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的广告生涯·科学的广告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1-21 01:31: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的广告生涯·科学的广告读后感摘抄

  《我的广告生涯·科学的广告》是一本由霍普金斯著作,新华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元,页数:2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广告生涯·科学的广告》精选点评:

  ●领航

  ●那个时候,广告可以主宰销售

  ●如果不把这本书读上七遍,任何人都不能够去做广告。它改变了我的一生。——大卫 奥格威 刚读完第一遍

  ●具体方法已过时,但精神永恒。适合所有人看的事业bible,态度决定一切。

  ●霍普金斯用一生时间证明:广告是为销售服务的。

  ●经典

  ●术业有专攻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得认真用心,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得考究受众心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得好好做人。虽然是一本广告人的书,但里面的道理经验各行业都是可以用到的。

  ●放着先,读完了也没太深印象

  ●至今仍有启发性的广告学作品。

  《我的广告生涯·科学的广告》读后感(一):好书,很好的书

  有些时候没去龙之媒了,上次去还有这版本的,现在不知道还有没有啊···我这有电子版的····想买一本,现在的新版估计就是贵而花哨,内容没变化,看这书才能找回那种做广告的感觉,原始而真实1····

  《我的广告生涯·科学的广告》读后感(二):做广告的别光盯着艺术

  其实广告人的职责在现在划分的越来越细了,我反而觉得主人公的运作模式蛮有趣的,流水线的运作会把营销变得机械化的,失去了营销的价值和乐园。

  书中说了很多都是营销的内容,比如说赠送、饥饿营销,作者的重点还是放在传播上,有趣!

  《我的广告生涯·科学的广告》读后感(三):2011.7.26/27

  这书再版了很多次了吧

  我手上这本是银色的封面

  在灯下很晃眼

  其实是两本书

  前一本偏向自述

  后一本是总结性质

  个人建议先看后一本科学的广告

  然后把前一本作为补充来看

  一些我们现在看来非常正常的营销方式

  原来当初是这样产生的

  惊叹于牛人的创意无限

  也看到了牛人创意背后付出的努力

  很不错的书

  但不知是翻译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读起来比较变扭

  《我的广告生涯·科学的广告》读后感(四):评论我的广告生涯·科学的广告

  通过阅读此书,我认为科学的广告,不是拍脑袋决定,而是要经过市场的检验,比如作者就提到了要在实验的方法,先小规模的在一个地方投放,看看效果,还有会通过邮寄广告等方法,把不同的广告借给消费者,根据消费者的反映来调整和修改方案。看过书中做的介绍之后,我觉得这些我都知道,但是扪心自问,如果真的让我第一时间内想,我也许真的想不到这点。

  另外,作者还提到了如何具体的去做广告,想必须要了解消费者的心理,而且很多做广告的认识都会深入一线去调查,直接面对受众,获得一手资料,让广告真正的可以直达消费者的内心需求。当然,作者提到了广告标题的重要性,我们之前也不断的被灌输“好的标题是成功的一半”意识。

  《我的广告生涯·科学的广告》读后感(五):思辨:广告是艺术?还是科学?

  广告前辈克劳德·霍普金斯坚定的认为,广告是可预知的,应该摆脱盲目性,广告是一门科学。于是他写了那本行业必读书籍《科学的广告+我的广告生涯》。

  而另一个广告大师,被称为“狂人”的乔治·路易斯则反驳道:“如果广告是科学,那我就是女人!”他坚定的认为广告是艺术,也更相信人的直觉。

  克劳德·霍普金斯的性格内敛沉稳,甚至有些懦弱,他的理性的思维让广告成为科学。

  乔治·路易斯天生叛逆,离经叛道,疯狂的行为让广告界震颤。他说:“伟大的创意不可以被测试,平庸的才可以。”

  两位广告大师都说的没错,我们应该如何去辨思呢?

  先来说说艺术。广告中虽有艺术成分,但人类的艺术中天生含有病态的记忆。最早的艺术家们时时刻刻都要面对死亡,金字塔中壁画的创作者,和秦始皇陵墓中的工匠,都在与死亡对话。人类最早的艺术,并非代表着美好,那可能是一种绝望的情绪。还有一种说法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家是丧失了劳动能力的人,他们被病痛折磨,产生了幻觉,这幻觉就是艺术的灵感。

  当然,广告的艺术中不应该有“病态”的成分。在创作上可取艺术的技法,至于那部分病态的部分,应该在创作中消失。

  美剧《广告狂人》中有一个桥段,里面的广告人为香烟做广告,创意是:从心理学来看,人都有求死的欲望,死亡迟早要到来,不要畏惧香烟带来的伤害,因为我们应该寻求快乐与刺激。甲方听到这个创意后勃然大怒,吼道:你的意思是,既然早死晚死都是死,不如抱着香烟同归于尽吧。

  抛开心理学,单看“求死的欲望”就是一种不符合大众认知的病态心理。人们不需要非主流的病态,需要的是大众能接受的习惯。

  广告人对艺术的态度:学习技法,去除病态。

  再来说说科学。我信仰科学,它是到目前为止最值得信赖的价值观,它能最大限度的解决我们所面对的问题。但是,我所说的是最大限度,而不是说全部。

  广告不研究万物,只研究人。科学的分析能预测人的行为,但不可能准确的判断人的行为。为什么很多广告公司做了大量的市场调查,详细的数据分析后,甲方的销售量依然没有提升?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位广告大师可以拍着胸脯保证说,只要用我的“方法论”,甲方的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

  科学之所以是可信,因为它用数据证实。但数据是冰冷的,没有人的温度。人也无法凭借科学解答自身的情感与行为。

  艺术的技法,可以勤学苦练,科学的数据,可以直接拿来,这些都很简单。摆在我们面前最难的问题是:人心难测!

  在历届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理由中,曾多次出现“深刻洞察人性”,或许这就是一切创作最重要的部分。中国人讲人心,西方人讲人性,前者为感性的意识,后者是科学的分析。广告创意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不如说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理性是因为我们有智慧,随时要把天灵盖上的“天线”拔出来,接受信息,分析信息;感性是我们的情感,洞察人性,感知万物。

  在广告行业里,艺术与科学绝非并存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如果你没有现代意识,不相信科学的话,那你的作品唯一的信息就是“无病呻吟”;如果你没有艺术化的情感,做出的作品只是一堆商业废品。没有人性的温度,这样的广告不会对人有任何触动。对于广告创意而言,艺术负责形式,科学负责目的,两者缺一不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的广告生涯·科学的广告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