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触摸星辰》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1-21 00:16: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触摸星辰》读后感摘抄

  《触摸星辰》是一本由邓思渊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触摸星辰》读后感(一):GENRE

  

网文有一种类型叫科学修仙,讲通过类似科学的方法去修仙,而这本书里的外星人是用修仙的世界观看科学。作者自己明白,这是在特意制造疏离感。我也很高兴作者做了这样的尝试,因为即使是以游戏态度进行的创作,也可以开拓新视角,引发新思考。而修仙是一种纯中国文化,相信能启发一些新的科幻创作。

本书的写作明显借用了很多梗,继承了一些科幻和网文的点子或者母题。比如说战谪仙,作者的思路可能直接来自于《走进修仙》,而《走进修仙》显然是继承自《从前有座灵剑山》。我得说,这是一条类型文学创作和发展的正路:)。

本书的优点是阅读还算畅快,做了开拓性的尝试,也尽力避免了在设定方面露怯,缺点是动漫感太强,而整个故事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塑造略显不够强力。总的来说,值得一读。

打四颗星,免得作者骄傲。

  《触摸星辰》读后感(二):思想实验般的阅读体验(什么鬼

  

先说disclaimer: 我认识作者,实际上后记里说的那个活动我就在场,并且没有这两个因素的话我作为读者大概也没有代表性_(:з)∠)_ 读完这本之后我有一种很深层的满足感,这个满足感倒不是情感升华涤荡的那种也不是剧情完满收束的那种(话说某ME3明明是反面教材大家为什么要学),而是像……写了一段特别满意的discussion或者给一盘特别好的棋谱加了注解的那种(所以说什么鬼啦 写超级ai的小说现在也很多了,曾经有段时间几乎所有作品的超级ai显得并不比人聪明,后来有的作品倒是学乖了直接把ai写成了神,但既然是神那唯一的抓马方式也只能是希腊剧那种了…… 但这个小说对绝大部分场景控制都选择得挺好的,AI再怎么强也受到了合情合理的现实物理制约,结果就是微观上的沙盘战术推演读得很开心,当然要费点脑子还原一下。这种场景倒是真的适合拍剧。

封底宣传语说它很硬,但我倒是真没觉得有那么硬,因为其实这些概念用的没那么深,不触及那么核心的冲突,看不懂跳过去一段应该也无妨(此处有知识诅咒)。这个其实是我略微有点失望的地方,倒不是说我希望它能更硬,而是我希望它能把宏观的、形而上的视角和思想冲突,写得更多、更贯穿全篇一点。如果在三年前,我只能想到加强硬度这一个办法,我估计作者可能在这里权衡过觉得再硬就不合适了。但现在我觉得,其实社科里应该还有很多营养可以吸取的(当然不是说那啥宇宙社会学,虽然我知道大刘不是故意的但黑暗森林理论真的是毒害了一代人)

外星人视角是作者的一个重大恶趣味,点子非常好,但老实说这个视角没和人类视角沟通一下有点可惜。其实我想到了一个思路,按这个思路勾连一下点明白了大概能对结尾剧情有很大的帮助,但那就剧透了。

噢以及这本小说有几个小片段致敬了经典名篇,我读的时候思考了一下这么干算不算不厚道,结论是如果是我来写的话一定也忍不住有这种“偶像请看到我在朝你努力”的冲动,所以也就这样了……虽然如此其中有两句话是我翻译的基本没改所以你起码得请我吃一顿(

  《触摸星辰》读后感(三):【须叔试读】优点缺点都明显的硬派作品

  

# 一

好的类型小说都有一个精彩的开头,这本《触摸星辰》自然也不例外。

开头的三个字“要有光”,以一种不可辩驳的语气,奠定了整本作品的基调与气势。这个开头与阿西莫夫的《最后的问题》相呼应。这种对于经典的指向,很轻易地引起读者之前的阅读记忆与感受。

《最后的问题》一文是围绕人工智能的局限性的思考,尤其是最后的结尾做了超神的一跃;而这本书在这个基础上展开,同样也是围绕人工智能的讨论,来回答所谓“最后的问题”——虽然在整本书的展开中并不明显。

本书在最后当然是回答了关于人工智能局限的问题。得出的结论与《最后的问题》有所类似,但缺少了前作中的醍醐灌顶的神性;而更偏向于基于理性思维得出的最优解。不是说不好,但对于经过各种科幻小说锤炼的资深读者而言,少了那么点感动。

# 二

在具体的内容方面,这两本书有两个极为鲜明的特点。

其一,是对外星生物创作陌生化描写的创造。以往的外星生物描写,往往会铺陈其在生物特征、社会组织上的陌生化。而这本书的的陌生化则采取了文学类型上的陌生化:将修仙小说的类型特征,引入了本书。

在阅读的时候,提供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获得了一种新鲜的阅读快感。这个让人回忆起当时阅读《量子江湖》的感觉——两者的陌生化可以说恰恰相反。不过这种新鲜感的维持非常的短暂(《量子江湖·姑苏城》也不如第一部的评价)。当这种设计仅仅沦为一种标签式的称呼的时候,它所能提供的阅读快感就急速下降。反而是一种去其他篇幅格格不入的突兀,每当阅读到这写篇章的时候,反而要重新调整自身的阅读期待。如果实际上,如果使用更多的类型小说的特征,将其更加分散在整部小说的不同位置,恐怕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其二,是对战斗场面描写的丝丝入扣。在本书的序当中,就提到**“……绝对会让你联想起一些经典的军事小说或电影……在这部小说中,也许是对未来太空战争形态的最准确的预测与描写。”**

这种细致的描写实际上也是一体两面。从好的方面来说,细节的丰富与细致,能让读者更容易的投入到作品的世界观之中,与故事的人物共同体会其中的紧张与刺激的各种情绪。但是从另一方面说,在图像小说与影视作品泛滥成灾的年代,这种画面感的描写,是不是会得到良好的阅读反应呢。这样对细节的打磨,如果是作为影视/游戏产品的设定,那绝对是值得一读再读;如果是以文字形式呈现,其效果恐怕并不乐观。卡尔维诺再说到文学作品的时候提到“轻”与“重”。

>“轻”是与精确、果敢联系在一起的,与含混、疏忽无关。轻可以减轻词语的重量,请可以包含着细微的不可感知的因素,或者其中的描写高度抽象;同时也具有象征意义的“轻”的形象。

而文章中繁琐的对于战争场面的描写,恐怕恰恰是走到了“轻”的反面,变得冗长臃肿。

# 三

在序中,提到这本书是从5万字扩展到了现在的篇幅。是不是正是这种扩展,造成了现在这种阅读上的失控呢?在有这本处女作的试水之后,今后的作品一定会有更好的节奏,更突出的优点。还是非常期待的。

  《触摸星辰》读后感(四):【须叔试读】愿未来仍然看到更远的星辰

  

虽然我算是个科幻迷,但确实国内的作品接触不多,这次试读的《触摸星辰》是作者的处女作,读下来还算可以。作品有挺多亮点,但也有很多不足——其中挺多毛病是我自己当初写小说的时候也有的,当然,我的水准还不如作者。

这是一个典型的异化了弗诺·文奇《银河界区三部曲》的故事——不管是形式上还是科幻梗上。人类与外星人的战争持续多年,却突然陷入了另一场灾难——天人/瘟疫,而这场灾难,让战争多年的人类与外星人联合在了一起。

以处女作的标准来看,作品本身的优点还是挺明显的。

虽然,这是一部处处流露出弗诺·文奇的作品,但它仍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并未落入抄袭,也没有写成挖坑不填的网文风,是属于作者自己的星辰。作者本人的风格特别明显——军迷、追求硬核,所以会有很多关于军备和科技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属于优点还是缺点就见人见智了,在我看来,细节有助于故事更逻辑自洽,也在一定程度上让故事更精彩,当然,书中还是有过多的细节让人略出戏。

相对而言,整本书我比较喜欢中段,中段集中了故事最精彩的部分,金星的行动也许不如最后的大战庞大,但细节与剧情的配合度更高,更自然。所以简单回顾整本书,我最深的印象是金星的大气,高温二氧化碳会把定一变成碳。

有一点挺值得欣赏的,在这个满眼都是赛博朋克的时代,大家都在低头陷入网络,很少有人再关注我们最原始的浪漫了,我们的征途更应该是星辰大海呀!

另外一个特别的地方在于,外星人的故事线,作者用修仙的风格来写,确实耳目一新。我是第一次接触这种写法,所以一开始都没有发现昆仑人就是外星人……这一部分来说,我觉得很多地方甚至比人类故事线写得好,至少我觉得禹藏比定一或者刘队长,都要人性化一些。

一些不足

作为一个也写过烂尾连载和中稿科幻的菜鸟作者,一个相对有品味的业余书评人(阅读品味绝对比作品水准高很多!),也能很明显看到作者的一些短板(某些错我也犯了)。

首先是关于“硬核”。

我有句“名言”:“科幻不是啪啪啪,哪有那么多非硬不可的地方。”

其实不管自己当初写连载的时候,还是看这本书,都能感觉到国内科幻圈子的风气——追求硬核。我没有作者这样明显,但也好不到哪里去。总觉得写科幻就得怎样怎样以科技支撑起来。但在读更多好作品的时候能意识到,人家的硬核是服务于故事本身的,而不是为了“硬”而“硬”。过于追求硬,就让故事散在细节里,没有整体感,读者就容易出戏。

另外就是,作者驾驭长篇的功力有限,上来就挑战长篇,就容易让故事脱节,而且烂尾。自述里有写是将原本一个5万字的小说改到了现在的状态,我会想,也许当初那个5万字的故事会比现在更好。所以作者自己的短评里也意识到了人物的扁平与结局的仓促。

我现在基本上已经放弃长篇了,力所能及,先写短篇,虽然也不过稿,但还是比长篇出来的东西好。仅仅是建议,作者可以尝试写中篇,不一定要按科幻圈里希望的迎来“长篇时代”来改自己的作品,得不偿失。

当然某些的逻辑缺陷(昆仑人的动机与战争、定一的特殊等)与人物扁平和结局仓促,其他人写了,我也不再多言。

总体来说,是一个值得期待的作者,期待未来更好的作品。

PS:这不仅是参考了《深渊上的火》啊,洗脑的状态,完全就是《天渊》里的聚能嘛。虽然都是弗诺·文奇,但钟爱范的我,不同意作者不安利《天渊》!

PPS:好想跟更多人讨论弗诺·文奇呀~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触摸星辰》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