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与荒原的诱惑》是一本由巴荒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阳光与荒原的诱惑》精选点评:
●2000年
●只记得我读过,却一点儿也想不起都是些神马内容了
●16年夏天在旧书店淘的,外皮都没了(现在才知道书皮到底长什么样)。再往前一些,有好多虚假的朝圣。这才是真实。
●优美的的文字将我带回壮美的阿里……
●朝圣西藏,与文化苦旅同系列
●曾让自己抄录了好几章节的书。
●一个弱小的女子,有着那么大的毅力,佩服
●一边看我就一边不淡定的想上路。可惜在我眼中的西藏是一年前那个西藏。不是不好好只是我也渴望能看到那个作者眼中20年前西藏
●阳光、荒原,我是自由的女神,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年代太久远,记不清了
《阳光与荒原的诱惑》读后感(一):俺的西藏之行很有一部分原因是這本書
先是在央視某年的世界婦女大會專題片中看到介紹巴荒和本書,
彼時尚年輕,已埋下對西藏的向往之心,數年後終于成行.
行囊中少不得這本------陽光 與荒原 的 誘惑
《阳光与荒原的诱惑》读后感(二):说点无关的
原来家里有 一时找不到 只好又在当当买了一本 发过来一看像是在水里泡过 水渍 发黄不说 页面都粘连在一起 就申请换 当当还真不错 马上就给换了 因为不是第一次看 这次看主要是查证点资料 不过还是高兴看到有人同样为那些东西激动
《阳光与荒原的诱惑》读后感(三):召唤着的那个神秘的地方
高中时极爱的书,正如题目那样,阳光与荒原的诱惑,深深地种在了心中,那块神秘的土地,总像是在不断的呼喊着,召唤着。
这也是我所有书籍中为数极少的关于旅行的书,但在心中的分量远不仅是一部游记而已,淡淡的文字描述着神秘缥缈的那个地方,仅仅是阅读,已经感受到那样的冲击,极向往的阿...
《阳光与荒原的诱惑》读后感(四):这是写西藏的开头?
反正我一直在写西藏的文人和文学作品理找不到什么感觉。以为安妮很矫情,其实这位比我父亲还年长两岁的阿姨,也不是想象中那般深邃。
渐渐地我开始抵触一种太“散”的行文方式。相比而言,怪不得大家都会推崇余秋雨的散文。太散的散文,个人觉得它常常会伴随重复和拖沓的缺点。女人作文,更容易患此毛病。怪不得人家说女人啰嗦,呵呵。
我从来不崇拜那种挑战自然极限的勇士。比如作者这样身体明明孱弱却数次入藏的女子,或者安妮小说《莲花》中那个陪陌生人去墨脱的谁谁。但当然,我无意抨击他们。只是无法像大众那般生出钦佩之心而已。我总觉得,生活、人生,才是真正的考验、真正的险境,在这场旅途之中,胜者才有权利说出“战胜”或者“征服”。至于说爬一座山、趟一条河,显得好像拿生命开开玩笑、碰碰运气。
书始终没有一一读完。寥寥感受,夜寒雪密,孤窗下。
《阳光与荒原的诱惑》读后感(五):感受诱惑
那天在特价书店里乱翻,在书架的底层发现了一排装祯精美的书,书名是《阳光与荒原的诱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97年版,巴荒著,文化大散文系列中的一本。早些年曾经买过其中的一本,是余秋雨先生著的《文化苦旅》,对这套书一直心存好感,“文化苦旅”就一直带在身边的。翻看提要与自序,原来是一名女画家早年孤身一人探访西藏的游记随笔。当下就翻得有些入迷,有种淘到宝的感觉,居然四折出售,每本八元钱。于是把五本全数揽了回来,一本放在包里,闲静时细细品读,愈发觉得超值,是一本让现在的驴行者感到惊叹与汗颜的书,是一本激起我对西藏无限向往,感受西藏自然、文化、宗教、历史无限诱惑的书。
一直以来,都在探问自己旅行的目的。是对自然风景的热爱、是天性里回归自然的本能、还是其它?就象是“为什么登山”的提问,没有答案。
看作者是怎么说的:"我带着一份天真和希翼,带着单纯我执著去渴求世界的单纯和执著,而我发现了自己并不了解的更为复杂的世界;那世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包融着构成‘生与死’的一切因因缘缘,给人一个浓缩的完整的人生体验~~~多年以后,我又从那个复杂的世界发现单纯”。
我越走越深,我成为一个特殊的旅行者,从阳光灿烂的‘风景’走到历史深处扑朔迷离的‘风景’,走到了人的情感和理性深处的‘风景’”。〈自序〉
原来我们要追问的旅行的目的,终要回归到人的情感和理性深处的风景。终是一种人生体验.
有时候,我们莫名有一种出走的冲动,要去到远方,甚至就这样启程。作者的话语给了我共鸣:"其实,我至今也分不清,一个行为的过程里面,有多少部分是为理性的思考和哲学的关怀,多少部分是为对文化的关注和情感的宣泻,多少部分是为神圣的职责和义务,多少部分又是身不由己的命运的驱驶和对生与死的放逐。”〈走进阿里〉
我喜欢上了作者对自然的那份坦诚热爱,钦佩她非凡的勇敢。在〈雅砻河谷寻古〉篇里,刚从严重高原反应伴急性肠胃炎发作病痛中恢复的她,竟“无法克制内心的喜悦和冲动,跳入雅鲁藏布江这条世界海拔最高(平均海拔4500米)的大河畅游起来,实实在在地体味了流速很快的江水那种蓬蓬勃勃阔展的气势。。。。。”
在登山的途中,“我找了一处灌木丛就地一躺,立即听到我心脏剧烈的跳声从地面返回,好像大地的脉搏在跳动,声音大得吓人;身体全面地接触大地真有一种奇妙的感觉,犹如与大地构成了一个同一的生命体,全身的毛孔都在一张一弛地与大地同呼吸。”〈雅砻河谷寻古〉
这些行为与感受,仿佛就是我自己、我们这类追山伴水者的作为。
作者当时是一个年青的女性,体重30公斤,却在二年时间里四次进出西藏,孤身一人探访西藏阿里一处处最荒凉残败的自然与历史风景。
她居然一个人在远离人烟的阿里古格王国遗址的小土屋里过夜!一个人爬进古格遗址被征伐者砍头抛尸300余年的尸洞探访!
她也恐惧:“这真是我一生中最恐怖的黄昏和夜晚,这恐惧到最后只有恐惧的情绪而无恐惧的内容,就象一颗被痛苦长期围剿的灵魂,到最后只有痛不欲生的感觉而并不思考痛苦的内容是什么一样”。“这是一种来自黑夜和死亡的启示,一种亘古以来永不消失的力量”。〈重访故城日夜〉
作者一个人在荒山深谷的“守山屋”,伴着废墟和尸洞度过黑夜的种种行为和思考,真切又深远。但体验就是收获,“当我告别黑夜和荒野中那种秘密的恐惧,告别与我两日朝夕相处的古格城堡时,我觉得自己如同已在荒野里度过了整整一生。。。。。”〈重访故城日夜〉
这是一本探寻古西藏历史,带我走入遥远失落的古格王朝、象雄古国的书。〈象雄古国风景线〉、〈巡游艺术和秘史〉等篇章,有着考古发掘般的精细,又有着作者丰富的联想、飞扬的思绪。其对西藏寺院、建筑、绘画、宗教、艺术的考察与描写,没有专著的晦涩让人困倦,让我等这些率性粗浅的行者,跟着她一起探访了另道的“历史风景”。她自己都感叹:“你不是考古者,不是历史学家,更不是人类学家,你为什么要一遍遍在这一寸寸泥峦和一步步旅程中左看右看?你为什么还不满足,还要在一堆堆、一卷卷、一页页那艰涩难辨的一行行、一字字之间束手无策地感叹?”〈象雄古国风景线〉〉
还是那种引起共鸣的感觉,旅行中最美的都要归结到人的风景、历史的风景。
这是一本驴行西藏的向导。〈走进阿里〉、〈等待生命〉甚至全书里,那一串串地名与行程,实在是一本西藏驴行攻略。自拉萨、浪卡子、日喀则、江孜、二十二道班、234公里桩、措勤、改则、盐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