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琵琶记》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1-22 03:38: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琵琶记》的读后感大全

  《琵琶记》是一本由(明)高明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页数:3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琵琶记》精选点评:

  ●古典戏曲真是情节简单到爆,其实真正值得看的是文本。

  ●把蔡邕强行洗白之后的逻辑真诡异

  ●蔡邕够恶心了,把他当正面人物写更恶心。

  ●戏曲作品选读课打卡✅

  ●许多处逻辑其实不通,取名我也不解。

  ●= =

  ●蔡伯喈有什么问题吗???扭扭捏捏含含糊糊爱慕虚荣 还全忠全孝 个屁嘞??

  ●苦尽甜来赵五娘,争得梅花分外香。世人皆传《琵琶记》,敢与日月争流光。——高明《琵琶记》 从蔡伯喈进京赶考,到身不由己娶了牛家小姐,期间其发妻赵五娘所受的苦,委屈都不是一两句就道明白的,幸而结局皆大欢喜,二女共侍一夫!相信他们手中的琴,琵琶,箫,定能弹奏出世间最美妙的旋律!

  ●瑕不掩瑜。

  ●专业课要求看的书,觉得文辞通俗,比较有意思。特别是老翁老妪互相埋怨的一段,辛辣又俏皮。

  《琵琶记》读后感(一):请不要什么都扯上反封建

  因为徐渭之《南词叙录》对此篇推崇备至,因此选择了阅读此文,却不免失望。

  高明之《琵琶记》改编自《赵贞女蔡二郎》。由世俗创作转向文人创作,蔡伯喈成了忠孝节义的典范,词曲创作有了艺术追求,问答之际不见扭造,像“俺这里欢娱夜宿芙蓉帐,他那里寂寞偏嫌更漏长”这种共情的句子见证了其文学上的求新。

  但有两个问题可以探讨。《琵琶记》将结局改成了蔡伯喈忠孝节义俱全,二女共仕一夫。我认为这不仅仅是有些评论认为的大团圆结局符合观众审美要求。实际上,这就可以看出市井创作者向文人创作者的转变对戏剧创作的影响。这种转变是创作技法上的提高和创作立意上的转变并行的。创作立意受创作者身份的影响,市民阶层尚敢对背弃诺言的无耻官僚施以诅咒式的报复,而文人却不敢像所谓大义名分发起任何挑战,这使文本虽然更加精巧,但恰恰失了本色。

  其二,我认为高明的故事结构实际上是有问题的。前期蔡伯喈三不从的情节使其后他要做宰相驸马天子门生需要一个合理的转机。高明没有创造转机,就只能采用“天子降旌”这一环节来解释蔡行为的合理性。问题在于,机械降神式的结局是早期古希腊戏剧在戏剧艺术不发达,戏剧产生的矛盾无法解决时的惯常套路。与高明同时期的英国才子派剧作家已经能够通过主角自身的能动来打破剧情施加的困境,而在中国,皇帝仍然是剧作家们解决一切戏剧冲突的寄托。从徐渭的《南词叙录》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此时的中国戏剧音乐艺术文学艺术皆有所长,但戏剧艺术仍未受到重视,甚至可以说造成了我们今天对与中国古典戏剧文学上的批评远远大于戏剧上的批评。相似的情况还将影响中国戏剧很长时间。

  最后的最后,看有些评论大谈本剧之反封建所在,实在苦笑不得,我以为文学评论无分高低,发乎于心便应得到尊重,但即使是作为CPC,我依然觉得底线就是不要什么都扯上反封建,这应该啊文学批评的底线。

  《琵琶记》读后感(二):《琵琶记》之忠孝

  同《赵氏孤儿》一般,《琵琶记》要向观众传达忠、孝、仁、义的正确道德思想,教化功能非常强。《赵氏孤儿》是大义、大忠,主要是集中于家族、派别之争,而《琵琶记》是个人的忠孝,主要是集中于一个普通人的忠孝之矛盾。

  《琵琶记》展示了一个非常极端的情况。一位普通书生蔡伯喈,一心只想留在家乡侍奉双亲尽孝道,却被双亲逼到京城赶考。考中之后,承受皇恩做了高官,又娶得佳人,却难以归家。要留在京城里做君王的一位忠臣,就无法回老家做一个孝子,如同第十三出中所唱的一般:

状元,你何须虑,不用焦,人世上离多欢会少。大丈夫当万里封侯,肯守着故园空老?毕竟事君事亲一般道,人生怎全忠和孝?却不见母死王陵归汉朝。

  在忠与孝中抉择,是多么困难。蔡伯喈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挣脱这些道德信条的束缚的,他无法违背皇帝的命令,心里却始终无法忘记父母,忠孝实在难两全。忠与孝,到底哪个更重要呢?自然是忠胜于孝,否则蔡伯喈也不会迟迟都不回老家。最后,蔡伯喈双亲均去世,他和牛氏一同回去老家守孝,但守孝已结束,仍然是回京继续做官。这不难看出,《琵琶记》中,孝道自然要尽,但忠是在首位的。

  在忠孝至上的基础上,儿女情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赵五娘和蔡伯喈之间,更多是举案齐眉般的互相尊重,互相扶持,而非《牡丹亭》的缠绵爱恋。蔡伯喈不愿上京赶考,是担心父母年老无人照顾,而不是顾念新婚的妻子,“为爹泪涟,为娘泪涟,何曾为着夫妻上挂牵”。在第三十七出中,赵五娘与蔡伯喈终于相遇时,蔡伯喈第一句说的便是

呀,我道是谁?原来是你啊,娘子,你怎的穿着破袄,衣衫尽是素缟,莫不是我双亲不保?”

  重点不是在问为什么穿着如此破烂,而是在于“双亲”上。

  赵五娘所展现的是一个极其守孝道和遵守仁义的女子,她的行为正好与蔡伯喈的行为互补,将整部作品的忠孝仁义的思想空白全部补全。

  《琵琶记》读后感(三):白话文版看完后有感

  开篇就有一个情感起伏点,也就是蔡公认为蔡邕贪恋闺房而逼迫他进京赶考,强行拆开刚结婚两月的蔡邕五娘夫妻。蔡公以“立身”为孝道最高目标,认为光耀门楣比儿子亲自侍奉要重要的多,不只是他和张太公,古今中外其实都有这个概念,只是光耀的目标不同而已,古代追求出将入相,“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现代追求个人名利的实现。父母长辈对待自己的孩子总是无私而伟大的,他们并不希望孩子把时间浪费在侍奉自己身上,要是像蔡婆一样支持这一点的话,很可能会被评价为目光短浅,贪图享乐之辈。

  不过在这里也就出现本书第一个大bug,科举制是隋朝杨坚时期确立,唐朝完善的,蔡邕的时代别说科举了,九品中正制都还没影呢,那时候还是察举制,由地方长官根据品行才学等向中央推荐本地的良才。蔡邕从仕也是以这一方法的,他师从太傅胡广,加上善抚琴而被汉桓帝征召入宫,早已有了大名气,何须科考。想来高明就是随意借用了一个名人的身份写戏曲,根本没有考据过吧。

  考试时也有毛病,考试科目都是早已定好的,岂能让考官临时更改,更别说把文论策改成对联谜语戏曲,毫不相干的内容啊。谜语部分考的竟然是猜省名,行省制度是元朝才有的啊,高明不考据科举也就罢了,那是隋唐的事情,连行省都不知道,这也太缺常识了吧。古代读书人不是很注重历史的吗?

  同时《后汉书》记载,蔡邕在母亲病重卧床期间,终日侍奉在侧,衣不解带,七旬不睡,端的是一个大孝子。而在《琵琶记》里蔡婆却是因为误会了儿媳妇气急攻心骤然暴毙,我只能说“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

  最后的结局很美好,并不是什么悲情结尾,我对通情达理牛小姐和忠贞不二的赵五娘印象深刻,她们是古代女子教育的典范,可作为榜样宣传,我觉得高明就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但是我还觉得古代的女子教育实在有点不人道,究其根源是男性所能产出的生产力远大于女性导致女性地位低下,虽说作为男性很喜欢牛小姐和五娘这样的妻子,但是女子从小就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天天在家练习女红,读《孝经》、《烈女传》却是否定了女性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存在的意义,所以我是支持男女平等的,但我不支持现在网络上的女权主义者,我认为她们和美国的黑人一样,认为自身在历史上受到了伤害现在就应该加倍奉还,也就是说现在的女权是在追求特权而不是平权,这是我所不能接受的。

  看完只觉得蔡邕的个人形象在高明笔下实在不堪,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瞻前顾后等等,他的两位妻子越为他开解越让人看不起他。结尾的家庭幸福都是建立在两位女性的牺牲和付出之上,根本与蔡邕没有关系嘛,不知道蔡氏后人是什么态度,反正要是我我肯定气的不行。

  《琵琶记》读后感(四):take notes

  第四出:蔡公逼试】

  净:“孩儿,我不合娶个媳妇与你,方才得两个月,你浑身便瘦了一半。若再过三年,怕不成一个骷髅。”/外:“他恋着被窝中恩爱,舍不得离海角天涯。”

  末:秀才不必忧虑。自古道千钱买邻,八百买舍。老汉既忝在邻居,你但放心前去,若是宅上有小欠缺,老汉自当应承。(动机?)

  赵五娘未出场。

  第五出:南浦嘱别】

  李贽认为夫妻二人有独处告别的处理很好,堪比《西厢记-长亭送别》。如今再读可以理解赵五娘不舍不安在夫妻牵挂,不再非要假借爹娘泪涟。和《雨月物语》里宫木对源十郎的告别有相像之处。

  旦:六十日夫妻恩断,八十岁父母教谁看管。

  生:娘子你这般说,莫不怨着我么?

  旦:教我如何不怨!

  如今看来,蔡伯喈是一个很失败的伴侣。在去留问题上他没有自己的主张,留是为父母,去也是为父母。当然不排除“假借之名”的理由,但他不曾体谅甚至考虑到妻子的处境,是实在的。再解读,该为蔡伯喈和张都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动机。

  第六出:丞相教女】“妇人不可出闺门,多谢严君教育恩。休道成人不自在,须知自在不成人。”牛小姐堪称“大家闺秀”。

  第七出:才俊登程/第八出:文场选士】蔡伯喈,李群玉,落得嬉,常白将。过场戏。

  第九出:临妆感叹】赵五娘重头戏,唱段抒发。从此开始,许多场次都交叉穿插进行。

  第十出:杏园春宴】李贽谓“烦冗可厌”,卖弄文采。由此过度到下出的悲戏。

  十一出:蔡母嗟儿】

  净:有儿却遣他出去,教媳妇怎生区处?媳妇,可怜误你芳年纪。

  旦:公公婆婆,媳妇便是亲儿女,劳役事本分当为,但愿公婆从此相和美。

  十二出:奉旨招婿/十三出:官媒议婚】:院子和媒婆威逼利诱,蔡伯喈宁死不从,真是一场美梦。

  十四出:激怒当朝/十五出:金贵愁配】:牛小姐通情达理。

  十六出:丹陛陈情】:“陈情”为佳唱。

  十七出:义仓赈济】:回到赵五娘的悲惨生活。

  十八出:再报佳期/十九出:强就鸾凤/二十出:勉食姑嫜/廿一出:糟糠自餍】:双线对比。赵五娘的婆媳矛盾。后两出常演。

  廿二出:琴诉荷池】:既留恋旧人,也离不开新人。二人合琴颇有文人之风。

  廿三出:代尝汤药】:公公食”苦果“,媳妇代为尝。

  廿四出:宦邸忧思】:三被强。

  廿五出:祝发买葬/廿六出:拐儿紿误】:收到之前的家书?

  廿七出:感格坟成】:罗裙包土。末:“长城哭倒称姜女,五娘子,你他日芳名一样题。”

  廿八出:中秋望月/廿九出:乞丐寻夫】:前后对比鲜明。后俗名“描容上路”,常演,徐渭将其与《吃糠》《尝药》《筑坟》并列。

  三十出:瞷寻衷情/卅一出:几言谏父/卅二出:路途劳顿/卅三出:听女迎亲】:

  卅四出:寺中遗】:据说以下不出自高明之手。“只会弹行孝曲”,悲伤。

  卅五出:两贤相傋】:点出三不从。相遇!

  卅六出:孝妇题真/卅七出:书馆悲逢】:三人相遇!

  卅八出:张公遇使/散发归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琵琶记》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