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劫难》是一部由Vitaliy Vorobyov执导,Nikita Efremov / Ekaterina Astakhova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火劫难》影评(一):轰炸机中的你我
跟信仰有关 跟爱情有关 每一个人物的性格都很鲜明,值得一看!卓尔·林克面对被发现是叛变者后的慌张,(最终结局进了沼泽,众人看他活活被淹死)以及安德烈的坚定的信仰和克地亚的爱情,还是感觉很虐,后面安德烈被军事法庭威胁都没有认罪,正在看,希望安德烈不要被处死,强烈推荐大家看,要不要这么好看!
《战火劫难》影评(二):小姑娘在德占区警局看见的德语告示翻译
如题,就是下图:
《战火劫难》影评(三):战争中的爱情
大团圆式的结局虽然显得不那么大师,不过到是让我们这些凡人从主角得偿夙愿的经历中感受到了些许快感。
俄罗斯的战争电影的画面总是充满油画般的质感,这是比较养眼的,片中对几个主要人物的刻划还是时不时闪现一些亮点的,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对苏军和德军两个阵营中人物的刻划至少不像我国的抗战片中那么标签化、脸谱化,这种刻划方式为电影的真实性加分不少。
其实,这个片子,虽然战争场面不少,但比起男女主人翁的爱情经历来说,所有战争的戏份只能退到了背景的成分里,影片真正的主线是表现一个历经风雨的爱情故事,只是这个故事正好发生在战争期间罢了,而战争的背景更强化了这个故事的动人之处,仅此而已
《战火劫难》影评(四):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
百无聊赖的在风行上搜片,想找一步部大片来打发时间。老实的说我这个人没什么品味,只要不算坑我就看的下去。一向喜欢二战题材的战争大片,所以一开始的小空战就吸引了我,所以就看了下去。先是男主角的战友被俘,接着男主角因为帮助女主角也进了集中营,但是男主角幸运的跑掉活了下来,而他的战友同样也活了下来,只不过背叛了他的祖国和良心最终被沼泽吞没。大约看到一个小时的时候,感觉有点乏味,想想也是,三个小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耐心的,我觉的电影最大的亮点就在最后的几分钟,在男主角凯旋而归后本以为故事即将结束,但是却上了军事法庭被判死刑,我内心有点失落,接下柳暗花明,当听到医院外嘀嗒的喇叭声时我顿时明白怎么回事。当我看到女主角抱着孩子在冰雪中和女主角重逢,不知道怎么的,我的眼眶湿润了。
《战火劫难》影评(五):战争中的爱情是赢得胜利的最大动力
这是一部前苏联电影,以二战为背景,主要讲述的是两名苏军飞行员成为战俘后的不同选择和不同命运。
影片采用了大量的写实镜头,几乎可以让观众回到那个年代,也能完全理解片中人物在面临生死考验时所作出的迥然不同的选择。我想,在可怕的战俘营中,一定会存在为了食物、为了生存而自相残杀的实例,而一旦做出选择,是没有办法回头的。
影片的最后,背叛者因为事情败露,狼狈逃命而跌入沼泽,昔日的战友竟无一人援手,甚至连射杀他给他个痛快的死亡都懒得出手,眼看着沼泽淹没他。当他做出选择时,应该不会预料到这样的下场吧?
人总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和支持,或许人们可以理解他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良心,可无法容忍他对同胞犯下罪行后毫无承担的悔意。
最后不得不说,战争中的爱情才是赢得胜利的最大动力。
《战火劫难》影评(六):一部重新构建苏联后的俄罗斯价值观的二战大片
三个小时,认真看完。
卫国战争期间,一个苏军飞行员和他的妻子在敌后与敌人战斗的经历,串联起很多故事。
新俄罗斯时期,拍了很多重构俄罗斯价值观的电影,如果以二战为背景,则我观察到必须包含三个元素:
苏联红军或者俄罗斯人英勇保卫祖国,政治和肃反部门都是坏人,上帝与教堂庇佑俄罗斯。这分别代表了普大帝时代俄罗斯的新价值观,就是俄罗斯精神,东正教和去苏联化。当然,德国人必须是凶残的。
十多年前的电影会有一个固定元素:一个反对苏联同时又道德高尚的俄罗斯人--这是为了重树俄罗斯文化,这部电影里也有,就是那个给德国人干事的教师。这十来年,二战片又会增加一个元素,就是乌克兰伪军或者叛徒。在这部电影里虽然没明说,但俄国人一眼会看出来。就像我们也能一眼看出抗日片里的汉奸一样。
这二三十年的俄国电影,如果不懂苏联,那就多半看不懂。2021年俄国改电子签了,有空去看看吧。
《战火劫难》影评(七):人性之花真美
最近恶补俄罗斯电影,也看了很多,一直没有被这个名字所吸引,迟迟未看。这一看,就停不下来,竟然没发现有三个小时。
人性,爱国主义和反战,一直是苏联二战题材电影的主题,当然也少不了战地爱情。这部电影之所以如此吸引人,我想大概是具备了以下几点:1,人物多样化,去扁平化。既有正面的安德烈与伞兵们,也有负面的叛徒林科,也有善良的被伪军打死的大妈。2,情节丰富。林科的整个背叛历程,游击队的整个破坏过程,一对恋人从相识到相恋的故事,都很完整。尤其是林科假装越狱那段,充满了悬疑。3,敢于触碰政治问题。二战期间的侦查委员会,大清洗, 自己人搞自己人,电影对这些现象表现出了极大的讽刺与否定。
看到电影中随处可见的那些人性的光辉,我很感动。战争是一面照妖镜,人性一览无遗。科林选择叛徒,无非是想吃的好点不受刑,他还停留在低级趣味中。在利益面前,在严刑拷打之下,能做到不背叛祖国的人,真的是英雄。我们二战也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可是电影拍的却是少之又少,就算有,也没有深刻的内涵。满屏的花旦,剧情不忍直视。我觉得该反思一下,我们要教育给青少年什么样的价值观,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一批青少年,我们播放的这些剧作是否合适。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