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1-18 00:52: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读后感大全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是一本由(德)卡尔﹒曼海姆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页数:3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精选点评:

  ●常看常新

  ●看不懂怎么办。。

  ●听说读完这本书社会学本科就算毕业了?好吧是还可以

  ●读不懂

  ●那些后来证明只是歪曲地说明过去或潜在的社会秩序的思想,就是意识形态,而那些在后来的社会秩序中得以恰当实现的思想则是相对的乌托邦。那些过去已经实现了的现实结束了关于下述问题的意见冲突:在较早的超越环境的思想中,什么是打破现存秩序纽带的相对的乌托邦,什么仅仅是用于掩盖现实的意识形态。思想实现的程度构成了区分事实的补充性的、有追溯效力的标准,只要这些事实是当代的,它们就被淹没在党派的观点冲突中。钓雪按:注意区分相对的乌托邦和绝对的乌托邦、广义的乌托邦和狭义的乌托邦,并且记住曼海姆个人主义与社会学的辩证法——知识社会学。

  ●学阀文风

  ●还需要多读几遍,这是经典。

  ●书的宗旨跟题目还是挺有区别的 光看题目走进去了 但似乎重点不一样 嗯 不过这个语言 果然德国的不好懂 先过一遍

  ●似乎更加偏向于借助两个概念的界定和剖析呈现知识社会学的指导理念和研究方法,强调视角对于知识近乎决定性的作用,以及所谓真理基于特定社会历史环境的有限适用范围。综合不是算数平均,只有搞清个别观点的片面性何在才有可能克服它们,进而做出更全面的解答。 另,"只有怀着爱与憎的人才能在被爱或被憎者身上看到某些特征,而那些仅仅是旁观者的其他人则察觉不到"。

  ●跨院系选修哭补知识社会学。毫无哲学基础翻开来的感觉就是:满页汉字却几乎一句也看不懂。从大一到研一,借了两次,飞快翻一翻,总算勉强领会本书精神,所以说四年还是有些进步的。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读后感(一):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终极奥义

  

这是一本很难读的书,如果没有社会学基础或者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的人读起来非常吃力,但我是抱着对意识形态感兴趣的热情读完的,整体有个感受就是曼海姆对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解读比较完整的呈现出来了,至于乌托邦的种种,个人认为是埋在社会人心中的一颗种子,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就会发芽成长,而提前破土的勇敢的树苗也要经历意识形态的洗礼和摧残。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读后感(二):显然,是两个外行翻译的

  这样的硬译,难读是难免的。新浪共享资料里面有英文原版,对照一下可以发现还是有一些误译,对一些有常用译法的术语不熟悉。“对集体无意识的控制”翻成了“对集体的无意识控制”,“虚假意识”(马克思)翻译成了“谬误意识”。看0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出的姚仁权的译本似乎好一些,至少目录里这两个地方都纠正了。

  还有一个华夏出版社的译本,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艾彦翻译的,译者有研究的基础,质量应该也会更好一些,上面的问题也都改正了。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读后感(三):别给这个看上去很帅的书名给骗了

  卡尔·曼海姆,字里行间散发出黑格尔的味道,不过他这种级别的,估计还轮不到罗素,波普尔等人来打脸。

  关于意识形态,他说的,总结一下就是,每个人都有意识形态,每种思想都是意识形态的产物。

  关于乌托邦,他说的,总结一下就是,各个时代的各个阶级都有乌托邦,随着共产主义的到来,就没有乌托邦了。

  关于科学政治学,他说,政治领袖应该认清各种意识形态....这跟吾等蚁民一点关系都没有

  然后就只有德国哲学家一贯用来忽悠人的那些“变化”“存在”之类的废话。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读后感(四):知识分子的职责

  知识分子被作者认为是不属于任何阶级的一个阶层,无社会依附,能够靠近不同的阶级,但不被其兼并。这似乎是理想的模式。

  书里主要是描述一种非评价性的,客观的,没有偏见的社会学研究。并且提倡关注社会的实际生活,而不局限在书堆里摸索出来的体系。注重观点的相对性和互补性。

  研究者应该就自己的预先假设进行疑问,而不是防御对自己置疑。

  “我们关于概念的定义取决于我们的立场和观点,而我们的立场和观点反过来又受到我们思考过程中大量的无意识步骤的影响。”

  该书写作时间太早(1929)。如果书书中的观点在当时还是进步和新颖的,那么今天的眼光看,倒没有什么新意,虽然他的美好愿望还是比较“理想化”。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读后感(五):关于乌托邦思想的理解

  乌托邦大概的意思就是思想在原则上来看永远都不会实现。但是乌托邦并不是说这个思想是“幻想”,是在做“白日梦”。乌托邦的不可实现性是因为现实秩序格格不入,乌托邦话语的产生是维护现有秩序的力量与反对现有秩序的力量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的结果。

  乌托邦内在地蕴涵着对现有秩序不合理、非正义成分的否定和扬弃。所以它实际上是一种避免现有秩序的永久合理化、挑战现有秩序绝对合理性的社会批判力量。

  乌托邦也有别于“理想”,因为理想是可能实现的,而乌托邦是永远不能实现的。乌托邦是完美的化身,有点类似与韦伯所说的理想类型,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完全对应的实体的。

  曼海姆认为乌托邦思想在日益衰落,因为意识形态以绝对的正确肯定自身, 将与之不同的思想贬低为由其阶级结构和属性决定的谬误,这种意识形态的总体不可通约性,使得不同形式的乌托邦思想陷入互不宽容的冲突。在一个乌托邦思想日益衰落的时代,人们的关注点从社会秩序的重建转向社会技术性问题的解决,从普遍正义的价值问题转向具体的事实问题。曼海姆对此是悲观的,他认为乌托邦思想的衰落会使人们丧失塑造历史的能力,丧失理解自身的能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