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都孤儿》是一本由[英] 狄更斯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00元,页数:4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雾都孤儿》精选点评:
●读书时间:初二。 至今最喜欢的老狄的一本书。看的时间比较早了,被他现实主义的风范所折服,这本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写实的一部,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小时候用文字想象画面 现在用画面reveal unspoken
●补
●真是非常狄更斯的,雾霭沉沉的煤气灯中的伦敦,奥利弗小鹿一样跑向光明。
●有点失望。配角的戏份明显大于主角。
●补标。 小学生读物系列。一年级到五年级始于《雾都孤儿》终于《复活》。 狄更斯和雨果是我这个阶段最喜欢的作家(也是那时候被母亲大人逼着看所谓的“名著”中唯二能够不讨厌的作家)。
●那个时候刚开始接触近代名著小说,一日与好友讨论,好友说读外国的小说即使是从中间开始读也不会落下什么情节。哈哈!那个时候的作家写作全凭理想,自然是与今日满目商业化的图书不能比的。只是有的时候太多段落今人读着不甚喜爱,毕竟是隔了数个世纪
●开头部分抖机灵的有趣,这种苦难中的讥讽给人很强的感触;中部就开始啰啰嗦嗦了,到后半部主角变得模糊,开始讲述那些“坏人”们的下场时就让人读的很累,因为很难融入,可能是为了更多的体现坏人们作恶后的不安与痛苦,后半部分很多的笔墨都放在了这些描写上。以前看话艺的雾都孤儿,重点放在了社会制度对人产生的恶影响,而狄更斯的小说似乎重点放在善人终得好报,但两者都缺少些意思,还是小说开头部分那些智慧的幽默更让我中意。 至少这部小说看完让我更想去看看狄更斯其他的作品了。
●这个版本翻译的不是很好…有些过于繁琐,读起来不通畅。但故事是好的~以后会试下别的译本~
●加油加油
《雾都孤儿》读后感(一):命运
什么是命运?狄更斯通过这本名著深刻地解释了这个命题,真正影响一个人命运的,不是我们的意识和意志,而是一些无法改变的客观因素,DNA,成长环境,社会背景、境遇等等,而这一切,正如奥利弗所经历的一般。
《雾都孤儿》读后感(二):少油少盐的清蒸剁椒
雾都孤儿无疑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谓之经典名副其实,言其大师也非夸大其词。
但是其实也不太对我胃口。大约我太重口味?
首先这本书里反派坏的别具一格,正派美的千篇一律。可两方戏剧冲突描写并不多,大约是多线叙事的问题。如果非要找一个我喜欢的角色,那一定是南希,这姑娘说“我身上有多少耻辱,就愿上帝赐予你多少幸福”。就如她所讲,她生于泥潭,长于乱世,久而久之,自己是谁早就忘了。
其次,这结局太温情了。我更喜欢悲剧结尾 。我偏执地认为悲剧比喜剧略胜一筹。坏人绳之以法,好人幸福生活这样的结尾更像是我看的安徒生童话。可我早就对这种“公主和王子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式的结局接受无能了 。或者说,我明显更喜欢老妖婆 。
所以对于我这种事逼的重口味选手来讲,这本书就是盘少油少盐的清蒸剁椒。
《雾都孤儿》读后感(三):鞭笞邪恶 赞扬善良
伟大的狄更斯在本书中化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南茜这个人物。也是孤儿出身的南茜为生活所迫,误入贼窝,然她善良的本性始终没有完全失去。但当她决心冒着风险将奥列弗领回给他外公时,惨遭恶贯满盈的贼首的残害。狄更斯实际上是在振臂高呼:为什么一个误入歧途而本性善良的人遭此下场,难道社会就没有一点责任吗?书中的关键情节是奥列弗遇到了他亲外公。狄更斯不会不懂,这种概率几乎为零,然狄更斯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他的故事情节呢?很可能,狄更斯就是想以此来告诉人们,奥列弗是遇到他外公得救了,那还有成千上万个孤儿呢?他们将永远受尽压榨,欺凌,流落街头,做盗作匪。这种种,社会没有责任吗?社会该怎么办?狄更斯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本书的总的精神是赞扬善良,鞭笞邪恶。
本书的原名是奥列弗.退斯特,现多数译成”雾都孤儿“,在下认为,这是出于中国人的阅读欣赏习惯,照说,还是原名更为合适。
《雾都孤儿》读后感(四):阅读心得
我看的版本封面黄雨石译人生第一本文学名著,但小时候读的只是缩写后给小孩子看的,不能代表读过原作,而且小时候读的改编作品缩写的有点差强人意。小时候读反正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倒也无妨,但是长大后再去看简版会发现缩写后删去了一些关键情节导致逻辑出现了一些混乱,难以让人理解,所以还是读完整版吧。
黄雨石先生翻译的也还行,但是偶尔也有病句,可能是他为了和原著保持一致所以没有刻意去润色语言吧。上译版的《雾都孤儿》是荣如德先生翻译的,这可能更是大家了?改天有时间还是应该拿来看看,做一下对比,或者索性直接拿来英文版认真读读吧!不过这本书英文版名字似乎是《 Oliver Twist 》,即以奥利弗的名字作为标题的,然后国内各位翻译家似乎很有默契的都翻译为《雾都孤儿》,我感觉还挺有趣的,似乎达成了某种共识?然后黄雨石版本的第一页还加了个小标题:“奥利弗·退思特的坎坷生涯”,不知道原版有没有。
书本第一页书中随处可见狄更斯对当时英国时代的各种评论,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伦敦及其周边地区的中下等人群的生活画卷,包括其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都多少有所体现。
之所以不打五分只打四分,是因为里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好多都给人以不现实的感觉。下面随便列出一些:
奥利弗第一次和伙伴出去“作案”就被他的哥哥蒙克斯发现而且注意到了,然后蒙克斯就知道了他的真实身份,仅仅是因为他长得和自己的父亲比较像吗?当然蒙克斯肯定也做了不少调查来证实自己的猜想,但是能够找到班博先生也是挺不容易的啊!
奥利弗作案遇到布朗罗先生和他的仆人那位和蔼的贝德文太太,这么两位好心人,现实生活中真的很少见很少见,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而且布朗罗先生就碰巧和奥利弗有那种关系,可谓是巧合上的巧合,根据概率论中的乘法法则,这个事情真的是小概率事件,不太现实了。
然后奥利弗第二次遇到的好心人,露丝小姐和梅丽姨妈,同样也是对他很好而且后来竟然和他有复杂的关系,露丝小姐、布朗罗先生、奥利弗三人之间的关系,再加上这两个好心人都可以做到把一个野孩子当成是自己的亲孩子去培养,这可以说是巧合的五次方了,绝对是小概率事件中的小概率事件。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比买彩票中大奖要难。这还没有提到医生等其他非常给力的好心人,真的给人一种很不现实的感觉。
总之,这本书里的好人就是非同一般的好,即使是奥利弗也是长着一副很难让人相信会干坏事的模样,有着一颗即使自己会被赛克斯开枪打死也要去告密的高尚的品德;坏人则是无原则的坏到心底里的坏,诸如精明的费金、机灵鬼和愚蠢的赛克斯等,唯一的例外就是南希,这个让人唏嘘的人物。不过有一说一,狄更斯的人物塑造确实厉害,奥利弗、费金、赛克斯、蒙克斯,南希,布朗罗、班博、露丝等一系列人物的塑造真的有棱有角的,我很是喜欢。
最后想说一句,奥利弗虽然命运悲惨,但是依然比书中提到的绝大多数同样命运悲惨而且心地善良的小孩子要幸运的多的多,他虽然是主角,但是远远不能作为“雾都孤儿”的代名词呀。
下一本书看啥呢,还没定,但是很想看middle march!
《雾都孤儿》读后感(五):“丑小鸭”的高级讲法
如果要你写一个类似丑小鸭遭遇的故事,你会怎么写。主角小时候遭到排挤、辱骂、不公,差点就挂了。在心生绝望之际,遇到了一个贵人,便开始修炼。最后显赫的身份大白,并手刃仇人,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要是这本书完全按照这个模子来写,那还看个屁啊,直接去看《贫民窟的霸道总裁》对吧。
所谓大师手笔,就是跟你们这些爽文不一样。
多数情况下,主角的童年总是很悲惨,这个故事也不例外。主角奥利弗,出生后没多久,母亲就去世了,他也因此被送进了孤儿院。在同伴的怂恿下,得罪了孤儿院的一把手,于是乎自然就被后者寄送给了一个棺材店的老板。虽然老板对他不错,可架不住老板娘遭到蛊惑,骂得他好。奥利弗便趁机逃了出来。
逃脱苦海之后,往往是进入另一个苦海。奥利弗被一群贼子忽悠,进了贼窝。可新手毕竟是新手,被抓进了警察局。阴差阳错,遇见了父亲的朋友(当然了,主角不认识),被后者带去,受到了温暖的对待和良好的教育。可你不找麻烦,麻烦也会来找你对吧。那群贼小子们又找到了奥利弗,还怂恿他跟随团伙入室抢劫。
一群小毛孩子自然成不了气候,奥利弗被他们扔在水沟,随后自己又走到了原先抢劫那栋房子,奄奄一息。房子的主人以及其好心的养女收养了奥利弗。当然了,这个房子肯定跟奥利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后身份得以揭晓,父亲的朋友,那位心地善良的少女也就是自己的姨妈,以及他们的朋友,帮自己解决了这些贼子使得他们绳之以法,还让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承认自己的罪行。可谓是皆大欢喜。
可如果仅仅是这样,狄更斯也就不是大文豪了。
一般我们认为,主角总是代表的光明和正义——所以像《水浒传》这种主角都坏得一塌糊涂的作品,还未能明辨是非的小孩子是不适合读的——不过嘛,真善美永远在同假恶丑作斗争。所以对小孩子来说,身处的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是前者还是后者。奥利弗没啥文化,连大字也不识几个,但他心中却仍然有一把标尺。他逃离棺材店的老板,是因为遭受到太多的不公。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噢,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不是因为他如同孤儿院管事说的游手好闲。而且虽然后来跟随一群贼小子学偷盗,可真的到他第一次去实施时,内心实则是恐惧的,因为他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狄更斯如此处理,正是他的高明之处。没有直接地让奥利弗拒绝那些贼小子的邀请来表达高高在上的道德感,因为对于一个兜里没钱且无处可去的流浪儿来说,吃和睡是一个他无法拒绝的条件。当然了,更不能让主角“成功”地实施犯罪后还心安理得。于是,他用奥利弗在学习“偷盗”时的困惑,来表明他的纯净;用实践的恐惧和犹豫,写出了他的底线;用同伴的出卖和奥利弗被抓,显示了他在犯罪方面的毫无天赋可言。于是乎,喜欢用上帝视角说故事的狄更斯,用客观事实让我们“主观”地认为奥利弗是个多么正直的小孩,妙哉妙哉。
被抓进警察局后,无力翻身,入狱,识得一位神秘人物,成为至交。刑满释放,找到那位神秘人物的宝藏,从此飞华腾达,得嘞,又一出《基督山伯爵》。狄更斯是怎么写的呢。他们偷盗的对象,“恰好”(这个词儿后面还会用到)是奥利弗父亲的老朋友,加上书摊老板“坚持”过来帮助澄清事实,所以奥利弗被无罪释放。呐,不管是入狱后的奇遇,还是侥幸逃脱牢狱之灾,主角的人生总是开了挂般的,要么是金银宝藏啊要么是武功秘籍之类的。可奥利弗的“脚本”,是良好的教育——这在我们看来根本啥都不算嘛,但你想想奥利弗当时可是大字不识几个,所以教育而且是真善美的教育,对他来说就尤为珍贵了。
但如果一直这样下去,那些反派角色便没机会上场了。就这样,奥利弗再度遇见了那群小偷,人生再一次跌进了黑暗。主角是需要历练没有错,但奥利弗可不是打NPC,然后升级点技能,而是总遇见老对头,仿佛逃不出他们的手掌心一般。这叫什么,这叫现实主义啊:我又没学乾坤大挪移,也没碰到逍遥子,遇见这几个贼头头儿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然后便又到了狄更斯的高明之处了。他写奥利弗想要逃出来,并不因为他觉得这样做不对或者害怕坐牢,而是因为心中对父亲的老朋友怀有内疚。为什么,因为他是帮助老先生还书的时候被骗进贼窝,但这样一去不返,会让老先生认为自己果然是个骗子,可当初老先生可是在大家众口一词地说自己是小偷时,唯一一个愿意相信自己的人啊。而且,他待自己恩重如山,虽然现在这状况不是出于自己本意,但毕竟辜负了他的期望。是自责,是愧疚,是失望,是无奈,让奥利弗对二进宫如此抗拒。寥寥几笔,让老先生的慈父形象跃然纸上,而他对奥利弗的影响,一直持续到全书结束。
后来入室抢劫遭枪击又返程,奥利弗才算是开了挂。梅丽夫人和梅丽小姐(自己的亲姨妈)不仅请医生来治疗自己,还坚信自己不是抢劫团伙中的一员。那么问题来了,他身上的枪伤怎么回事?年龄这么小,就会舞刀弄枪的吗。因为梅丽两人“恰好”相信奥利弗是善良的,而这又是因为她们自己“恰好”是圣母般善良的人物,所以奥利弗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日子。那么最后真相是如何大白的呢,解决这个问题果然还是要靠无间道:贼窝子里出现了一个良心未泯的南希。这个南希小姐,在偷听到了头头儿们的计划后,于心不忍地找到了梅丽姨妈,俩人又阴差阳错地遇见了老先生,便里应外合地让奥利弗哥哥说出真相,并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从此奥利弗和姨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里就是浪漫主义了,如果梅丽夫人和梅丽小姐不是恰好那样善良选择相信奥利弗,如果不是医生恰好帮他掩饰,如果不是南希恰好良心发现选择告密,如果不是老先生恰好出现在那一块儿附近,那奥利弗会幸福吗。再往前一点说,奥利弗为何能在大家都不守规矩的情况下出淤泥而不染呢,在遇见老先生之前奥利弗那种对真善美的坚持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如果遇见的不是老先生,又或者书摊老板没能来澄清,奥利弗会坐牢吗。谁知道呢。
最后要说的一点是,如何解决社会问题不能仅仅指望人们的善良。老子是怎么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所以既然有善良存在,就必然有邪恶。我们应提倡善良惩罚邪恶,而不是啥都指望善良。因为善良是一个道德的至高点,而法律则是道德的底线,我们有权利让人们遵守法律,却无立场让人们一定要善良。逐利的资本家,是一定会剥削劳动力的;贪权的官员,才不会管百姓的死活。真要让他们的对我们有同理心,做梦吧。所以他们会骂为什么不能压榨出我们所有的价值;而我们会骂他们个个都是吸血虫。奥利弗是我们千千万万人的缩影,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像他那般幸运,会遇见如此多帮助自己的人。更可能出现的,是傻逼且为所欲为的甲方,是满腹牢骚却又惹不起的老板,是精明算计却还满嘴为你好的商家。可谁不想自己的日子好过一点呢。我希望,完备的法律给我们提供生存的保障,辛苦的劳动可以在创造价值的同时获得丰厚的回报,待人为善让这个世界始终朝着走向真善美。我一直如此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