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禅宗史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1-19 01:03: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禅宗史读后感锦集

  《中国禅宗史》是一本由印顺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346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禅宗史》精选点评:

  ●发宏愿再著禅史

  ●太典型的史書,對我來說有些困難。

  ●佛教的中国化过程。PS:百度百科上的那个胖印顺不是这个印顺大师,那是个官员,这是个学者。

  ●数年后重读,感觉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首一章,史料详实精细,对于六祖一脉确立过程及流变条理清晰,此书外再参考葛兆光相关论述,更佳

  ●印公经典学术著作,既不同于胡适完全迷信考证的态度,也不同于太虚大师一味同情禅家态度,而是从文献考证、义理两方面出发,相对客观了。

  ●大国学基金会于2010年6月19日捐赠

  ●我们的东西,一方面在我们自己大地和人的光中有一些断裂的尴尬,一方面在世界范围的学术框架中也很尴尬,有很多工作要做,而且是单刀突进拔地而起的工作,没什么特别的参照系,我们站的地方,要么上巅峰,要么就要用人来填

  ●不知道还有哪个版本的更好一点,就我读过的这本来说,是挺不错的。查资料的时候累死人。

  ●民国时候的人真是做学问的人啊

  《中国禅宗史》读后感(一):著名世界灵性大师锡 玛塔吉谈禅宗修练

  现在我们要超越思维(mind)。我已说过,思维只是个神话;而我们却总是常常活在思维层面,因此才有这么多问题出现。它们都是来自思维的。假如你己超越思维,就不会有问题要问,因为你己到达那境界。你就是不在那境界才会发问。你总是到达那境界一段短暂时间,就再掉下来。因此,我要告诉你怎去停留在那境界久一点。我没有那问题。我时常都超越思维。对你们来说,我要找个方法让你们维持着超越思维的状态。我时常告诉人们的,且效果极佳的方法是:无时无刻,正在入静与否也好,起立也好──去看看你的思维正在想什么。你是己得到自觉的灵。你必須先达到「连接」的状态。若你不是「有连接的」, 你就是做不成这功课。但若你看着思维正在想什么,静观着思维,且向思维发问:「呀!你想要什么啊?」 「你想思考什么啊?」 你会很惊讶,看着看着便会突然到达一点,变成无思虑。因此,要时刻静观着思维,它在做什么?它在想什么?思维自会停止思想。因为它不能回答,不能向一个己得自觉的灵回答。不过,你得先要超越思维。你要把自己与思维分开。你向思维发问:「思维先生,你在想要什么呢?」 「你在哪?」对着镜子也可以,你不必患自恋狂。当然不会。不过,要做的就是这样发问。......要进入无思虑,最好是看着某物,例如花朵。你的思维会立刻有反应。你就看看它在说什么。「不!我不想听!我不想听!」 只要说:「不,我什么也不想听,只想观看!」就这样,它自会渐渐消失。这原本就是禅宗想修练的功课。

  ——著名世界灵性大师锡 玛塔吉

  《中国禅宗史》读后感(二):评“印顺著《中国禅宗史》”

  研究印顺导师佛学思想的课,开了有半年了。老实说,还没好好读过导师的任何一本著作。因为导师的著作多涉及佛法禅理,读来不是很容易,所以,一直都是望而却步。这些天,想着还是要找一本偏重学理的佛学作品读一读,于是,就选择了印顺导师的《中国禅宗史》。

  这是一本讲中国禅宗产生,发展,流变,衰落的史书。说是史书,其实里面不乏佛学,佛经的内容,因此,读起来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它毕竟是讲史居多,顺利的读完不成问题。书中主要围绕达摩禅逐渐中国化,成为中国禅宗——南宗,并越居中国禅宗中心,乃至中国佛教主流的历史展开。其中选取了禅宗史上数位有代表性的大师为重点,依次考证他们的生平,参禅历程,佛法要理等各个方面。导师还对禅宗各个时期,各宗派的对立融合进行分析,从中凸显禅宗文化的精神特质。

  读完这本书至少可以学到如下几类知识:1、中国禅宗是南北朝时期,由达摩从印度禅传来;2、初祖达摩到六祖慧能是达摩禅中国化的阶段,以后才是中国禅宗的发展阶段;3、中国禅宗也称南宗;4、南宗也分化为南北二宗;5、中国有传统的南宗,指的是江东地区受玄学影响很深的佛教;6、《坛经》的形成过程;7、禅宗代代相传的法脉;8、一些禅宗修行的法门;9、禅宗于中国文化的关系;10、禅宗内部的对立与融合。以上只是略具例子,实际上,认真读完这本书,对整个禅宗的历史,基本上可以了然于心。了解了禅宗史,可以为读其它佛经做必要的准备,是我读这本书的感觉和收获。

  当然,本书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憾。一是导师侧重讲禅宗史,但对于其他教派很少涉及,而多论禅宗修行法门。这就不利于读者观察禅宗与佛教其他派别的关系,很显然,这些关系是存在的。二是对于三祖僧璨的部分没有谈及,不知是缺乏史料还是其他什么原因,禅宗的脉络在此不明,读者对此会存在疑惑。三是谈到禅宗发展到第三阶段以后,也就是禅宗发展极盛,后转衰落的历史没有进行梳理。所以,读者到了这里,对以后的禅宗就不甚了解了。可能,导师认为这以后的禅史已经不再重要,而且体系混乱,脉络不清,难以讲明白。但是,这段历史却是极重要的阶段,对于研究讨论禅宗衰落的原因和过程,净土宗兴起,及其与禅宗的关系问题,都弥足珍贵。可惜,在本书中,导师基本没有涉及禅宗这段历史。

  《中国禅宗史》读后感(三):读禅心得

  一,“逍遥游”境界与“一行三昧”境界

  《庄子》逍遥游境界,其进路是“心斋”“坐忘”,到达最终的形而上境界——-无己、无名、无功的神人、至人、圣人境界。在这个境界里,有一个明显的主体被逐渐消解的过程,主体的片面认识、自私欲望、价值观念,都被遗忘,如同现象学的还原;从而在主体的心灵

  里,消除了是/非、彼/此、物/我之间的对立,齐物我,一死生,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同一,万物与我并生”。这种(心灵)境界形而上学,也即冯友兰先生所谓的“天地境界”。

  “逍遥游”境界,依照章太炎的解释,也即“无差别”的境界,也就自然地合乎他用禅宗思维释《逍遥游》的新义。《庄子》“逍遥游”与“平等不二”的“一行三昧”境界,其最终的境界因而相通。二者到达的路径起点,皆为“心”――――在《庄子》,乃“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之为坐忘。从“小智”的角度,人的视角、观念千差万别,各自执守而画地为牢,囿于一隅,不得自由;在流动不息的世界(物理世界与人类社会),事迁流而知固置,谓之不化。从横向角度言,知各自分立,皆为小知、偏见;从纵向言,知(名)本身就应随缘任化,随说随扫。所以“心”不应偏执,止于小知,而应“大知”―――从方生方死的各种成见中出离,也就是说,干脆取消主体的造成偏见的私智:黜聪明,离形去智。也就是说,放弃主体心灵对事物(形)的分别智慧,而与万物一体――主体的分辨、分析、综合等逻辑能力都给悬置起来,消除主/客对立。在这个前对象化的“天人合一”境界里,人同于“混沌”(无差别)之“道”,“是有真宰,与之沉浮”、“道不自器,与之方圆”,心灵不执不拘,流动婉转,自由无比。

  而禅宗,其起点也为“心”,“即心即佛”。 “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不离不染,来去自由”,无相、无念、无住,这种自由的心灵境界即“一行三昧”境界,其“无差别”“平等不二”同样建立在对人类分别智慧的消解上,所谓“思维路绝”、“言语道断”――铃木大拙所谓“超逻辑”。

  境界相通,差别亦有。首先,“逍遥游”最终的旨归是形而上的“道”,这个本体论意义上的道,如同柏拉图的“理念”,始终存在(程朱理学的“理”、“太极”吸收了这点);而禅宗,则“即心即佛”,没有这种外在本体的存在(“有”)设定(王阳明近之),“究竟空”。这个意义上而言,禅宗的解构精神更为彻底。

  其次,具体的路径不同。《庄子》经由“心斋”、“坐忘”,一个逐步心灵还原的过程,有一个“静”“空”的目标,类似北宗的“看心”、“看净”;而禅宗则行“中道义”,消除了“顽空执无”的执滞弊端,更显自由;而且与之相应,禅宗“明心见性”、“单刀直入”、“当下即是”,消解了逐步修炼、还原的心理过程,“道不用修,但莫污染”(取消了“修行障”),在方便与迅捷上更胜一筹。

  二,“庸”与中道

  庸: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又谓:执两用中。较之“八不”之中道,二者虽同有不落边见,不执一端的意思,但“庸”强调的是具体境遇里的随机应变,依时而变,它对世界的存在性不加明确的判断,已经默认了世界、人类社会(伦理政治)存在的不证自明;它强调的是具体世界的机缘,因此和“时”紧密结合,所谓“时中”,成为一个重要范畴,体现了一种活泼的变异精神(《易》)。而中道的哲学基础是“缘起”,万法依缘而生而起,不具自性,因而不能说是“有”,不真故空――――对世界的存在作了明确的判断。中道最终是要彻底否定边见,彻底离相、彻底不存心,即心灵不再对事物加以逻辑区分,“离四句,绝百非”,直至不可思议境界。随缘任化,于相离相,不执不染,不贪爱,不妄作――“清净无为”,主体性的被消解,于一切缘构境界都是同一的;而儒家的“庸”却代表了一种积极的“有为”(道德主体性的弘化),一种积极的以“仁”为基础的内圣与外王之道。

  三,“真空不碍妙有”

  真空不碍妙有,与“顽空执无”(“沈空滞寂“)相对,基础还是“中道”义。顽空如同北宗,预设了“空”“无”“寂”等目标,即是执了“空相”,落了边见,与中道义相违。真空义则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一行三昧,平等无二,连“空”也给消解掉,不再有任何差别对立。因此,必然引出“随缘任化”,也即“无相无念无住”――于相离相,于境离境,来去自由.

  “碍”―――一谓心灵的逻辑分别作用的消解,不再去强行对事物加以规定(西方主/客、主体性哲学的认识论);再谓在实践中、在行动上(因循认识上的“平等不二”),不拘名相,不贪爱执取,不占有、利用万物(物我一如)。

  那么,就一任万有如其所是地自然、自由显示。随缘任化,“随”字与“任”字已然道出真谛。

  但是,问题在于,这个自由显示的“万有”,其本身的存在有何特性?

  1,依x老师的意思,“青山自青山,白云自白云”,青山、白云的存在是有自性的,是独立的存在,如同郭象的“自造”“独化”,相应如同般若八宗中的“心无义”――空心不空物;

  2,我认为,随缘任化,哲学基础仍然是“缘起中道观”,青山、白云仍由因缘凑泊而成,不具自性,在“化”中;不真故空,若以青山白云为实有,又落入边见,与中道义相违;

  3,临济“四宾主四照用”,所谓“夺人不夺境”,破我执而不破法执(我师即在此?);又有 “夺境不夺人”,破法执而不破我执;又有人境双夺,我法两执齐破(我所秉持之义);最后人境俱不夺,异在执与不执而已(个人觉得好像是禅宗本意?所以x老师的立足点最终在此?)。

  2003年02月15日

  --

  双城记.一寸相思一寸灰

  《中国禅宗史》读后感(四):读《中国禅宗史》的一些笔记

  近日读印顺法师所作的《中国禅宗史》(中华书局版),深为印顺法师的学者文风所叹服。印顺法师重逻辑,重史实,他的著作无论对佛教界,学术界都有重大影响,作为一般读物也大有脾益,极力推荐,特此总结几个书中的重要问题和一些新得,属读书笔记性质。

  达摩禅和其在中国的传承

  达摩是一生终于头陀行,从海路来到中国,“游化为务”,门下有道育慧可二人得道,慧可也是后来的禅门二祖,是公认的达摩禅的正统传承。

  禅者是不重言说的,这一传统就是从达摩身上得以体现,所以一生没有著述,也没有公开开法,当时流行的《达摩论》大概是达摩的门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下的,不能代表达摩的心传。然而不重经教,不重言说对佛法的弘扬自然是不利的。尽管后面禅门大兴,其实不能代表达摩低调的禅风。虽然不重言说,达摩也是倡导“籍教悟宗”,就是通过佛教的宗教性,去进行形而上的证悟,而《楞伽经》则达摩禅的“教”的体现。其禅法来源于印度的“藏性见”,本质就是如来藏的法门,是重视“圣智自觉”的。具体说来就是认为一切众生有一真实的心性(佛性),由于“客尘妄覆”,无法显现的观点。

  达摩的弟子,后来的二祖慧可,从学达摩六年。达摩圆寂后,出山弘法遭受法难,几乎丢掉了性命,就此改取“顺俗”的态度。《师资承袭图》描述慧可“本无烦恼,元是菩提”得到达摩之“髓”。虽然颇有成就,但慧可的弟子却不是很多,据传只有弟子七人。和达摩一样,慧可奉从《楞伽经》,一生持头陀行,可以说完整地继承了达摩的风格和思想,没有自己的添加,不过这一风格是不利于禅法的弘化的。道宣评价达摩禅是“虚宗”,理指深玄,难以通达。个人认为也正是因为禅法的大众化的需求,导致了后面的禅法分化的一些法门的衰落。所以说,弘法和禅法的精髓在根本上有着不可避免的矛盾的。

  双峰和东山法门

  慧可的再传弟子道信(四祖),到达黄梅双峰山,开始改变以往的旧传统,早寺造像,一改“随缘而住,独来独往“的头陀行,也开启了中国禅宗广泛弘法的新气象。同时他也受到如”摩诃般若波罗蜜“法门的影响,也开启了,达摩禅求变的传统。他预先造塔和色身不散,也影响了后代禅门的家风,正因为此我们现在还能一睹六祖慧能的肉身像。

  道信倡导戒和禅合一,《楞伽》和《般若》合一(如来藏性说和“一切皆空”的结合),念佛和成佛合一,并作《入道安心要方便门》。道信开始注重方便法门的应用,深刻影响了东山法门和南北对立局面。他重“守一不移”的方便,力求达到身空心寂的境地,制立了“念佛心是佛——静心是佛”的方便禅门,同时也是“籍教悟宗”这一传统的守护者。

  在道信的弟子,五祖弘忍时代,禅法在东山大大发展起来,开始表现出“不立文字,“顿入”,“传心”的禅宗特色,开始了不择根机的广泛传授。当时的教学方法是,先广泛开法,若学生觉得有所领会,就私下与师长表达自己的见解,若被认同,就进一步的私下传法。这一家风不仅确保了弘法的大众化,也能最大程度抑制边见的滋长。

  南北对立和荷泽神会

  慧能和神秀是弘忍的十大弟子,关于神秀比慧能年长,资历也是弘忍众弟子中最广的,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史上也有记载慧能和神秀怍偈表明自己见地,留下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著名诗偈。大众化的见解认为,神秀倡导渐悟,慧能倡导顿悟,加上慧能传说中传得衣钵被公认为六祖,就轻视神秀的说法是草率的。“如来尝说一切诸法皆是佛法”。若是遗传正统法统,解释佛法,只是求证方法的不同,都是可以被认可的正法。这是印顺法师反复强调的见地。 个人认为神秀所发起的南北之争所看重的是法统的继承,为了肩负延续正统的法脉的神圣使命,对神秀的最基本的理论显然是不会不认同的。

  慧能在得法后有过五年(或三年,学术界有争议)的隐遁,传说也是手弘忍的教诲,显然当时的弘法是有困难的,可见传宗接代,建立新的领导显然是有困难的。可以参见弘忍在东山再建寺院,大概是犹豫僧众不服领导的缘由,也可以看出弘法困难是一个共同性的难题。

  慧能的主要主张是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与无相戒合一,更看重直入心性的禅法。而神秀老实基础“令念佛,以静心”以及观省内心的方便法门,所以称做渐悟。印顺法师对南顿北渐的区别有着精彩地分析,他认为无论南北对前祖的直导心性的如来藏法门一定是认可的,不过神秀更注重方便法门的使用,更加倾向根机一般的大众。慧能,虽然没有否定渐悟的客观存在,但认为禅法的精髓应该是直接的,神秀的如此看重法门的应用显然是不合适的。通俗的说,慧能认为目标应该永远放在第一位,而神秀更专精过程和方法。就这样南顿北渐的格局形成了,然而时间并不长。

  慧能的衣钵谁来继承,他自己并没有明确,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经典上记载慧能这样说到:

  “吾灭后二十余年,邪法撩乱,惑我宗旨。有人出来,不惜身命,定佛教是非,竖立宗旨,即是吾正法。”

  他打破了禅宗的传承,给后世的走向留下了悬念,也给后来的各宗的各自发展留下了土壤。首先出来打破格局的是其弟子神会,一个人承担了“竖立宗旨”的重任。他曾多次在滑台召开无遮大会,定佛教是非,遭受的法难也不少,胡适和印顺法师都对神会的胆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然而,神会的法门究竟是不是“邪法”,书中印顺法师似乎没有提及,相反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肯定。所以在这里有两个有趣的问题。一者,慧能为什么没有明确地指定继承人。二者,神会的法门究竟能不能算成“邪法”。

  另一个有趣的方面,就是因为继承人的不明朗,《坛经》似乎成了法统的标准。传承不在心传心,而是传经了,这也就给《坛经》增改提供了土壤,也就有了后面“南方宗旨”被增补进来的合理性的讨论。尽管神会为正法作出了很大的努力,我认为六祖的法脉似乎也没有正统的接班人。

  慧能作为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到一代禅师本身就是一个励志的案例,他的故事与他的禅法都印证了圣人并不是崇高的理想,而是“直下可以体现的”。印顺法师认为这是慧能曹溪禅的最卓越之处。

  洪州宗,石头宗和牛头宗

  牛头宗的开宗法师是法融,道信的弟子,发源地就在南京江宁牛首山(我家后山)。印顺法师评价牛头宗是“朴实而求实际”的禅法。法融立“虚空为道”,“道遍无情,无情成佛”。他认为心无须安,因为本来就是安定,这似乎比慧能的法更激进了。这样的禅法是不重言教,而是直指形而上的道体。据印顺法师,牛头宗六祖的时间顺序是自相矛盾的,也就是说牛头宗是为了显示牛头宗正统的传承而设立的和达摩禅相似的制度。然而,牛头这样轻宗教性的禅法似乎是不容易传承的,因为没有仪式,没有言说,没有经典,对弘法来说有很大的困难,后来的衰落也是意料之中的。在之后的发展中,牛头宗和江东玄学又有着太多的交集,其宗教性也大大地削弱了。

  曹溪慧能门下有洪州石头二宗,二者往来十分亲密。倡导“色身无常性是常”在我总结,就是,以身心活动为性的作用,从这里引人去证悟,当然这都是方便法门的创新而已,并没有动了禅宗根本。洪州宗在“即心是佛”的基础上,结合了“无心”说。而石头宗,收到牛头宗和江东玄学的思想,称参禅为“参玄”。这三家的在后面渐渐地成为了南宗的代表。

  小结

  中国禅宗的发展,似乎只是方法的创新和弘法的形式,重自性的根机并没有动摇,只是南能北秀的出现引出了形式和精神孰轻孰重的争论。然而禅者,低调的禅去高调的弘扬是有根本矛盾,需要在禅法见解上的微调,因而后来众多的派系当然是情理之中。

  遗憾的是,对于洪州(牛头)之后的禅学发张,没有介绍。当然后期的宗派也更加复杂,后面若有机会,会做介绍的。

  《中国禅宗史》读后感(五):录

  自序 - 16-02-13 10:03 (高亮)

  原文:牛头禅与江东玄学,非常的接近。牛头宗的兴起,是与‘即心是佛’,‘心净成佛’,印度传来(达摩下)的东山宗相对抗的

  第一节 达摩传与达摩论 - 16-02-13 10:14 (高亮)

  原文:以楞伽经授可曰:吾观汉地化道者,唯与此经相应’。

  第一节 达摩传与达摩论 - 16-02-13 10:16 (高亮)

  原文:达摩示灭,葬在熊耳山,梁武帝造碑

  第一节 达摩传与达摩论 - 16-02-13 10:19 (高亮)

  原文:冥心虚寂,通鉴世事,内外俱明,德超世表

  第一节 达摩传与达摩论 - 16-02-13 10:20 (高亮)

  原文: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第一节 达摩传与达摩论 - 16-02-13 10:36 (高亮)

  原文:法无有我,离我垢故

  第一节 达摩传与达摩论 - 16-02-13 10:39 (高亮)

  原文:大乘道不外乎二入:理入是悟理,行入是修行

  第二节 达摩与楞伽经楞伽禅的传承 - 16-02-13 10:49 (高亮)

  原文:藉教悟宗

  第二节 达摩与楞伽经楞伽禅的传承 - 16-02-13 10:51 (高亮)

  原文: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第二节 达摩与楞伽经楞伽禅的传承 - 16-02-13 10:55 (高亮)

  原文:如来藏说

  第二节 达摩与楞伽经楞伽禅的传承 - 16-02-13 10:57 (高亮)

  原文:心理平等,名之为理;理照能明,名之为心。觉心理平等,名之为佛心

  第二节 达摩与楞伽经楞伽禅的传承 - 16-02-13 10:59 (高亮)

  原文: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自觉观察,不由于他,离见妄想,上上升进,入如来地,是名自觉圣智’

  第二节 达摩与楞伽经楞伽禅的传承 - 16-02-13 11:07 (高亮)

  原文:我谓二种通,宗通及言通。说者授童蒙,宗为修行者’

  第二节 达摩与楞伽经楞伽禅的传承 - 16-02-13 11:12 (高亮)

  原文: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识藏,生无明住地,与七识

  第二节 达摩与楞伽经楞伽禅的传承 - 16-02-13 11:25 (高亮)

  原文:“大方等如来藏经”:‘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

  第三节 达摩门下的传弘 - 16-02-13 11:35 (高亮)

  原文:历代法宝记”说:流支与光统的徒党,要陷害慧可,于是‘入司空山隐;后可大师佯狂

  第三节 达摩门下的传弘 - 16-02-13 11:52 (高亮)

  原文:当依于义,莫著言说

  第三节 达摩门下的传弘 - 16-02-13 11:53 (高亮)

  原文:慧冲:‘义者,道理也。言说已粗,况舒之在纸,粗中之粗矣

  第三节 达摩门下的传弘 - 16-02-13 11:59 (高亮)

  原文:稠怀念处,清范可崇。摩法虚宗,玄旨幽赜。可崇则情事易显,幽赜则理性难通

  第三节 达摩门下的传弘 - 16-02-13 12:02 (高亮)

  原文:僧稠以‘四念处’教人,行为是‘清范可崇’的。达摩是‘虚宗’,理旨是极深玄的

  第三节 达摩门下的传弘 - 16-02-13 12:18 (高亮)

  原文:北地禅师,明二种大乘教:一有相大乘,二无相大乘

  第三节 达摩门下的传弘 - 16-02-13 12:20 (高亮)

  原文:随说随行

  第一节 达摩禅的新时代 - 16-02-13 12:21 (高亮)

  原文:弘忍住黄梅县北二十五里的凭墓山;凭墓山在破头山东,所以也叫东山,受学的多到七百多人

  第一节 达摩禅的新时代 - 16-02-13 12:26 (高亮)

  原文:华严宗初祖的杜顺(法顺),唐太宗曾引入内禁

  第一节 达摩禅的新时代 - 16-02-13 12:28 (高亮)

  原文:因周武帝灭法(五七四),慧可到了舒洲的!2鲠公山(今安徽潜山县西北,离湖北的黄梅不远)。道信的禅法,就是从这里学来的。道信到长江以南,在今江西省,住了近二十年,然后渡江,在黄梅的破头山住下来。这里是长江中游,离江不远。顺流东下,是江东;上行到荆州。从这里渡江而南,是庐山,再向南是衡岳,岭南。向北上,到襄阳,南阳,洛阳,进入北方的中枢

  第二节 道信与入道方便 - 16-02-13 12:34 (高亮)

  原文:僧璨去了罗浮山,道信就过著独自的修学生活

  第二节 道信与入道方便 - 16-02-13 12:37 (高亮)

  原文:道信想到衡岳去,路过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县),就在庐山大林寺住下来,一住十年。道信在黄梅双峰山,‘三十余年

  第二节 道信与入道方便 - 16-02-13 12:40 (高亮)

  原文:道信住大林寺十年,对该寺的天台禅观,是不会没有影响的

  第二节 道信与入道方便 - 16-02-13 12:43 (高亮)

  原文:弘忍差可耳

  第二节 道信与入道方便 - 16-02-13 12:46 (高亮)

  原文:戒与禅合一:弘忍门下的开法传禅,都与戒有关

  第二节 道信与入道方便 - 16-02-13 13:36 (高亮)

  原文:道信的禅门,有戒有禅

  第二节 道信与入道方便 - 16-02-13 13:38 (高亮)

  原文:古禅与今禅的分别,楞伽禅与般若禅的分别

  第二节 道信与入道方便 - 16-02-13 13:43 (高亮)

  原文:如来界及我界,即不二相

  第二节 道信与入道方便 - 16-02-13 13:51 (高亮)

  原文:念佛’是大乘经的重要法门。在中国,自庐山慧远结社念佛以来,称念阿弥陀佛,成为最平易通俗的佛教

  第二节 道信与入道方便 - 16-02-13 14:10 (高亮)

  原文: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

  第二节 道信与入道方便 - 16-02-13 14:26 (高亮)

  原文:后代禅者常说的‘即心即佛’,不是禅者创说,而是大乘经中,与念佛有关的三昧

  第二节 道信与入道方便 - 16-02-13 14:35 (高亮)

  原文:识无形,佛无形,佛无相貌。若也知此道理,即是安心

  第二节 道信与入道方便 - 16-02-13 14:42 (高亮)

  原文:泯然无相’,是真念佛

  第二节 道信与入道方便 - 16-02-13 14:49 (高亮)

  原文:信曰: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计(?)心,亦不思惟,亦不观行。亦不散乱,直任运,不令去,亦不令住。独一清净,究竟处心自明净’

  第二节 道信与入道方便 - 16-02-13 14:55 (高亮)

  原文:见理分明无惑,然后功业可成。一解千从,一迷万惑

  第二节 道信与入道方便 - 16-02-13 15:02 (笔记)

  原文:念心’是:‘略而言之,凡有五种

  笔记: 体用觉寂一

  第一节 甚么是南宗 - 16-02-13 15:14 (高亮)

  原文:古禅训曰:宋太祖之时,求那跋陀罗三藏禅师,以楞伽传灯。起自南天竺国,名曰南宗。次传菩提达摩禅师,次传可禅师

  第一节 甚么是南宗 - 16-02-13 15:21 (高亮)

  原文:从神秀学习禅法的巨方与降魔藏,起初都曾‘讲南宗论’

  第一节 甚么是南宗 - 16-02-13 15:39 (高亮)

  原文:印度僧众吃饭时,是踞坐——企坐的。当时只洹寺僧,有的踞坐,也有中国式的‘方坐’

  第一节 甚么是南宗 - 16-02-13 15:41 (高亮)

  原文:‘每至讲肆,善标宗会,而章句或有所遗,时为守文者所陋。谢安闻而善之曰:此九方堙之相马也,略其玄黄而取其骏逸

  第一节 甚么是南宗 - 16-02-13 15:46 (高亮)

  原文:令因中发观,灭诸烦恼。若存著语言,伤佛意也

  第一节 甚么是南宗 - 16-02-13 15:49 (高亮)

  原文:滞文之徒,是非纷起

  第二节 牛头宗成立的意义 - 16-02-13 15:52 (高亮)

  原文:四祖道信付法融,别出牛头一派。法融为牛头初祖

  第二节 牛头宗成立的意义 - 16-02-13 16:04 (高亮)

  原文:初达摩祖师传法三世,至信大师。信门人达者,曰融大师,居牛头山,得自然智慧。信大师就而证之,且曰:七佛教戒,诸三昧门,语有差别,义无差别。 群生根器,各各不同。唯最上乘,摄而归一

  第二节 牛头宗成立的意义 - 16-02-13 16:10 (高亮)

  原文:遗嘱令露骸松下,饲诸禽兽,令得饮血肉者发菩提心

  第二节 牛头宗成立的意义 - 16-02-13 16:12 (高亮)

  原文:牛头慧忠,鹤林玄素,而法门才大大的兴盛起来,成为与南宗、北宗并立的牛头宗。时代与荷泽神会相当;比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要迟二十年;比道一、希迁,却又早二十年

  第二节 牛头宗成立的意义 - 16-02-13 16:16 (高亮)

  原文:当时的‘义学’极盛,主要为‘四经’——“维摩”、“大品”、“法华”、“涅”;‘三论’——“中”、“百”、“十二门论”,形成广义的南朝学统

  第二节 牛头宗成立的意义 - 16-02-13 16:36 (高亮)

  原文:‘吾本无生,安能避死’

  第四章 东山法门之弘布 - 16-02-13 16:46 (高亮)

  原文:如何是密作用?师以目开合示之’

  第四章 东山法门之弘布 - 16-02-13 16:50 (高亮)

  原文:因何闻法即不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

  第四章 东山法门之弘布 - 16-02-13 16:53 (高亮)

  原文:先定后慧,先慧后定’,‘定慧各别’的定慧说

  第四章 东山法门之弘布 - 16-02-13 17:04 (高亮)

  原文:北宗的传禅方便,是先念佛名,而后令净心,是确实无疑的

  第四章 东山法门之弘布 - 16-02-13 17:06 (高亮)

  原文:比来不觉,故心使我;今日觉悟,故觉使心。所以使伊边看,向前向后,上下十方,静闹明娼,行住坐卧俱看。故知觉即是主,心是使。所以学此使心方便,透看十方界,乃至无染即是菩提路’

  第四章 东山法门之弘布 - 16-02-13 19:00 (高亮)

  原文:引文而一一的给予解说,古人称之为‘通经’

  第四章 东山法门之弘布 - 16-02-13 19:19 (高亮)

  原文:若初心人攀缘多,且向心中看一字。证后坐时,状若旷野泽中

  第四章 东山法门之弘布 - 16-02-13 19:30 (高亮)

  原文:离念门’的离念心体,是得体;‘不动门’的知见常明,才是得用。到此,体用具足,后三门只是悟证的深入而已

  第四章 东山法门之弘布 - 16-02-13 19:48 (高亮)

  原文:若见真不动,动上有不动

  第四章 东山法门之弘布 - 16-02-13 20:00 (高亮)

  原文:无忆、无念、莫妄。无忆是戒,无念是定,莫妄是慧

  第四章 东山法门之弘布 - 16-02-13 20:15 (高亮)

  原文:正授法时,先说法门道理修行意趣。然后令一字念佛:初引声由(?)念,后渐渐没(低?)声,微声,乃至无声,送佛至意;意念犹粗,又送至心;念念存想,有佛恒在心中,乃至无想盍(尽?)得道’

  第二节 从诞生到黄梅得法 - 16-02-13 20:52 (高亮)

  原文:周利般陀伽的因扫地而悟入

  第二节 从诞生到黄梅得法 - 16-02-13 22:18 (高亮)

  原文:神秀离黄梅后,‘后随迁适,潜为白衣’

  第二节 从诞生到黄梅得法 - 16-02-13 22:19 (高亮)

  原文:佛告迦叶:汝当受我粪扫衣

  第二节 从诞生到黄梅得法 - 16-02-13 22:26 (高亮)

  原文:本端竟何从,起灭有无际,一微涉动境,成此颓山势

  第二节 敦煌本坛经的成立 - 16-02-14 08:16 (高亮)

  原文:达摩多罗阖众篇于同道,开一色为恒沙

  第二节 敦煌本坛经的成立 - 16-02-14 08:33 (高亮)

  原文:莫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

  第二节 敦煌本坛经的成立 - 16-02-14 08:54 (高亮)

  原文:依“坛经”说,‘无念’,不是什么都不念

  第二节 敦煌本坛经的成立 - 16-02-14 08:53 (高亮)

  原文:离见闻觉知,去来屈申以外,那有佛可得

  第一节 神会的一生 - 16-02-14 10:40 (高亮)

  原文:汝今被打,心性不受。汝受诸触如智证,得真正受三昧’

  第一节 神会的一生 - 16-02-14 10:42 (高亮)

  原文:六祖告众,‘吾有一物,无头无尾’

  第一节 神会的一生 - 16-02-14 10:44 (高亮)

  原文:‘及见,能问会曰:从何所来?答曰:无所从来。能曰:汝不归去?答曰:一无所归。能曰:汝太茫茫。答曰:身缘在路。能曰:由自未到。答曰:今已得到,且无滞留’

  第一节 神会的一生 - 16-02-14 10:47 (高亮)

  原文:橘枳变体

  第一节 神会的一生 - 16-02-14 10:51 (高亮)

  原文:今言坐者,念不起为坐;今言禅者,见本性为禅

  第一节 神会的一生 - 16-02-14 11:05 (高亮)

  原文:用右仆射裴冕权计,大府各置戒坛度僧,僧税(百)缗,谓之香水钱,聚是以助军须

  第一节 神会的一生 - 16-02-14 13:20 (高亮)

  原文:由郭子仪出面申请,请为菩提达摩——初祖立谥,如陈宽“再建圆觉塔志”(‘唐文拾遗’

  第二节 有关神会的著作 - 16-02-14 13:27 (高亮)

  原文:正说之时即是戒,正说之时即是定,正说之时即是慧。说无念法,立见性

  第二节 有关神会的著作 - 16-02-14 13:29 (高亮)

  原文:无住心不离知,知不离无住。知心无住,更无余知。……无所住者,今推知识无住心是。而生其心者,知心无住是

  第二节 有关神会的著作 - 16-02-14 13:34 (高亮)

  原文:金刚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生无灭无去来,一切诸佛从中出

  第二节 有关神会的著作 - 16-02-14 14:09 (笔记)

  原文:支许’问答

  笔记: ‘晋·支遁至越,王羲之请讲维摩经,以许询为都讲。询发一问,众谓遁无以答,遁答一义,众谓询无所难。今之都讲但举唱经文,而亡击问也。’ 后世于安居时,常置‘都录’之职,此应系沿袭都讲之制者。

  第三节 南顿北渐 - 16-02-14 14:16 (高亮)

  原文:一是理的顿悟渐悟,一是行的顿入渐入。谛理,小乘有渐入四谛,顿悟灭谛的二派。大乘以‘一切法本不生’为究极

  第三节 南顿北渐 - 16-02-14 14:19 (高亮)

  原文:三败成佛,是没有顿的

  第三节 南顿北渐 - 16-02-14 14:23 (高亮)

  原文:出世间不思议者,十信初发心,一念相应,便成正觉。于理相应,有何可怪!此明顿悟不思议

  第三节 南顿北渐 - 16-02-14 14:25 (高亮)

  原文:学道者须顿见佛性,渐修因缘,不离是生而得解脱。譬如母顿生子,与乳,渐渐养育,其子智慧自然增长。顿悟见佛性者,亦复如是,智慧自然渐渐增长

  第一节 曹溪流派 - 16-02-14 14:35 (高亮)

  原文:神照住广东潮州的西山。药山惟俨,潮州大颠,百丈怀海,都是从神照(或作‘慧照’)出家的

  第一节 曹溪流派 - 16-02-14 14:36 (高亮)

  原文:八十八位善知识’。如南泉普愿(八三四卒),西堂智藏(八一四卒),而百丈怀海(八一四卒)最有名。怀海下出了沩山灵佑(八五三卒),黄檗希运(八五六顷卒),为沩仰与临济二宗的根元

  第二节 禅风的对立 - 16-02-14 14:42 (高亮)

  原文:“坛经”为慧能晚年的一项开法记录,起初是流传在少数人手中的秘本,神会、怀让他们,都不一定见到过“坛经”。即使见到了,曹溪门下是禅者,禅者是以自己体验的那个事实为主的,应时应机来接引学人,决不是奉“坛经”为范本而照本宣扬的

  第二节 禅风的对立 - 16-02-14 21:47 (高亮)

  原文:自道信以来,法门是戒禅合一,念佛与成佛合一。慧能不用‘齐念佛名,令净心’的一般方便,而采用‘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渊源于黄梅的直捷的法门

  第二节 禅风的对立 - 16-02-14 22:19 (高亮)

  原文: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第二节 禅风的对立 - 16-02-14 22:22 (高亮)

  原文:上根上智人,见说般若波罗蜜,便能领受,如说修行。如中根人,虽未得,若劝(勤?)谘问,亦得入。下根人,但至信不退,当来亦能入大乘十信位中

  第二节 禅风的对立 - 16-02-14 22:25 (高亮)

  原文::‘妄心不起名为戒,无妄心名为定,知心无妄名为慧:是名三学等’

  第二节 禅风的对立 - 16-02-14 22:43 (高亮)

  原文:无念法不言有,不言无。言其有者,即同世有;言其无者,即同世无,是以无念不同有无

  第二节 禅风的对立 - 16-02-14 23:06 (笔记)

  原文:大梅法常:‘僧云:马师近日佛法又别。师云:作么生别?僧云: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师云:遮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

  笔记: 法常(752~839),马祖道一禅师的弟子。因初参马祖道一时问:“什么是佛?”,听到马祖大师说:“即心即佛”,当即大悟,于是他便到余姚南70里的大梅山去作住持,后称大梅法常禅师。 马祖道一禅师听说法常住山后,想了解法常领悟到什么程度,便派一名弟子去问法常道:“你住此山,究竟于马祖大师处悟得什么?” 法常答道:“马祖大师教我即心即佛。” 那弟子说道:“马祖大师近日来佛法有变,又说‘非心非佛’。” 法常说道:“这老汉经常迷惑人,没完没了,不知要到何日。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 那弟子回到寺院后,告诉马祖道一禅师,马祖道一禅师赞许地对众弟子道:“大众,梅子熟也!”。

  第二节 禅风的对立 - 16-02-14 23:17 (高亮)

  原文:如今鉴觉是自己佛,是初善。不守住如今鉴觉:是中善,亦不作不守住知解,是后善’

  第二节 禅风的对立 - 16-02-14 23:31 (高亮)

  原文:洪州、石头门下,对一般参学者,是不许读经看教,不许求觅知解的,与荷泽门下,恰好对立

  第二节 禅风的对立 - 16-02-14 23:38 (高亮)

  原文:汝若不得自悟,当起般若观照,刹那间妄念自灭,即是真正善知识,一悟即如佛也

  第二节 禅风的对立 - 16-02-15 00:35 (高亮)

  原文: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

  第二节 禅风的对立 - 16-02-15 00:41 (高亮)

  原文:佛非定相

  第二节 禅风的对立 - 16-02-15 09:09 (高亮)

  原文:‘涅经云:佛告琉璃光菩萨:善男子!汝莫入甚深(空定),何以故?令大众钝故。若入定,一切诸般若波罗蜜不知故’

  第二节 禅风的对立 - 16-02-15 09:12 (高亮)

  原文:于一切时中自在,勿逐勿转,不浮不沈,不流不注,不动不摇,不来不去,活螳螳,行坐总是禅’

  第二节 禅风的对立 - 16-02-15 09:18 (高亮)

  原文:但一切时中,行住坐卧,但学无心,亦无分别,亦无依倚,亦无住著。终日任运腾腾,如痴人相似

  第二节 禅风的对立 - 16-02-15 09:20 (高亮)

  原文:如上仰山所说。根微智劣的,就不得不以安禅为方便,否则是不能契入的。

  第一节 牛头禅的蜕变 - 16-02-15 09:20 (高亮)

  原文:时、地、人

  第一节 牛头禅的蜕变 - 16-02-15 11:01 (高亮)

  原文:崇慧兼学秘密瑜伽,曾以登刀梯、蹈烈火等术,胜过了道士史华,被封为‘护国三藏’;因此有人称他为‘降魔崇慧’

  第一节 牛头禅的蜕变 - 16-02-15 11:04 (高亮)

  原文:无所住者,不住色、不住声,不住迷、不住悟,不住体、不住用。而生其心者,即是一切处而显一心

  第一节 牛头禅的蜕变 - 16-02-15 11:07 (高亮)

  原文:“宗镜录”卷九八(大正四八·九四五中)说:‘牛头山忠和尚:学人问:夫入道者,如何用心?答曰;一切诸法本自不生,今则无灭。汝但任心自在,不须制止,直见直闻,直来直去,须行即行、须住即住,此即是真道。经云:缘起是道场,知如实故’。

  第一节 牛头禅的蜕变 - 16-02-15 11:09 (高亮)

  原文:他住在天台山(今浙江天台县)的佛窟岩,前后四十年。在当时的‘南宗学’,‘北宗学’,‘牛头学’以外,被称为‘佛窟学’;这表示了佛窟遗则,有了新的内容

  第一节 牛头禅的蜕变 - 16-02-15 12:53 (高亮)

  原文:百千异号,皆是假名,虽有多名而无多体。会多名而同一体,会万义而归一心

  第一节 牛头禅的蜕变 - 16-02-15 12:54 (高亮)

  原文:‘无心铭’,如(大正八五·一二六九下——一二七0上)说:‘心神向寂,无色无形,睹之不见,听之无声。似暗非暗,似明不明。舍之不灭,取之无生’。

  第二节 洪州宗与石头宗 - 16-02-15 16:12 (高亮)

  原文: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于性相。若有人问法,出语尽双,皆取法对,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

  第二节 洪州宗与石头宗 - 16-02-15 16:21 (高亮)

  原文:圣人无己,靡所不己。法身无相,谁云自他?圆鉴虚照于其间,万像体玄而自现。境智真一,孰为去来

  第二节 洪州宗与石头宗 - 16-02-15 16:20 (高亮)

  原文: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第二节 洪州宗与石头宗 - 16-02-15 16:24 (高亮)

  原文:触目会道’。这一接引悟入的态度,是僧肇的,牛头的,不是曹溪的

  第二节 洪州宗与石头宗 - 16-02-15 16:26 (高亮)

  原文:道无心合人,人无心合道,欲识个中意,一老一不老

  第二节 洪州宗与石头宗 - 16-02-15 16:31 (高亮)

  原文:道一再传赵州的一再放火,子湖的夜喊捉贼

  第二节 洪州宗与石头宗 - 16-02-15 16:38 (笔记)

  原文:仰山亲于耽源处,受九十七种圆相

  笔记: 才有圆相,便有宾主、生杀、纵夺、机关、眼目、隐显、权实

  第三节 从对立到南宗统一 宗与宗的对立 - 16-02-15 16:46 (高亮)

  原文:道悟门下有龙潭崇信,后来传出云门与法眼宗。惟俨门下有云岩昙晟,后来传出曹洞宗

  第三节 从对立到南宗统一 宗与宗的对立 - 16-02-15 16:54 (高亮)

  原文:达摩祖师宗徒禅法,不将一字教来,默传心印’。‘示无念之义,不动不寂;说顿悟之门,无忆无念

  发自我的 iPhone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禅宗史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