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鲜花的废墟》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1-20 01:57: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鲜花的废墟》的读后感大全

  《鲜花的废墟》是一本由张承志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3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鲜花的废墟》精选点评:

  ●来读一个美丽的散文。。

  ●有点反感无处不在的宗教渗透 张承志是好作家 就是太热衷自我完善了

  ●西班牙与伊斯兰教的那段邂逅。

  ●20101215 20150919

  ●语言真好啊

  ●太多的时候,所有的误解、武断、无视、逃避,甚至于妖魔化,都是源自不够了解,而且也不想或者不愿意去了解,狭隘的视野和胸襟,细细想想,是人类的大灾难。

  ●这本书生动地定义了什么叫做偏执——执拗于曾经的穆斯林的辉煌,但是抛却这个致命伤不看,整本书又有着很高的可读性。西班牙是个迷人的地方。

  ●宗教色彩太重啦 不过就算只是为西班牙,这也是本好书 。

  ●上半部分写得很好,尤其是斗牛那节,但有些内容感觉过于私人化,读起来略有隔阂。可惜还没下载到下半部分。

  ●一个虔诚穆斯林对安达卢西亚居高临下的审视和观赏。

  《鲜花的废墟》读后感(一):张承志的宗教和政治理念

  我还没有看着本书,无意中看了他参加的一期phoenix TV的"锵锵三人行".看了这期节目,我感觉他是国内少有的一个宗教(伊斯兰教)背景浓厚的作家,而且对现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强烈批判态度也引起我对他作品的强烈兴趣,因为很少有作家明确表现出来对现在世界发展态势的态度.

  《鲜花的废墟》读后感(二):西班牙的历史

  一直就很喜欢张承志的书,是因为自己和他是一个民族,对于他书里所描写的一些东西比较熟悉。

  此书是张在西班牙-阿拉伯语称之为安达卢斯-旅游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想,那是一个穆斯林的心之所往。那些异国的风光其实对于一个穆斯林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他早就在心里去过无数次了,那样的心之旅程,是每一个穆斯林都有过的。

  这样的散文不仅仅给人以文字的美,更给人文化与历史。

  《鲜花的废墟》读后感(三):读此书之前——

  读此书之前,要预防狭隘 的民族的、宗教的偏见。那就是不能先入为主地认为作者张承志代表的是极端伊斯兰思想,不能先把自己放在虚伪的民主、平等、博爱思想的代表者的地位上而把别人推向另一端。

  张承志的文章一如既往保持着汉语的美文标准,一如既往地对任何虚伪、伪善进行秋风扫落叶般的冲击——

  思想的力度,当代文化界第一

  语言的力度,当代汉语中第一

  情感的力度,当代真实第一

  《鲜花的废墟》读后感(四):另一个,同一个

  没有胜者,除了真主。

  这是布满了阿尔罕布拉宫的一句铭文,表面看起来洋溢着一股戾气。但我不确定这是否是古兰经的教义。

  在这本书里,作者的心头萦绕的倒的确是阿拉伯人高歌猛进伊比利亚半岛的狂妄,甚至断言历史上东方只有两次战胜了西方(竟然会去思考这样的问题!):一次是阿拉伯人占据整个西班牙乃至地中海,第二次则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这种自负和狭隘真的不该成为榜样。面对着这些文字,我开始怀疑,伊斯兰的教义是否真的很容易让人走向偏狭,抑或这种偏狭只是在长期的压抑中被迫形成的保护膜。但无论是哪种原因,这都让人很不舒服。

  与之相反,林达的《西班牙旅行笔记》则时时牵挂阿拉伯人落败后的悲怆,那种凄凉和历史上的所有失败者一样,是一种日暮西山的境况。但是吊诡又有趣的是,这两种相反的情感所赖以寄托的意象却是完全一致的:直布罗陀、格拉纳达、弗拉门戈、阿尔罕布拉……这些事物全都沾染着一股接一股的悲凉,而它们无不来自穆斯林的胜利与溃败。读这些书,仿佛能够闻见西班牙的空气中那充溢着的沉重的历史气息,在那里阿拉伯的基因仍然在深刻地改写本土文化和生命。

  阿拉伯人的影响是如此深刻,以至于我甚至想到,拉丁美洲的那动人的生活与作品是否也在冥冥之中得到了他们的启示?或者也许,在事实上侵入拉丁美洲的西班牙人的确已经过阿拉伯人的改造,并成功地将那种独特的悲凉和闷热的情感传递到美洲大陆。最后的最后,这种间接的传染便造就了拉美的迷人风情,和人们的独特的生活态度,乃至魔幻现实的作品——它们的主要功用不是创造什么,而是展示着已经存在的那个世界,那个难以为外人真切认识的世界。

  历史在偶然间被造就,并顺带着生产出必然性这个副产品。然而当我们在苦心寻找必然性时,可能偶然正在动用强大的力量对前者加以改造,来造就新的历史。正因为此,我们无法认识什么,更无法评判什么;我们只能观察那些曾经或正在存在的事物,然后把它们记录下来。

  无论如何,我真的愈发向往西班牙和拉美——或许后者并非另一个,因为它们其实是同一个?

  没有胜者,除了真主。

  也许这并非自负与偏狭的表现,而只是臣服于命运的哀叹。如果这样,那么我们和他们也就成了“同一个”。

  《鲜花的废墟》读后感(五):用不一样的视角看西班牙

  好书,力荐!

  有一段时间在狂看各国的旅行笔记(no offence to 《西班牙旅行笔记》),看到要吐,固定的句式,固定的心情,似乎世界各国的风情都没什么不同。几乎每一页都会有“说到……不得不提……”,“不去……就算是不上去过……”之类的句型。各地的人民都热情淳朴,各地的美食都让人垂涎欲滴,想想,可能吗?

  不知道为什么对旅行类的书这么不感冒,却还是借回了这本书。套用一句旅行笔记固定句式:“我和《鲜花的废墟》的相遇,真是一场缘分”。

  我所了解的西班牙历史,都是从基督教的角度,尤其是西班牙外教教过我们一学期西班牙历史,是一个基督教徒的视角。而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个全新的视角——穆斯林的视角。如果说看小引时只是被它的语言所吸引,那么从正文一开始,我感受到的就是思想的冲击了。

  看完书去查了一下,果不其然,作者张承志是回族人。

  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一座名城(在欧洲范围内),必须要同时拥有罗马、阿拉伯、天主教三种足迹和文化。只有那样的地方,才值得你为它奔波。

  我在反复琢磨这句话。文化重叠好理解,看过的地方多了,一般的文化现象已难以构成冲击。只有这多重文化一股脑儿地席卷而来,才能让人突破狭窄的知识牢笼,感受到未知的震撼和愉悦。欧洲文明的源头有三:日耳曼、希腊和基督教。我想不选希腊是因为其覆盖地域有限、不选日耳曼是因为其文化贫瘠,而选择阿拉伯则是古典的东西交流与融合。

  而西班牙有许许多多的地方,都满足这个要求,怎能不让作者流连忘返。

  以前看到许多葡萄酒的原产地是西班牙而品牌却是意大利的,心里都会略略地鄙夷一下西班牙。看罢此书才开始慢慢体会到农业对于西班牙深刻的寓意。正如老希提所说“农业是穆斯林赠给西班牙的永恒礼物”。而作者将橄榄带回新疆、鼓励新疆农民培育的举动更是让我惊叹不已。而他说服新疆农民的方法也非常简单而巧妙——搬出《古兰经》,这就是宗教的力量吧。

  书中还提到了斗牛、弗拉明戈等西班牙艺术。我看了许多次弗拉明戈的视频,还请Granada的舞者表演给我看过,我很努力地想喜欢上它,可是每次都以失败而告终。我甚至很直接地告诉那个Granada的舞者:我想我还是不大能接受这样的形式,我觉得Sevillas更好看些。看完此书让我对弗拉明戈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它其中蕴含着的是穆斯林浓重的痛苦与悲哀,所谓把心撕碎了唱。有点像秦腔的味道吧~不知何时能有机会去一趟科尔多瓦,打入pena内部,欣赏一场真正的弗拉明戈。

  :提醒自己注意一下安达卢斯(Al-Andalus)的概念:阿拉伯人对穆斯林占领的西班牙的称呼,还包括了葡萄牙、摩洛哥等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鲜花的废墟》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