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荣枯鉴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1-23 01:33: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荣枯鉴读后感精选

  《荣枯鉴》是一本由[五代]长乐老著作,吉林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3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荣枯鉴》精选点评:

  ●君子惑于微,不惑于大。

  ●冯道德一生应该是受到很多人羡慕的一生了吧

  ●很多年前读过,记得当时的震撼挺大的!而且比较好读,我素养不够,一看文言文就晕。所以这书我喜欢!

  ●良知

  ●很赞

  ●: C912.1/3133

  ●是时候把曾国藩的《冰鉴》拿来学习一下了。

  ●厚黑学

  ●无味之极,厕所读物。后悔花钱花时间

  ●现在还看不懂,需要有很多年的人生经历后,再看一遍。

  《荣枯鉴》读后感(一):何谓小人?

  古时君子有几个人是为他人行君子的?不过是为了自我的名节行君子之风,换句现在的话说是为了虚荣用自己的生命去交换。

  忠君就是君子?本书的编者大概是沉迷于儒家道德伦理的吧,我想针对当时冯道的历史环境,站在更中立的立场上去看待他的言行,好像更好些。我没有太多的史实,不过同文的评论都是建立在对君王的忠于不忠的基础上惊醒道德评价,在我看来这本身就是一种谬误。

  吏治治国,不在于君而在于行政体系的稳定,中国就是被儒家子所谓的道德遗毒上千年,把汉民族的创造力和发展潜力空耗在王朝的更迭之中。

  稳定的吏治系统才有可能带来稳定的社会。

  说人小人的未尝不是小人。

  《荣枯鉴》读后感(二):政治

  圆通_ 取悦于上,富贵长命:《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政治斗争中,一旦发现情势不妙,就要立刻见风使舵,随机应变。 如此一来,任凭风吹雨打,也可以稳坐钓鱼台,永保荣华富贵;反之,如果拘泥执着,认准一个理儿,那么难免要翻船。 闻达_ 取悦于上,富贵长命:善于奴颜婢膝 求名勿仕,求官莫名:追求名声美好的人就不要当官,因为职位不是名声;追求职位显赫的人不要爱惜名声,因为品德高尚不会带来荣耀。 解厄_ 谋身者生,忧国者死:忧虑国家的人会丧失自身,忧虑自己的人则安身立命。 得罪于上,归罪于己;得罪于下,推罪于人: 下敬上离。 交结_ 朋友与敌人 身份常更换。 节义_ 明鉴_ 谤言_ 降心_ 攻心为上:诸葛七擒孟获,南边再无战事。 上宠者弗明责,上怨者休暗结:被上司宠幸的人不要公开指责他,被上司怨恨的人不要私下结交他。 君子制于亲,小人畏于烈:君子受制于亲,小人畏惧比自己更奸诈的。 理不直言,谏宜婉转:“不”去掉,直言常遭忌。 示伪_ 揣知_ 知人知心,驾驭对手: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对手,才能战胜对手。 揣测心结,消除敌意:揣知的结果不能让显示给别人,显示给别人,就会有祸患。揣测到别人的私密,别人忌讳的地方就能消解了。 结交左右,揣测上情:如何能正确揣测到上司的心思呢?其中最主要的一条便是结交上司身边的人,因为上司的心理,是通过他自己的一言一行表现出来的;而一言一行,只有身边的人才能尽收眼底。

  《荣枯鉴》读后感(三):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我不知道作者有没有读懂冯道的那首“偶作”,就引了一堆资料在这里骂人,其实即使就你引的这些资料而言,冯道也并没有作过什么真正的坏事。

  中国史上对人的评价很简单,无非是一个忠奸。而且这忠奸更多的并非是指对国家或者百姓,而只是对某个人或者某个皇室。看过鲁迅先生的《我之节烈观》的人应该都记得先生的观点:皇帝愈要臣子守节,男人别愈要女子节烈。并且五代史本是宋人所做,宋代的那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等的迂腐节烈观已浸透进去。直接导致了历史评判标准的脱节,不然的话那管仲,魏征哪个不是贰臣?怎么偏偏去骂这个冯道?这种不分是非的评判方式早就过时,未料到作者在这里仍然津津乐道。

  再说五代这个大背景,短短五十四年,朝代更迭之速史上少有,这是一个标准的乱世。在这个乱世里,无非也就是个丛林法则。谁拳头硬谁说话。无非是一帮子武夫在那力争来夺去。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你还想忠于谁?冯道是个聪明人,作者的评价中也说了:他用自己所处的地位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实事,不嗜杀,亲民。这就已经足以做个好人了,至于城头飘着哪家的大王旗,关我鸟事?

  所以说做人有大是非和小是非,有大忠和愚忠。冯道所为,几乎可以算得是个圣人,即使不用现代人的眼光把他盲目拔高,给个好人的评价也不为过。而且作者引用史料中,对冯道的原话,已经先入为主的给了“肉麻”“谄媚”等等评价,静心换个角度来看,冯道的话哪句不是在为百姓少受战乱而发??

  现在已经不是封建时代,那种愚忠还是扔进历史的垃圾堆吧,还有就是对人物的评价,最好是客观一些,不要以别人早就定好基调的是非为是非,长点脑子。君子小人这种偏颇之至有欠客观的标准还是别拿来骗嫁人了。还有,余秋雨这种人的话你都敢用,真是佩服佩服。

  最后,请看本文标题;这句话出自梁启超写的《李鸿章传》,也推荐作者读一下,好学学怎样才是评判历史应有的态度。

  《荣枯鉴》读后感(四):补充资料:冯道的《偶作》

  内容:★★★★★

  翻译:N/A

  排印:★★★☆☆

  装帧:★★★☆☆

  偶作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

  我们应当感谢这本书的编篡者,让《荣枯鉴》重新回到了公众视野,之前一直以为这部书已经失传。

  有些遗憾的是,编篡者同时把读者带到了沟里。加上时尚学者余秋雨在旁边于我心有戚戚焉地帮腔,冯道更加容易被读者接受为小人的形象。此书的出版年份比余秋雨的《山居笔记》稍晚,在《历史的暗角》一文中,余秋雨也对小人痛加鞭笞。本书的编篡者找到余秋雨做推荐,也算是得其所哉。

  不知道是出于某些需要,或是编篡者缺乏基本的传统文化素养,书中的译文和举例对原文作了非常夸张的曲解。建议大家在阅读的时候,仅读原文,忽略译文,例子当作故事看。本书的编篡者对《荣枯鉴》的贡献,也可以说是功过各半了。

  从《偶作》来看,冯道的人生体验在有些方面甚至超越了孔子。孔子尚感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冯道认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冯道是一个对世事洞察很究竟的人,他在《偶作》的四句中说明了自己体验出来的四种人生心得:

  一、身处逆境,不要怨天尤人,想一想自己以前做过什么,导致了今天的境遇。

  二、好的统治者未必是老百姓所期望的的好人,应当是一个通晓事理的人。

  三、道德一直存在于世间,并支配着社会的发展。所谓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不过是人心对道德的麻木,并非道德的消失。

  四、只要秉持自己的良知,可以在任何环境下从容立身。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过是对自己良知的逃避罢了。

  像冯道这样人,评价起来总有力不从心,言不达意的感觉。这篇书评或许还会再次修改。

  了解冯道,可以阅读《旧五代史·冯道列传》。

  《荣枯鉴》读后感(五):道德几时曾去世

  终于刷完长乐老的相关资料了~我喜欢的还是《旧五代史》里面薛居正他们对冯道的前半部分评价,

“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礼”。

  家天下,史册万千,又有多少人能像冯道那样,真正做到家天下呢?嗯,早先给企老师写过一篇读书稿,没用上,就放在这里吧~

  冯道写过一部小册子,叫《荣枯鉴》。这本书里的内容,不说惊世骇俗,但也算得上是很离经叛道了。为什么呢?因为身在中国古代,从小接受儒家文化教育的冯道,居然在这本书里面说,做不了君子,做小人也是可以的,只要能达到目的就行。这种言论,有多少人能接受?又有几个人敢提?为什么冯道会这样说?这和他的身世背景有关。

  冯道出身在五代十国。中国历史上,有好几次大分裂时代,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还有一个时代,就是紧接着唐朝以后,宋以前的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五代和十国的合称,五代,分别指的是五个国家,后梁、后唐、后晋、后汉,还有后周。而冯道呢,他是后梁人,但除了后梁以外,其他几个国家的大官,冯道都做过了。皇帝换了十一个,冯道还是那个冯道,所以冯道又被后人称为“不倒翁”。有好几个名人都骂过他,欧阳修说冯道是没有廉耻,司马光则说他是奸臣中的奸臣。但是在冯道活着的时候,大家对他的评价,和后世完全不同。大家都非常推崇他的德行,甚至还把他和孔子相提并论,可见对他的肯定。冯道也很担得起这样的肯定。刚才我们说过,冯道经历五朝十一帝,不说其他,有两件事,就非常厉害。

  第一件,是印刷儒家经典。这是在后唐明宗的时候,冯道当时是宰相,奏请国子监来校定《九经》,然后刻板印卖。这是中国古代,政府第一次这么大规模地印书。这个事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就是,它保留了儒家经典,保存了儒家文化。我们知道,乱世的时候,人都自身难保,何况是书了。有很多文章典籍,都毁于战火,从此失传,但在冯道的努力下,政府大规模印书,儒家文化得到了保留。如果没有冯道的这个举动,我们一直称赞的两宋文学盛世,到底还会不会有,有的话,能有多兴盛,恐怕还是个未知数。 这是第一件事。第二件事,就是冯道对百姓的保护。当时契丹灭了后晋,契丹主召见冯道,问他:怎么才能救现在的天下苍生?冯道说,“此时百姓,佛再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契丹也因为这样,没有大量屠杀中原的百姓。冯道呢,也没有以死明志,而是做了契丹的大臣。这也是后世骂他骂得很厉害的一个原因。你换了好几个中原的顶头上司就算了,现在居然还跑去做胡人的大臣,还有没有一点民族气节了?我们知道南宋很著名的大臣,文天祥,就是以气节著称的,写的诗也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宁死不事外族。相比起来,冯道做的这些,叫什么事?气节呢?

  气节固然重要,但五代十国是一个乱世,朝代更迭简直就是家常便饭,每个朝代的时间,也就十多二十年,甚至还有几年的,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求“忠臣不事二君”,那就太不现实了。而且重气节,轻实务,也和冯道的人生观不一致。唐太宗曾经说过,民为上,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用来概括冯道的人生观,再适合不过了。冯道不在乎自己顶头上司究竟是哪一个,他只在乎顶头上司,能不能给天下苍生一个安宁。如果可以,那么做君子,做小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这也是冯道《荣枯鉴》里写的,如果运道不错,当然要做君子,但如果时运不济,外小人而内君子,也是可以的。因为很多时候,做小人比做君子容易,也能做成很多君子没办法做到的事。比如劝谏君主,别人劝不了的,冯道能劝,因为他劝得很隐晦。他有一次劝后唐明宗,说,老臣我出使的时候,骑马路过乡间小道,觉得很危险,总怕摔下来,所以非常小心谨慎。等到了平地,觉得安全了,反而就摔伤了。在危险中,人考虑得周全,安全的时候,反而就不那么谨慎,这也是人之常情。这样说话,为国君的,反而能听得进去。《荣枯鉴》,如其名,道尽人生荣枯,点破世事变化。亡国之后,不食周粟的气节固然让人觉得非常敬佩,但在这之外,另一种风骨,如冯道这样的,也同样让人动容。

  冯道写过一首《偶作》,我非常喜欢。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这岂非就是他一生的写照,也是这本《荣枯鉴》,想要表达的全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荣枯鉴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