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白尼革命》是一本由托马斯·库恩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哥白尼革命》精选点评:
●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的经典入门读物
●书的内容可以总结为:搞科学不仅需要蛋疼,而且需要不同的疼法(即使看起来是很奇怪的疼法),总有一种蛋疼最终会成为正确的疼法。这本应和科学革命的结构结合起来看,算是支持后者书中论点的有力论据。
●科学史。马丁路德反对过日心说,布鲁诺被烧死是因为抨击天主教,日心说只是他抨击的武器之一。天主教抵制日心说也是因为这个。后来新柏拉图思想将太阳和光明联系在一起,这也是日心说被接受的原因之一。
●先是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水晶球理论~托勒密的各种本轮环套环~原来哥白尼一开始也是相信地心说的,作为富家子弟学了神学又学了天文学数学,1510写了书觉得日心说合适,30年才出版而且还是学生督促的哈哈,原来哥白尼这么怕死,那时候动不动烧死异教徒也是可怕。 那个被烧死的布鲁诺,原来支持日心说只是他支持的一小部分,对于天主教来说,他宣传的很多理论都是异教,所以被烧死也是必然…… 再就是第谷跟皇室关系好人家出钱给他建造观星台,观察了20几年天体运动,但是我对第谷死因还是很感兴趣吖~后面开普勒发现的确围绕太阳转原来是速度一月快7月慢 速度在变,才开始猜是椭圆运动呀~牛顿解释了日心说,伽利略望远镜观测了事实~科学的发展真是迷人~ 如果我很有钱不用担心生活,我会去研究什么呢~好奇……
●果然……隔行如隔山!
●和《科学革命的结构》一起看这本更好点。
●科学史也能这么吸引
●对于澄清哥白尼革命的思想变化很有帮助
●绝对好书,强烈推荐!
●写的不错…我看得太翔。
《哥白尼革命》读后感(一):凭什么说是“革命”?
还在读,跳过了较复杂的天文学入门章节。
大致上,这本书介绍了“哥白尼革命”之被称为“革命”的原因,论及传统天文学、信念等等对思想的束缚,也指出了其中为后来的变革所留下的缝隙;讨论了哥白尼本人所做的工作及后继的影响,指出革命并非只是天文学家或哥白尼本人的事。
对科学哲学、科学史有兴趣的人,应该看一看,因为哥白尼革命拉开了现代科学发展的序幕,同时《哥白尼革命》也是库恩第一部科学史著作,从中可以看到科学革命、范式等思想的首次亮相。
《哥白尼革命》读后感(二):方舟子已经详细地揭露过该书的翻译问题
建议大家去读读《吴国盛乱译《哥白尼革命》举例》,全文自己去搜索吧,我摘出一句:
吴译:
但这场革命也揭开了天文学研究中许多最晦暗和最隐秘的细节。
方译:
然而这场革命却取决于天文学研究中最晦涩隐秘的细微之处。(Yet the Revolution turned upon the most obscure and recondite minutiae of astronomical research.)
按:上句提到这场革命一直被认为是西方思想发展的转折点(turning point),此处turned upon就是承这一句而来,指出其转折之处只是天文学的细微之处,然后下一句问什么它却会有那么重大的意义。吴译大概以为upon就是on,turn upon就等于turn on,不就是“打开”吗?“打开”不就是“揭开”吗?联想能力固然可嘉,却完全脱离了上下文。
《哥白尼革命》读后感(三):一本书的意义不在于它自己说了什么,而在于它使得别人说了什么。
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发表了《天球运行论》一书,提出了“日心说”,取代了“地心说”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这一过程被后世称为“哥白尼革命”。哥白尼革命不仅仅是天文学领域的重大变革,以它为导火索,生理学、物理学、化学等领域也先后发生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近代科学由此诞生。哥白尼革命是怎么发生的?“日心说”又是怎样深入人心,取代长久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地心说”的,科学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这本书中进行了详细介绍。
哥白尼之前的“地心说”是怎样的一个学说?
古希腊的毕德格拉斯认为大地是球形的,在此基础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地心说。亚里士多德构建了包括地球和天球的“两球宇宙”模型。他认为地球是圆的,它位于天球的中心。亚里士多德所描绘的天球,是个完美而透明的水晶球体,星星像钻石一样镶嵌在天球之上。亚里士多德在地球和天球之间为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土星安排了各自不同的水晶球。
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还区分了人间和天界,把它们分别叫作月下世界和月上世界。月下世界是人类的世界,是不完美的,并且始终在变化。而月上世界属于天界,它是完美的和永恒的。
在实际观测中,行星的运动是非常不规律的。为了解释行星的运行规律问题,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均轮和本轮的概念,用非常复杂的轮子套轮子的行星运行模型,来破解了行星的运行规律。
哥白尼是怎样提出“日心说”的呢?它和“地心说”又有什么不同呢?
作为业余天文学家的波兰人哥白尼,一开始本无意去修改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地心说”,而是继承了托勒密的行星运行模型。可是,在长期的计算和观测中,哥白尼发现托勒密的均轮本轮体系过于复杂。于是他就抱着换个思路看看的想法,尝试把太阳作为计算的中心,大大减少了计算的复杂性。于是他便大胆地开始尝试构建以太阳为中心的宇宙体系,“日心说”才由此诞生。
从1510年哥白尼撰写《提纲》,第一次提出日心说,到1543年他临死前才出版了影响世界巨著《天球运行论》,中间隔了三十多年。究其原因,除了哥白尼确实公务繁忙之外,他害怕受到宗教-迫害,被定为异教徒,也是《天球运行论》被他长期搁置,一直没有完成的原因。
在日心说模型中,哥白尼也依然延续了亚里士多德天球的概念,只是把太阳放在了中心的位置,从内到外依次是太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和恒星天球,地球这颗行星和别的行星一样,是镶嵌在自己的水晶球上运行的。
“日心说”是怎样取代“地心说”,被人们所接受的?
哥白尼革命以哥白尼命名,但却发生在哥白尼去世后。本书中有这样一段著名的话:“《天体运行论》一书的意义不在于它自己说了什么,而在于它使得别人说了什么。”
这里的“别人”,正是指在哥白尼之后的一系列科学家。其中最重要的几位是:第谷·布拉赫、开普勒、伽利略和牛顿。
第谷·布拉赫、开普勒、进行了更深入的天文观测和计算,佐证了日心说。而伽利略用望远镜对准了天空,发现天界和地球一样是不完美的。
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一个半世纪后,牛顿解释了在太阳系中,为什么行星们都围绕着太阳运动的问题,这是因为有万有引力存在。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我们不仅可以精确地计算出行星运行的轨道,还可以把它运用到地球上,人们的生活当中。牛顿告诉人们:天上和地上其实都是一回事,天上和地上的物体虽然有着不同的运行轨迹,但都是可以用相同的物理学知识解释的。由此科学的观念开始逐渐深入人心。
从哥白尼到第谷、开普勒、伽利略,再到牛顿,看上去哥白尼革命似乎进行得很顺利。其实,科学探索从来都是曲折的,科学革命也都是充满艰辛的。因为科学家们也都是生活在特定时代的人,他们想要改变人们延续一千多年的思想观念是相当困难的。“日心说”的传播不仅受到宗教界人士的反对,即便是在高知人群,也就是在大学里见多识广的教授中,传播也很困难。
新观念和旧观念进行着复杂的斗争。日心说代替地心说,除了科学研究本身的推动,也是各种思想互相博弈的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
我们可以从历史上的哥白尼革命当中,得到重要的启示:那就是科学的进步,除了依赖于科学家们不断进行探索,也需要每个人不断打破固有的思想观念,不要被思想所羁绊,跟上科学革新的步伐。
《哥白尼革命》读后感(四):科学史课程系列[1]——《哥白尼革命》
简介:写此书评的契机是吴国盛老师《科学革命》的课程要求。课程共有五本读物,按照顺序为《哥白尼革命》、《新物理学的诞生》、《重构世界》、《近代物理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和《科学革命》。
从逻辑经验主义,到不可证伪,再到回到当时社会背景去理解的观点,科学概念有不同的角度与境界上的理解。正如老师课上提到的,《哥白尼革命》是一本深刻带有库恩思想的书。正是在这本书中,我们收获了如何回到当时社会背景去理解“哥白尼革命”,它又如何是一场起承转合的大革命。回到社会背景下,关乎文化、关乎思想、关乎历史条件也关乎革命影响到的所有群体与受众。
原始宇宙的概念全靠眼睛的观测,在一个人有限的一生中,他经历了至少数十年的四季变化,近万个日日夜夜。在这长久的岁月中,发现头上的天和脚下的地似乎有着某种周期性的联系似乎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古希腊人为此提出了两球宇宙,直观的解释他们看到周期。他们解释了年、月、日,解释了四季与宇宙的形状。在先哲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带领下,他们讨论出了一套自证严密的体系。天地二分,变化的月下世界和永恒的月上天。除了行星,这套体系为古希腊人带来太多的规律和科学。希腊人从这套理论中收获宇宙的水土火气构成,收获地球作为宇宙中心,是人类作为上帝恩惠的象征。如果,如果他们选择一致的忽略那几颗行星,就像他们忽略月上的阴影、一闪即逝的彗星那样,人类将活在规律下、活在上帝的恩赐下。
但人类的社会从下树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智慧与征服。古希腊天文学是行星天文学,虽然有着现在看来某种程度的说对了的模型,但是当时最为流行的是思维经济型最强的两球宇宙。通过引入同心球、本轮-均轮、偏心匀速点的概念,托勒密时代最杰出的天文学诞生。尽管复杂,但他解释了行星不规则运动。在这套模型中,天得到近似的拟合。
植根于亚里士多德的托勒密体系得到了最广泛的传播,并借亚里士多德哲学理论和《神曲》等一批经典,在之后即使最黑暗的1000年里,在经历希腊的破亡与罗马的衰败后再次重生。重新发现它的人还是一眼辨识出它的光辉。天主教垄断了教育却也通过经院哲学发动了大规模的整理运动。同时,也正是中断了这一千年,新一代天文学家拿到还原的数据与论天的逻辑才有了比较全面的论断。一千年前被积累放大的近似误差、书中的自相矛盾、托勒密体系背离柏拉图主义的技巧复杂性在这里得到承认。并且,更重要的是经院哲学下面的传统。亚里士多德不是不可否认的,《圣经》不是不可以重新解读的。假说、理论都有了可以自由成长的空间。
哥白尼信奉新柏拉图主义、信奉太阳,他成长在一个最自由的思想氛围中。不偏不倚的受到古希腊小门派“地动日心理论”的启发,他试着将日心与两球理论结合。在这里,他看到了数学上的和谐,也是新柏拉图主义者一生的追求。在哥白尼的体系里,行星的逆行、内距角、行星不定的周期和环环相扣的行星轨道真正在内在上和谐统一地解决了。1543年《天球运行论》发表,哥白尼也去世了。
《天球运行论》有着诸多的不和谐,他不是我们今天的日心宇宙、也没有放弃托勒密本轮-均轮的使用,更没有离开伪亚里士多德的影子。但是这套日心宇宙的自然和谐却和托勒密体系同时被一批更加激进的新柏拉图主义者和广大的天文学家熟识。赶快吧,趁着天主教还没有意识到,他们将继续未完成的革命,谱写后续的章节。
第一个人叫第谷·布拉赫,他相信自己的数据,自己如果不能地球在分点两侧观察到远处的恒星视察——那一定是哥白尼错了。没错,他改了哥白尼的日心说。留下这套数学上等效的理论和人类史上最精确的观星记录就离开了。第二个人叫开普勒,拿了第谷的数据却是个坚定的哥白尼支持者,但他看到了哥白尼理论的复杂性和革命的不彻底——太阳并不是充分的运动中心和几何中心。一个又一个的模型测试拟合第谷的数据,他得到了今天最正确的解答——椭圆,并在第三定律中写下最柏拉图的话语。亚里士多德的圆出问题了,地球中心的位置也出问题了。第三个人叫伽利略,他是开普勒的朋友,当开普勒玩反射望远镜的时候,他开始玩折射望远镜。在望远镜下,新星、土-卫星、月亮上的坑洼、火星上的相变一一被观测到,也让更多人看到,日心说应该真的是正确的。
哥白尼的日心说正确的不能再正确了,望远镜让所有人看到了哥白尼的预言——火星相变;月亮上的坑洼、月上天的彗星都证明了天不是不变的。望远镜的视线戳破了几千年的宇宙论,也将天球戳了个支离破碎。这直接导致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宇宙观也被一起戳碎了。宇宙有限么?没了天球,行星怎么运动?哥白尼革命带来了新的宇宙观,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宇宙的、世俗的。世俗的问题人总会接受。宇宙的问题是,这套结构拯救了现象却绊到了自己的脚。行星究竟是为何运动成了无解的答案。不,开普勒给了一点线索,古希腊的先驱思想再次启发着这代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开普勒、笛卡尔、胡克、牛顿相互针对、试图求解这似乎最后的问题。
笛卡尔试图用微粒的漩涡解释星体在微粒下封闭在椭圆区域内部; 开普勒用太阳精气和磁力解释;胡克以一种自然引力解释吸引着行星的力量;数学最好的牛顿借助自己发明的工具——微积分,在微粒说的启发下,尽管最后也没能找出引力是什么。但他还是被迫在证明了球的引力可以等效到中心计算后,于1685年不甘地发表了《原理》一书。
至此,我们的宇宙似乎终于定型了。但是牛顿留下的微积分和重量概念却继续引发着后续的革命——一场更广泛和深刻、可能永远不会结束的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