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富萍》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1-17 02: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富萍》经典读后感有感

  《富萍》是一本由王安忆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页数:2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富萍》精选点评:

  ●王安忆的小说没得挑剔。

  ●我怎么觉得这本那么好看呐,字字句句都是戏味。

  ●以富萍穿针引线带出了一群移民上海的苏北人群像。喜欢虽然穷但是人们踏实努力活的特别知足幸福的那些旧时代。理解但不喜欢富萍这种自卑带来的强烈自尊,李天华很可怜。

  ●王安忆笔下的上海依旧真实。

  ●继承了早期王安忆文字中细腻的心里描写

  ●小册子。没有故事。

  ●王安忆原来就几本可以读读T^T

  ●王安忆的这本书,委实不大算好

  ●太喜欢了

  ●很耐读。

  《富萍》读后感(一):人生浮萍

  平淡无华的故事,字里行间多了些睿智的味道,家长里短、人情冷暖。有句话叫“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用在这城市里的乡里人,用在这乡村里的城里人,没有了贬义,却恰到好处。独立自尊的富萍,在既定的命运面前,似乎得暧昧地结束自己的一生,却急转偏离了固定的轨道,是自暴自弃、破罐破摔式地拒绝?还是逃离所难以融入的新新社会?亦或是对个体命运的不屈不饶?

  小小个体地沉浮,是时代变幻浮沉地体现,又或者与历史本来无关系,是自己的人生戏剧,像浮萍一样,散开,漂泊。

  城乡结合,是城市的兴,还是乡村的殇,越来越淡漠的乡味,残留在记忆的深处,一点点被遗忘。

  《富萍》读后感(二):随便写的感想……

  本来写了好多,然后退出豆瓣就没了……没了……没了! 故事很简单,不愿意忍受包办婚姻的富萍借着去在上海做女佣的奶奶身边“见世面”的机会,看到了在上海那个弄堂以及周边的人生活的现状,最终倔强的,一意孤行的背弃了她原先就不心甘情愿而被迫定下的婚约,终于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人过了自己选择的婚姻和生活。但是书里环境的描写非常非常多,最开始也是被环境描写吸引的,看到这样这样一个的故事会觉得自己被拉到一张泛黄的上海旧照片之中,但又好像在梦里一样,看着这一个个故事,作者寥寥几笔所勾勒的一个个人物的一生或是几个片段,能感受到她/他的性格,体会她的感情,但是也什么都做不了,只能等着故事发展(感觉看书和看电视电影的差别在这一点很明显,看书更加能体会主人公感情~很能共情) 看故事的时候想这个故事和长恨歌很像,都是通过一个女人的一生串联起许多人的故事。不一样的是感觉在这本书里时代感强一点,而且人物更多,性格也更加复杂一点~

  女主人公富萍,她既坚强又善良,坚强的有点无情,善良却又狠心……她最终还是忍受住了外人的指指点点和那些白眼,执著又倔强地离开了未进门的婆家,实现了自己想要的平等和谐的生活~

  看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在于富萍抛开一切选择自己想要的幸福这一点。按照惯例和传统来说,富萍要报恩哪,可这个恩情却是用一生的幸福去还的(她确实有点小心机……)唉~除了不爱孙子之外,其实奶奶家也是很好的,富萍的离开也是对奶奶的伤害呀!奶奶也是一个很好的人呐,是一个善良却命苦的人,是一个坚强又温柔的人。只是,为了生计人都是要为自己打算的,奶奶希望富萍嫁给自己孙子,然后好好的生活,最后自己告老还乡之时能够有孙子孙媳念自己的恩情,养着自己,这也是人之常情。

  只是,两个女人的幸福是相冲突,奶奶的幸福要牺牲掉富萍的幸福。

  只是,富萍没有办法从一开始就拒绝这个婚约。

  只是,富萍做出的最后的努力也被孙子否定了,矛盾没有调和的可能了。

  每次读到小说都会忍不住代入自己,然后想自己在面对女主人公的环境会怎么做?我感觉自己应该不会那么勇敢……怎么可能忍受他人的白眼和冷嘲热讽……还是太怂了吧

  《富萍》读后感(三):作家的生活底蕴

  富萍家境可怜从小便无父无母,一人从扬州乡下来到上海,投到未婚夫李天华在上海帮佣的祖母处。在上海的日子里,富萍增长了见识,她慢慢地对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安排的未来的婚姻前景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和不满,她与李天华奶奶间的隔阂也一天天加深,她在忍无可忍之际出走,决心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富萍最终遇到了一对靠糊纸盒为生的母子,儿子因小时患病截了一条腿,而品性淳良。故事的结尾,富萍怀孕了,船在开阔的河面上行驶,“婆婆问怀里那个小的:你知道他们是什么?是观音边上的莲花童子,专来送子的。富萍一下子红了脸,低下头去,再没抬起来。”一个含蓄的结尾,却带来了希望。 这构成了《富萍》这部小说的情节主轴。

  书的名字叫富萍,但是在书中富萍并不是最重要的人物,作者从富萍开始延伸到她生活中的很多人,延伸开来。富萍的未婚夫孙子, 孙子的过房奶奶, 奶奶做佣人的东家, 东家的孩子, 孩子的同学, 邻居, 奶奶的同行, 朋友, 富萍的舅舅舅妈, 和他们的邻居, 孩子, 乃至站着看戏,拉她 在自己身边挤一挤坐下的老婆婆, 老婆婆有了小儿麻痹症的儿子,等等。都一样光彩照人,栩栩如生。没有谁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整个群体。那个年代的人对生活的追求和需要。没有英雄,没有天才,没有美女,没有怪胎,甚至没有悬念,普通又平常的就像我们每天的生活。唯一可以称道的是纤毫毕现, 知味入髓的真实。

  通篇都有亮点和感动,一个个小小的闪光点在闪烁。是普通人散发不耀眼却持久的小光辉。书中的所有人都独立成篇,自立门户,谁也不是谁的陪衬。从人物到背景都非常细致厚实,是上海弄堂和棚户区的群像图。虽然人物众多但是小说结构严谨,针脚细密,每一句里都透着工整与故事。富萍的婚事始终贯穿始终,时隐时现。

  作者非常擅长写波澜不惊的生活,视角里能感受到同情和温暖。文字很接地气,说的是柴米油盐,谈的是生活琐事。细碎而贴近。看她的文字我更加相信文字有着影像所不能比拟的魅力,写上海夏天刮台风 发大水, 色彩, 声响, 气氛,心情, 场景,气味,大大小小,一切都透人肌肤的精细贴切,这就是生活底蕴。

  看书能感到作者的文字魅力,却苦于无法形容它的好。佩服作者的文字!她自己曾说:对小说的认识越来越朴素。我觉得小说就是要讲一个故事,要讲一个好听的故事,不要去为难读者。我曾经写过很多实验性小说,都是很晦涩很暧昧,时空交错,目的不明确,人物面目模糊的故事,因为我很想挣脱故事,摆脱小说的陈规。可是到现在为止,我越来越觉得对我来说,小说的理想很简单,就是讲故事,讲一个好听的故事。她做到了!!

  《富萍》读后感(四):一个人的战争--读王安忆《富萍》

  一个人的战争--读王安忆《富萍》

  富萍是个倔强的孤儿,用她气头上的话说:用娘生,没娘养。富萍的叔婶把她抚养成人,给了她一个表层意义上的家,也给她内心深处蒙上了无法挥去的关于家庭的,关于负担的阴影。富萍可以承担,却仍有一种想要极力摆脱的本能。谁愿意让生命的姿态僵硬地屈躬,长久地生活在沉重的负担下?年轻,让富萍的生命象阳光下所有美丽的事物一样,凝聚积极伸展的努力。

  一个人的一生中,至少有三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学业有成,婚姻如意,事业成功。而象富萍这样的农村女孩,学业与事业都与她们保持着一种骄傲的距离,平凡得有些困窘的现状,反倒使得她们的婚姻有了与她们不同阶层的女孩难得的容易。这容易虽然多少有些赌博的色彩,可也不失为改变现状,乃至改变命运的方法之一。命运为富萍安排了一段感情,她最初的的接受在全文结束的那一刻泛起凄楚味道。姑娘大了,叔婶家容不下她。同时富萍内心也有想要摆脱的迫切,生命被克制得久了,就会失去健康的形态。富萍需要一片自由的空间,和自我的生活方式。她一个人在无奈得有些被迫的情况中接受了一段婚姻盟约。一个人的战争就这样开始了。

  富萍需要一种信念的支撑,战争中,她首先要打败自己。在老家与上海之间,以离开与投入为契机。内心的丰富让富萍对新事物保持着沉静的敏感,她无声接收与融汇。外表的木讷,更象是富萍无助的自我保护,其实也是惨淡脆弱的。无论是那段有些被迫的盟约还是舅妈热心的介绍,富萍都在沉默中小心地推测,揣摩,权衡。富萍需要不仅仅是一场婚姻,她更需要一个家,一个可以让她内心充满宁静平安,自由温暖的家。这个标准当然由富萍自己来定,苦也不怕。富萍离开过,她在离开的过程中认识了光明和后来成为了她丈夫的人。富萍的离开其实是一种反抗,虽然这反抗很无力。不是因为富萍不够勇敢,而现实实在太强大了,富萍再一次妥协。妥协并不代表绝望,富萍并不贪图“奶奶”留给李天华的一切。她需要在自如的生活中大大的喘一口气,她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空气都跟她每天呼吸的一样是苦的。她再次离开了那些曾经预示了她的未来的她根本不想得到的生活与人。

  然后,富萍地被她周围的人孤立起来。闲言碎语是何等伤人,可富萍倔强而坚强,象一个孤独的战士阵守着最后的营地。她铁了心要在自己的生命中踩出一条道来。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富萍为自己找到了无悔的归宿。我就不信富萍不苦。我就不信富萍不累。。。。。。我就不信富萍不甜。富萍实为“浮萍”的谐音,浮萍无根,但只要环境适可,浮萍便生息不断。王安忆的文字色彩中性地叙说着与富萍相关的一切,看不出过多的怜悯,也看不出主观的鄙薄,事情层层铺开,是错是对,皆为读者仁智。

  其实我还是挺喜欢看王字忆的作品的。从图书馆借了几本中短篇,都看得津津有味。

  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再怎样都是一种有些许颗粒感的市井味道。

  《富萍》读后感(五):我读《富萍》

“置身事外”的作者

  字句之间盈漾着的似乎只是扁平化的生活,并没有掺杂着写作者本人的情绪,看不出爱憎或臧否,就像是一副精雕细琢的工笔画手卷,真实得仿佛触手可及,但是你窥不透画中人物究竟在想着什么,作者并不向你透露太多人物各种复杂的心理,仿佛一切有待读者自己去琢磨。这本身就是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竭尽全力的展示一种生活的可能性,为读到它的人提供一种别样的生活的视野,但至于如何判断,是交由读者自行去消化与评判的。有如富萍,留给读者一个鲜明的特点怕就是她的“木讷”的外型,毕竟作者花了不少重复的笔墨重复着这一性格特征。她是寡言的人,更别论奶奶无从探知的幽闭的口里背后是怎样的一番心里波澜,就连拥有着上帝视角抑或全知角度的读者们也猜不透她的小心思。因其这种“隔膜”,反而增添了一种不可知的预测性。尽管小说里不乏一些旁敲侧击或说是“伏笔”如吕凤仙见到富萍时的第一观感——“拙钝中,有一种尖锐”可算作富萍后来不辞而别的铺垫,但是由于我们并不能从她有迹可循的心理得到一种确切,我们仍对她未来与孙子的婚姻的抉择保持着一种探寻答案的心理。

人物小传式的结构模式

  放而观之,这种好奇怕是在小说中为数不多的凝聚读者注意的线索之一了,因为小说通篇太散,就像那些小标题大多以人物命名一样,有些人物小传的意味。这种分散的笔法冲淡了许多情节性,取代着情节的紧凑感的是风俗人物的描绘,可堪称是细描。她不胜其烦地描摹着最物化的一个上海世界,此物化是指物体的具体可感、逼真细腻——有人说,文学作为一种艺术相比较于绘画舞蹈电影等可直接感受到的形象艺术缺乏了那种直接,可是文学本身的细致描摹有着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它融入了作者的思维方式同时又调动着读者的经历记忆去重构这种形象。王安忆笔下的上海是对生活在其中的边缘化人物入木三分的描摹,是由人物所经历的片段组合成的符码。由富萍开始延展——她的“奶奶”和奶奶的孙子,与此相关联的东家乃至弄堂里的吕凤仙和戚师傅,富萍的舅舅舅妈那边的闸北棚区乃至后来的瘸腿青年,富萍俨然是一个线索的存在。她不像王安忆《桃之夭夭》里的郁晓秋,被倾注于大多的笔力被全心地塑造着一种可悲可叹的人生轨迹。她同时作为线索的存在,弱化了她本身的主角地位,相反地,这种视角有一种大手笔的风范,向我们展示着处于城市中心与乡村的上海郊区弄堂里的人物生活图景。

被消解掉的情节性

  王安忆她只是向你娓娓道来上海的边隅一角的里弄里的人情冷暖,笔力所及之处仿佛由凝重的历史般的笔触所刻,有几分峄山石刻的韵味——生活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像那沿着轨迹运行的笔墨,少了楷书旁枝斜出的飘逸,缺了隶书一波三折的跌宕,她只是向你抒写着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或者已然存在的现实。就像我们生活中所经历的那样,许多事情都往一种不了了之的境地,因为我们的人生并不如部署好的戏码可以按部就班地上演高潮然后落幕,许多事情发展到我们以为会跌宕起伏之时,它突然就如紧绷的线,咔嚓一下就断掉了。奶奶与戚师傅之间夹杂着尴尬与哀怨的缠绵往事终究以奶奶堕胎告终,虽然二人在后续如“过年”一章里展现了一种微妙的情愫,但终究它并没有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呈现激烈的戏码,朦朦胧胧的情感似乎还在蔓延,可是在后续的文本里亦无被提及,这段情事也就戛然而止了。当然最明显的还是富萍这段与孙子将结未结的亲事,其实结果将会如何似乎已昭然若揭——毕竟表面“木讷”的富萍内心是充满叛逆的情结的,所以她的不辞而别是在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只是她悔婚——这件于道德于伦理本应是激烈的事情背后,却被奶奶的一句愤慨草草带过,反而笔锋一转,将视角转移到“母子”以及他们所居住的棚区环境上了,似乎所有本该激发人心中原始的愤慨渐渐被转移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人生那种接踵而至的无常。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富萍》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