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斯图亚特》是一本由[奥] 斯蒂芬·茨威格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80,页数:4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玛丽·斯图亚特》精选点评:
●最好看的心理性传记,梦想用这种笔法去写历史中的人物。
●从人性的本源角度阐述历史,把人的性格缺陷与历史联系起来,发觉不为人知的昨天
●怎么办看了这么多茨威格笔下的女人我觉得我活得太矜持了〜
●上帝给了她一手好牌,却没有教她游戏规则,所以她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出生就是苏格兰女王,六岁作为王太子妃到法国,她一出生就在权利和荣耀的顶峰,所以以后似乎就只有下坡路可走了。没有父母的教导,法国的人文主义的思潮造就了她的浪漫主义,法国培养的是拿的出手的王后,而不是治理国家玩弄政治的女王,所以她以后的很多决定都一步一步把自己推上断头台,不管是跟伊丽莎白争夺英国的继承权,还是选择她的第一任和第二任丈夫,还是最后选择逃到英国,她一步一步从王座走向断头台。这个从小就没有父爱和母爱的女子,用自己的所有去追求爱情,直到一无所有。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依据她写的吗?莎士比亚《麦克白》夫人心中的挣扎,也是女王帮着谋杀第一任丈夫之后的挣扎吗?或许是,谁知道呢?
●非常非常棒
●女王完美诠释NoZuoNoDie,及求仁得仁
●这个版本是翻译得最好的。可惜译者没翻过《断头王后》,不然我肯定买他译的了。
●花了不到17个小时读完,茨威格的文笔流畅,翻译的也不错。
●团结出版社的版本真烂! 不过好在错别字只是“偶尔出现”,比安托内特稍微好一点。大家买书一定要慎重
●个人来看这本书虽然是夹杂着太多的多方观点,这个说那个说,导致不能很流畅的去看这整个历史事件,作者夹杂太多自己的分析,或者各种别的观点,主观色彩太浓厚
《玛丽·斯图亚特》读后感(一):最棒的茨威格
作为一个作家,无论写的是小说还说戏剧,他首先要是个极好得心理学家,这样,在复原、创造或者虚构历史的时候,他才能献给我们一个真实的形象,无论这个人物是平凡,抑或不凡得,是正常,抑或变态的。他将为他笔下的人物寻找合理性,并说服我们爱其爱的,恨其恨的,与他一同体验这段历史。
茨威格是最棒的传记作家。
《玛丽·斯图亚特》读后感(二):时代
16世纪正是欧洲宗教改革风起云涌的时代,将人和国家从天主教会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走向自由和平等的新世界,是时代给予每一个欧洲君主的机遇。玛丽.斯图亚特无疑是旧势力、罗马教廷的忠实拥趸,她所有的才华和勇气都耗费在了个人的权欲和情欲之中。而伊丽莎白捍卫的则是新教,即改革派教会。她把自己毫无保留地交给了英格兰,并用全部的指挥引领国家走向强大和文明,走向一个“黄金时代”。
《玛丽·斯图亚特》读后感(三):无欲则刚
曾听人说过,若诱奸少女得手机会比诱奸成年女人少多了,当她嘴上说不的时候,身子已经默默的从了。
那时尚小,不明白这话的意思,也不明白为什么需要诱奸,后来才明白成年男女即使彼此爱慕,上手可以很容易也可以很难。
很多时候,很多场景,即使箭在弦上亦不可轻发的。
女人有时会期待那种猝不及防的侵略,只要对手够魅力和够强悍,在那样的时候所有的挣扎和拒绝都没有作用,只是成就了风流韵事的美丽花边。
能适时的放纵又什么也不必顾忌未尝不是件好事。
鸠通常是最甘美的玉液琼浆,怎舍得不一饮再饮。
只是为了一次无心的冒犯而付出爱情,付出江山,付出生命,未免太不值得了。
一切都是因为寂寞吧。
《玛丽·斯图亚特》读后感(四):玛丽斯图亚特的悲凉
对这本书的兴趣是来自听了书虫版的 是以玛丽写给她儿子的一封信开始 可能自己也是妈妈 对这种母亲给儿子写信诉说一个可能被所有人乃至自己儿子都质疑的一个真相 信中她说“你的父亲不是我杀的”…后来就想看全本 三联书店的评价最好 剧说翻译的很到位 可是哪里都没货 只能换了其他版本号看 这是一场女人之间的斗争 代表的却是两个政权 玛丽斯图亚特感情细腻 天资聪颖 由于从小生活在法国 她嫁给了法国王子 她的头上有两顶皇冠 法国和英格兰 她是个浪漫的柏拉图式的女人 喜欢文学诗词 她写的诗句也被很多人收藏至今 可能这样顺风顺水的生活 让她摒弃了斯图亚特家族的争夺好胜的性情 而这也许都不是她最大的致命弱点 她最终的失败 却源于她爱错了三个男人 女王也许不应该爱上谁 更不应该为之付出一切 而她 玛丽斯图亚特 像个邻家女孩一样付出了自己的所有 乃至头上的皇冠 最终在她一次次垂死挣扎的监禁中 走上了断头台 而送他上去的人正是她的好姐妹-伊丽莎白 一个内心脆弱敏感 手段却强硬的女人 她与玛丽最大的不同 她终其一生与皇座为伴 与英国举行婚礼 她选择英国做她唯一的伴侣 她在位 也为英国带来了盛世 她与玛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终很难说谁到底是赢家 玛丽虽然丢了皇冠 成为了斯图亚特甲组的耻辱 但她一生丰富多彩 爱过也恨过 享受过也历经苦难过 而这一切都没有让她改变自己的信仰 最终拥抱信仰而死 她像一团火 点燃时炙热 燃尽了也有其存在的价值 而伊丽莎白得到了宝座 她有喜欢的人 却不能相守 为了政权一生未嫁 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童真女王 有人说她有感情缺陷 但无论怎样 上天是公平的 如果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转而求其次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玛丽·斯图亚特》读后感(五):同等分量的灵魂才能相互理解
如果要选我最喜爱的作家,茨威格无论如何都能排得上号,虽然我不总是能想得起他。每一次读他的书,都不能不受到其中快要满溢出来的巨大激情的感染。他极其偏爱发掘那隐秘地蕴藏在个体内心深处的伟大力量,无论是虚构的小说,还是围绕真实历史而演绎的传记。从道德角度来讲,玛丽·斯图亚特犯下了世人难容的严重罪行,但茨威格却不由自主地被她率真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被她身为天潢贵胄与生俱来的高傲强硬的女王尊严,被她为捍卫王者荣誉而无所畏惧不屈不挠的强大意志深深地吸引,以至于无法抑制他对这个命运悲惨的女性的同情、崇敬与赞美。感情色彩真是太强烈了,身为传记作者,他是如此不避嫌地处处为传主的行为辩护。理性逻辑在传记中退居二线,而植根于人类最深层次的内心诉求的感性逻辑占据了全书的主导地位。玛丽·斯图亚特惊世骇俗的举动令世人匪夷所思,她在情爱与政治的漩涡中忽而勇猛忽而畏缩、忽而机智忽而愚蠢的行止更令人费解。惟有茨威格,能够带着发自肺腑的敬慕与同情,倾听那颗女性的心灵穿越数百年历史迷雾的呼唤,抽丝剥茧地解开她灵魂的密码。惟有伟大的灵魂,才能理解另一颗伟大的灵魂。(这里的“伟大”,并非道德意义上的高尚。)
与其说我被玛丽·斯图亚特激烈跌宕的一生所感动,不如说是被茨威格那与他所欣赏的传主品质同样热烈单纯的创作激情所震撼吧。那是对伟大的人的力量义无反顾万死不辞的追随,宁愿伟大地死去,不愿卑微地活着——茨威格本人惨淡的人生结局,莫非是对他全心信仰的价值观的壮烈践行吗?
这本书的翻译也非常不错。茨威格的书,向来最能考验译者的文学功底。举一个小小的例子,第一章的标题“冲龄践祚”,已足以引起我对译者的崇拜之情,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