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图像中国建筑史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1-19 04:36: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图像中国建筑史》是一本由梁思成 英文原著 / 费慰梅 编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5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图像中国建筑史》精选点评:

  ●北平没能如梁建议而整体保存,是大不幸

  ●斗拱;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单层塔、多层塔、密檐塔;诸多等等名词。部分明白。 比较感兴趣的是,为什么我会对什么爱奥尼亚科林斯式柱子感兴趣,却对中国传统建筑构成不够热心?

  ●元代后大殿开始两层。白塔是元代喇嘛塔。印度元素很多,密檐等等。

  ●向往着当年梁林携手游历、探寻古迹之旅。

  ●给外国人写的就是系统简单,这点冯的中国哲学简史也是这样。纵然如此涉及到建筑的专业性的还是不太懂,不过图片很赞黑白照片就是有厚重感时代感

  ●香港版的好很多

  ●双语

  ●作为入门读物不错

  ●学到了很多古建筑知识。

  ●梁先生此本大作的出版真是一件神奇的经历!

  《图像中国建筑史》读后感(一):the period of fucking

  从七世纪到11世纪是period of halma。

  12世纪到16世纪是period of elegance。

  17世纪到19世纪是period of rigid。

  那么现在21世纪就是period of fucking。

  唐朝的豪劲和宋元的醇和尽管风格迥异,却是艺术上难以逾越和比较的两座高峰。

  我不知道永乐大帝在位时突然间发生了什么,建筑风格突变,艺术造诣急转直下,用梁思成的话说就是愣直时期。

  因此故宫尽管宏伟,却不能代表中国建筑的最高水平。

  但明清两朝不是最惨烈的,最惨烈的是20世纪之后

  而21世纪,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更是被几乎抛弃殆尽。抛弃源于19世纪长达数十年的失败,让知识分子丢弃中国一切传统,把佛教,道教这些宗教更是单纯的示威迷信。而对西方的文化则予以漠视。紧接着的新中国的封闭,与十年浩劫更是阉割了残存的一切文化。

  方今全国大兴土木,一片国泰民安的气象,试想100年后的建筑史学家如何评价当前的建筑成就。一片水泥森林,仿古的只学到个皮毛,完全不知中国建筑的精髓在于适用与醇和;崇洋的也没带来西方的那种气场。被人称道的北京上海则更是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成为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鸟巢,鸟蛋,裤衩,究竟孰是孰非,不敢妄言。

  如果要我用一个词形容当前的整体风格,我想说a period of fucking。

  《图像中国建筑史》读后感(二):[读书报告]匠心独具,古建传承

  百花文艺出版社汉英双语版《图像中国建筑史》是我真正自觉接触学术层面上的建筑家梁思成之肇始。大部分话已经在“影响我的大家”推荐文字中说完了,这里谈谈其他几个方面吧。

  一,“推荐大家”我原本拟定的题目是《匠心独具,古建传承》,不料为桴琼居主人私改为《半世楼苑碑铭,一生诗情画意》,说实话,我不喜欢,但对其不吝惠赐电子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梁思成全集》深感钦慰。

  二,“推荐大家”草稿以“笺注”梁思成年谱的方式进行述评,其中提到曾与“林徽因”传出一段感情纠葛的“徐志摩”,但是在校订原文时我删除了这一段“风流韵事”,或许是希望维护“偶像”的圣洁形象吧。

  三,四川宜宾的李庄小镇在抗战中因为集中了为数众多的科研机构和南迁大学,与举世闻名的“西南联大”所在的昆明、重庆等大城市齐名。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最初版本就在在当时极为简陋的条件下完成的,在“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活动中,梁思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重返李庄,追怀先哲,感悟巨匠,令人敬重。

  四,我的博客“仰望营造”当初命名时便是为了纪念“中国营造学社”的,“营造”二字极喜欢,清华建筑系本名即“营建系”,带着“匠师”的朴实和严谨,以及继承中华古建传统的历史使命。商务印书馆版本之宋李诫《营造法式》则是梁启超为儿子梁思成谋划人生同时也是为“少年中国”谋划前途的“催化剂”。而宗白华先生曾经参与创立的“少年中国学会”所倡导恢复的“美丽的少年中华之精神”吸引了一大批当时社会的热血青年,其中即有湘人毛泽东。

  五,与“三”相关,林徽因先生/女士宜专题论述,否则不足以准确传达楷模风范、追慕人格之情怀。

  《图像中国建筑史》读后感(三):梁思成笔下的林徽因,爱的证明

  雨天,重读梁思成的图像中国建筑史,有点感慨。

  建筑的内容说实话看得有点晕,不是很懂,不同的拼音系统令人抓狂;而梁思成心心念念的斗拱,至今也没弄明白。对于建筑年代的评价划分,隐隐觉得还有商榷的余地。

  专业方面只能看个热闹,关注点自然就在通俗易懂的其他地方。我感兴趣的,是梁思成亲自撰写的“前言”。很多著作的前言都能当散文看,梁思成这个也差不多。因为梁思成留下的文字大都是专业文章,其中涉及感情的几乎没有,那么,在这段前言里关于林徽因的描述,非常难得。可以让人一探他对林徽因的态度。

  梁思成在“前言”中也有提到其他人,为了对比参照,先上原文。全部手打,辛苦.....

  The materials of the Institute were collected during numerous field trips, conducted either by Proffesor Liu Tun-tseng, formerly Director of the Documentary Section of the Institute, and now Chairman of th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nd Dean of the College of Engineering,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or by myself. I am most grateful to Mr. Liu for his permission to sue some of his materials I this volume. I am indebted to my colleague, Mr. Mo Tsung-chiang, 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 of the Institute, who accompanied me on almost every one of my field trips, for making most of the plates.

  To Dr. Li Chi, Chairman of the Section of Archaeology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and Mr. Shih Chang-ju, 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 of the same Institute, I am thankful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reproduce a drawing of the Shang-Yin site at the Anyang excavations; and to Dr. Li again, as Director of the National Central Museum, for his permission to use some of the materials excavated in the Han tombs at Chiang-k’ou, in which the 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 Chinese Architecture participated.

  To my friend and colleague, Wilma Fairbank, members of the 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 Chinese Architecture, who has travelled extensively in China and participated in one of my field trips, I am indebted not only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shrines of the Wu family and of Chu Wei but also for her strong support and encouragement, which greatly accelerated my work on this volume. I am grateful for her patience in reading the text and correcting my faulty English during her very busy days in Chungking as Cultural Relations Officer of the American Embassy, in which capacity she has done invaluable work in furthering the cultur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Gratitude is due my wife,colleague,and former classmate,Lin Whei-yin(Phyllis),who for more than

  twenty years has contributed untiringly to our common cause,slaved for me over our architectural school problems (and I slaved for her,too),accompanied me on most of the field trips, made important discoveries,measured and drew a great number of buildings,and has borne with tact and fortitude,in spite of her ill health in recent years,the major share in keeping up the spirit and morale of the Institute throughout the incredibly hard war years. Without her collaboration and inspiration,neither this volume nor any of my work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would have been possible.

  -------Liang Ssu-ch'eng

  Wartime Station of the Institute for Research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Li-chuang,Szechuan

  April 1946

  From Preface of < Chinese Architecture A Pictorial History>

  以上是“前言”的一部份,其他还有一些段落是关于成书的一些说明,跟讨论的主题无关,就不引用了。

  上面摘引部分都是感谢,著作出版时致谢是传统。梁思成在其中感谢了刘敦桢同意他使用刘的一些资料,感谢他的助手莫宗江,跟他一起考察。还感谢李济同意他使用一些考古资料(李济是著名考古学家,殷墟考古的主持人),还感谢费慰梅对成书的帮助和贡献。

  ***插队简介:

  刘敦桢,古建筑研究专家,在营造学社时期,是与梁思成并列的另一支柱,被称为“南刘北梁”。之前刘敦桢在南京高校,30年代初受邀到北京加入营造学社。77事变后因为时局,营造学社自动解散。梁林迁居到昆明后,梁思成想重新开展学社活动,申请经费时,对方说,只要刘敦桢和梁思成在一起工作,就承认是营造学社。当时刘敦桢避难在湖南老家,梁思成给他去信,刘答应到昆明。不久后刘到达,营造学社在西南地区的考察活动正式展开。40年代中期,因为种种原因,营造学社陷于困境,多番考虑之下刘敦桢选择离开,去了重庆高校任教,临行前一晚,梁思成为刘饯行话别,据知情人回忆说,2人抱头痛哭。有对学术的热爱,面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以及某些观念的不可调和……刘敦桢抗战胜利后随学校回到南京,之后一直在高校任建筑系主任。

  李庄一别,梁刘自此分道扬镳……

  数十年后,梁思成的名字如日中天,而刘敦桢的名字,逐渐淹没于历史长河,除了建筑专业的,其他人很少知道他。

  特意去翻过所有的《营造学社汇刊》,当年营造学社成员的学术论文大都发表在这份刊物上。在《营造学社汇刊》中,梁思成和刘敦桢发表的论文数完全平分秋色,不相上下。如今2人截然不同的身后名望,令人唏嘘感慨……

  Location很重要,Platform很重要,Connection很重要,Wife很重要——北京,清华,费正清夫妇,林徽因,再加个十全好爸爸梁启超,梁思成在建筑圈内一骑绝尘,有很多学术以外的缘由。

  ---------------------------------------------插队完毕的分割线-----------------------------------------

  在以上感谢中,梁思成的用词很常规:grateful,thankful,对莫宗江和费慰梅,梁思成同他们私人关系更好,用了indebted,因为费慰梅对成书贡献很大,梁思成还用了strong support and encouragement, greatly accelerated.

  然后,到了林徽因。开始就是gratitude,而不是之前简单的To 某某人 格式

  著作出版致谢,很多人会在其中感谢妻子,但基本都是一,两句话而已。最常见的格式是:“感谢我的妻子,在本书的写作出版过程中给与我的极大支持、鼓励和帮助。”——具体词汇也许有差别,但大同小异。

  但梁思成的前言,关于林徽因的一大段话,和常见的感谢模式,完全不是同一等级的。因为梁思成对林徽因直接评价的文字不多,这段话尤其显得珍贵。

  相较之前对其他人,说到林徽因,梁思成的文字明显多了份熟捻和温情。居然把former classmate都写进去,记得林徽因是宾大美术系,只是旁听了建筑系的课。好吧,在梁思成心里,林徽因跟他就是事业共同体。our common cause 说得理所当然又幸福自豪。

  追溯时间,梁思成用了more than twenty years,文章写于1946年,他们1924年赴美留学,1928年回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显然,梁思成对共同事业的定位从1924年留学开始。联想到梁思成为人处事的认真,有理由相信,当他因为林徽因的兴趣而选择“建筑”作为专业的时候,就已经把林徽因和建筑学当作自己的目标了,两者彼此联系,不可分割。

  laved for me over our architectural school problems (and I slaved for her,too)

  很喜欢这句话,尤其是括号里的部分。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促进,共同努力的亲呢感扑面而来,又透露着日常生活中的随意和温馨。不由地猜测,梁思成写到这一段时,是不是想起了他们争论问题的场景,伏案疾书的场景,野外测量的场景?面对回忆,梁思成一定是会心一笑,所以,忍不住加了括号里的一句。严谨的学术文章顿时增加了点可爱的俏皮。

  在总体评价林徽因has contributed untiringly之后,梁思成具体罗列了林徽因从事的工作:陪伴考察,重要发现,大量的测绘。每一项都加了表示程度的形容词:most of the field trips,important discoveries,a great number of buildings。又提及林徽因与生俱来的机智和坚韧,这两个特质,“机智”是intelligence factors(智力因素),“坚韧”是non-intelligence factors(非智力因素),加上“与生俱来”,梁思成心目中的林徽因,什么形象,什么地位,可想而知,好算perfect了吧?

  句末还说in spite of her ill health in recent years,前后参照,梁思成内心的赞赏和心疼跃然纸上。

  到这儿,梁思成对林徽因的欣赏肯定,我觉得已经表达得很完整了,但梁思成似乎还嫌不够,还要再加一条:在难以想象的艰苦的战争岁月里,林徽因与他一起保持了营造学社的精神和士气。用了major share和 incredibly hard。如果说之前林徽因的参与在实体层面,那么这儿,林徽因对梁思成的支持更多是精神层面。share这个词很准确,这才是soulmate吧?这才能说心灵相通吧?

  好了,说了林徽因行动上的参与,说了林徽因精神上的支持,还表达了对林徽因才智的肯定,对她身患疾病的怜惜。对于前言致谢的标准来说,梁思成的文字已经足够。可是,梁思成仍不满足,还要加一句总结,那么斩钉截铁,用情至深的总结:

  Without her collaboration and inspiration,neither this volume nor any of my work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would have been possible.

  没有她的协助和灵感启发,无论这本书,还是我的任何关于中国建筑的研究工作,都是不可能的。

  前几天还说起绝对性词汇,一般情况,绝对性词汇用得较少,毕竟凡事难说绝对,总是留点余地好。但是,梁思成用得那么自然肯定,毫不犹豫:neither...nor...,还要加 any of my work,这是正规的出版著作啊,梁思成你很严谨的,你很理性的,这不是在哄人哦,也不是你和林徽因的私房话,你就这么这么离不开林徽因啊?

  面对这句简单却极为有力的话,徐志摩的清歌曼唱太柔弱了,金岳霖的逻辑哲学引人却非我所愿,林徽因不选择他们是必然的。只有梁思成,才真正懂得林徽因,而且,愿意用自己的一切,为她实现理想。爱一个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这样了吧?

  为了你,连自己的生命都可以舍弃——虽然感人,却也少了理智。

  梁思成对于林徽因,则是:我的生命就是为了实现你的理想,或者说,我们共同的理想。

  在如此的依依深情,彼此成全面前,徐志摩也好,金岳霖也好,林洙也好,都太弱了,完全没有插话的余地。纪录片对他们的处理很恰当(8集央视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大赞,迄今为止对这对学者伉俪最严肃最本真的的还原)。徐志摩的随性莽撞,金岳霖的克制隐忍,林洙的肤浅虚荣,面对梁思成林徽因的爱情,只能是背景,或精彩,或低徊,或高亢,或感伤,时光摇曳间,最终都交汇成斑驳的淡影,只为衬托前面的一双壁人。

  梁思成最初对建筑的选择,因为林徽因,后来的所有,都有林徽因的陪伴和灵感启发,这一点,梁思成自己知道,别人也看到(最著名的参照卞之琳的评论)。如果要总结梁林的关系,最合适的也许是歌德的那句话:

  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上升!

  林徽因于梁思成,就是那样的女性,是永恒的存在,是灵感的源泉。

  有人说,很多林的追捧者神化了林徽因。追捧者有没有神化不知道,我只知道,林徽因在梁思成生命中的存在,如同女神。梁思成自豪于此,才会说:“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梁思成在追随女神的过程中,也有追赶不及的疲倦,所以他说:有时会累。但如果可以选,相信他一定宁可累着,也不愿意要失去soul mate的广阔寂寞。

  有人问: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思念过她吗?

  回答: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深深地怀念着她,深到什么程度?——

  1,整整一年多的时间,梁思成都沉默地画着水彩,儿子梁从诫说,爸爸是把对妈妈的思念,融入了画笔。绘画,是梁思成的专长,也是林徽因的爱好,更是林徽因的专业----林毕业于宾大美术系。

  2,梁思成把林徽因所有的诗,用他特有的工整漂亮的笔迹,认认真真地抄在一本黑皮笔记本上,梁思成把这本本子当做宝贝,日常经常翻阅。清华建筑系的很多学生见过这本笔记本,在他们的回忆文章里,数次提到。梁思成的助手&学生也明确回忆说:梁思成曾亲口告诉她,《人间四月天》这首诗,是林先生写给他们的儿子梁从诫的。

  3,“还有更深的痛苦,埋在梁思成的心中。我记得有天早上,我怕梁先生没起床,特意等到8点过后才去找他,谁知他早已呆坐在房里。见我来了,便说,‘昨夜不能入睡,思念林先生,于是干脆披衣坐起,背诵《长恨歌》’。”

  -----以上细节回忆,来自梁思成的学生,助手,建筑学家杨鸿勋。在学生面前,梁思成都称呼林徽因为林先生

  《长恨歌》啊, 长恨歌…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4,另外,早期(80年代末,90年代初),梁思成的后妻林洙有提到,听到梁思成在吟颂: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夜来幽梦忽还乡。……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苏东坡的《江城子》,非常著名的悼亡诗,妻子去世10年后所作。梁思成吟诵这个,肯定是思念林徽因,绝对不会是读给还活蹦乱跳的后妻听的。

  不过,这个细节,几年后(97年的时候),林洙删掉了,此后不再提及。

  5,梁思成家的客厅里,一直放着林徽因的照片,哪怕再婚后,照片仍然在。就是这张,貌美如花巧笑嫣然的林徽因,这张小照,估计是梁思成的最爱,再婚后仍然稳稳地放在客厅沙发边的巨大收音机上。暮年苍老的梁思成,每天开关收音机的时候,沙发上静坐时一侧头,都能对上林徽因的笑意盈盈——那是他少年时期最初的心动,终生的爱恋,还是天才老爸钦定的,无比满意的儿媳人选,这样的条件要集中到一起,可遇而不可求,梁思成很幸运了,遇到了,得到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图像中国建筑史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