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随园诗话(上,下)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1-22 00:18: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随园诗话(上,下)读后感100字

  《随园诗话(上,下)》是一本由[清] 袁枚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8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随园诗话(上,下)》精选点评:

  ●kan

  ●闲书,里面的八卦不错,诗太差了

  ●读的过程中,细碎地见到美丽的句子。但总的来说,还是难以一直臣服

  ●袁枚其实是个挺没意思的人。

  ●标榜一派的诗话,拐弯抹角地夸自己。此时诗歌圆熟到一定的境界了。流弊自然产生 。

  ●95年在厦门养病时读的

  ●其实,袁枚真是个囧人呐

  ●《随园诗话》批语甚搞笑,因和作者有数面之雅,每每有极粗俗之毒舌,言之凿凿,将作者装腔拿样之处戳破,谓作者常与名公巨卿交,借此自重声价,吓怕江左酸丁寒士等等。韩羽谓诗话为盛筵,批语为健胃消食片。子才何辜,批者何幸,吾读书,最爱看的就是批者和作者在书里面打架。

  ●多有趣的随园老人啊,纳闷傅庚生先生的那部《举隅》奈何为何跟他过不去。

  ●夫诗为天地元音,有定而无定,到恰好处,自成音节,此中微妙口不能言。

  《随园诗话(上,下)》读后感(一):一代性情大师的性情之作

  一代性情大师的性情之作,望其门,不得而入,只有立门旁嗟咏不迭。袁诗以小见大,不着俗气,又似在眼前。有咏苔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有趣的是随园女弟子很多,可见一斑。他有一幅对联:“不作高官,非无福命祇缘懒;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呵呵

  《随园诗话(上,下)》读后感(二):《随园诗话》信手翻

  袁枚这老头儿,真令我越来越喜欢了。翻看他的《随园诗话》尤如与之闲聊。不过,急不得,快不得,一急一快尤食美过量,至撑食。故适随意信手翻来一两篇,然后如含梅子在口,细细品,慢慢嚼,方得其味,吐核后,尚有余味。有识、有理、更有才和趣。其中精妙无需一一道来,有意者,自会寻得。零散处皆有珍珠,光华熠熠。

  《随园诗话(上,下)》读后感(三):诗话就是诗和话,不要期待太高

  实在看不下去了。想喜欢这类古典文学也喜欢不起来。虽然文笔的确很好,但内容杂乱无章,每条都很精简浓缩,类似现在的短平快网上评论。公平点评价就是自己不好这口,所以给个三颗星,否则就给两颗星。总感觉古典文学中的文学评论又玄又虚,缺乏严谨的体系和论证。袁枚又特别好人,广集天下诗句,就感觉像中学时代考试背的优秀诗句集锦,看了许多也不会给人很深的印象,最后看到引号就成本能反应,一律跳过。才子自负也不好批评,因为人家有自负的本钱。当然这本书有历史参考价值,我们能看出那个朝代的人是如此有诗意和浪漫,取个妾也能入诗,还有不少诗形式的荤段子,让人一笑。这是我们现代人望之不及的事情。你说这是腐朽也罢,前卫也罢,变态也罢,又或者士大夫阶层的特有情趣也罢,看你从哪个角度看问题了。只是那个时代离我太远,太陌生,怎么都喜欢不起来。

  《随园诗话(上,下)》读后感(四):《诗话生活》

  书是由一篇篇小短文组成的,有空闲时倒可随手翻来消遣消遣。

  是随笔,又是小故事。每个片段里都是回忆,每个片段也都是诗。

  都说这本书所倡导的诗学理论有着极高的价值,当然是不可否认的。但更有人情味的,当是作者那一段段的由诗歌连接现在和过去的回忆了。

  作者回到儿时居室时,不禁发出“老经旧地都嫌小,昼忆儿时似觉长”的感慨,我能想见一个老人依稀看见儿时的自己时,会心的一笑。

  当看到:“诗人爱管闲事,越没要紧则愈佳;所谓“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也”时,我不禁咯咯直笑,一个小老头这么有趣味,完全不是个老学究嘛。

  可生活总是不平淡的,作者也不止有那高雅的诗人趣味,也有淡淡的无奈。当看到“公有女六岁,泣曰:‘爷何不归家?”婢戏云:“作官岂不好耶?’女答曰:‘大家原好,爷一个独苦耳’”时,我又怅然若失了。

  生活和诗歌是相通的,有人活的像诗一样,而写诗也多为这人生,来回往复的,是一代代的“我们”自己。

  我喜欢这书里的生活——朋友,家人;生老与病死;遗憾与欢笑——我都喜欢。

  作者在《偶读一诗》一篇中“翻撷《全唐诗》”要找的令他“一往情深”的诗,我替他找到了。不知作者还念念不忘否?

  《随园诗话(上,下)》读后感(五):微信读书車總

  读袁枚的《随园诗话全鉴》有感而发:《随园诗话》,清代袁枚的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著作。是一部有为之作,有其很强的针对性。本书所论及的,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从写景、言情,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辞采、韵律,到比兴、寄托、自然、空灵、曲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以及诗的修改、诗的鉴赏、诗的编选,乃至诗话的撰写,凡是与诗相关的方方面面,可谓无所不包了。 袁枚,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与赵翼、张问陶合称为“性灵派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乾隆十七年(1752年)袁枚迫于无奈,终于违心再次出山。但袁枚与上司陕甘总督黄廷桂关系极不融洽,于是刚满一年,就请了长病假,急切地返归随园。 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 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本书是清代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其体制为分条排列,每条或述一评,或记一事,或采一诗(或数诗),乃随笔式。本书的编撰,旨在倡导性灵说诗论,以反对乾隆诗坛流行的沈德潜格调说与翁方纲以考据为诗的风气。本书于作者辞官后开始编撰,正编成书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由毕沅等资助付梓。补遗则写至作者病故为止,成书于嘉庆年间。 本书主要价值在于其所阐述的性灵说诗论。其涵义是从创作的主观条件出发,强调创作主体必须具备真情、个性、诗才三方面要素。 一、真情乃诗人创作的首要条件,所谓“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卷三),“赤子之心”即性灵、真情。二、真情是诗歌所表现的主要内容,所谓“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卷五)。三、以真情感人是诗的主要审美功能,所谓“圣人称:‘诗可以兴’,以其最易感人也”(卷十),此论乃针砭沈德潜的“诗教”说。 本书所倡导的性灵说于康乾诗坛王士镇神韵说、沈德潜格调说、翁方纲肌理说之外,独开生面,别树一帜,江南江北靡然从之,并集结起性灵诗派,为反拟古、反考据为诗及使诗歌回归抒写真性情的轨道上来作出重要贡献。对于本书,长时间毁誉不一。 袁枚以文学为终身事业,是清代的文学家,性灵派创作理论的提倡者。性灵即性情也。他以为“诗者,人之性情也,性情之外无诗”。又说:“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他认为诗歌是内心的声音,是性情的真实流露。文章以骈体最为擅长,颇得六朝体格,享文章之盛名数十年。其为人亦如作文,坦白率真,讨厌矫情,却极重情义,其友沈凤司死后,因无后嗣,袁枚每年为他祭坟,三十年未曾间断,对友人的情义深重,令人感动。[爱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随园诗话(上,下)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