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龙凤宝钗缘(上下)》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1-19 01:09: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龙凤宝钗缘(上下)》读后感精选

  《龙凤宝钗缘(上下)》是一本由梁羽生著作,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1.0,页数:7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龙凤宝钗缘(上下)》精选点评:

  ●合格续书

  ●龙凤宝钗风雨缘,一片柔情断侠肠。

  ●狗尾续貂之作。

  ●这部书有前传的哦.很好的一部作品,值得观看,与辰东有得一拼!力顶!

  ●在这本书里面可以看到很多武侠小说里面的桥段。俗套。

  ●跨越了十几年,终于读完了。

  ●段克邪 史若梅

  ●初中时读过,当时觉得好看,如今已不敢重温。

  ●大反派龙朝英反倒成了最亮眼的角色

  ●这人的作品模式化太严重不建议通读..

  《龙凤宝钗缘(上下)》读后感(一):相见不如怀念

  我看的第一本武侠小说,大约是上四年级的时候,兴奋神往不已,从此开始了我的漫漫武侠路。后来全忘光了,只记得主角叫段克邪。昨天在图书馆看到,顺手就借了回来。翻了几十页就看不下去了,虽然文笔仍称得上雅致,但情节的粗糙、人物的单薄已让人不忍卒读。相见不如怀念。

  《龙凤宝钗缘(上下)》读后感(二):打马江湖

  看梁羽生的书总是很惆怅。

  前一部还是少年子弟初入江湖,英雄年少。

  或骄或傲或俊秀或客人或一见钟情或日久生情或朝堂风云路或江湖载酒行,都是年少光景啊。

  转眼。

  少女嫁做人妇。开口夫君闭口儿子。

  即便再出场,不过惊鸿掠影,音容模糊。

  所有的年少故事都成了一副氤氲淡薄的背景。

  明明。

  你曾是打马江湖仗剑行的少年啊。

  你曾是嗔喜如画英姿飒爽的少女啊。

  明明。

  你们是我所心爱的人物啊。

  不过。

  但是。

  这却是最好的结局吧。

  你我相伴,时节序长,年华渐老。

  江湖仍是当初的的模样。

  如能相遇,道声贤兄义弟,你我年少,青春正好,岁月正长,江湖路远,载酒相伴。

  《龙凤宝钗缘(上下)》读后感(三):最怜小儿女,携手入长安

  初初读《龙凤宝钗缘》的时候,我就觉得史朝英此女好生眼熟,活脱脱像练手版的厉胜男(当然后来才发现《云海》作于《龙凤》之前,所以是后者的翻版才对)。你看她七窍玲珑,一出场跟段克邪打架,凭机灵也能不落下风;看她满嘴胡话,偏偏将段小侠引得与心爱的女孩越来越远;对人对己都狠心辣手,不惜自残只为留住情郎;而且同样胸怀奇志不甘雌伏,处处有厉胜男的模样啊!

  要说不同的话,大概是选男人的眼光吧。史朝英的眼光,真不知是太好还是太坏。

  想那厉胜男,是最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她要金世遗,倾其生命,金世遗觉得自己是被她不顾一切的爱拉了过去,其实未必。他们本来就是同类,他心里有那么多愤懑与积郁,遇见同样来自于黑暗的厉胜男,便本能地互相靠近,如磁吸铁,如影随形。而他所向往的光,哪怕照得再高再亮,照得影子缩成一团,却永远无法将她消除。

  史朝英也是影子,却爱上光。怎能不如飞蛾扑火?

  因为段克邪,简直是梁羽生笔下最纯粹的人。

  他的身世可谓坎坷,甫出生便被“对头”空空儿掳走,由他脾气古怪的师娘抚育长大;好不容易重遇父母,却被师娘指示与之交手,险些伤在双亲手下;等终于回到父母身边了,又逢安史之乱,转眼父母双双赴义。才十岁的孩子啊,已历尽生离死别战乱伤亡!

  然而这一切,竟都未能改变他的赤子之心。他在离乱中长大,从未怨天尤人,也不愤世嫉俗,反而完全继承了父亲的正直狷介,成长为名符其实的“段小侠”,仿佛与父亲相处了一辈子,而非只短短的数月时光。

  他经历过战争,感受过仇恨,见识过黑暗,一颗心却依旧纯净。战乱的淬炼未能使他变得冷酷,反而教会他慈悯,他从不胡乱伤人,与敌动手时会记得提醒无辜者走避,甚至在整部书中未曾主动杀过一个人(要知道这是武侠世界呢)。我有时候想,其实他才真正是梁羽生的宠儿吧,他的存在,就好像为“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作最好的注解。

  这样的少年,或许真值得史朝英去爱,然而注定不会给她想要的回应。他太正直,哪怕感情有所倾持,道德的底线绝不许稍越雷池。

  段克邪对史朝英,难说全无感情。他们曾万里同行,同宿同止,少年人滋生好感本就寻常,何况史朝英加意逢迎,令他倍领温柔滋味。而他对史朝英的关心护卫,完全是下意识的,甚至在以为她遇到危险的时候,激发潜能,将武功远高于他的卫越也带动了几步——须知连正牌女友史若梅都没有过这一出呢。那份由心而起的紧张,哪怕表现得再光风霁月,瞒得过他自己,却瞒不过明白人。

  然而也仅此而已了,绝无可能再进一步。“道不同不相为谋”,段克邪的人生准则里一定有这么一条,因为彼此价值观不同,再大的好感也只能止步于好感。

  也不至于嫉恶如仇,由于师门的关系,他对亦正亦邪的人物容忍度还是颇高的。只是意识里有一道界线,不是同路人,不作同命想。不光是史朝英,他初初去见史若梅时,误会她变了志,虽然心软不愿伤她,却也是断然离开,哪怕她顶着自己未婚妻的身份。可能是受父母影响,在他来说,交友可以兼容并包,伴侣定须同心同德。这是他的原则。

  这世上一定有一种人,是视原则为空气,遵守如呼吸般自然,离开则不能活。史朝英为他的原则爱上他,也为同样的原因果断放手。在这一点上,她总算是明白人啊。

  《龙凤宝钗缘(上下)》读后感(四):【传统武侠】梁羽生笔下的坏女人:王燕羽和史朝英

  75/100

  梁羽生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模范式的人物:正派人物都是正气凛然,大义灭亲,好得一塌糊涂;反派人物都是机关算尽,六亲不认,坏得倾家荡产。这其中有个问题,就是在武侠世界里,学坏往往要比学好需要付出更大的决心和毅力。学好的动机可以理解,小到扶弱抑强,大到匡国济世,只要是好心,办了坏事都不怕。所以武侠小说也都有一个宗旨,或者说局限,就是必定要以一派仁人志士为主角,看他们如何为了侠义二字抛头颅洒热血,如何散尽家财受尽苦楚,甚至不惜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尽管侠义二字虚无缥缈不着边际,但还是令读者理解并为之动容。

  而学坏更是难上加难,且不说那些阴毒武功需要自残形体,单单是离经叛道的决心,就是一般人所望尘的。相比之下,梁羽生笔下的坏人也是学着好人的行事的。他们也可以散尽家财受尽苦楚,甚至不惜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其所为也不过邪恶二字。当然这种不为名不为利一心向恶的心态很难为读者所理解,所以在梁羽生的苦心经营下,这些人开始俗气地为名为利一心向恶。这样就有正有邪,这样才能演绎这恢弘的正邪之争。

  坏人大致分两种,一种是丧尽天良,无恶不作,被我们称作大坏蛋;一种蝇营狗苟,小偷小摸,被武侠作家称作小贼。为小恶的大多贪财好色,在武侠作品中多如恒河沙数,却是来去匆匆,往往恶胆方生,就被主角一刀了断。而为大恶的却是遗臭千年,正义之士三番五次不惜代价也除之不去。

  其实在《大唐游侠传》和《龙凤宝钗缘》中,梁羽生还写了第三种坏人——一种特殊的坏女人。梁羽生在其每部作品都要写上一两个女魔头,但为名也好为利也好,都未摆脱行恶的俗套。而这种坏女人却迥然不同,他们学坏,是为情。这种坏女人是《大唐》中的王燕羽和《龙凤》中的史朝英。

  大家会觉得这种说法有失偏颇,根据剧情,准确的说,王燕羽是为情变好,而史朝英则是为名利变坏,和前文所述无甚关系。其实这是根据人物性格的一种推测,梁羽生对于这两个人物的创作初衷应是如此,但由于梁羽生的思想风格和写作风格导致人物关系和故事发展发生了变异。

  先看王燕羽,当看到其一出场便尽杀了窦家五兄弟时,读者会不禁喟叹,江湖上恐怕又要多出一个血雨腥风的女魔头了。起初我也是如此想法,但又一转念,写恶人的成长史是犯了武家大忌的(正邪对比类不算在内,如《射雕》),所以这其中定有曲折。果不其然,长大后的王燕羽毫无来由的喜欢上了铁摩勒。前文所说的异变也由此产生,铁摩勒是一个非常正面的侠士形象,爱屋及乌,王燕羽也必须要以侠义行为和侠义精神赢得铁摩勒的心。在爱情的怂恿下,王燕羽扶危济贫,规劝父兄,在读者看来,这反而是因爱变好了。其实这种好是片面的,这种侠是自私的。可以设想倘若铁摩勒是牟世杰一号沽名钓誉的人物,王燕羽的种种行径就会迥然不同了。

  再看史朝英。《龙凤》一书中我最喜欢的角色要数史朝英了,也对梁羽生用自己传统儒家思想将其折磨到死而扼腕惋惜。父子君臣,克己复礼,男女授受不亲,发乎情而止于礼等等儒家教条让梁羽生永远地位列金古之后,梁羽生写正写邪都首屈一指,而却不能把亦正亦邪写到淋漓尽致,相比史朝英在梁羽生笔下惨死,李莫愁穆念慈反而成了有福之人了。

  在史朝英出场伊始,我便看到王燕羽的影子,自信地以为这个重情重义的女子应该和王燕羽一样的到善终。估计是梁羽生也看出了这一点,偏偏不让史朝英重蹈王燕羽的覆辙,便狠下心肠抛弃了史朝英。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史朝英从来就没有爱过牟世杰,从头到尾,两人都在相互利用,狼狈为奸,用书中的原话就叫做“拴在一根绳上的两个蚂蚱”。(书中所谓的为牟世杰而死,依旧是梁羽生传统的从一而终的儒家思想在作怪。)因为作者的抛弃,史朝英没有像王燕羽一样为爱变好,反而以名利为借口,被掷入深渊,所以两个人物在创作初衷上是一样的,都是因为爱的自私而改变了本性。至于最后的同途殊归就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

  可以举一个完全符合条件的例子:叮叮当当,她从头至尾都是在这种规则中成长,所以她的喜怒哀乐才会让读者觉得如此亲切自然。或者看到这里许多人会恍然大悟,原来这种人一点也不特殊,他们是如此地贴近我们的生活。

  本文写于N年前,原载于本人早已荒废的新浪BLOG,昨日机缘重游,以为弃之可惜,移至豆瓣。对于武侠对于梁公的喜爱一往情深,是故作为首篇书评恰如其分,以上。

  《龙凤宝钗缘(上下)》读后感(五):说不尽的武侠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些特殊的回忆,尽管多年过去仍然记忆犹新。而武侠绝对是一项说不明,道不尽的童年回忆。我对武侠的了解并不是源自书,而是来自于电视剧。香港九十年代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影视剧行业更是发展的如火如荼。武侠电视剧也是层出不穷,有几个经典的大约都是家喻户晓了吧。而这些也是我对武侠的了解来源,更是对我的幼时人生观产生了影响,它教给我一些模糊的做人道理。想到这,我想辛亏我小时候没看古惑仔,不然现在可能还蹲在监狱里呢。的确,小时候看什么都是比较简单,就喜欢武侠里的打打杀杀,快意恩仇,还有,梦寐以求的武功秘籍。不知道多少次做过跌落山崖遇到世外高人传授我绝世武功的梦,我想几乎每个男生都有过这样的梦吧。

  黄日华版天龙八部,古天乐版神雕侠侣,吴启华版倚天屠龙记,陈小春版鹿鼎记。这几部在我看来就是神一样的电视剧。“吞风吻雨葬落日未曾彷徨 欺山赶海践雪径也未绝望 拈花把酒偏折煞世人情狂 凭这两眼与百臂或千手不能防 ”。周华健这首主题曲时至今日我听来还是热血沸腾,还有自带BGM,两肋插刀(其实插了八把刀)的乔峰绝对是我那时心中的偶像,没有之一,还有颜值巅峰的陈浩民,李若彤现在还是我的梦中情人,还有稍微有点老的吴启华,那时还不知道他原来以前是未央生,难怪这么风流,到处留情,还有令人羡慕的韦小宝,还有...,还有道不尽的武侠。

  经典的几部都是金庸的。而这些: 萍踪侠影(范冰冰) 白发魔女传(蒋勤勤) 塞外奇侠传(新加坡版集合了塞外奇侠传和七剑下天山前半部分)七剑下天山(电影版和赵文卓电视剧)云海玉弓缘(林峰)这些是我在网上搜到梁羽生的书改编的电视剧。梁羽生的武侠改编电视剧我还真没怎么看过,除了七剑有点印象,白发魔女近年有一部改编,其他都是第一次听说。古龙的我也还曾看过一些,比如林志颖的陆小凤传奇和绝代双骄,谢霆锋的大人物,焦恩俊的小李飞刀。

  不管怎么说,梁羽生绝对是武侠大师。现在为止,看了他三篇,分别是《萍踪侠影录》,《大唐游侠传》《龙凤宝钗缘》。后两部是近几天看的,本来说要静心学习,学久了想看会书,结果一看就没刹住车,连看了两部。原来大唐游侠传有三部曲,还有一部《慧剑心魔》等着我呢。但看了几本就能发先梁羽生的毛病,介绍里也说了,太过模式化,并且正邪人物区分明确。另外可能是长大了的缘故,我对他们的武打动作并不感兴趣,电视剧还好,纯文字我就不太喜欢了,而梁羽生在书中对这个的描写非常详细,尤其是他喜欢写“向”××穴点去”,我对这穴道一窍不通,每次他一写武打动作时就只能脑补了。而古龙在这一方面就做的很好,一个劲的环境烘托,就是不正面写他们打。有时候还没动手就已经打完了。大概就是华山之巅站着两个人决一死战,两个人站了半个时辰,阁下果然厉害,在下输了。这就打完了。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喜好而已,也许有人喜欢这些武打动作的描写,不然没有这些,怎么称得上武侠呢?

  说他太过模式化大概就是情节吧,总是正派在路上遇到某个反派,并且武功高强。在正派即将丧命之时,正派某位武功更加高强的人出现救了他们。看到后面对遭遇到危险的人物并不担心,大概可以猜到什么人马上就要出现。在《大唐游侠传》里更是一位核心主角都没有,空空儿至始至终就是一个调整情节的人物,写的太过了就把他搬出来往回扯一扯。但是也正是这个原因,他的故事确实环环相扣,联系紧密,尤其是在书的前半部分,故事线错综复杂,让人欲罢不能。书中对男女感情也太过简单,在他的书中,大约年龄相近的少男少女一相见就互相喜欢了。王燕宇和铁摩勒,铁摩勒和韩芷芬,史若梅和段克邪,聂隐娘和牟志杰,还有独孤宇和史若梅也曾差点纠缠到一起。这些都是他的个人风格吧,就像古龙的简洁风格,和古龙喜欢写的阴谋论,古龙写阴谋都快走火入魔了。

  有一点我搞不清,南霁云出场大概可以看出与段珪璋同辈且年龄差不多,段珪璋已有了一个孩子,年龄应该在三十五上下。夏凌霜出场大概可以看出是个妙龄少女,年龄应该在十八上下。何以这两个人会互生情愫,夏凌霜应该可以称南霁云为南叔了吧,这不是一树梨花压海棠嘛。

  再说他的人物,两部里面我最喜欢的人物应该是史朝英了。这个反派才称得上真正的反派,其他反派都是乘机捣乱,就像骚扰一样,比如津津儿,从头到尾就没造成什么威胁。她与牟志杰从来没有相爱过,但后面好像牟志杰却有点真的喜欢了史朝英,史朝英还怀了他的孩子。这个女子胸怀大志,不比寻常男子。他与牟志杰勾结,成了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唆使牟志杰处处与正派作对。尤其是他与段克邪的纠葛,开始时她对段克邪还有点怜惜之情,发现这人无法为自己所有便由爱生恨想置他于死地。段克邪不计前嫌救她,她却反咬段克邪一口。她并不像其他人死要面子,她为目的不择手段。她与王燕宇不同,王燕宇本心是善的,而她从头到尾都是一个阴险的人物。结局生下孩子的时候,才由于母性而拾回一丝善良自杀。或许她武功高些,有他师父辛芷姑的高度定可成事。然而,这始终只是故事,我也太过认真。故事当然会贴近生活,生活中那些暗中算计,阴险狡诈的人难道不比史朝英有过之而无不及吗?

  另外不得不提一下。梁羽生书中的人物名字实在太难听了。什么段珪(gui)璋,铁摩勒,段克邪,王燕宇,还有什么空空儿,津津儿这种奇怪的名字..我所看这两部就韩芷芬这个名字还过得去吧。其他一听就特别俗气,武侠小说人物怎么能没有一个飘逸的名字,就算不飘逸也要大有深意才行。看看金庸的:令狐冲,王语嫣,段誉,风清扬,郭襄,黄蓉,周芷若,张无忌。当然,金庸小说里也有我不喜欢的名字,比如杨过,郭靖等等,但比起梁羽生,平均水平要高出很多(个人看法)。古龙写的不仅是武侠,更是他自己,因此他书中人物名字都有一些落寞之感,如李寻欢,傅红雪,凤四娘,上官小仙,崔玉真,谢晓峰,慕容秋荻。尽管如此,古龙也有叶开,楚留香这样飘逸的名字。对名字可能每个人各有喜好,也就这些吧。

  以前看武侠是一种仰慕崇拜的心情,而现在看却是一种追忆,抑或想重拾以前的心情。但终究时光不能倒转,再怎么看也回不到以前的心情,但也看到了更深的东西。小时候也梦想做一名游侠,匡扶正义,锄强扶弱,为朋友两肋插刀,为国家效力却视高官厚禄如粪土。小时候梦想简单,长大了才知道我们并非生于乱世,想做游侠是不成,还要每日为生活而忙碌担忧,并无多少两肋插刀的朋友,在后面插你一刀的倒是不少。小时候只觉得空有一腔抱负却无处施展,只等长大了定要一鸣惊人。可现在长大了却连抱负都没了,越长大越孤单大概说的就是如此吧。

  不过,不管如何长大,生活如何变化。我还是热爱着武侠,心情不同,热爱之情却不减。我想,到了老年我一定要收藏一套金庸和梁羽生的全集,再来重温这快意恩仇的武侠世界,不知道那时会是什么心情呢?为什么不说古龙?因为之前在图书馆看到了一套古龙全集的收藏,整整用了一个大书架才把它装下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龙凤宝钗缘(上下)》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