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短篇小说全集》是一本由(奥)卡夫卡著作,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页数:5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卡夫卡短篇小说全集》精选点评:
●1.我怀着无尽的欣喜与苦恼,顿悟与迷茫来解读着卡夫卡。 2.深夜读卡夫卡,窒息地让人无法入眠。 3.每一部作品都是他孤独,空虚,徘徊,绝望,迷茫,封闭的绝对外化。我硬生生地思索着,找出一个适合他作品表达出的正能量或赞美性的词汇,却毫无头绪。这种思维的巨匠,早早把人生可以经历的具有贬义意向的合集,都在生活和思维里演绎了一遍,所以注定了他英年早逝的人生,本就是他应巡的轨迹,死亡反而是种超脱。
●读了但不太了解
●我最喜欢《乡村医生》
●变形记、在流放地、地洞、万里长城建造时、饥饿艺术家
●睡前的枕边书
●主要看了变形计,主人公变成虫的那时起,身边亲人同事,人性丑陋的一面表现地淋漓尽致。其它故事好难看懂。
●写的很好,翻译的跟....什么一样
●中小学的时候读的是这个版本
●和我房间里的那本一模一样
●把生前的看完了
《卡夫卡短篇小说全集》读后感(一):卡夫卡
遗憾的是今年才认识卡夫卡
但已经给我巨大的震撼
我觉得他同梵高一样对自己热爱的事物
总是冲满激情
在卡夫卡诞辰日
闭 目
.
.
.
.
纪
念
!
《卡夫卡短篇小说全集》读后感(二):卡夫卡--扭曲的文字
卡夫卡的文字仿佛是时空扭曲的现实,让你似乎看到自己的影子,一眨眼它又变成了荒诞的影象,咆哮着从你身边狂奔而去......
这可以是是我看完了<<卡夫卡短篇小说全集>>后的感受,作品中给带给我的就是一个荒诞颠倒的世界,时而清醒,时而模糊.伴随文字而来的是孤独和充满泪水的卡夫卡先生的形象,世界在他眼里就像是座硕大无比的城堡,他在空无一人的昏暗的城堡孤独的行走,试图寻找到光明,正义,以及他心底的一丝温暖,但是,这是座没有出口的城堡,所有的一切都笼罩在令人压抑得无法呼吸的黑暗与未知的空旷中......
卡夫卡在寻找,我们也在寻找中,一样的孤独,一样的黑暗,一样的空旷.没有目的,有的只是一个目标,也许那个目标可能是不存在的,它一样的隐藏在那个城堡中,让我们看不见.
为什么要这样的痛苦?
让自己寻找一个可能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这是个比得不到更难受的感觉.得不到,起码还能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连自己要什么都不知道,是不是很可悲呢?
卡夫卡
孤独的人......饥饿的艺术家.......
我
孤独的人......
《卡夫卡短篇小说全集》读后感(三):关于《乡村教师》
这篇小说的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乡村里的老教师发现了一只巨大的鼹鼠,他为此写了一篇小文被刊登出来了。他把这篇小文发给所有来这个村子的参观者,并且获得了一些好评。当这件事过去了好多年,所有人都忘掉这件事的时候,他又发表了对这篇文章的小小增补。当然人们对此都失去了兴趣。“我”是城里的一个商人,当“我” 知道了这件事后对这个老教师的毅力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决定全力以赴地帮助他,帮助这个已把研究巨鼹当作毕生事业的人。
于是“我”写了一篇标题冗长的文章就叫《一只鼹鼠,其身体之大,前所未见》。但是由于“我”对这件事的态度和老教师的态度完全不同,特别在一些关健问题上与老教师无法达成一致。虽然我们都指出了一种事实的存在,“我”是在肯定他,但是他却不买账。而且还对“我”产生了敌意。因为他认为“我”在利用他来出名,要不然就是明里支持背地讽刺,最终还是要反对他。既使“我”是可以信赖的,是一个想帮助他的人,“我”的做法也让他恼火,因为我没有先听他的意见,就发表自己的看法,像“我”这样仅凭自己搜集到的东西就开始表示自己的支持太草率,而“草率”更使这件事扑朔迷离了。总之“我”所做的即使不是恶意的也是在帮倒忙。
老教师不明白表示他的敌意,对“我”的指责遮遮掩掩,使“我”有口莫辩。所以“我”最终认定他脾气古怪。不过“我”还是相信,“我”最终还是可以让他认为“我”的所作所为是有价值的。
这个故事就是这样。从卡夫卡的日记里,我们知道他把文学当作他的生活,文学带给他难以替代的满足(这是文学中的“个人主义”,非常执拗)。这种文学致力于内省,试图将内心生活完全勾勒出来。所以它有很强的“思辨”特征,以及大量的自我怀疑。隐喻和象征是他反省行为中最熟练的工具。
卡夫卡喜欢用隐喻来思辨自己的处境,这个故事中的隐喻比较重要,指向了他生活的核心问题,研究巨鼹之于老教师的意义,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自我反省”式的文学之于一个作家的意义。
卡夫卡生前轻易不愿发表他的文章,好友布洛德则是极力的举荐他。这有时让他极为不快。这件事,布洛德在他写的《卡夫卡传》里多次提到,而且他也知道卡夫卡认为他是不能真正理解他写的那些东西的。这篇文章中的老教师和“我”之间的关系就是卡夫卡与布罗德之间的关系。
正像大多数超前作家一样,卡夫卡感觉到世人对他作品的冷遇。当然这事并不让他感到太困扰,让他最困扰的到是来自大众的误解。这篇小说中描述(或者说预言)了三种误解他的文学价值的人。 第一种就是“我”这样的纯粹出于同情支持他而并不理解他的人。第二种是那些认为他的文学毫无价值,既使有也没有多大的人。第三种就是那些不理解他,但是却把他当一个神一样崇拜的人。
在这小说中他对这三种人都有非常精细传神的刻画。第一种人就不用说了,就是文中关于“我”的全部的思辨。第二种人要在下面引用一下原文:
“••••••几个星期前教师就提出要拜会那位学者,并克服了很大的困难,总算可以同那位学者见面了。可是刚一见面他就发现,在他这件事情上,学者囿于一种无法克服的成见。乡村教师按照文章的内容提要作长篇报告,可是,那个学者听的时候却是那么心不在焉。这表现在他假装思索片刻后所说的那番话里:‘您那个地方,泥土黑油油的特别肥。嗯,所以那泥土也就给鼹鼠提供了特别丰富的养料,于是鼹鼠就长得出奇的大。’‘但总不至于有这么大呀!’教师大声说道,一边用手在墙上比划了两米长;他出于愤慨未免有点儿夸张。‘哦,有这么大呀!’学者答道,显然他觉得这件事整个儿都非常滑 稽。••••••”
这是第二种人,目前为止还有很多人正是这样来理解卡夫卡的“大鼹鼠”的。
下面则是对盲目崇拜者的描述:
“•••••如果是一个卑微的农民相信我们,说出他的看法这对我们不会有什么用处的,因为农民干的事总是不正派不体面的,农民说乡村老教师对也罢,农民不合体统地啐一口也罢,二者所产生的效果是相同的。如果不是一个而是一万个农民出来说话,那么,效果可能更坏。城里的一个商人则不然,这样的一个人有着广泛的社会联系,即使只不过是他随便说说的话,也会广为流传,新的赞助者便会来关心这件事,譬如有一个人会说:我们也可以向乡村教师学习学习的嘛,第二天就会有一大批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开了,看那些人的外表,决计料想不到他们会这样的。现在有了资助这件事的资金了,一个人筹款,别人把钱交到他手里,人们认为,必须把乡村教师从村里请出来。他们来了,并不计较我的相貌,把我接走,由于妻子和孩子们舍不得我,大家便把他们也一同接走了。你观察过城里的人吗?不停地叽叽喳喳。如果他们在一起排成一行,这叽叽喳喳声便从右到左,从左到右,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就这样,他们叽叽喳喳地将我们抬上了马车,他们简直连向我们大家点点头打个招呼的时间都没有。坐在车夫座上的那位先生扶了扶夹鼻眼镜,挥动马鞭,我们便乘车走了,大家向那村子挥手告别,那样子就好像我们还在那儿,就好像我们不是坐在他们中间似的。城里有几辆马车向我们迎面驶来,车上的人心情特别焦急。当我们相互靠近的时候,他们从座位上站起来伸长脖子,想看我们。那个筹款的人总管一切,提醒大家保持冷静。我们进城的时候,已是一支浩浩荡荡的车队了。我们曾以为欢迎仪式已经过去,却不料到了旅馆前面欢迎仪式才刚刚开始。在城里,一人振臂高呼,响应者顿时云集。一人有了忧愁,众人立刻前来相帮。他们互相商量,互相取长补短。并非所有这些人都能乘马车,他们等候在旅馆前面,另外有些人虽然本来是可以乘马车的,但是他们自觉不乘。这些人也在等到候。真是不可思议,那个筹款的人是多么有魄力。”
上面是对那些“文学追星者”的描写。("伸长了脖子,来看我们。”这个比喻极为神妙,这正是那些盲目崇拜者的是最典型的动作,又概括又形象。这个“城里人”可以看作为在文坛上比较有地位的人。)这是上面所指的第三种人。
卡夫卡一生之中最怕的是人们的误解,他不希求别人的理解,不理解就罢了,但是误解总是让他难以忍受。这一点还可以在另一篇《小女人》那里看的更清楚。这里就不说了。总之误解和不理解是两码事,永远是两码事。
“••••••您的发现当然会有人去继续加以研究的,因为您那个发现并不是那微不足道,一经受到重视便不会轻易被人忘掉。但是您再也不会听到多少有关那个发现的情况了,您听到的,您几乎都理解不了。每一个新发现将立刻被纳入科学宝库的总体之中,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也就不再是一种发现了,它便整个地升华了、消失了,人们得有一种经过科学训练的眼力才能将其辨认。有人会将一个新发现同一些我们从未听说过的原理联系在一起,在学术论争中,同这些原理联系在一起的新发现又会被抛到九霄云外去。我们怎么会理解这种事呢?譬如,我们在旁听一次学术讨论会时,以为是在讨论那个发现,而其实讨论的完全是别的事情,下一回我们以为是讨论别的事,不是讨论那个发现,可是讨论的却恰巧正是那个发现。”
这篇小说可以解释他为什么在遗嘱中要布洛德把他的手稿全都烧光了,这是一个非常厌恶误解的作家。
《卡夫卡短篇小说全集》读后感(四):怪诞的卡夫卡
因为卡夫卡一直有着世界盛誉,所以当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自己还是惊喜了一番。可是后来打开书,看来中间的一篇又一篇,才发觉那是一个我们不太能懂的世界。好多短篇就像是记录了一件无比寻常的琐事而已,我实在看不出其中有什么深意。
不过,哪一篇《变形记》还是给了我许多想法。《变形记》是由主人公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变成了一只大甲壳虫为开始的。这个故事的开头真是有够荒诞的,一个好端端的人怎么可能睡一觉醒来就变成虫子了呢,但是又不得不说也正是这个荒诞的开始才将那个社会的矛盾给凸显了出来,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表现出了十九世纪西方现代文明掩盖的种种弊端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心灵创痛。
故事的开头给我们描写了主人公格里高尔醒来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壳虫,从主人公发现自己变成虫子后的反应,我想主人公是很单纯的,格里高尔在变成虫子后还想着要赶快起床要赶到公司工作,他怎么没有想想当别人知道他变成了虫子,大家会接受他吗?从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可以看出格里高尔心里也是很矛盾的,对这份工作他后悔没有辞掉它,他想,“我选择的是多么辛苦的职业啊,我日复一日地处于旅途之中。在外面,业务上的刺激,比起在家、在公司要大得多。此外,还要承受旅途的劳累,要考虑火车的联运,吃饭没有规律性,伙食又差,频繁更迭的车马交通,一点也没有人情味,没有温馨之感,让这种旅差劳务见鬼去吧!”在枯燥、无聊、劳累又没有人情味的工作上格里高利想辞职,但是一想到要替父母还债格里高尔又觉得自己应该坚持,应该起来去工作。也正是从他的这种矛盾的心里可以看出主人公善良的性格特征,其实从很多格里高利的心理描写中都可以看到主人公善良的一面,但是从后面的他的亲人对他的态度上也更衬托出主人公悲惨的人物命运。
1、表现了人与社会的矛盾。
西方工业革命的到来,大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改变了人的生存环境,社会竞争激烈,外界带来的压力,导致人生存环境的恶化,生存状态的恶化,那些小人物为了生存只能更拼命的工作,,否则社会是不会允许那些最底层的人们生活下去的,,人蜕化为没有感情的社会工具。《变形记》中格里高尔所不能迈出的卧室,同样也是人类异化的生存环境,变成甲壳虫的格里高尔面对着自己向四面八方挥动的小腿,他自己都完全无法控制。人不能成为自己的主宰,这也正是显示出这个物化的世社会人们的限制。所以,当“大家相信他有什么地方不太妙”准备弄开门时,“他觉得自己又重新进入人类的圈子”。但是他真的可能重新回到人类的圈子里吗,从下文看到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这不仅仅因为他已变成甲壳虫,更因为残酷的现实使他越来越远离了社会的中心。其实现实就是那些在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后无法实现的事情,比如说他艰难的想从床上起来却不能,他艰难的走到门口,想开们却不能。现实对人的束缚太深,压抑太重,在社会中人永远都被社会所控制,这就使得人与神会的矛盾更加的深化。
2、表现人际关系的无情与冷漠 。
人们的关系在金钱面前变了味道,也就是说人际关系在那个社会被异化了,失去了那种单纯真挚的情感。被异化了的社会关系也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从《变形记》中我们就看到了人与人关系的异化,特别在格里高尔家人对待格里高尔态度的转变上。在格里高尔刚变成甲壳虫后,母亲看到他是都吓的大叫起来,下意识的往后退步,扑到父亲的怀里,父亲更是拿着手杖将格里高尔往屋里赶。
《变形记》中,人际关系的异化在家人对待主人公的态度的巨变上表现得尤其明显与突出。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后,听到妹妹请求开门时,格里高尔竟然暗示庆幸自己由于时常旅行,养成了晚上锁住所有门的习惯,即使回到家里也是这样,这反映了格里高尔与妹妹关系的疏离。社会给人的巨大压力,而人又表现出了社会的不信任,这正反映了人际关系的异化。当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后,家里没有了经济来源,父亲妹妹都不得不出去找工作,不得不租房出去。于是由于工作劳累,妹妹不再像以前那样经常给格里高尔送饭打扫屋子了,甚至不关心格里高尔是不是吃了饭。当推销员格里高尔凭自己的诚实劳动养活全家时,家人表现出感激热情。而当他丧失这一作用时,家人唯恐避之不及,母亲见到儿子,“霍地跳了起来,伸开两臂”,身不由已地一直往后退;妹妹“大吃一惊,不由自主就把门砰地重新关上”,再也不考虑拿什么他可能最爱吃的东西来喂他了,只是在早晨和中午上班以前匆匆忙忙地用脚把食物推进来,手头有什么就给他吃什么,到了晚上只是用扫帚再把东西扫除去。父亲在不得不结束养尊处优生活,当了银行杂役后,渐渐厌恶儿子,以至有一天决心要轰炸他了。他把碗橱上盘子里的水果装满了衣袋,也没有好好地瞄准,只是把苹果一只接一只地扔出来。其中一只正好打中了儿子的背并且陷了进去。这致命的一击最终结束了儿子的生命。依然“怀着温柔的和爱意想着自己的一家人”的格里高尔?萨姆沙的死去,给家人带来轻松的心情,“让我们感谢上帝吧”;家人如释重负,因而到郊外去的旅途中感受到了“充满温暖的阳光”。亲情本应是世界上最纯洁最无杂质的情感,但是在金钱和无情社会的面前依然变得冷漠与自私。
3、表现人的软弱和不可摆脱的悲剧命运
面对家人对自己的无情与冷漠,格里高尔始终都抱着善良的对待,他甚至责怪自己现在不能工作,无法养活家人,不能让妹妹上音乐学院,在看到全家人为了生活而忙碌时,他难过,他甚至还幻想着自己有一天还能变回到原来的样子,过着正常的生活,他处处为家人着想,怕母亲看到自己而躲到床底下,用帘子将自己盖住,但是母亲看到他出来的时候吓的昏了过去,父亲回来后将过错全都赖在格里高尔的身上,以至于父亲拿着苹果向格里高尔砸来,有一个苹果将格里高尔的背部咋的凹了进去并从此留在那里。格里高利非常渴望亲情,但是亲情给予他的确实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和伤害,这也正反应出了主人公不光善良而且有着软弱的一面,也在暗示着人物命运的悲剧结局。
社会现实将人们束缚、限制住,人在社会面前无能为力,是那么的渺小,人们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这是最可悲的。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当时人们生存状态的一个真是映照,也体现了作者对下层人们生活的同情与深思。
从《变形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卡夫卡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的作家,面对人们生活的疾苦,卡夫卡人认真的思考,在作品中卡夫卡对格里高尔悲惨命运的描写深刻的反映出了社会现实的残忍和悲哀。《变形记》正是作家受社会使命感的驱使,冷漠而悲哀地审视现实,抓住人的异化丑恶现象,以表现社会对人的敌视、主宰等具有广泛性命题的表现主义杰作。
而这一切的想像都是常人所不易做到的,可是卡夫卡就是这样,怪诞的风格、深邃的意境常常引起人们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