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龙地理》是一本由亨德里克・威廉・房龙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53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房龙地理》精选点评:
●爱死手绘地图了TAT
●很有趣的地理指南
●翻译的很烂...
●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必须要改变这一切,否则我们将走向灭亡,虽然会花费漫长的时间如同我们从原始走向文明、从落后走向发达、从愚昧走向智慧,但我们必须这么去做。我们不能因为先辈们的失误而继续他们以前的足迹,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有这样的意识:“我们所有的人都生活在一颗而且是同一颗行星上。其他每个人的幸福和灾难同样也是我们自己的幸福和灾难。”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走向下一步去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可怕的灾难。而这就是我从这本书中看到的最根本的东西。
●在折扣店淘到一本八成新,5折,很后悔没有带在身边随时翻阅。
●每个国家都有独特的历史,造就特定的国民,只要认真去体会,都会发现其中无穷的韵味。
●书不错,中英对照时也充分考虑到了排版,就是内容有些旧了,地理这东西毕竟不是亘古不变的,尤其是历史的地理。非常欣赏那句话:历史是地理的第四维。
●要离开了,惟独舍不得图书馆~
●interesting
●基本列入喜欢但从未认真阅读的书单之中~非常轻松的地理随笔~
《房龙地理》读后感(一):“大胆”的译者
中英文对照,对于译者来说,是件顶顶难的事情;因为只要有个懂点英语的读者,加上一点认真,译者的任何差错都逃不开读者的眼睛。
很遗憾,此书的两个译者很蹩脚。下次有机会把他们的错译一一摘录下来,让大家看看。
《房龙地理》读后感(二):历史是地理的第四维
书不错,中英对照时也充分考虑到了排版。唯一的遗憾,就是书的内容本身有些旧了,地理这东西毕竟不是亘古不变的,尤其是历史的地理,当初看完后,一直有种想去考个复旦史地所研究生的冲动,还有一个理想,就是去看看那些书中描述的活生生的带着历史印痕的地方。
非常欣赏那句话:历史是地理的第四维。
《房龙地理》读后感(三):房龙
还行啦,房龙的书,语言不错,翻译就那样。不过我觉得如果在中学者小学的时候看到这本书的话,会看得更加仔细一些吧,现在没怎么看。
正如房龙所说的,地理最重要的还是人,但是我又觉得是地理环境决定社会的发展的,长在一个富饶开阔的土地上的人总会比长在穷山恶水地方的人更早接触文明。另外一个让我想到的是,不要老是觉得中国环境差,或者福建环境差,所以才发展得慢,不,这不是理由,世界上好多的地方环境也不比福建好到哪里去(我是说地势),政策和整体的社会思想真的很重要。发展需要时间,中国真的太晚开始追赶西方社会了,福建也是太晚了。所以不要着急,努力吧。
《房龙地理》读后感(四):房龙地理-从19世纪初的美国看世界
有幸为了练习阅读读了房龙地理这本书,虽然还没读完,但是已经读过了大半,做一个糊里糊涂的总结,表明我曾经来过。 房龙地理确实,是一本很神奇的书。作者用形象的比喻和比较来解释了当时世界上重要的每一个角落,有些部分的文字简洁流畅,有些部分的文字深刻准确,读起来虽然略有困难,但是看过以后抚掌称快。 由于姥爷小时候教我识图的关系,我便很喜欢地理。地理不仅仅是对于一个地方地形、地质的探究,还是历史的积淀、文化的积累以及政治、宗教的碰撞与冲突。如东欧的波兰,身为斯拉夫人却信仰天主教,如北欧的芬兰,一直被斯拉夫人从东欧平原赶到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桥上。也像俄罗斯,这个勇猛的斯拉夫民族看到既然西边无处可以扩张,就往东边一直走,最后甚至吞并了白令海峡另一边的阿拉斯加。 民族和宗教是两个奇异的话题。难以想象为什么欧洲的大片地方都信仰了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而他们的起源有北欧的维京人、西边的日耳曼人、东边的斯拉夫人和南边的拉丁人。北方的维京以otto为神,东南的希腊人以宙斯为神,经过基督教的洗礼之后,都把耶稣当成了自己唯一的神明。 相比于“作为一个半岛”的欧洲,庞大的亚洲民族状和信仰状况更为复杂。书中所提到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都起源于亚洲,准确说,是起源于中东地区。欧洲人的眼中,最近的亚洲便是与希腊隔海相望的亚细亚半岛,在半岛南方,有着约旦河岸,那里是以色列人建国的地方。而地处地理要冲,这个地方先后被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征服,而从中古崛起的阿拉伯也建立了他们的庞大的帝国,从西班牙一直延伸到波斯。只有又有突厥帝国(便是如今的土耳其)。等到土耳其衰退,二十世纪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这个地方,如今,依然还在被战火侵扰。 把视野向东,便到了亚洲中西部的高原——波斯湾。这里是波斯人起源的地方,波斯是很早的文明之一,它们发展了自己的宗教拜火教,而被伊斯兰帝国通知之后便信仰伊斯兰教。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它们会抛弃原有的宗教,但是按照伊斯兰教的教义——穆斯林皆为兄弟来讲,极大地团结了阿拉伯半岛上的诸多部落,团结成为一个集体,我想,伊斯兰教的笃信者们也会摒弃民族的隔阂,将不同民族的人团结一致。 我们再往东看,这一片地方也信仰着伊斯兰教,它简直是南亚的一头大象——印度(十九世纪末 二十世纪初的印度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巨大的人口、奇怪的阶级和繁多的宗教是这片土地奇怪的地方。由于两条河流,印度河和恒河的浇灌、再加上南亚的季风气候,给印度带来了充沛的水资源,这里的人大多种植水稻,因为相比小麦、黍等其他农作物,水稻的产量高出好多。印度的原住民是一群矮小的,皮肤深色的人种,当另一批征服者过来时奴役了他们,并创造了宗教,规定所有印度的人都必须按照种姓制度生存,实际上是为了防止学员的沟通。但难以想象,过了这么多年印度依然有这种奇怪的制度。印度人所信仰的宗教有佛教、印度教、婆罗门教和伊斯兰教,其中前三种都发源于印度。佛教的创始人是印度的一个王子,由此可见佛教的世界观建立时,建立者未必亲身尝试各种疾苦。 要想知道印度的两条河流发源自哪里,就要向上看看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和它背后的青藏高原。由于喜马拉亚山太高,两边的文化、政治几乎很少交流,唯一沟通青藏高原和印度平原、恒河河谷的便是湍急的水流。其中,印度河起源于喜马拉雅山的西部,兴都库什山脉。喜马拉雅山东部则是一大片连续的南北走向的山脉,将南亚与中国的四川隔绝开来。尽管青藏高原的纬度很靠南,但由于高海拔,这里只有较低的温度和少量的人口。 在青藏高原上看,西部是连绵的山脉,一直延伸到伊朗高原,南部是 ============================= 。。。。未完待续
《房龙地理》读后感(五):翻译得不够理想
另外一本翻译得不够理想的书:《房龙地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乃鼎斋无机客
今天在新语丝上看到一把沙的《翻译得惨不忍睹:〈英国皇家特种部队野外
耐力生存手册〉》文章,就让我想起另外一部翻译得不够理想的书籍,而且还是
部中英双语版的图书。
书名《房龙地理:关于世界的故事》,译者纪何、滕华,责任编辑程建农,
2003年9月第一版,2004年2月第三次印刷。
从这印刷次数看出,此书销量是不错的,起码在万本以上。
当初这部书是在大学里买的,因为是双语版的书籍,我自然是对照着英文仔
细阅读,可在读了大约10页后,我就佩服起译者和编辑起来,一部中英文对照的
书籍,怎么也要把翻译做得好一点吧。毕竟现在的读者英文水平都不差,翻译的
错误都能瞧出来些。
下面就罗列一些纪何、滕华两位译者的不佳翻译:
Fishing boats, however, love this territory, for fishes who were
orn in the Arctic and were therefore accustomed to the cold temperat-
ure of the Labrador Current feel very unhappy in the tepid water of the
Gulf Stream. While they are slowly making up their minds whether to go
ack to the Pole or try to swim across the warm Gulf Stream, they are
caught by the nets of those French fishermen whose ancestors patronized
the legendary Grand Banks of America hundreds of years before any one
else.
但是渔船却很喜欢拉布拉多流的寒冷,而不喜欢待在湾流的暖水中。因为鱼类
正在缓慢地决定回北极或顺着温暖的湾流游泳时,它们往往被法国渔民的渔网所获
。这些渔民的祖先在几百年前比任何人都更早地发现传说中的美洲大堤。
[我觉得译文在校对的眼皮底下顺利通过,其中的环节值得怀疑。我的改译:然而,
捕鱼船却喜欢这片区域,因为鱼儿们生长在北冰洋,因此也更适应于拉布拉多寒流
的低温,在湾流的温暖海水中会感觉非常不适。当鱼儿们踌躇不定、不知该游回极
地还是尝试游过暖和的湾流时,它们就落入了法国渔夫的渔网。在好几百年前,这
些法国渔夫的先祖赶在所有人前面,发现了传奇般的北美大瀨。(还要另加注释:
Grand Banks: 大西洋北美大陸棚的一部分,在加拿大紐芬蘭南和東南部。) ]
Then at last any reasonably intelligent sailor, provided he could read
and write, was able to determine within a couple of miles how far away
he was from the North Pole and from the equator or in technical terms, in
what N.Lat (degree of latitude north of the equator) or S.Lat. he might
find himself.
最后,某位相当聪明的海员——他被证明能进行读写——能够确定他离北极和赤道
有多远,用术语来讲,即他能确定自己处于北纬多少度(北半球的纬度)或南纬多
少度。
[我的改译:最后,任何一位稍许聪明些的海员,只要他能读能写,就能够确定自己
所处的位置距离北极和赤道有多远(误差在一两英里左右),或者用术语来表述,
即他能确定自己处于北纬多少度(北半球的纬度)或南纬多少度。]
It altered the length of the balance-spring in proportion to the expans-
ion or contraction caused by changes in temperature in such a way that
his chronometer was practically weather-proof.
它(经线仪)能根据由温度变化引起的膨胀或收缩而改变内部弹簧的长度,在这种
意义上来说,他的钟表是一种实在的天气证明。
[weather-proof译错,句意不实。我的改译:它能对应由温度改变而引起的膨胀或
收缩效应而改变游丝的长度,就如这样,他的计时仪几乎丝毫不受天气的影响。]
Then you will begin to understand why Europe, with its convenient mountain-
ranges and its even more convenient river systems, with nine times as much
coast-line as it would have if it were rounded off as neatly as Africa or
Australia……
欧洲,有着便利的山脉和更加便利的河流系统,如果凑个整数,其海岸线的长度将是
非洲或者澳洲的九倍……现在你应该明白,为什么欧洲注定要扮演领头洲的角色了。
[“如果凑个整数,其海岸线的长度将是非洲或者澳洲的九倍”,知识性的错误祸害
无穷。“假如欧洲的海岸像非洲或者澳洲那样呈平滑状的话,海岸线长度将只是目前
的九分之一”,此处以意译为主,如若不妥,请赐教]
These figures are more or less accurate for they were gathered by the Int-
ernational Statistical Institution connected with the League of Nations,
a gathering of learned men who are able to consider such matters with a
cool and detached eye and who are under no obligation to doctor the returns
to please the local pride of any particular country.
这些数字大概是精确的,因为它们是由国际统计联合会收集的。而这个组织有博学学
者组成,这些人能够以一种平静和公正的目光看待各种事务,他们在毫无压迫的情况
下拟订出报告书,以取悦所有国家的“地区自豪者”。
[面对译文,无语了。改译:这些数字大致是准确的,因为担负收集工作的是与国联有
关联的国际统计联合会。它们由一群博学的学者组成,这些学者能够以一种冷静独立
的眼光看待事务,他们不必粉饰回馈的数据以取悦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族自尊心。
local pride 翻译得并不是最到位,有更好的译法请赐教。]
以上中英文皆为我亲手键入,难免输入有误。如有错误,请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