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郁达夫散文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1-22 03:20: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郁达夫散文的读后感大全

  《郁达夫散文》是一本由郁达夫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页数:3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郁达夫散文》精选点评:

  ●阴郁

  ●偏爱他的小说

  ●看到一半没看下去

  ●郁达夫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怀一颗赤子之心的浪子。写起文字来不隐藏男人的情色本性,动不动就感到悲伤孤独,偶尔暗泣,干起革命来却能坚守民族的气节。

  ●因为故都的秋,我来到故都

  ●不错

  ●当心理学作品看~

  ●小学还是初中的时候就看了。。。其实不适合那个时候看啊。。。

  ●同是郁闷之人,为啥他的文笔能这么好。。。

  ●文字很美 那时候看这样的一位大家在书里“坦诚”的写自己招过妓 描述一些性爱的东西 对我有冲击。。。但真诚的东西就是可以感觉到真诚

  《郁达夫散文》读后感(一):最真实的心灵表白,最深情地共鸣

  我看过很多郁达夫的散文,感觉是最能触动人心灵深处的。那种细腻真实的描述,还复了现实世界,没有任何避玮。读着他的散文,就像在亲历一个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是郁达夫的世界,一个坦坦荡荡的世界,不需要任何修饰。一段真实的人生,穿梭在散文的洒脱里,人仿佛在另一个世界旅行。特别是读郁达夫的《自传》,二十年代的纯粹在人的心里久久回荡。

  《郁达夫散文》读后感(二):願走遍千山萬水品讀風土人情

  上世紀三十年代,郁達夫懷著水樣的春愁,數次游賞杭城裡的吳山。曆數了吳山的三大好處稱頌。一,山近且不高。豪不費力地沿元時數百級石級登頂,掉頭四顧,可見滄海日出,錢塘江上帆行點點,西興的煙樹,城裡的人家。西湖隻似圓鏡,竟不見得有趣嬌美了。二,上山沿途,奇岩怪石鬼斧神工,隨處可見。竟比他處假山疊的巧、真山來得秀。連帶著襟江帶湖,碧天四匝,僧盧道院,畫閣雕欄,茂林修竹,塵世炊煙等景物,都成了不足道的余事。還有一層,覺得遊人稀少的吳山比從前更有味。即便身處擁擠不堪的香市,因與香客不識,雖處稠人廣眾之中,還可盡情享受自己的孤獨。感懷這城隍山一角,仿佛變成了野外的情人。凡遇胸懷悒鬱,工作倦頹,風雨晦暝,氣候不正時,只消山上走個半天,喝茶一碗或酒兩杯,坐兩三鐘頭,就可恢復元氣,颯爽而歸。凡遇節期或稍有閒空兒,心裡並不煩悶,也會獨自踱步上山,癲坐半天。陪游友人語堂游過,更是動了集資買地,築數椽屋的念頭。難怪舊時金人登城隍山或紫陽山極頂,看得南宋故宮遺址一覽無遺,曾用意頗深地說“立馬吳山第一峰”。

  《郁达夫散文》读后感(三):浪子一生,内心永远是少年

  郁达夫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怀一颗赤子之心的浪子。

  写起文字来丝毫不隐藏男儿本色,动不动就感到悲伤孤独,偶尔还暗泣,干起革命来却能坚守民族的气节。

  看到少女和异类聊天,担心“少女的肉体送了异类享乐”;

  坦言自己出国游荡的目的之一,在于复仇,“我现在若有黄金千万,还想去买些白奴来,供我们中国的黄包车夫苦力小工享乐啦!”;

  做梦梦见少女,硬要和人家亲嘴,少女不同意,然后用武力捉住了她;

  第一次到日本妓院里狎妓,破了童贞后莫名流泪,觉得太不值了,悔恨自己忘记了理想抱负;

  谈起福州,想起的是饮食男女之官娼暗娼;

  说起日本,是那耐人寻味的简易生活、刻苦精尽的民族精神;

  在苏州找马车夫,讨价还价,““到府门去多少钱?”好像是老熟的样子。马车夫倒也很公平,第一声只要了三块大洋。我们说太贵,他们就马上让了一块,我们又说太贵,他们又让了五角。我们又试了试说太贵,他们却不让了,所以就在一乘开口马车里坐了进去。”

  排忧解闷的方式独特,破坏贵重或珍贵的东西,用痛苦祛除苦闷;

  得知文人同行被收买叛逆,痛斥,强调不光能说“失节事大,饿死事小”这话还能实际做到的人,才是真正的文人;

  敢于直陈胸意,强调要坚持到最后,才能分辨出真伪强弱,现在所说的终究是空话。

  《郁达夫散文》读后感(四):忧郁的神采

  郁达夫作为一位五四时期的前沿作家,在他的一生中充满了忧郁,充满了离愁,充满了对明天的恐惧和对昨天的不堪回首。在他浓重深沉的笔法之下,流露出的一颗赤忱爱国忧民之心;在他远离家乡的凄苦生活之下,隐藏着生活情感的压抑,这使他遁逃现实带来的深重压力,蛰居在诗歌和死亡的帐下。这样的作家最适合在最深的夜里揭露出社会最黑暗的一面。

  初识郁达夫是在一本尘封在书架角落里的散文选集上的偶遇开始的。最初接触的是他最广为人知的散文《海上通信》。“扬子江头,数声风笛,我又上了天涯飘泊的轮船。”这既是郁达夫的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也是郁达夫多年异国漂泊的开端。从《海上通信》到《归航》可以大致看出他对于日本生活的厌恶和摒弃。回国后,又在事业,在家庭上的失意和艰难。从《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就能从中了解到郁达夫当时的生活状况的恶劣程度,尤其他的小说名篇《春风沉醉的晚上》更是用直白和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悲苦生活。之后郁达夫的兴趣好像转向了游历南北河川,异国风情,这一时期他的游记成为中国近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郁达夫的一生是如此的波澜不惊,没有口诛笔伐的尖锐反抗,似乎不大符合当时文学界的反日,反国民党的波澜壮阔。郁达夫的一生是如此的酸楚凄凉,没有康庄大道的平静坦途,郁达夫的一生是如此的寂寞孤独,没有亲情爱情的时刻相伴。他就像当时文坛上一位孤独游弋的灵魂,他能为人们创造值得欣赏的东西,他值得欣赏的东西并不是必不可少的东西。这一缕游离的寂寞,这一湾愁苦的清泪,这一生乱世的颠沛,这一支软弱束缚的毛笔。掩盖了他欢愉的天性,打破了他完整的爱情,丧失了他青年的豪情。早年丧子,无路请缨,脑病严重,四处逃散。时代在嘲弄这一脆弱的灵魂,上帝在冷落这一郁闷的心灵。一切的一切,造成了他独具的文学特点:忧郁和颓废。

  忧郁和颓废在郁达夫的文字中流淌得如此自然,从不艰涩。忧郁和颓废在郁达夫的典雅的古典韵味中挖掘得如此隽永,就像五千年民族的忧郁在借他之口吐露心迹。翻开他的小说,主角最后的结局就是死亡和颓废。郁达夫的半自传小说《沉沦》就是他忧郁心灵的宣泄,他的宣泄伴着性爱,伴着羞涩,伴着偷窥,伴着自卑。在小说的最后一位软弱绵软的青年却高尚的表达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天下意识,这是郁达夫颓废的真正原因,在文化背后隐藏着的历史渊源。但,一位手无缚鸡之力,一位无权无势的文化人只能沉沦到这一田地的颓废了。

  郁达夫的颓废不止是于死亡的亲近,有一股原罪包含在他的思想里边。想起霍桑的名著《红字》里的主人公丁梅斯代尔,他是一位布道者,一位通奸者,一位自由主义者,一位不敢承当抚养子女义务的丈夫,一位屈服于大不列颠权势的神职人员,霍桑在小说中采用的象征主义手法,用含蓄的事实说明隐性的实质,郁达夫也是一位文学的宣讲人,一位自由主义者,一位没尽到义务、受良心苛责的父亲,一位屈服于日本侵华事实的文学家,郁达夫在小说一次次的拿出那些极具象征意义的情节,揭示着中国的苦难。丁梅斯代尔最后终于从人群中走了出来,承认了所有的事实;郁达夫终于从文学背后走出来,参加了抗日。丁梅斯代尔最终被宗教迫害致死;郁达夫最终被日本秘害于南洋。

  郁达夫的转变是痛苦的转变,记得在《灯蛾扑火之夜》中,他寻找到了自己的疗养地,准备养病的时候,却受到灯蛾扑火的启示,参与到革命斗争中去。在他回家乡后写的《青烟》一文,就表现了这种痛苦的蜕变,“我们中国的所谓黎明者,便是秽浊的手势戏开场呀!”郁达夫敏锐的洞察力早就意识到中国的弊病,当他目睹了家乡纯朴的民风沦丧成为乡亲父老为生活的压力所迫跳湖溺死的惨剧,意识到文学青年不比落草为寇的土匪,看到寄情山水却无法遁逃于现实的悲剧:沧桑的变革,应该有一位对现实满怀热情却身处忧郁的作家。

  郁达夫是一位轻狂的诗人。他的诗极富品味,入世近俗,古韵犹然。“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这是我时常涌上脑际的一句。其中体现的豪情是郁达夫在寄情山水后得到的,只有山水能激发这样一位作家的诗才和灵感。在名山大川游历的时候,在酒肆茶楼畅谈的时候,在落日孤独落泪的时候,在扬子江边潜心著书的时候,在故人英年早逝的时候,他都提起笔,诌上一首诗,饱含着忧郁的情结和幻化的哀愁……工愁善感的他,在北京深秋的清晨里,在天涯飘泊的轮船上,他独自伤感,独自落泪。没有明天革命成功的希望,没有昨天绝世之作的发表,前途堪忧,末路穷途。

  《郁达夫散文》读后感(五):精彩片断摘抄兼评论

  桐庐县城,大约有三里路长,三千多烟灶,一二万居民,地在富春江西北岸,从前是皖浙交通的要道,现在杭江铁路一开,似乎没有一二十年前的繁华热闹了。尤其要使旅客感到萧条的,却是桐君山脚下的那一队花船的失去了踪影。说起桐君山,却是桐庐县的一个接近城市的灵山胜地,山虽不高,但因有仙,自然是灵了。以形势来论,这桐君山,也的确是可以产生出许多口音生硬,别具风韵的桐严嫂来的生龙活脉。地处在桐溪东岸,正当桐溪和富春江合流之所,依依一水,西岸便瞰视着桐庐县市的人家烟树。南面对江,便是十里长洲;唐诗人方干的故居,就在这十里桐洲九里花的花圈深处。向西越过桐庐县城,更遥遥对着一排高低不定的青峦,这就是富春山的山子山孙了。东北面山下,是一片桑麻沃地,有一条长蛇似 的 官道,隐而复现,出没盘曲在桃花杨柳洋槐榆树的中间,绕过一支小岭,便是富阳县的境界,大约去程明道的墓地程坟,总也不过一二十里地的间隔。我的去拜谒桐君,瞻仰道观,就在那一天到桐庐的晚上,是谈云微月,正在作雨的时候。

  空旷的天空里,流涨着的只是些灰白的云,云层缺处,原也看得出半角的天,和一点两点的星,但看起来最饶风趣的,却仍是欲藏还露,将见仍无的那半规月影。这时候江面上似乎起了风,云脚的迁移,更来得迅速了。而低头向江心一看,几多散乱着的船里的灯光,也忽阴忽灭地变换了一变换位置。

  ——《钓台的春昼》

  几日西北风一刮,天上的鳞云,都被吹扫到东海里去了。太阳虽则消失了几分热力,但一碧的长天,却开大了笑口。富春江两样的乌桕树、槭树,枫树,振脱了许多病叶,显出了更疏匀更红艳的秋社后的浓妆;稻田割起了之后的那一种和平的气象,那一种洁净沈寂,欢欣干燥的农村气象,就是立在县城这面的江上,远远望去,也感觉得出来。那一条流绕在县城东南的大江哩,虽因无潮而杀了水势,比起春夏时候的水量来,要浅到丈把高的高度,但水色却澄清了,澄清得可以照见浮在水面上的鸭嘴的斑纹。从上江开下来的运货船只,这时候特别的多,风帆也格外的饱;狭长的白点,水面上一条,水底下一条,似飞云也似白象,以青红的山,深蓝的天和水做了背景,悠闲地无声地在江面上滑走。水边上在那里看船行,摸鱼虾,采被水冲洗得很光洁的白石,挖泥沙造城池的小孩们,都拖着了小小的影子,在这一个午饭之前的几刻钟里,鼓动他们的四肢,竭尽他们的气力。

  ——《自传之一:悲剧的出生》

  陶然亭的听差来摇我醒来的时候;西窗上已经射满了红色的残阳。我洗了洗手脸,喝了二碗清茶,从东面的台阶上下来,看见陶然亭的黑影,已经越过了东边的道路,遮满了一大块道路东面的芦花水地。往北走去,只见前后左右,尽是茫茫一片的白色芦花。

  西北抱冰堂一角,扩张着阴影,西侧面的高处,满挂了夕阳的最后的余光,在那里催促农民的息作。穿过了香冢鹦鹉冢的土堆的东面,在一条浅水和墓地的中间,我远远认出了G 君的侧面朝着斜阳的影子。从芦花铺满的野路上将走近G 君背后的时候,我忽而气也吐不来,向西边的瞪目呆住了。这样伟大的,这样迷人的落日的远景,我却从来没有看见过。太阳离山,大约不过盈尺的光景,点点的遥山,淡得比初春的嫩草,还要虚无缥渺。监狱里的一架高亭,突出在许多有谐调的树林的枝干高头。芦根的浅水,满浮着芦花的绒穗,也不象积绒,也不象银河。芦萍开处,忽映出一道细狭而金赤的阳光,高冲牛斗。同是在这返光里

  飞坠的几簇芦绒,半边是红,半边是白。我向西呆看了几分钟,又回头向东北三面环眺了几分钟,忽而把什么都忘掉了,连我自家的身体都忘掉了。

  ——《小春天气》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故都的秋》

  以上是随手摘来的几个段落。其中《故都的秋》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而选段,我以为是《故》最好的段落。租一椽破屋,泡一碗浓茶,然后便是青天流云驯鸽和槐树叶漏下来,细碎的,细碎光阴。这种好情怀不是每个人都有,亦非人人都可领悟的。

  我已经很久没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如一个初中生一般虔诚地读些什么纯文学的作品。因为忙,因为累,因为麻木掉了的神经无法再因这种微妙的触碰而兴奋。阅读的作用,除了学习和消遣,还有一个,是个人意识在他人文学范本上的投射(Projection)和认同(Identification)。曾经在诗文的镜中,照见自己成长的羞涩。然而岁月蹉跎,面尘鬓霜,对着那些文字,居然有些无力之感。

  不过躺在图书馆茶几上的一摞《郁达夫》文集,忽然如远行归来的老友,约我红泥小炉,对饮行乐。

  你看了我摘录的这些如铅笔淡彩的章节,是否也觉得好?是的,我暂时找不出何时的形容词,只用一个好字。

  你说这是小资情怀?你若去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和飘零,便不会有这样武断的评价。其实何谓小资?我以为这个词已经偏离它的本意。小资如果指波西米亚和布尔乔亚的结合的中产阶级审美情趣,那么并非一件坏的事情。怕只怕当今中国,连真正意义的中产阶级都没有。要么是生活水平达不到,要么是精神层次达不到。可惜如今“小资”一词被一搓人畸化为物质主义,无病呻吟的含义了。抛开什么定义,什么意识形态,总之我觉得郁达夫写的很用力,很用情,能感动我。能感动我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因为阅读,就是我和作者两个人之间的事情。我的感受,就是我判断的全部。

  再稍微说一下技巧。一看就是古文功底好,景物描写颇有古诗文的神韵。清淡间有丰腴,缥缈而隽永。动词用的很读到,景物描写看似信手拈来,从容舒广。

  其实我不是看到一个名家就说好的。不过郁达夫的确算一个。

  欣赏不了朱自清的文笔,《背影》稍欠文采,《荷塘月色》又腻腻歪歪,修辞随便;徐志摩只是个诗人,更吝啬的说,只是个“康桥的别客”,他的散文承载不了他具有爆发力的诗情,每每一下笔,便折了,因而显得狼藉。唯郁达夫,竟有神似《浮生六记》的好性情!

  不过郁达夫读多了,也的确会被渲染太多他的悲情色彩,恨他为何不能少一腔酸刻,多些许睿智。

  记得曾经问妈妈她最喜欢的作家,回答就是郁达夫。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郁达夫散文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