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纲》是一本由张荫麟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60,页数:2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史纲》精选点评:
●全书行云流水,不着一处注解,初学者可以流畅无碍地阅读,稍有根基者便知句句有出处。
●看完冯老的《中国哲学简史》,趁热乎把这本书读了个大概,重点阅读了春秋及战国那群思想家的历史背景和评价(想看看和冯老有什么不同),以及秦朝如何奉行法家又独尊儒术的。另外印象比较深的是,周朝那时的奴隶制已经很兴盛,一个大官家里可以有1万多个奴隶,衣食住行都可以自给自足。这就是孔子他们所向往的美好的周吗?大概每个人无论如何也无法突破时代的局限吧。
●行文如大江奔流,汪洋恣肆。论述若笔削春秋,潇洒自如。观此杰作,惜其夙殒。这是我在哈尔滨看完的唯一一本书。
●某处阿姨刘仲敬推荐的。可惜只有卷1;大略从周(周时‘让我们离开想象,回到事实’)的封建制到秦汉的郡县制(君主集权制)的制度、社会变迁以及相应的思想发展。将思想史嵌入制度社会史。士的变迁:从武士到文人。【39-42】嫡长制和封建的崩坏;争霸;孔子的政治与教育;春秋变革时封建的摧毁;战国的新知识阶层(学派、不限于贵族):墨、孟子与周官、荀子至韩非“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139】;始皇郡县式的大帝国;楚汉之争;汉帝国郡县制的重建;无为结盟商业与儒家正统的确立;最后一章对王莽的介绍个人看得很新鲜:出身外戚的王莽智、辩和威都超绝世人,奈何不识大体,最后不可收拾。可惜到此就结束了。
●本书文笔优美,作者自序里提到通史的现代标准和范式,读全书时很能感觉作者贯彻自己的准则。如果说那种只有大量故事缺少思想提炼的通史,像只见肉的胖子,则本身像一精炼强健的人。遗憾的是作者写到汉就死了
●作品的目的就是重铸「大中华」这一概念,虽然反感,却因为是那个年代的作品,反倒觉得无可指摘。文笔配的上汪洋恣肆的溢美。
●语言简洁生动,可惜写到汉朝就没了……
●很好读。
●好看又不难,可惜没写完
●每览《史纲》,未尝不临文喈悼张君之早夭。惜乎天妒英才!
《中国史纲》读后感(一):历史,应该告诉我们过去发生的真实情景
历史,应该告诉我们过去发生的真实情景,所以说,这是一本好书。历史,不需要著者过多赋予自己的观点,或者强行植入一些政治理念,能够客观的告诉我们,过去,发生了什么,也就够了。
《中国史纲》读后感(二):我读的是辽教版的
中国史纲确实很好。
直接引用较少,这无疑降低了阅读的难度。
概括性很强,非常清晰全面的勾勒了历史的面貌。
文字优美流畅。
张荫麟要是多活一些时间就好了。
《中国史纲》读后感(三):张荫磷的中国史纲
第一次知道竟然有人用这样一种笔法来写历史,娓娓道来,又有散文的魅力,朗朗上口,尤其描写孔子的那一段,完全可以拿来做散文读,可是又不乏历史的严谨和严肃。自读史以来,白话文写史,张君当属一流,后来者,当推柏杨一人!
《中国史纲》读后感(四):很好。
无论是文笔还是史料的分析和作者的观点,都很有可取的地方。这是一部相当好的讨论的汉及以前中国史的著作。不过这种史纲类的历史书籍还是不能代替《史记》这样的正史,而现代中国人史识之陋,也正在于好读近代以来史纲类的书而不好读正史。
《中国史纲》读后感(五):很好
大学历史老师推荐的一本书。由于对中国历史知识的欠缺,便读此书来增长知识。在作者的笔下,中国自商至汉的历史脉络清晰明了,解答了我自高中历史课上的许多疑惑,获益匪浅。可是天妒英才,这本不守一家之言、见解独特、清晰简洁而又生动引人的作品没能完整地涵盖中国历代的更迭。但终究是一本了解中国历史的入门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