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琵琶》是一部由梁普智 (Po-Chih Leong)执导,林子祥 / 钟楚红 / 泰迪罗宾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英伦琵琶》精选点评:
●第一次看新艺城的片。11.29@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
●只有女主角红姑和伦敦女警好看
●有点抓不住重点的片子。
●6.6 又是林子祥和泰迪罗宾的组合,这次没擦出啥火花,倒是红姑盲女显清纯
●打打杀杀打打杀杀
●谁能不喜欢钟楚红呢?
●典型的警匪二人转式喜剧,带点基情,但笑点比较少,喜剧效果一般,梁普智比较平庸的一部。梁普智在新艺城拍喜剧显得水土不服,和《夜惊魂》的差距很大,实打实的喜剧片剧本人家给你写好了一个字也不许你改,显然个人风格表达不出来,勉强拍喜剧又难免格格不入。
●缺德波~哈哈哈哈
●第一眼竟然没认出是红姑,超可爱 聽了lam同潘sir那期電臺節目,原來當時他們一起跑倫敦的橋有這麽可愛的故事。天公作美的好天气,那个年代不常见的航拍。 有个梗, 下课的孩子问lam,踢ball的ball怎么写? lam:ball咯 宝宝:中文怎么写・_・?
●港式舊電影。紅姑愈髮的讓人懷念舊時光。
《英伦琵琶》观后感(一):二度的琵琶
近日正在取保候审中的Nissan前CEO戈恩藏在大提琴盒中逃出日本,回到了他的家乡黎巴嫩。我不知道他是不是看过这部《英伦琵琶》。片中的反派在唐人街买了一把琵琶,然后将一大笔赃款藏进了琵琶盒里。
他在挑选琵琶时还扫了一声。那对于西方人来说一定不十分悦耳。比如小提琴,相邻的弦都是五度关系。吉他都是四度。而琵琶的二、三弦之间却是二度,一如这位开赌场的华人少爷,在英伦世界里,总不和谐。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但始终摆脱不了民族性,乐器更是。那人呢?英伦琵琶这个片名就是文化冲突的物化象征。而其英文名“Banana Cop”则更为直白,指的是在伦敦的华人警探林子祥。片中,钟楚红教中文,泰迪罗宾更是根本就没打算能再回伦敦。而其实整部影片最大的文化不融合就是幕后的导演梁普智。这位英国科班出身的鬼佬导演却在七个华人掌控的新艺城打工,并且必须严格按照集体通过的剧本拍摄,不可越雷池一步。而同时,这部电影也呈现出了非典型新艺城的风格。
片中有一个很有趣的桥段:林子祥在香港的差馆里拿起供奉给关老爷的苹果咔嚓一口,楼南光惊讶得说不出话又不敢去说他,最后洋警官上前怒道:“你妈没教过你关老爷的东西不能拿吗?!”
香港与英国的不同,是流在血液里的,一如戈恩和日本。
《英伦琵琶》观后感(二):一切从新艺城说起
提起老港,不得不提的就有新艺城。
新艺城”是香港电影的一个传奇,从1980到1990年,整整火了十年,鼎盛时期曾逼得势如水火的老牌寡头邵氏和嘉禾联手对抗新艺城。
当年的麦嘉、石天、黄百鸣,所谓的三巨头,风光无限,如今的90后们大概最多只知道现在的“烂片之王”--黄百鸣了。
七人创作小组,三巨头加上徐克、施南生、曾志伟、泰迪罗宾,如今的港片大佬们当年合作托起一座新城。《难兄难弟》、福星系列、最佳拍档系列将新艺城推上了高峰,喜剧片也成为其特色标志。
这部上映与1984年的《英伦琵琶》已很少为如今的观众所知,依然延续了新艺城的动作喜剧风格和国际化的路线,将故事发生地设在英国,但从故事发展来看,这显然是无关紧要的,英国或许只是一个噱头而已。
导演梁普智出生和长大于英国,曾在伦敦电影学院进修电影及在英国BBC电视台工作,曾执导香港新派警匪片的先锋作《跳灰》,按道理讲应该对本片轻车熟路,但从影片的效果来讲,可能并未达到预期,这其中的原因大概也只有创作者么才知道吧。如今的梁普智早已淡出导演界,可是笔者竟然发现在未上映的恐怖电影《诡眼3D》导演一栏赫然写有梁普智三个字,难道74岁的导演要出山···再一看演员阵容和编剧黄百鸣加之恐怖的题材,强烈的预感,又一部烂片的诞生,但是还有些期待。
笑果的不足应该还是本片的最大弱点。当我看到林子祥,特别是泰迪罗宾的名字本来还是很期待的,看了半小时不到就觉得比想象还是差好多,特别是比起新艺城的那些巅峰之作。
在豆瓣上,本片的剧情简介很有意思,只有一句话“一部很幽默的电影 ”。其实本片的编剧正是香港著名填词人潘源良,他84年加入新艺城后的首部剧本便是本片,同时还为本片的主题曲作词。最近两年潘源良还执导了《出轨的女人》和《影子爱人》,也曾入围金像奖最佳新人导演,其填词作品,电影《出轨的女人》主题曲《两心花》荣获第三十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最佳原创电影歌曲。
最后不禁感慨时光的流逝,青春的老去,1984年年轻的林子祥真的很英俊,1984年年轻的泰迪罗宾真的很可爱,1984年年轻的红姑真的很···年轻。。
《英伦琵琶》观后感(三):林子祥在伦敦做过一回不带枪办案的警察。
文:风尘吉日
今天被人放鸽子了,所以只能在家看电影写良式影评了。又犯贱了,想问自己为什么爱看香港电影,矫情?Maybe。装逼?也许。但我想最准确的一个就是对童年的弥补,那与香港电影有毛关系,也许是童年去出租光碟店去多了而没看多少光碟的原因,但我敢肯定小时候看就是为了娱乐,而现在看也许还能得到别的什么东西。不瞎侃了,侃正经的,今天的电影《英伦琵琶》。
我要怎么评价这部电影,警匪片?我不得不承认贯穿影片的一条主线是一个警察用牢里的犯人做线人然后破了案。然而片儿里并没有特别吸人眼球的枪战,反而有很多其他的非暴力元素:唯美文艺小清新爱情,惊心动魄推理,幽默诙谐。它们结合在一起激发了我们对唯美爱情的追求还有一丝对人性的反思,这么说,它不算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警匪片。就像我说《探灵档案》不像恐怖片似的,但这两部电影的主题还是鲜明的,只不过前者比较文艺,后者比较惊悚。
影片围绕着5个人展开了故事,伦敦唐人街的叶帮办(林子祥饰)、仇人众多但却是凶杀案唯一线索外号缺德波的阿波(泰迪罗宾饰演)、心地善良却双目失明的Amy(钟楚红饰)、拜金杀手sb、凶杀阿波俩叔叔的幕后主使Robert罗。影片以叶破案为主线,之后依次出场了几个主角。
影片刻画的叶有一句口头禅:“英国警察办案不带手枪的。”他做事干练,有自己独特的思路,用阿波做线人其实也是诱饵,然而阿波并不会那么傻,在香港跑了一次,之后到英国也跑了一次。不过最后都被叶很巧妙的抓了回来。这之间影片植入很多的幽默元素,每次阿波逃跑的时候你就会笑,主要是饰演阿波的泰迪罗宾本人就很有喜感,他身材矮小但在音乐和电影上都很有建树。
破案抓凶的过程中还穿插着两段爱情。叶帮办和英国女交警的美丽邂逅;逃亡中的阿波与失明Amy渐生情愫。前者以一种很唯美的方式反映出人类的约炮文化,其实约炮约好了是炮,约不好就成孽了。而后者的爱情也潜移默化的使阿波不再想着逃跑,而是主动去帮叶去破案。有次阿波转头去买俩面包,叶还以为阿波又跑了,其实当时作为观众的我也是这么想的,然而阿波拿着面包回来了,从这点上来讲,编剧把情节整的挺有趣的。
影片塑造的阿波是一个最终走向正义的角色,其实在叶与杀手周旋时阿波都想拿钱远走高飞,然而他又让叶抓住了,最后一刻他拿着钱本想跑,但他用钱引诱了杀手,而且最后他用机智的方式救了叶。之后的一幕给人留有思考的余地,装钱的琵琶箱卡在电梯中间,钱散落一地,让那个拜金杀手的梦碎了,然而美钞散落一地的一刹那,再加上他和Amy的爱情一同给了阿波一巴掌,告诉他不能再混日子了,最终影片有一个比较美好的结局。叶和阿波还有Amy都活了下来。
盲女Amy是一个漂亮且善良的的女孩儿,正在逃亡的阿波知道她是盲女后,假装自己是警察,让她给他做饭,之后阿波还请叶帮办打圆场,让叶对Amy说:“阿波是香港来的大督查。”不过最后这被Amy识破了,然而她并没有因此看不起阿波,还给阿波织了条围脖,当然作为看官的我只能说,电影里的人是被塑造的,生活中可能会有残酷的事实,就是说显示并不会那么美好,现实中Amy可能不会喜欢阿波,那这时候该如何对待,只能问当事人了。
吸引我看这部片的除了我对他的预期是警匪片外,之后就是电影里的幽默诙谐的剧情了,还有随之而来的唯美文艺爱情,其实还有就是电影的摄影,电影的摄影和灯光,加上伦敦唐人街的外景,使这部片的很多镜头都很唯美,尤其是阿波和叶在铁索桥上比赛跑的时候,这最终又唤起了我对唯美爱情的向往和还有一些对人性扯淡的思考。
影片由新艺城影业出品,就演出阵容来说,当时也算豪华了,林子祥还有钟楚红,当然我查了查泰迪罗宾也不是小人物,颜值不高长的又矮,能混这么好,也算成功前辈了。
《英伦琵琶》,值得一看。
END
风尘几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