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权力精英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1-19 00:24: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权力精英读后感精选

  《权力精英》是一本由[美]C.赖特·米尔斯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权力精英》精选点评:

  ●米尔斯条分缕析、用大量数据和事实论证了政治、军事、企业精英进行权力垄断的一种社会形态,米尔斯从社会结构的整体来分析,高层和以下阶层逐渐割裂,权力精英变得越来越相似和庸俗,公众社会沦为大众社会,媒体成为宣传和控制信息的工具,学校成为学习工作技能和加强灌输的场所,技能教育取代价值观教育,知识因成为工具和上升途径而贬值。在后面的章节米尔斯告诉我们,权力精英不仅是对美国社会的反思,权力精英时代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为媒体、学校、教育、工作的企业方方面面渗透进个人生活,作为普通人我们必须有足够的理性、知识和辨别能力。读完真的对米尔斯心怀知识分子的道义责任感到敬佩。

  ●这版翻译的还行。

  ●至今,仍说着“知识改变命运”话语的人,既没有认清知识,也误解了社会,更对命运一无所知。

  ●Reflection {不重要} 非虚构丛书最新一弹!本月上市!

  ●今年看了几本书都集中在社会不平等的分析上,其中这边最差,赖特的分析能力集中在一种平静的刻薄和愤怒上,缺乏真知灼见,仔细看下来基本都是陈词滥调。这几千年来,哪一时代不是由精英控制全局,雅典疯众投票处死苏格拉底和搞死伯克利就是赖特追求的疯众的狂欢。

  ●读的是04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翻译很差劲,看的人很累,大都会四百强那章还不错

  《权力精英》读后感(一):权力精英

  还没有读完,但这本书读起来让我感觉有些吃力,一方面作者的思路似乎有些混乱,想要扩充的东西有点多,虽然道理都懂,但思路理清楚真的很难。我读的是时代华文书局的版本,感觉翻译的质量有些差问题,很多时候一句话读完就感觉摸不着头脑,语法结构很乱。另外,麻烦不要那么忠于原文的分句好吗,逗号能不用就不要用了。还有连词运用讲究一点好不好?总之书是本不错的书,内容本身很好理解,但读起来确实有些费力。

  《权力精英》读后感(二):权力精英

  还没有读完,但这本书读起来让我感觉有些吃力。一方面作者的思路似乎有些混乱,想要扩充的东西有点多,虽然道理都懂,但思路理清楚很难。另外我读的是北京时代华文书局的版本,感觉翻译的质量有些问题,很多时候一句话读完就感觉摸不着头脑,语法结构很乱。还有,麻烦不要那么忠于原文的分句好吗,逗号能不用就不要用了,连词运用讲究一点好不好?总之书是本不错的书,内容本身很好理解,但读起来的体验不是很好。

  《权力精英》读后感(三):非结构化书评

  

几个关键概念:

1,谁是精英:经济、政治、军事部门的领袖,因为(美国)国家最主要的权力已集中在这三大领域,而这三大领域互相渗透。

-概念内涵后期发展:在斯科特的使用中,权力精英/统治阶级指是资产阶级的简单延伸

2,精英的特征:(1)有着相似的心理结构和社会习性;(2)有着一致的利益;(3)共同制定至少具有全国性效果的决策

  《权力精英》读后感(四):精英和被他支配的大众们

  

在米尔斯这本半个世纪前写就的书里,我仿佛窥见了今天的中国。以我不足够的生活阅历以及对社会的浅薄认知,尤其是从我未接触过所谓精英阶层的身份而言,如此感性地就将两个时代、两个国家划上等号是不恰当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市场利益作为整个社会极为重要的衡量标准时,当经济利益与权力挂钩时(市场经济体制衍生的不可避免的影响),当下的中国社会景况尤其是占人口极大比例的中下层阶级群体,实在是与过去的美国有太多的相似之处。而社会规则的制定者或者强势地左右着规则制定的人群——精英,与当下社会风气的形成与盛行有着脱离不了的联系。

这本书的逻辑架构很清晰,将精英分别归属在企业、政府、军界里,然后介绍他们各自的崛起以及三者之间的力量博弈与融合,而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真正的官僚阶层的缺失,行政圈由政治局外人构成。政治上专业性的缺失,经济上的市场至上以及军界领袖受国际影响日益剧增的权力,营造了虚假的自动平衡,保守情绪也借助自由主义的修辞在暗处滋长。中层阶级始终存在新目标,始终不满足,而底层的公众大众化,被大众媒体背后的精英所支配,逐渐丧失了自主权。在这样悲观的描述下,在精英的话语权力体系之下,我们还剩下什么?

之前闹得火热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的呢?经费投入?科研成就?还是人才培养?又再问一个问题,如今的大学,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在《权力精英》里就有提到,“在古典社会中,大学的目的是‘认识自己’,而在现代社会里却被赋予了‘改变命运’的使命。”也就是说,大学经过时间的演化,其内核发生了转变,从精神层面的教化到实用性的扩大。不过这点与中国不同,中国的教育体制从古便是为精英阶层选拔人才服务的,科举制为上层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客观上推动了社会阶级的流动,缓解了社会矛盾。但就现代而言,当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普及时,当大学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时,它所承担的使命与时代任务,绝不仅仅停留在精英人才的选拔代理上,而是更富有人文关怀与精神价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自强不息,后厚德载物”“仁爱精勤”,简单的几个字里却包容着巨大的能量,也与现实渐行渐远。

三联上有一篇文章——《绩点为王:顶层高校的囚徒困境》,里面揭露了顶级高校的校园风气,将绩点当成一种符号,作为市场交易能力的象征,而人附庸其上,疯狂追逐,拼命获取,忘掉了又或者被迫丢弃入学时的初衷。追根溯源,似乎可以套用《权力精英》中的一句话:“精英拥有独特的心灵管理和操控工具——普及义务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精英阶层通过教育获取所需人才为自己服务,而大众传播媒介则充分伪装、美化这种意图,渲染积极奋进的狼性文化氛围以及焦虑情绪。而备受精英文化夹击的大学生喘不过气来,一方面是教育的政治、经济目的倾向未能提供学生真正的精神需求,市场化的职业技能培训日益增多,但心中的迷茫怅惘却从未消逝,喜欢成为一种奢侈,而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更加奢侈,以至于产生一种错觉,只有牢牢握在手中的竞争力才是实际的甚至构成学习生活的全部;另一方面是大众媒体受利益驱使和快餐式文化的影响,不是去疏解这样焦虑的情绪,而是将精英的话语体系通过传播网络放大,宣言他们为大众制定的价值观念,就像马云谈996工作制:“这是福气,很多人想996都没机会。”高层的不道德直接影响了整个社会风气的恶化,拼命地竞争再竞争,不断地内卷再内卷。

但这些带给学生的是什么呢?投机取巧的心理日益增加,为追求绩点逃避难过的课,狼吞虎咽似的把知识吞入肚中,考试一过便将它们排掉,不留一丝痕迹。同辈之间关系疏离,只剩下竞争关系,与学长学姐却异常亲密。人生不再是一条自我探索的道路,而是寻求捷径的攻略之路。形式上颇似靠自我奋斗的精英的晋升之路,不是通过工作上的勤勤恳恳一步一步地积累财富,而是工作之外的资源猛然一跃,成功晋升。但二者却也存在本质的不同,前者是走马观花式的,没有自己真正拥有的知识与精神财富,而后者却是确确实实的物资资产通过适时投机获得几何式增值的。另外,或许这样的教育能带给一部分学生成功,但在这样的极度竞争之中,成功压倒了成长,更何况那一大批在学业与职业的战场硝烟中未能存活下来的人。成功却不成长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我们被困在自我进步的良好假象之中,实则自己只是在原地踏步踏,甚至往回走也不自知。

即使这样,阶级逐渐固化似乎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寒门难出贵子”言论的风行也并非毫无根据。在公众沦为大众之后,在自主权逐渐丧失,支配权与定义权归于精英之后,大众的声音被精英和媒体的声音掩盖,精英牢牢把控着这个上升的门口,看门外的人挤得头破血流。

阶级的跨越本就非易事,精英群体因为社会相似性和心理亲近感实现质变隔离,垄断绝大部分资源进行内部交换,而资源是权力与地位的重要筹码。书中有过半个世纪前有关精英的背景的统计,绝大多数以位于城市的白种新教美国人为主,他们大多本身就是上等阶层的人,即使是从中下层晋升的人中,绝大部分也是商人或专业人士的子弟,毕业于常青藤或其他著名高校。也难怪北京市文科状元熊轩昂说出这样的大实话:“在教育资源上享受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的孩子或者农村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精英阶层孵化出精英,寒门却往往孵化不出贵子。而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早有人分析出各种不同的结果,本书的前半部分也有很好的阐述,从小私立学校里的贵族教育,长大后的各种具备排他性的俱乐部,以及拥有足够的资本进行不停地试错。“那些起点高的人,一开始就被塑造成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他们无须考虑看起来像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他们自己就是健全的人,他们的确体现了关于健全的标准。那些起步低的人,在承受着自己被别人视为不健全的风险之前,必须更加全面地考虑到所有可预见地困难。如果想成功,他们必须对自己进行不断地训练。”其中的心酸,我也道不清。正如同最近流行的“985five小组”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小镇作题家,他们困在自我与现实塑造的高墙之外,踌躇,徘徊,既不能爬过高墙,也不知还可以往哪走。

但我觉得比阶级固化更可怕的是阶级歧视,是“笑贫不笑娼”,是一条长长的鄙视链而底端的人还在互相看不起。一个人的阶级标签便可以抹杀他所有的成就与努力,就像媒体大肆贬低的凤凰男、凤凰女,以及将“门当户对”的观点深入大众之中,甚至调侃到“某某也不是来扶贫的”。虽说在家庭婚姻以及生活习惯上,门当户对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除却这些之后,我看到的社会的势利与愚昧,以处在鄙视链的顶端深感高傲,又或者假想自己的位置以匹配更高处的人。阶级歧视的后果,是穷人和富人互相不理解不信任不合作,甚至不共戴天,产生无尽的冲突。这让我觉得绝望。

当精英为我们制定明确的成功标准时,我们,这些普通大众的出路在哪?是按照精英所拟出的目标不断奋进,千辛万苦成为其中一员,然后加固这一道高墙,做着精英曾做过的事?还是绝不将自由、心灵和知识出卖,放弃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追求自己独有的安身立命之所?又或者凭借努力打破阶级的牢笼,实现真正的普遍的解放?前两者有迹可循,但第三者,尚不可知。我也找不出答案。如果说阶级的出现就意味着文明的诞生,那是否只有毁掉所有的文明,重归原始状态才是人类的最优解?

自诩高尚文明的现代人,自诩高贵矜持的精英,还有困顿于生活琐碎的寻常百姓,该往哪儿走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权力精英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