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是一本由伽利略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精选点评:
●看了几页 实在看不下去
●100分
●看着歪果仁春秋笔法也是亲切不起来
●推理和逻辑的经典
●可以。
●伽利略是个很幽默的人!
●读这样的原典,目的在于了解自己而不是了解世界,了解作为人类是怎样一步步了解世界的。Don't take anything for granted.
●感觉需要用现代的语言重写一下
●大二下学期。近代科学……伽利略……
●伽利略是绕圈子说话的祖师爷~
《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读后感(一):非常棒的物理学著作
这种对话体在哲学书中很常见,但阐释物理学的就很少了。可能当时物理学和哲学是不分家的吧。
基本上高中程度的物理学知识就很轻松的读完并且理解。为什么我们对这些以前伟人的著作都是深深的敬畏呢,以现代人的视点看,明明是轻松活泼的科普读物,偏偏没多少人读。
现代人基本上都有了中世纪的人想也想不到的知识,但智慧在哪里呢?
《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读后感(二):物理居然可以用对话体来写
整本都是对话体的思辨,太漂亮了…………连月亮为啥看起来那么亮,都密密地辩了许多页,膜拜伽利略!
丛书前言里说:
“……教科书所提供的只是结晶状态的凝固知识,而科学本是历史的、创造的、流动的,在这历史、创造和流动过程之中,一些东西蒸发了,另一些东西沉淀了,只有科学思想、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保持着永恒的活力。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的基础教育课本和不少科普读物中讲的许多科学史故事都是误讹相传的东西……好像科学史就像网络上传播的八卦那样简单和耸人听闻。为避免这样的误讹,我们不妨读一读科学元典,看看历史上的伟人当时到底是如何思考的。”
《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读后感(三):《两大体系的对话》笔记:伟大的批判
###################### 1)本书评价 ###################### 运动,一个司空见惯、看似简单的物理现象,千百年来却没有被正确地认识。真的有这么难吗?看看伽利略费了多少口舌批判,你就明白,运动真没那么简单;透过现象看本质,需要多么高超的逻辑能力、思辨能力。 本书采用对话的体裁,是为了隐藏伽利略的真实观点,以规避教会的出版审查。这种体裁也显示了伽利略对问题清晰透彻的认识,他完全知道对方的观点和论据,甚至能帮他们补充论据。他就是传说中能和自己对弈的高手。 伽利略不仅逻辑严密,而且善于采用类比来嘲讽对手,也是一个高超的段子手。 ###################### 2)历史意义 ###################### 1)传承批判希腊 继承 希腊几何 (阿基米德等) 希腊逻辑学(亚里士多德) 批判 希腊运动学(亚里士多德) 希腊天文学(托勒密) 2)影响后世牛顿 牛顿为什么提相对运动和参考系? 牛顿为什么要提惯性运动? 牛顿为什么要讨论炮弹? 牛顿为什么要讨论潮汐? 显然是受到到伽利略的影响。 3)影响科学哲学 伽利略不完全否定认亚里士多德, 认同亚氏的逻辑学, 批判亚氏的运动学, 他甚至维护亚氏,说他因为缺少观察证据才得出错误结论, 他认为是后人的盲目崇拜,反而损害了亚氏的名声。 伽利略不盲目相信亚氏所有结论,而从实际观察出发,进行逻辑思辨,得出正确的结论。 伽利略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正如他对潮汐的认识,但这并不有损于他的伟大,而更证明的真理的曲折和批判精神的必要。 伽利略的将实验和数学相结合,使希腊自然哲学进步到现代科学。 ###################### 3)内容笔记 ###################### 1)第一天 A)话题 三度空间 运动形式:直线运动、圆周运动 落体和斜面运动 宇宙中心 新星 太阳黑子 月球(光反射) B)结论 天体不是不变的,不是完美的 亚力士多德的逻辑哲学是对的,即使他认为感觉经验比人类理性可靠,他得到错误的结论,是因为他看到的不够远,如果他能看到伽利略通过望远镜看到的天文现象,也一定会赞同伽利略的结论。 但亚力士多德认为,在证明自然事情上,不应要求几何学的准确性。这与伽利略的观点相反。 (后面三天的内容,没细看,太长了。。。) 第二天) 驳斥亚里士多德运动学 证明地球自转 落体运动 抛物体运动 摆的运动 惯性运动 第三天) 证明地球公转 木星公转 金星相位变化 第四天) 证明潮汐由地球自转导致(该观点是错误的)
《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读后感(四):我看到了一个战士的灵魂
研究世界观如何从哲学转换到科学上来是个很有意思的课题,不在于多少人发现了真相,而在于多少人敢于说出来,要知道他们面对的是一整个世界的质疑,他们是伟大的战士!读这本书就是在读他们对质疑的质疑,觉得几点值得记录的地方:
一、究竟应该听哲学的,还是科学的(疑此处与本书无瓜)
当很古老老到古希腊的时候区分这两者其实毫无意义,因为哲学家做着科学家及数学家的事儿,比如毕达哥拉斯派之类,他们的数学理论已经发展到相当完善的地步,即使是其他人,也在用形而上学解释自然科学,比如世界由水组成、世界是永恒的活火,你不能说他们错,因为这些根本无法被验证或验伪。
然而到了大航海时代,一切古老的哲学都在接受实验的验证,这些实验是自发且实用的,并不是为了科学而科学,那亚里士多德们真的就压力山大了,首先他们的天文学基础——地心说就顶不住了,然后从对地心说的怀疑延伸到了对整个哲学系统的怀疑,所以说这本书虽然在说地心说的事儿,但也不仅是说地心说的事儿,他说的是一件话语权的事儿。
讲了半天究竟应该听哲学的,还是听科学的,这件事由“拟合效果”来决定,谁能拟合实际环境就听谁的。
再说说什么是形而上吧,为什么它的拟合效果差。形而上有个大前提,前提是宇宙是有规则的,形而上就是对这种规则的解释,听着与宗教或者科学没什么区别,宗教和科学都是对规则的解释,然而哲学却别于宗教之处在于无神,哲学区别于科学之处在于无验证,因为无验证所以可以任凭想象力无限延伸,举个栗子:圆是完美的(似乎对又似乎不对)→天体是完美的(似乎也有点道理)→天体是永恒的→天体是不变的,这个逻辑链条中可以看到从一个似是而非的起点可以达到一个神秘莫测的终点,毕竟我们现在都知道天体也会死亡也会新生。谁也无法说到底是哪儿错了,其实就是起点错了,凭什么说圆是完美的,凭什么说世界是一团活火,凭什么说完美的就是纯洁的,这些形而上的逻辑那不就是这些古希腊智者们在一起瞎比比的产物么。
终于要说到重点了,为什么它的拟合效果差,因为形而上是想象力的产物,缺乏实证,先天不足。
所以呀,伽利略说了一个有理性的人,“保管感学表现为怎样,依旧把理性放在他们信仰的第一位!”
二、伽利略的敌人
咦,我好像把伽利略的矛头对准了哲学界,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那就轻松多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面对的不是哲学,而是披着哲学外衣的宗教,即使这件哲学外衣已经成为国王的新衣,都不妨碍宗教这种东西的存在和反扑,他会处死那个说出真相的人,这才是可怕之处。
很多人包括以前的我,会想怎么教廷的权力这么大呢?真的就这么大,尤其是在没有统一帝国的意大利地区,教廷就是维系世俗生活的纽带,哦不仅仅是纽带,是整个世俗生活的大背景大框架大统治者,就像现在的权力系统似的,生杀予夺还不是看他脸色。所以有时候觉得这时候的英国挺牛——滴——,就不听你的怎么滴吧,来打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三、伽利略做过哪些实验,得出哪些牛——滴——的结论
有趣的地方来了,伟大的伽利略啊,你做过的实验比我吃过的桥、走过的米(咦?)还多啊!来来来记录——
钟摆实验、虹吸实验、冷热与轻重关系实验(亚氏以为冷的东西重)、对彗星的观测、对太阳黑子和黄赤交角的观测、对月亮的观测(积极有力地证实了月亮不透明、不发光、不光滑、不完美)、镜面反射、人体解剖、轨道越小周期越短、自由落体、介质与弓箭的关系、对几大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观测、罗盘针现象、潮水与月亮盈亏的关系。
注意哦,望远镜是他自己做的哦~~直到牛顿时代他做的望远镜才被改善了一点。牛顿真是踩在了巨人的肩头。
牛——滴——结论如下(除去日心说):
1如果没有引起球体减速的原因,平面多长,球体就运动多远
2同一高度的2杨东西,1个自由落体,1个做炮弹射出,在同一瞬间达到地面
3如果我们确信重物向地球中心降落这一运动的性质,并把这运动同周日旋转的共同圆周运动相结合,那就会发现,运动的中心所划出的那条线完全是由这两种运动合成的。
ect……
四、记录下他的遗憾
不知道加速运动如何运算、不知道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原因(但否定了第一推动者这种哲学和宗教的说法)、重力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的能量来源
五、大航海啊大航海时代
本书的实验很多都是水手在船上完成的,越加证实了我之前的一个想法,科学革命的源头究竟是什么?是大航海时代啊,是欧洲人对亚洲财富的渴望,但是,是,又不是,大航海确实让一拨人致富了,但也让另一拨人致智了,反过来说,很多出于对金钱的渴望登上了大船,也有很多人基于对世界的认识的渴望登上了大船,由此诞生了许许多多的探险家、科学家。所以说科学革命的源头是大航海时代带来的社会财富和社会智慧的双重叠加,这给了我们以启示,社会财富和社会智慧可以相互转化,不可轻视智慧,同时不可小看财富,我们改革开放值么多年积累了这么多财富的时候自然会有社会智慧喷薄而出,以及我们要吸引人才回国给予物质奖励是必须必要的,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