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被偷换的孩子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1-20 02:24: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被偷换的孩子读后感摘抄

  《被偷换的孩子》是一本由大江健三郎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偷换的孩子》精选点评:

  ●其实应该是四星半的 但实在是很喜欢终章还有结尾 我一向很喜欢大江先生小说的结尾~~

  ●沉重抑郁难懂

  ●略……艰深……大概用手机看还是吃力了点orz 不过故事讲的是一对好基友,一辈子

  ●国之创伤个人之创伤,心灵之创伤,成长之创伤

  ●读了三遍……他让我感觉到了自己的存活……

  ●读得好郁闷压抑,“忘却死去的人吧,连同活着的人一同忘却,只把你们的心扉,对尚未出生的孩子敞开”,但新生的孩子又怎么会是原本的孩子呢?

  ●政治、自杀、青春创伤、不确定的记忆、残障的孩子……大江就是这些调调。此书写的极为难读,情节通过各种片段的回忆穿插起来显得非常凌乱,叙事上杂七杂八的东西又出奇的多,结构很散,如此这般再配大江繁复、厚实的文笔,可谓催眠极品。而且人的内在核心似乎也一直没有走出“创伤——奇怪的扭曲”的路子,作为大江比较靠后的作品,可说是突破不足了。

  ●「忘卻死去的人吧,連同活著的人一起忘卻!只將你的心扉,向那些尚未出生的孩子敝開!」

  ●实在看不下去

  ●已藏

  《被偷换的孩子》读后感(一):changeling

  说实话,如果当作小说,很难读

  不过对于大江和伊丹十三有兴趣的人来说,是很有意思和价值的文本

  不知道可不可以用顽固的索隐派方法来解读

  很难忘记changeling的缘起和戈布林的故事

  多重意义,我的道行也许离解读差得很远

  不悲观不妥协,也许不是不被换走或者斩杀的理由

  《被偷换的孩子》读后感(二):“本书是……大江健三郎对其妹夫伊丹十三……”应该是妻兄

  “本书是……大江健三郎对其妹夫伊丹十三……”应该是妻兄“本书是……大江健三郎对其妹夫伊丹十三……”应该是妻兄“本书是……大江健三郎对其妹夫伊丹十三……”应该是妻兄“本书是……大江健三郎对其妹夫伊丹十三……”应该是妻兄“本书是……大江健三郎对其妹夫伊丹十三……”应该是妻兄“本书是……大江健三郎对其妹夫伊丹十三……”应该是妻兄

  是这个sb评论系统影响了我的评价

  《被偷换的孩子》读后感(三):被偷换的孩子,不会破蛹的茧

  好久之前买回来的旧书,如今已经不在出版(2004年,第一版也是最后一版),已经不太记得是从哪儿看到的推荐了。因为疫情出不了门,收拾家里的时候发现的,然后一口气读完了。

  日本人写的东西相当的晦涩而隐忍,一句话想说不肯说出口,能足足憋出好几本书。比如去年很喜欢的石黑一雄,更早前的三岛(村上春树倒是更加通俗一些,大概是因为他的故事没有那么一句话)。一件事,一个信念,被层层叠叠的岁月和故事包裹,最后成了一颗茧,——一颗死茧。故事的背景和历史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这颗茧没有破蛹成蝶的那一天,没有transformation,只有层层剥开茧的煎熬。弗洛伊德系的精神分析,总喜欢回忆过去,分析童年和原生家庭,看看是不是一些深埋在过去的种子造就了如今呈现在面前的这个人。好像读这个故事,以为到了最后会是鲜血淋漓的伤口,是枪响的刹那,是不可逆转的瞬间——但不是。故事到了最后一章的时候视角突然切换,既不是第一主角古义人,也不是暗线主角吾良,而是一旁扮演「母亲」这一暗喻角色的千樫。

  “不,是一样的。我会把你以前看到的,听到的,读的书,做的事都讲给新的你听。这样新的你就会用你知道的词说话,所以说,这两个孩子是完全一样的。”在不同的时间线里,吾良对挚友古义人,千樫对智力缺陷的儿子阿光,乌拉对想象中的遗腹子,这样说了一句话。但是被换来换去好几次的孩子,还能回到最早的样子吗?

  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憋出来的一个问题是“就这样完了?”。然后再想想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这么多年过去了,影响终生的是这么一个不算太复杂的事情,甚至还有点蠢。有点像「百年孤独」到了最后,难以抹去的遗世独立感,也像逆转未来里面,老万和X说的。

  All those years we wasted fighting each other, to have a precious few of them back.

  是什么时候,孩子被偷换了。那个陌生而美好的少年,变成阴郁隐忍的成人,尔后如同冰雕成的婴儿一样,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

  《被偷换的孩子》读后感(四):好的东西需要等待

  说实话,看完这本书花了我很多力气。在看的中途,常常会因为觉得过于晦涩而心生退意,会放弃的时候,经常这样告诉自己,这本书没有到最后,贸然的放弃所失去的,会成为我的遗憾,而且,追悔莫及。

  是抱着勉强的心情看完的。大江先生的书,闻名遐迩,而自己居然还未看过,光光这一点,就让人汗颜呐。印象中,大江先生的书本应该如此晦涩。或许照片上的他过于严肃,所以在某个瞬间,就暗暗下了这样的定义。我不是很懂,这本书所承载的,大江先生所包含的情感,只是在吾良和古义人身上,渐渐看到大江先生本人和其妹夫伊丹十三,两人深刻而真挚的友情。这就是自传吧。同样的自杀,同样留下的录音带,同样试图与死去的挚友进行灵魂交流。

  田龟的出现,一开始会让人觉得他是不是发疯了,由于对方的自杀,接受不了这一现实,于是古义人幻想出一个工具,与吾良的所有交流说到底其实只是古义人一个人的自欺欺人?人很悲伤的时候,是会产生幻觉的。随着事情的发展,渐渐我们得一窥见,他们年少时所经历的种种,他们身边亲人所带给他们的一切,这些对于外界的感知,每分每秒所发生的事情,在一开始我们以为我们我们会忘记,就像平常所发生的所有另外的日常一样,但是潜意识的存在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我们还毫无察觉的时候,它就已经悄悄替我们存储一切,记录,归档,日后会在不经意间突然弹出,而你就恍然大悟一般“啊,原来如此”。那30盒录音带,是我最好朋友留给我在这个世上的一切,是仅仅属于对方的所有,他的每句话,磁带每一次的播放都是他在冥冥之中,对还留在这个世上的我的提醒,有些话,吾良在生前,没有同我讲,原因并不明了,因为我原以为,那样的吾良是绝不会以自杀收场的,黑社会,暴力,黑帮,家庭,这些东西,外界归结于他死因的各种猜测,在我看来,并不确切,正因为连我也不知晓,所以吾良的死,会让我如此震惊。对所熟知的一切,其本身以超出预料的发展,这种意外让人开始怀疑自己先前的判断。我所熟悉的那个吾良,究竟是那个样子的吗,还是在很久以前,他就已经不是吾良了。我活在自己的世界太久,除了写书就是修改,慢慢与这个世界分割起来,打开电视机的时候,小盒子里的那个世界,让我觉得竟有些陌生。每次听录音带的时候,就想像那是吾良在和我说话,像少年时代那样,像兰波的诗一样。有一段空白的记忆,我始终无法记起来。吾良一定知道吧。那段记忆的盲点,最终还是复苏了,关于大黄,关于美国军官,关于我们狼狈的逃回家。泥泞不堪的路,在大脑中越来越远。我全都知晓。只是最后我选择性过滤了它。那改变了我的一生,修道院场发生的一切,父亲的一切,妈妈残缺的耳朵,吾良的父母,在德国的教学,在回忆里翻涌,塞进我们的脑海中,我全都知晓,而对于这一切,我选择沉默

  《被偷换的孩子》读后感(五):重生

  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来读大江健三郎的《被偷换的孩子》,倒不是因为书有多厚,而是因为这实在是一本让人看了极其抑郁、内容也很枯燥无味的书。几乎每次我开始翻书不到二十页,就歪在自修室的椅子上睡过去了。但是这次是下了狠心要把书读完——只读好读的书,只看轻松的电影,鉴赏能力永远不可能得到提高。

  《被偷换的孩子》大意是说,电影导演吾良自杀之后,他的妹夫、好友长江古义人(以大江本人为原型)通过“百日”的修养、思考,回忆两个人的故事,而他的妻子、吾良的妹妹千樫,则在这段时间内确定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想法:从前那个英俊、善良的吾良,在十七岁那件事以后,就已经被哥布林(欧洲民间传说中用冰雕的丑陋小孩偷换人类美丽小孩的妖精)们偷换了。小说的最后,千樫和怀孕的浦小姐有一个计划:将浦小姐的孩子当成另一个吾良来抚养,保护他的纯真、美好不被哥布林偷走。

  书中古义人回忆起小时候生病发高烧担心自己会死去的时候,母亲对他说,如果你死了,我就再生一个和你一模一样的孩子,把你经历的所有事情都告诉他,这样他就是你了。古义人病好以后常常在想,这是原来的自己,还是妈妈再生下的自己?这样的想法,有点类似于庄周梦蝶了。

  然而终究每个人都是只能活一次的,没有可能让你的生命在另一个新生的生命上延续,就算是血脉相连的父母与孩子,就算是再相似的人,也毕竟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千樫和浦小姐能做到的只是尽力守护孩子身上美好的品质不被哥布林们偷走,却不可能把他培养成另一个吾良。不可能,对那个孩子也不公平。

  哥布林的真面目到底是什么?年龄?认知?外力?然而无论是什么,他们都是无处不在的。孩子不可能永远是孩子,除非是像古义人智障的儿子阿亮那样。因为不懂,所以单纯,因为被父母保护着,所以不会受伤。但我们大多数人却和吾良一样,无法给自己套上隐形衣,避开哥布林的耳目。你原来是一块棱角分明的钻石,却逐渐被冲刷成了黯淡的玻璃球;你原来是一张雪白的宣纸,却逐渐被染上点点墨迹。玻璃球无法再被切割成钻石,因为本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墨迹也无法从宣纸上去除,除非咬牙撕下,却和从骨骼上剥离皮肉般惨烈。

  性善性恶又有如何的差异,该被偷走的还是会被偷走。宿命论的腔调自管悲伤地在人性的天空下颤颤,但谁也无法阻止我们相信:我们有能力让那个球不那么圆,也有能力尽量避免墨迹的沾染。吾良是努力过的,千樫看到他最后一部电影时为他找回了自己欣慰,却不曾料想不久以后他就自杀了。绝望之中的希望,既然已经看见了一束光,就应该牢牢抓住不放,为何却对自己说,我抓不住,然后甘愿堕入深渊?

  力量是“相信”给予的,背弃了信念,也就是背弃了连微笑都散发着馨香的自己,闭上眼睛随着哥布林去了。

  “忘却死去的人吧,连同活着的人一同忘却,只把你们的心扉,对尚未出生的孩子敞开。”

  忘却已经被磨去的棱角吧,忘却已经被染上的墨迹吧,用相信的力量,抵御哥布林贪婪的攻城掠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被偷换的孩子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