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野兽之美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1-20 04:36: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野兽之美读后感1000字

  《野兽之美》是一本由(美)安吉尔著作,时事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80元,页数:3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野兽之美》精选点评:

  ●实际上很少人了解生物学已经获得了怎样的进展。尤其在中国,更多的人还只是在电视上为镜头中的动物世界而孩子般的啧啧称奇。即使是肤浅的认识,大抵多数人依然懵懂难言,如果只是问穿山甲与乌龟究竟谁味道更鲜美,也许能够回答的人还比前者稍多。

  ●语言生动有趣,事例翔实丰富,典型的美国风格。全书容量很大,科普的专栏文章写出隽永悠长的意境 作者不愧是福布斯选出的美国500位最顶尖的新闻工作者之一

  ●还行 长见识

  ●分子生物学的那章不怎么吸引人。讲小动物的非常生动。

  ●这本书的立足点是近代才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但它保留着我们祖先审视自然那种虔诚诗意的目光。除此之外,它也是颇具科学精神的科普读物,努力纠正我们脑海中受童话寓言影响而产生的对某些物种错误的认知。最牛掰的是作者不是生物学家而是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新闻工作者哦!

  ●私心很喜欢。文风朴实,偶尔说几个人类和动植物相关的误解和关联。早期的书籍一打开就是几张彩页,后面全文字,仿佛走入了绿叶电视台。

  ●98年买到。

  ●基本。。。不记得了。。

  ●值得一读。设计风格简洁,语言通俗易懂,饶有趣味,老少咸宜的好书

  ●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藐视和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生命,人类之所以生存得如此美好,是因为地球上还有许多鸟兽虫鱼始终伴随着我们。芸芸众生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和生命的秘密,同样也有其兴衰的悲欢和灭绝的宿命……

  《野兽之美》读后感(一):生老病死的美丽

  我1998年读这本书的时候,它还是第一版,只印刷了8000册。 这不仅仅是一本科普书,也不仅仅是一本动物保护主义的书,你甚至可以把它当作一本哲学著作来看。你可以从DNA开始,了解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的秘密和美丽。

  《野兽之美》读后感(二):不错的书

  初读是在十多年前了,借给同事后没还会来,现在想买买不到了,呵呵。 ……够长了吧。

  《野兽之美》读后感(三):天公造物 妙在无言

  本书译者为导读选择的标题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对此,我稍有异议。自然造物奇妙无比,吸引着有好奇心的人不停探索,可其中体现是否全部是美,这涉及美的内涵,千百年来尚争论不休,我不敢妄下断言。如果我是译者,可能更愿选择的题目是:天公造物,妙在无言。人类在神秘的生命迷宫中摸索,时而发现一点光亮,时而又迷失了方向,对此,造物主只是无言观望。

  许多生命中的奇妙与未知,书中已一一陈言,对此我不想赘述。这里我想提起的是另一个问题:人类是否有足够的资质去探寻生命的谜题,甚而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上帝?目前,科学家对生命的研究已接近本质-基因。这决定着我们如何生而为人甚至生而为何人?可以预见,未来我们可以仿造器官、延长寿命、操纵情绪甚而定制生命。西方文明的基础为:人生而平等,可在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中,我们可悲地发现,未来我们连出生都将不再平等。

  人类为万物之灵长,我希望这不是因为我们具有更多破坏自然的能力,而是因为我们具有更多的理智,能够为种族共同的利益形成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保护每个个体甚至是有缺陷的个体能够更为安全幸福的存活。也就是说我们高于其他生命的原因是我们更仁慈而不是更残忍。可是人类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这是过于美好的愿望,很多时候从总体上看人类更像心智不成熟的孩子。

  人类开始研制核能,目的是发现高效能源,可结局是目前各国储存了足以造成多次世界毁灭的核武器,全体人类生活在核威胁之下。我也相信生命学家开展研究的初衷是造福人类,可人类是否已有相应的心智去控制这样的利器?基因科学是否会形成更多的社会不公、伦理冲突甚至基因武器?在人类能够自知并自控之前,在求知欲之外我们是不是应有更多的敬畏心,在科技不断突进更多造物领域之时,除了能不能也许我们更应问一句该不该?   

  《野兽之美》读后感(四):生存的本能

  我看了书的封面、装祯设计和内容介绍,就买了下来。一直没好好地看,只是翻翻而已。今天,闲来无事,开始读了。

  这是一本好书,可以一口气往下读,也可以闲暇无事的时候信手翻开,任选一章,慢慢欣赏,既能得到一些生命方面的知识,又能得到美的愉悦,一举两得。这本书谈的是动物与基因,书谈的又不仅仅是动物与基因,还是一部美文。文字和语言在作者的笔下是那么灵活,许多比喻信手拈来,出人意料而又相当美妙,书中许多章节的题目,是一些相当好的美文的标题。比如:《深及皮毛》,《生命之舞》,《大海游鱼》,《忙似蜜蜂》。这本书出自一个专门为报纸撰写科普文章的专栏作者之手,就是这样一个专栏作者,竟写出这么美好的文章。

  这本书给我们介绍了一种很有意思的鸟,这种鸟大概很喜欢捕食蜜蜂,它的名字叫食蜂鸟。食蜂鸟若有文化,它的文化应该是父本位文化,食蜂鸟实在是太爱孩子了,即使孩子长大了,它也不愿孩子离开,一旦食蜂鸟的女儿嫁了出去,或是儿子有了妻子分出去另过,这女儿或儿子的家长可就有了惦记。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段文字:"这样一来,父亲反而成了一个心情愉快,但却持续不断的讨厌之物。它一天十几次往新人的小巢里飞,坏它们的好事,扰乱它们的家。它在鸟巢之外弄得扑通扑通直响,并挡住它们进出的路。当儿子试图喂肥新娘,准备产卵的时候,父亲会挤挤撞撞地钻进来,恳请把食物让给它自己。同时,老鸟会用一些食蜂鸟惯于群居和共同一致的友好小动作来迷惑人,以掩盖自己不恰当的行为:它会抖动自己的尾翼,鸟嘴卡嗒直响,还发出轻轻的、吱吱的叫声。儿子有百分之四十的时间会承认失败,也许会带着某种深深的叹息,飞回到自己的巢里去,以帮助喂养其同胞兄弟姐妹。"

  人类千百年来一直为一些野生动物爱情上的忠贞而感动,读了这本书我们才知道我们是错了,就是通常人们认为的百分之二到百分之四的哺乳动物是忠实的物种这样的结论也已经大大地不可靠,据报载专家们正在重新核定这个比例,他们发现这个本来就够人感伤的数字还得往下调,而通过DNA指纹鉴定技术和其他一些技巧运用到鸟类的父系鉴定中,科学家们发现,鸟巢中有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七十的小鸟不属于照看它们的雄鸟。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知道,兰花的香气其实是一种陷阱,蚂蚁和蜜蜂的一生其实并不勤奋,而海豚的爱情其实相当残酷,至于一些基因的发展与变化,它注定了一些男孩子们生下来以后要对树木进行攀折和毁坏。

  动物的生存本能要求个体之间展开竞争,为食物、为交配。这场血淋淋的较量中,有多少动物竟然是那么义无反顾,如此,最强的个体取得了食物权和交配权,使他们的后代有了最强个体的遗传基因,保持了最强的种族延续,适应这个世界。这样的弱肉强食让人震惊和感动。

  上帝是懒惰的,上帝也是最聪明的,上帝不可能那么麻烦自己,上帝在很久以前造的不是人,上帝只是造了一个小小的基因,一个小小的细胞,余下的事,就由那细胞自己去做了。中国的儒家有性善论,而性善论在这本《野兽之美》面前全面瓦解。

  书评网:http://ai123.blogbus.com/c1368732/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野兽之美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