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一本由孙隆基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4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精选点评:
●生理基础的文化分析肤浅到极致。
●去年电视里的一次文化讲座,一个戴着厚厚瓶子底眼睛穿对襟短褂的专家在荧屏里简要的告诉我,中西哲学思想的最基本区别在于,中国是先定义(主体之间的)关系,再定义主体;西方是先定义主体,再定义关系。说得我似乎豁然开朗,但又似懂非懂,于是对此主题有了浓厚兴趣。这本书是在三联觅得。作者是个台湾人在美国做学术,因为毕竟是中国的文化底子,所以书中举了很多平时司空见惯的例子来说明中国文化是怎样架构起来的。比如,我们称”对方“(对于另一方的定义是基于己方的对立面,用关系定义主体),其实英语就是the other(很简洁明了的
●非常好的一本书,读过多遍,涉及中国的文化、社会学、对“身”与“心”的理解。
●假期完成的第一本。本书有三分之二的废话,但仍然比柏杨之流高明的多,不能抹杀其照镜子的作用,每日一照,羞愧难当。这本书其实更应该推荐给中国的家长们阅读。让他们可以去培养独立的“人”。
●為了寫封面發稿單讀的,冗餘的話非常多,甚至有同一例子一字不動地用兩次的現象。批判大於反思,不喜歡。
●非要搬用佛洛依德吗?
●看的是15年那版。这版人多来这版说。最开始真的特别期待,但是看了没几页,就发现没法理解这本书竟然是历史学人能写出来的:通过基本上脱离历史背景来试图说明中国人具有某种内在基因,然后说明中国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这种内在基因造成的。问题在于:1)作者所说的中国民族,是指五十六个民族么(当然不是了,这是他泛指的自己印象中的中国人)?2)作者的论据除了一些历史事件之外,有很多来自于充满偏见和个人情绪的自己对于“低素质中国人”的个人经验,我不认为这种以偏概全的事情是一个受过历史学训练的博士所应该做出的。3)在中国历史中,关于普通人的史料十分不足,但是总归是有的,作者一方面想从宏观角度(忽略个体)来说中国人的“普遍性”,另一方面却由于史料不足而无法达到结论,最终只能从自己的偏见版微观经验来说明。
●受益不多,里面有诸多想当然的成分
●作为一个丧尸之国出品的标准木口木面的僵尸,我表示:重症需用猛药!
●最后终于说了,本书的批判性视角是从西方的结构出发。没有这个前提,这本书的很多东西都充满偏见。尤其感觉对于道家有很多误读。但是不少批判一针见血,畅快淋漓,确实如此。发展自我也许是走向道家说的无我的必须步骤?人没有办法通过留在母胎里直接达到合一境界,这种未经过分离的合一似乎注定是不成熟的。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一):靜態的目的性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就是“靜態的目的性”,一味追求穩定與和合,因而壓制個體的獨立性,剝奪個人利益和局部利益在集團利益面前的合法性。這種保守傾向不但壓制了個體人格的發展,而且阻礙了中國適應列國競爭之世的現代化步伐。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二):看完了,清楚了
人,最难的是看懂自己,对于自己所属的群体也是这样。
看完了,觉得有点痛,不禁要问:我们就是这样的,难道不好吗?
不过,这就是一个文化批评的书,要听好话,看CCTV去。
我们要去改变嘛?这不是一个好主意。
掌握它,利用它!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三):强烈的反思精神,敏锐细致的洞察
孙基隆的这本文化批判著作,并非易读之书,而一旦深入,便爱不释手,孙基隆在书中流露出对中国文化强烈的批判意识是每一位善于思考的人所应该学习的,细致而敏锐的观察令人钦佩,你可以对他的观点持有不同意见,却不能不否认孙先生深厚的国学积淀和锐利的洞察力。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四):无甚惊喜
虽然几乎完全同意个中观点,但用一种近乎直观的生活经验和心理感受佐证自己的结论,个人认为,至少不能作为一种值得推崇的学术品格。
作者齿及的“抽象原理”在中国的确鲜见,包括他本人的著述。严谨如杨师群先生的《反思与比较》实在罕见,更不要韦伯《中国的宗教》式的客观厚实了。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五):像一把剖开肌理的刀
我必须说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很多学术著作写得晦涩生硬,让人不忍卒读,然而这本书却是深入浅出,从我们身边的许多日常细节出发,却直视中国文化最深处的那些无法回避的因素.从个人,到国家,到社会,这本书酣畅淋漓地解析了中国文化的构成,同时,让我这个中国人也深刻地看清了自己.读起来真是过瘾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