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大分流》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1-17 04:24: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大分流》读后感1000字

  《大分流》是一本由(美)彭慕兰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4.00元,页数:4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分流》精选点评:

  ●现在反驳的当然很多,打五星是纪念高考结束后无拘无束看书的时光

  ●语言不畅,逻辑梳理不善,表达混乱,一团毛线;若是做对比,不如做表格更清晰;相比对象不清不楚;善治失眠症。||对以作者的估算为基础建立的逻辑推理毫无信心。

  ●两星扣的是翻译,差不多可以烧了…

  ●对这本书的批驳,最好的文章是裴广强的论文想象的偶然——从近代早期中英煤炭业比较研究看“加州学派”的分流观。基本完全推翻了彭的观点

  ●大概是上半年的最后一本杂书。 死于翻译。 想起了上一年被翻译支配的痛苦。

  ●内容艰深的书,加上一个文字晦涩的翻译,就是一场灾难……

  ●本就是难啃的骨头,又兼译者为我们加了一份生涩,总有放弃的想法……不太懂经济史……发现新大陆这个点有点超乎想象。

  ●逗屄程度刷新了我的下限。

  ●本来就很罗嗦,翻译还就比机翻好那么一点,自己加上定语联系上下文还能看懂什么意思。。。

  ●傻逼。

  《大分流》读后感(一):本书适合年龄比较大的人看

  看这本书需要很广的知识面。作者在书中写到西欧十六世纪和中国的十六世纪的一个,农村经济和圈地活动的,一些基本基本的相似之处,看这本书需要很广的知识对于工业园是工业的初期,西欧的人文历史,还有中国的经济历史,同时这本书当中还有大量的数据,烧了三天的脑袋,我打算把这本书搁置起来,等过两年再看到时候会有一些不一样的体会

  《大分流》读后感(二):一点点做笔记

  在未读之前

  已经确定这是一本有益的书

  欧洲中心论

  认为欧洲之所以与世界其他地方拉开差距

  一派认为是殖民地和工业革命

  一派认为是所有权等制度上的变革 代表 诺斯 我唯一知道的。。

  ---------

  --------------

  ------------

  ----------------

  --------------

  《大分流》读后感(三):获2000年美国历史学会东亚研究最高奖——费正清奖和世界历史学会年度奖

  《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The Great Divergence:Europe,China,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 .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历史与东亚语言文学教授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的代表作。获2000年美国历史学会东亚研究最高奖——费正清奖和世界历史学会年度奖。彭慕兰的核心观点是: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基本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和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此后距离越来越大。造成这种背离(即西方走向了现代化而中国却没有)的主要原因,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彭慕兰把这个东西方分道扬镳的过程称之为“大分流”。

  《大分流》读后感(四):龌龊的目标,伟大的发明

  经济史的书读着趣味不多,为了佐证而引用的大量经济数据让书的可读性实在有限。

  貌似结论的意思就是后发制人和海洋革命。

  外围的世界市场对于中心的欧洲迈进现代的门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

  后发的欧洲更有动力探索能源革命和技术革命。

  但在此之前欧洲并没有明显的现代化优势,即大分流的发生是充满了偶然性因素,而非一种必然的规律。

  书的结尾引用股份公司的例子,很好的说明了书的观点,股份公司这种明显的、指向现代化的、欧洲专利的东西,其最初创造目的是为了开拓海外市场,为大航海筹集资金。

  说白了就是欧洲人要凑钱去海外探险,到东方发财或者去美洲非洲打劫,而发明了股份公司。股份公司对于现代化的重大意义不亚于蒸汽机。

  这可以算是殖民主义是西方现代化原始积累的老话题的新解读吧,即欧洲从殖民主义中获益并非全是直接的劫掠和剥削,而更重要的是间接的促进了欧洲的制度和技术的创新。

  正是这些带有明显暴力和罪恶印记的创新帮助欧洲人完成了大分流。

  《大分流》读后感(五):尔湾出品(我就看看能拖多久)

  所谓的“有缘无分”说的就是和《大分流》与我。

  还在念书时,在书店里、文章中和其他地方无数次遇见,甚至将它加进购物车好久,但始终也没真正拥有它。今天去单位图书馆,作为“副产品”借到这本书。似乎比之前见到的薄许多,不到400页。2003年版。

  希望这部所谓“尔湾学派”的经典著作,能让人记起旧日温暖。

  ============

  作者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和 CHINA IN TRANSITION 作者王国斌是同事,所以两个人关注的主题、比较研究之基线选择方面颇可类比。亦如彭慕兰所说“首先,我们两个人都强调,进行东西方比较时所采用的单位必须具有可比性……我也赞同王国斌的主张,即最好的比较是交互比较reciprocal comparison。”

  由此,彭得出一个有趣的论断: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国,更适合与整个欧洲而非具体国家进行比较。

  而在主要论断上,彭与王二人都受到布罗代尔(他将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区分开来)的影响进而认为“迟至18世纪中后期,中国一些比较富裕的地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相当繁荣的”。

  ============

  但是,上述的仅仅是研究的立场或背景。彭所关注的问题聚焦于:

  “迟至1750年,欧亚大陆的许多地区在农业、商业和原始工业的发展中仍存在着令人吃惊的相似之处。……19世纪只在西欧出现的进一步的巨大发展,成为一种有待解释的断裂”。(引言p6)——即“大分流。”

  整个比较的过程史料翔实,但很郁闷的是我看不进去。

  但在结论之后,有趣的是,作者又进行了反思:东亚与欧洲的差距是一种巨大但暂时的分离,而不是我的书名暗示的“大分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大分流》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