罪过;更不理解媳妇的亲哥拖家带小的,依旧靠父母长辈救济,与我同龄,活得心比天高却一事无成;当然也不理解媳妇为何明知道竹篮打水,还要忍不住一次次向家里人伸出援助之手…相比之下,我的父母并不富裕,但是自给自足不是问题,与我家庭间关系相对独立,多有给予,从不索取什么。不平衡的对比,心态如片中子女一样极度失衡,心绪终无宁日。

  也不是没有激烈争执过,告诉媳妇如何像二女一样抗争与独立,不去负担不应该负担的责任,为自己而过活!但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如同电影一样,媳妇的确如二女,不仅刚强独立,事业心重,为自己也为自己爸妈奋斗着。

  年久经日,媳妇家里的矛盾关系依旧突出,波及我们自己小家幸福的问题依旧存在,但一切并没有因此而真的切割断离,反而如片中说提及moments,心生感念,很难说不管就不管的。

  无论从什么角度分析结构Rex,无论好与坏,方式方法是否得当,总归不是一个刻意恶毒折磨家人子女的人,反而会是屡有高光表现的夫与父。

  一如二女腹部的烧伤疤痕,承认与接纳自身周遭的丑恶和不爽是我们做出正确行为的第一步,拒接和抗拒只会影响到往后我们的一切决策,路也会越走越偏,并非明智之举。

  《玻璃城堡》影评(九):和原书大相径庭的拙劣改编

  电影版的《玻璃城堡》整个儿被笼罩上了一层金色光晕,光晕在女孩子们几天没有洗的头发上跳跃着,在破木头房子乱堆的垃圾上折射出来,在饿着肚子野地睡觉的孩子眼中看出去的Joshua 树上闪烁着。这些光晕,就是好莱坞驾轻就熟信手拈来的鸡汤之光。再搭配上套路极了的,只要爹妈孩子在一起就响起的,草原小屋的配乐,好好一部舔着伤口诚实回顾自己成长经历的memoire就被整成了一部平庸拙劣乏善可陈的电影。

  可是,这不是爸爸勤劳勇敢妈妈善良虔诚,一起带领着孩子们在草原小屋里幸福生活的故事啊。《玻璃城堡》里的孩子们饿到不行了只能自己动手人造黄油拌白糖吃,书里面说不好吃,磕碜牙,电影里面都要改变成孩子们赞扬居然挺好吃;妈妈除了画画对孩子的苦难视而不见,爸爸那着最后一点钱喝个烂醉回来。那是会下雪的西维吉尼亚山区,最冷可以零下二十度,没有暖气的破房子,冬天可怎么活下去?电影里的是星空下,慈爱的父亲打着嘴炮,说这颗星星是你的,女儿眼里映射出闪出爱的星光;可是另一个指甲里面塞满了诚实的污泥,脱口而出:“你就是没钱给我们买真礼物而已!“ 的女儿跑去了哪里?

  孩子长大到了纽约以后的部分尤其拙劣,我知道导演很想拍出那四个孩子这样成长以后,心理遭受的创伤,急切想融入正常人的正常世界,却格格不入。无论表面上如何成功光鲜,内心却永远背负着过去的沉重影子。但我真心没有看出来,我看到的是一个要啥有啥的女儿,作天作地,和她奇葩的充满激情的博学的一事无成的酗酒的爸爸bonding 的故事。

  但看书的介绍农民不是这样的。接近电影结尾处,那段老套到不行的,吃饭吃到一半跑掉的桥段,彻底把我气笑了。

  我又开始了对自己灵魂的质问:

  这是在干嘛?

  我干嘛要看这个?

  不好好读书想偷懒就这个下场知道不?

  于是我去看了原著

  给三颗星,因为演员演技全体在线,选得也很符合书里的描述,只是电影情节改得太离谱,连基调都变了。书里对父母批评的语气到电影里面全部成了怀旧色彩的甜蜜回忆,书里面父母幼稚不负责任的行为,在电影里面也被描绘成自由不羁的放养。可惜了这些好演员,和好原著。

  《玻璃城堡》影评(十):一边逃离 一边热爱

  lt;玻璃城堡>/(2017)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但却离奇得超乎形象

  一个拥有价值百万美元土地 却坚持流浪街头的画家母亲

  一个才华横溢 创意满分 却整日酗酒的天才父亲

  四个聪明坚强 不经人事时就学会照看彼此的孩子

  构成了同时饱含痛苦和欢乐的沃尔斯一家

  动荡不安的童年 带给了他们不确定性

  天马行空的父母 给他们造成了意想不到的伤害

  可是 细数那些幸福和话语

  你又会选择原谅

  是一部 讲述生活方式的剧情片

  是一部 讲述原谅与救赎的家庭片

  “属于我的一颗星星

  沃尔斯一家可以说是永远生活在路上

  他们从没刻意地停留在一个地方

  画家母亲 可能只因为荒漠中一颗坚强生长的树木

  就摆出画架 拿出调色板 开始作画

  他们那一夜 就会睡在月光下

  与星星作陪

  甚至当圣诞节没有金钱买礼物的时候

  父亲还会将天上的星星 赠送给他的孩子们

  “选一颗属于你的 星星”

  对于那时的孩子而言 可谓是一般父母做不出来的 浪漫举动

  虽然 现实是他们的经济拮据

  但是这种纯真和幸福

  确实是住在城市里 循规蹈矩的人家 感受不到的

  永远建不成的 玻璃城堡

  “说不等于做”

  “Talking isn’t trying”

  从珍妮特小时候起

  父亲就告诉她 他们会有一座玻璃城堡

  而现在的车上生活 总有一天结束

  直到她的小妹妹出生

  承诺中的玻璃城堡也没有建成

  甚至父亲酗酒的恶习愈演愈烈

  试想

  当你的父母都沉醉于自己的世界

  无暇顾及你 让你饿肚子

  还会因为你的坦率责骂你

  你的内心 会如何作想

  珍妮特终于明白 这样的生活

  是他们必须逃离的生活

  他们必须开始攒钱 开始上学

  直到那一日 彻底离开这个家庭

  离开这个活在空想中 逃避现实的家庭

  玻璃城堡 永远不会有

  但自己的生活 可以随时准备创造

  空想主义和现实生活 能否共存

  住在山上享受一段自由的童年固然好

  但你不能拒绝改变

  你应该学习知识 应该接触外界

  不是父亲那种粗俗的语言和暴力的行为

  父亲虽然没有建成玻璃城堡

  但那个为之努力的过程

  是珍妮特尤为感激的记忆

  因为母亲的过失 让珍妮特被烧伤

  让一个漂亮的小女孩 有了丑陋的外表

  是父亲告诉她不要害怕

  与它正视 面对自己的“恶魔”

  父亲再不赞成小女儿搬出去 离开他

  还是在女儿需要的时候 出现

  是用赌博得来的钱 交上了学费

  尽力 完成女儿的梦

  女儿发表的每一篇文字 他都小心珍藏

  他默默地注视着她实现梦想

  告诉她 她内心的坚强和天性 始终没变

  她应该做自己真正喜爱的事业

  这也是 最后珍妮特离开自己优越生活的本因

  所以说 空想主义和现实生活

  还是可以共存

  一个人应当有 英雄梦想

  和 回归生活的能力

  谈起你 的时候

  有泪光

  珍妮特的父母任性了一辈子

  疯疯癫癫 看似不具备一点父母的品质和自我认知

  可潜移默化地 他们依旧教会了孩子善良 坚强

  虽然有时他们会遗忘自己的责任

  但他们的一整颗心 的确在爱着自己的孩子

  或许 父亲只是忙于与自己的心魔抗争

  忽略了 身后还有自己的小女儿在等待

  是自己的不成熟 伤害了孩子们

  每当回忆起父亲的时候 眼中的泪光

  就是最好的证明

  真是奇怪 我能记起的

  竟只剩你的贴心和教导了

  珍妮特最终原谅了父母的 不负责任 轻率和自我

  因为 她依然怀念那些记忆

  怀念属于她的那颗星星

  这一整个家庭

  我曾试着逃离

  但我现在只有满心的热爱

  文章最后 想告诉大家 光xiu也开了自己的公众号

  一束热热的光xiu

  OR

  xiuxiuxiu_light

  光xiu 再此 静候多时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玻璃城堡》经典影评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