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论语别裁(上下)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1-20 04:17: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论语别裁(上下)经典读后感有感

  《论语别裁(上下)》是一本由南怀瑾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4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语别裁(上下)》精选点评:

  ●博古通今

  ●值得一看

  ●孔爷爷和他的弟子们都是有深度的人~ 不一样的论语。

  ●说到人心坎上

  ●学以致用,不要学以致庸

  ●年幼无知高中时代的读物闹

  ●论语别裁(上下)

  ● 博学的老先生

  ●第24遍。

  ●因为一个人,看一本书。

  《论语别裁(上下)》读后感(一):《论语别裁》之为政第二

  为政第二

  高尚原则自身的躬行是为学,将之推及他人就是为政。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讲究一个率字,那就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了。论语中讲为政而不讲政治,说明讲的是大的原则。这些原则分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执政的总纲。要以德为主心骨,以孝为支撑。孝,一方面是物质的供养,另一方面,更不可或缺的是态度的真诚和精神的敬爱。圣朝以孝治天下,治不是器物上的规制和压抑,更应该注重的是思想方面的感育和教化-诗教。没有真诚的态度,不怀有深沉而广远的爱,是无法当好家的。

  第二个层次是执政者的素质。执政者首先要加强个人修养,要谦逊,要善于学习。学习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积累经验、不断改进,最后臻于完善。其次要知人。会看人的动机,会观察人的品行,能够洞悉人内心的需要(察其所安),把握这三个方面就可以将人一览无余了。第三要随物赋形,不拘一格,允文允武,融会贯通(君子不器)。《蒋中正文集》里面收录有一部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专书也就不足为奇了。第四要率先垂范,重信义。

  《论语别裁(上下)》读后感(二):《论语别裁》之学而第一

  之学而第一

  学而第一章,约60页,讲的是治学的目的。治学,不是读书和求知而已。治学,讲的是对高尚原则的身体力行。一个人可以没有知识,但这并不妨碍他有学问。学问只在躬行中。

  躬行什么样的原则呢?躬行的是“有节制的爱”或者“中庸之爱”的原则。要爱,要友善,要温、良、恭、俭、让,但是不要过分,要竭力而止,不能滥用。

  躬行并不意味着实际动作的完成或效果的达到,而着意于心力是否发动。比如想给父母买营养品,但一时财力不逮,只要心中存有此念,每日力所能及地积累经费,就已经是实施或力行着这份孝心。而不是说为孝而孝,为了显得孝顺而做出种种人们看来会称道为孝的行为。

  二者的分别并不明显,由外面看上去尤其如此。所以还有“伐心”“慎独”的提法。要时时向内反省自己的动机。

  最后录对联一幅: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家贫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以前固知“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家贫无孝子”等句,今天才算看到一个完整版的,读来颇为惊心。

  《论语别裁(上下)》读后感(三):“述而”篇(学问之道)

  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保留传统的文化,把所知道的继续起来,流传下来,不加自己的意见。非常相信和喜欢传统的文化,把它保留下来。我没有什么了不起,只不过向老子、彭*看齐。)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作学问要宁静,不可心存外物,更不可力求表现,要默默领会在心;作学问的志趣永远不厌倦;教诲别人不知厌倦。我没有什么学问,只不过到处留意,默默的学习中,我把它强记下来;求学问不厌倦,教人也不厌倦;但除了这三点之外,我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没有。)

  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说:那个时代不得了,一般人不讲修养自己的品德;只讲现实,不讲求真正的学问。听到了义之所在,自己也知道这道理是对的,只是自己的劣根性改变不了,明明知道自己走的路线不对,又不肯改。这是我所担忧的。)

  4、子之居燕,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孔子平时在家的生活,很舒展,不是皱起眉头一天到晚在忧愁。他修养得很好,非常爽朗、舒展,而且活泼愉快。)

  5、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立志要高远,要洗碗达到的境界。这个“道”包括天道与人道。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有了这个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扩而充之爱全天下。自己也要有相对应的学问修养与知识。)

  6、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论语别裁(上下)》读后感(四):“学而”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做学问不是读死书,而在于对于生活的体验,在生活中提高自己的修养,随时随地能够反省,慢慢有了进步,自由会心的兴趣。)

  2、子曰:巧言令色者鲜矣仁。(作领导人第一个修养就是容忍。有的人不一定像小丑那样的“巧言令色”。但每个人都喜欢戴高帽子,人若能真正修养到戴高帽子感觉不舒服,而人家骂我,也和平常一样,不太容易。所以知道了自己的缺点和大家的缺点,待人的时候,不一定看到表面化的“巧言令色”。要注意: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答应别人的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去做了?我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言而有信?老师教我如何作人做事,我是不是真正去实践了?)

  4、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借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一项任务宁可不接受,接受了就要认真去做,说了的话一定兑现,那么下面的人就会追随你。使民以时是指用人应在时间点上恰到好处。)

  5、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6、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教而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7、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固学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不因其人而废其言,不因其言而废其人。发现自己的错误,明明知道是自己的错误,第二秒钟就会找出很多理由来,支持自己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

  8、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与其要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

  9、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义的基本精神,是调节一件事物,中和一件事物,但是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又要重新把它调整调整。)

  10、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恭:对待事物内心的庄重认真;因不失其亲:人不可能做到绝对的无私,助人的心行,由近而远,渐渐扩及他人。)

  《论语别裁(上下)》读后感(五):“里仁”篇

  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为美”意思是我们真正学问安顿的处所,要以仁为标准,达到仁的境界,也就是学问到了真善美的境界。“择不处仁”的意思是我们学问、修养,没有达到仁的境界,不算是智慧的成就,这是第一原则。)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说假使没有达到仁的境界,不仁的人,不可以久处约。约的意思和俭一样。就是说没有达到仁的境界的人,不能长处在简朴的环境中。所以人的学问修养,到了仁的境界,才能像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一样:一箪食,一瓢水,可以不改其乐,不失其节。换句话说,不能安处困境,也不能长处于乐境。没有真正修养的人,不但失意忘形,得意也会忘形。安贫乐道和富贵不淫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说:智者利仁。如真有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的。)

  3、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子说有“仁”的修养的人,是真能够爱人,也真能够讨厌人。)

  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一个人真正有了仁的修养,就不会特别讨厌别人了,好比一个大宗教的教主,对好人固然要去爱他,对坏人也要设法去改变他、感化他,最好也使他进天堂,这样才算对。所以说一个真正有志于仁的人,看天下没有一个人事可恶的,对好的爱护他,对坏的也要怜悯他、慈悲他、感化他。)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说,富与贵,每个人都喜欢,都希望富贵功名,有前途,做事得意,有好的职位,但如果不是正规得来则不要。相反,贫与贱,是人人讨厌的,即使一个有仁道修养的人,对贫贱仍旧不喜欢的。可是要以正规的方法上进,慢慢脱离贫贱,而不应该走歪路。一个人去了“仁”字,就没有中心思想。及时其他方面有成就。如文学高的,不过是一个风流才子而已,知识渊博的不过是一个人才而已。所以君子没有“仁”这个境界,就没有中心思想,既没有中心思想,靠什么成名呢?所以做学问的人,任何事业的成功都要靠仁;倒霉的时候不颓丧,不感觉到环境的压迫,也靠这“仁”的修养而安然处之。)

  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我没有看见过一个真正喜欢仁的人,看不起不仁的人。一个爱好“仁”道而有道德的人,当然他的修养几乎无人可以比拟,实在很难的;可是,他如果讨厌不仁的人,看不起不仁的人,那么他还不能说是个仁者。一个仁者,看到一个不仁者,应该是同情他、怜悯他,想办法怎样把他改变过来,这是真正仁者的用心。我们讲道德,别人不讲道德,我们就非常讨厌他,那么我们同样以“不仁”的心理对付人家,我们这个仁还是不究竟。所以孔子说:“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就是孔子讲的忠恕之道,推己及人的写照。仁是人人可以做到的,几乎没有人能在一天当中,用心、处世,完全合于仁道。只要立志,没有说因力量小而达不到仁的境界,也许有力量 不足而达不到的,但我才来没有看到这种情形。)

  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一个人的过错,往往都是社会关系的因果。我们在社会关系中看到一个人的过错,譬如某人做事态度非常坏,而我们看得清楚,那么自己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有同样的过错,假如有,就改过来,加入没有,就更加勉励。所以看看人家的过错,可以引发仁的修养。)

  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一个人如果志于道,而讨厌物质环境艰苦的话,怕自己穿坏衣服,怕自己没有好的吃,换句话说,立志于道的人而贪图享乐,就没有什么可谈的了。因为他的心智以及被物质的欲望分占了。孔子这句话是说,一个人的意志,会被物质环境引诱、转移的话,无法和他谈学问、谈道。)

  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以至于比。(讲到仁的用世,一个大政治家处理国家的事情,没有自己固执的成见。“无适也”是说并不希望自己一定要发多大的财,作多大的官。虽然这样没有成见,也不是样样都可以。“无莫也”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么应该走哪一条道呢?“义之与比”只问该不该做,为道德应该做的就做了,不应该做的就不做,以义做对比。)

  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的中心思想在道德,违反道德的事不干,小人想念的都是财富、利益。君子最怕的事,是自己违反德性,其次是怕做犯法的事。法律和门锁一样,防君子不防小人。君子是怀畏刑法,小人只是怀思福惠——处处讲利害,只要有好处就干了。)

  12、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一个人基于利害而作人做事,最后招来的只是怨怼;对与朋友,若是以利害相交,要当心,这种利害的结合,不会有好结果,最后还是怨恨以终。)

  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古代的诸侯立国的大原则,是要谦让就位,最后又功成不居。所以老子就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中国文化公天下个个让位的过程,是这样不容易——德业的建立,需要经过这样长久的考察。他说从此以后没有了,不是你拉过来,就是他抢过去。因此天下从此就有问题了。)

  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一个人不怕没有地位,最怕自己没有什么东西站得起来。根本要建立。如何建立?立德、立功、立言。上古之人首在立德,后世则重立功|到周秦以后,就只讲功业了。再其次就是重立言。这个“立”,是自己真是的本领,自己站得起来的立。不怕没有禄位,也可以说是不求人爵的位子,只管天爵的修养。同时不要怕没有知己,不要怕没有人了解,只要能够充实自己,别人自然能知道你。)

  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跟小人谈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没有利可图。)

  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们看见一个道德、学问有修养的贤者,就想达到他那个境界,跟他在造诣上有同等的成就;如果看到不贤的人、坏的人,最好当作自己的借镜,借以自我反省。)

  1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作为一个孝子,对于父母不对的地方,就要尽力的劝阻。父母不听劝导的话,只好跟在后面大哭、大叫、大闹。你是我的父母,我明知道跟你去了这条命可能送了,因为我是你的儿子,只好为你送命,不过我要告诉你。这样是不对的。这种孝道的精神,也并不一定说父母一定会不对,只是说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要温和的劝导,即使反抗也要有个限度。)

  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老了没人照应,子女远游时必须有个安顿的方法,这是孝子之道。)

  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离开了父母,不在父母面前三年,对父母的爱心、孝心深系于怀,这就是孝子。)

  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我们做子女的人,对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一种因为父母的年龄多了一岁,寿又添了一岁而高兴;但同时又害怕,因为父母年岁越高,距离人世的终结越近,为儿女与父母相处行孝的时间也越短。)

  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古代的人不肯乱说话,更不说空话,为什么不随便说话呢?因为怕自己的行为做不到。所以行仁的人,有信义的人,往往不轻易答应,不轻易发言。“重然诺:。不肯轻易的答应一句话,答应了一定要做得到。)

  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个人的修养也好,处理大事也好,小事也好,要常常约束自己。谨慎的人,过失比较少;放荡的人,容易犯错;讲话随便的人就容易失信。所以个人行为道德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失败的事情就少了。)

  2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真正的仁者,不大会说空话,做起事情,行为上却很敏捷。先做后说,不要光吹而不做。)

  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自己有道德的涵养,能体用兼备,自然会影响近身的人。如果真的为道德而活,绝对不会孤苦伶仃,一定有与你同行的人,有你的朋友。)

  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要讲仁爱之“行”,也要懂得方法,不能乱干。对君子尽忠,也不容易。君王有了不对,每次见了劝他,次数多了,硬要做忠臣,就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有时命都丢了。对朋友也是一样,朋友不对,你劝他劝多了以后,他不听你懂得,就会变成冤家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论语别裁(上下)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