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卡夫卡短篇小说选》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7-27 05:4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卡夫卡短篇小说选》读后感10篇

  《卡夫卡短篇小说选》是一本由[奥地利] 卡夫卡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2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卡夫卡短篇小说选》读后感(一):他是一座孤岛

  对于卡夫卡的作品我是比较熟悉的,特别是短篇小说选有很多我都看了两三遍了,因为特别喜欢,其实阅读卡夫卡的小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喜欢上阅读他的小说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所幸漓江出版社这本《卡夫卡短篇小说选》翻译得挺好的,正如他们所坚持的“最好的作品,最好的译文,最好的阅读”理想一样,用阅读改变生活吧。

  对于卡夫卡其人的生活,我觉得还是过于忧郁的,正如他所说的,“强调独特性——绝望”,阅读他的作品我们都会感受到这种绝望,以至于世界都变得荒诞,任何意义都被摧毁。但是对于此处的绝望,我们不能就过分地强调卡夫卡作品阴暗一面,而忽视了他明朗风趣地方,毕竟一个人命运是跟他所处的社会有关的。他处于一战的时期,这种社会环境让他终生生活在痛苦孤独之中,在那时候个体是无法抵抗住外来的力量的,他被控制着,像《判决》《城堡》等等,“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他生前默默无闻,孤独地文学天地奋斗,知道后来被别人所认识,以至于引起世界性的震动

  他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方式,真的令人回味无穷啊,他那种似梦非梦的小说氛围主人公营造了一种无形的外来力量,阅读他的作品,还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地看着,卡夫卡的小说荒诞,也有些趣味,就像《变形记》,我们当年在阅读的时候,是带着新奇心理的,但当我们钻进其中的时候,却被他所构造的“人的异化,荒诞压抑寓言”所吸引,他脱离了常规淋漓尽致表现小人物在大命运压抑下的自我挣扎形象,真的读来很深刻。卡夫卡的很多作品都令人读完就印象深刻,例如《饥饿艺术家》因为艺术表演绝食行为,然后因为人们忘记了他的存在,最后被活活饿死,这也真的是非常荒诞的,《招魂会议》也是,发言者与幽灵之间的对话,让人感到扭曲变形,充满矛盾。而且我们也发现了其实短篇小说里很多都是卡夫卡长篇小说里的片段,例如《K的楞劲》是《城堡》的试笔等等。

  我相信总有一些人是为这个社会时时刻刻敲响警钟的,而卡夫卡就是这样的人,例如他在《乡村医生》里面所描述结果,有些病是我们所医治不了的,像孤独、不安惶恐等等,而我们的心安在何方呢?谁都不喜欢这种神经质的恐惧,谁也不喜欢明天的天空是灰暗的,谁也不想变成甲壳虫或者老鼠,谁也不想活在《判决》里的那种权威之中,“我现在就叛你溺死”,然后主人公格奥尔格就真的跳河自杀了,我们希望一种新的未来,而不是走向分崩离析。

  y当当特约评论员 江焕明

  《卡夫卡短篇小说选》读后感(二):格里高尔的失格

  1

  《变形记》的第一个高潮当是在妹妹母亲争论是否要挪动格里高尔房间柜子时,这将他的内心冲突第一次摆到台面上来:要当虫子,还是做个人?

  妹妹是支持搬走柜子,为哥哥腾出爬行空间的。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出自妹妹自认为的好心——格里高尔成了甲壳虫,虫子又是喜欢爬行的。

  母亲阻止女儿这么做。她认为这相当于放弃儿子为人身份

  格里高尔也开始醒悟,作为人的生活环境一旦被取缔,那么这个空间里所承载的回忆也将渐渐消失。若失去了作为人的感觉与回忆,恐怕会更为自觉地当一只甲壳虫。

  自打那一天清晨变作甲壳虫后,格里高尔一直在拒绝身上的虫性,却也一直在接纳着这副躯壳带来的习性。最初,他厌恶自己是只虫子。因此,在慌张地掌控小腿时,他会闭上眼睛,像一般人厌恶看虫的多足一样。一次翻身着地,他头次感觉到小腿的舒适。后来,妹妹给他送饭,他的小腿可以跃跃欲试地操动起来。当父亲最后一次把他赶回房间时,他的小腿直哆嗦——已经会用虫的方式来表达惊恐感了。总感觉卡夫卡对描写甲壳虫的小腿饶有兴味,他注视着格里高尔笨拙完成角色转换,可这转换却是变成异类。从前,写小腿是从格里高尔的视角入手的,因为他主观能感觉到不适。到了最后,对小腿的描写就变成客观描写,显然,他已习惯了虫子的躯壳。格里高尔最初在意的还有声音,那是在变成甲壳虫的早上未能起床时。母亲前来敲门,他为自己解释了一通。起初尚能辨认出自己的声音,到后来就嗡嗡听不清了。就是这样的格里高尔,给协理开门后又为自己辩解了一通。那段场景真是好笑悲凉,一只大甲虫嗡嗡地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话——那还是他没有放弃语言表达的时候。自此,格里高尔就再也没发声过。

  变作虫子后,格里高尔开始不喜欢新鲜食物。埋首于那些过期的食品,他吃着吃着就掉下了眼泪。不知道他为什么要流泪,是因为饿得太久,还是难过于自己有了虫子的口味无聊时,他喜欢上了在天花板和墙上爬行,上面留下了不少粘液——身为虫子,他感觉不到不洁。由此,才有了一个悖论处境。他抱怨妹妹不关心他,因为妹妹打扫房间总是潦草匆忙。可是当母亲为他打扫完房间后,他又气呼呼的不自在,毕竟地面湿溜溜的,不宜虫子爬行。

  但是,也只有在变成甲壳虫后,格里高尔才开始学会首先为自己考虑,像动物首先要为自己考虑生存一样。一边伤心自己已不能为家庭做点什么,一边因为妹妹对自己的照顾不周而生气。当他爬出房间去听妹妹拉琴,已经无意识于自己的身份若被发现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这样任性而为的格里高尔,或许更像一个自由的人。

  往昔,作为人的格里高尔已快要失掉自己的个体意识。他没有什么私人空间,因此当父亲向协理解释儿子对工作尽职尽责、没有空闲时,表示脑子里装的全是公司的事,在家里,锯点小玩意足够消遣了。于是便可以理解,格里高尔在变虫后心心念念要去上班。他仅有的一点个体意识大概留给了对家庭的奉献,怀着温情。在变成虫子的第一夜里,他打定主意要以耐心和最大的体谅去减轻家人难受心理。一听到家里需要人去挣钱,他就伤心难过到浑身发热,或者开始焦虑地爬行。读者可以指责父母对于他的过度依赖,但造成这依赖的并不单是他的家人,格里高尔本人恐怕是充分享受这种依赖的:

无论家人还是格里高尔,大家都对此习以为常了。格里高尔乐意把钱交给家里,家人于此也很感激不过如此而已,他们之间再也没有产生过什么特别的温馨。(爬出去听妹妹拉琴)他为自己最近很少为别人着想几乎没有感到惊奇,而他以前总是为别人着想的,并因此而感到自豪

  格里高尔也非常在意家人的感受,甚至有点刻意讨喜欢的卑微。当他知道妹妹讨厌自己的虫形,他背顶一张床单隐藏自己,一边偷偷去捕捉妹妹脸上有没有感激。当父亲暴怒于自己跑出房间时,他靠在房间门口,想表达自己是愿意进去的好意

  虫子过度考虑自己的生存,格里高尔在虫子体内是失格的。而作为人又顾不了自己的生存,格里高尔身为人也是失格的。当格里高尔用心去听妹妹的琴音,隐藏在文本后的叙述者仿佛也动了情:

既然音乐对他如此勾魂摄魄,他还会是动物吗?他决定向妹妹暗示,她可以带着她的小提琴到他房间来。

  在虫性与人性之间,格里高尔最终选择了人性,恢复了往日的爱意与温情,孤独死去。对此,我不想拔高他所作的选择。这一选择让他重又跌回作为人的失格,如妹妹所言,哥哥如果真的变成了虫子也会离开的,因为人和动物不能共生。他要做家人期许中的格里高尔。如果活着,反倒被当做虫子。死了,还能在家人心里做个被怀念的人。而且,死亡恐怕也是唯一的选择,对于一只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甲壳虫而言。

  2

  格里高尔一直陷于是否把自己当做虫子的矛盾之中,他的家人显然没有那么纠结,反应却各不相同

  父亲以一贯的威严驱赶着他。当格里高尔作为虫子第一次现身时,他第一个动作就是把儿子赶回房间:那时的格里高尔还没有学会转身,只能慢慢倒退。父亲明明可以把另一扇房门打开,却仿佛当这个障碍根本不存在。格里高尔心里一急,不顾一切往房里挤,鲜血淋漓。读这个片段会让我想起小时候,父母也有心急的时候,虽然无意,却在一旁催促自己做并不熟悉的事情。我会有点害怕,就一股脑儿豁出去了。心想,温柔或许做不到,但以后想做一个耐心的人。

  格里高尔背上的苹果便是父亲投掷的。他明明是因担忧母亲才爬出房间,却被父亲误以为捣乱。这只苹果也造成了他的致命伤。当听到格里高尔死去的声音,他声称感谢上帝。当女仆报告处理儿子的方式时,他做了一个制止的手势。父亲是这个家中最冰冷的一个人。

  妹妹以她一贯的自作主张表达对格里高尔的关心。她对他的态度变化是较大的。格里高尔对此非常敏感。妹妹第一天给他拿来了爱喝的牛奶,但离开时却垫了一块布隔着拿。后来,连布也不拿,她直接用笤帚把剩饭扫走扔掉。接着,迫于生计,妹妹出去打工,换来一个老妈子照顾格里高尔,那老妈子直接把格里高尔当虫挑逗。最后,妹妹终于忘记了哥哥对他的关爱,认为这只甲壳虫不是哥哥,哥哥即便是也会离开,应该摆脱它。

  母亲是最没有行动力的人。她喊着要看望自己的儿子,却从不去看。得知儿子的死讯后,她也没有去看望一眼,仅仅只是询问。最后当女仆用笤帚扫动儿子的身体时,她想要阻止,却没有出手。不过,她也曾在丈夫对儿子大打出手时,替他求饶。

  最后,一个人干瘪而死,另一群人感到如释重负。这沉重的居然是一只干瘪的甲壳虫。

  3

  最后的最后,想谈一谈格里高尔与人之间的隔离感。他是不断追求亲近,又不断退却的。刚变成甲壳虫后,他想到求助于人,却没有实施。他喝不惯牛奶,想让妹妹带点好吃的来,却又绝不会告诉她。即使在夜间,他也会锁门睡觉。为此,他曾感到庆幸,因为父母不会在第一时间推门进来,看见自己奇怪样子。可是当他最后一次被赶回房间,门同样锁上了。这次锁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父亲。或许这就是一个围城一般的困境

以前门关着的时候,大家都想进来看他,现在他开着一扇门,且别的门也都整天敞着,却再也没有人来了,而钥匙就在门外插着。

  《卡夫卡短篇小说选》读后感(三):《变形记》——诡异关系倒错

  卡夫卡的《变形记》的核心,是一次诡异的关系倒错。原本像虫子一样寄生在格雷戈尔身上的家人——退休后一味追求体面的父亲、机械地爱儿子却无法承受现实的母亲以及最爱他也最早背叛他的妹妹。全家的生活都要靠格雷戈尔一个人维持,他疲惫不堪地工作只为了还清家人的债务,并维持温馨的家庭生活。辛苦的他,只是抱怨工作的艰辛老板不近人情,却从未抱怨过家人对他无限度索取。对他而言,家是最温暖的地方,也是他打起精神去工作的唯一动力

  当他成为虫子后,再也无法给家里带来收入的他,反而让家人蒙羞,成了整个家庭的寄生虫。父母和妹妹都不得不辛苦地打工去维持生计,又把房子租给三个访客以补贴家用。这种关系的倒错令全家人无所适从——格雷戈尔痛恨自己无法继续工作而让家人受苦,家人对于目前的生活也满是抱怨——终于,当矛盾在格雷戈尔冲出来听妹妹小提琴演奏而令几位租客受惊时彻底爆发。妹妹第一次表达出对于变形后的格雷戈尔的痛恨,“在这怪物面前我不愿说出我哥哥的名字”。她无视父母希望和格雷戈尔达成协定的意愿,决定想方设法把那只虫子,那只让她难堪的怪物,彻底赶走。或许这时,曾经寄生在格雷戈尔身上的虫子们早已忘记了当初对他的压榨,只看到了他对他们生活的破坏,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自私本性

  不知怎么,我突然想到一句不那么贴切谚语“升米恩,斗米仇。”当家人已经习惯了从格雷戈尔身上索取时,他们不会对他的劳累感到歉意,而是理所当然地把他的薪水当成家庭唯一的收入来源。当他失去了挣钱能力时,他们也没有感恩念头,而是将他当成了累赘。他对家人的百依百顺并没有换取家人的关爱,家人只是将他作为工具一样利用,希望通过他,维持现在舒适的生活。不仅如此,还对他隐瞒了家中的经济情况——在当初的事故中父亲仍留下了一部分资金,而之后父亲从格雷戈尔的工资中节省了一笔钱。可以说,在他们眼中,格雷戈尔只是为他们提供金钱的宿主而已,他们所关心的只是能否从格雷戈尔身上吸取更多的营养,而不关心他作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

  书中有一段话我感觉很有意思,是格雷戈尔在和办公室主任申辩时所说的话,看似是他在抱怨自己的工作氛围,实则是作者对于他对于家中情况不甚了解的暗示。“旅行推销员一年到头不在公司里,很容易成为流言蜚语和偶然事件牺牲品,很容易受到无中生有的责怪,而他是根本不可能辩解自卫的,因为他对这些一无所知,等到他精疲力竭地回到家里,这才亲身领会到那些可怕的后果,而原因是再也看不清摸不透了。”格雷戈尔作为旅行推销员,工作结束后回到家中也不曾和家人有过多的接触,他的情况家人不甚了解,而家人对他的看法他也无从得知。当一次偶然事件让他成为无法说话的虫子时,家人对他的误解和偏见让他无法辩解,而所带来的可怕后果,也让他彻底地被家人所放弃。多么相似呵,在办公室中作为职员的他,在家中作为经济支柱的他,都不曾被他所生活的环境接纳,他注定是一个被所有人抛弃的可怜人。

  抛开这个故事怪诞的外壳,这个故事可以这样解读:作为家庭唯一收入来源的哥哥,因意外变得无法工作且令人难堪——比如因工伤残疾,家人对于这样的他无比厌恶。为了维持生计,家人不得不去做些劳苦而零碎的工作。他往日的意气风发和如今的一无是处的对比,家人往日的优先生活和如今的辛苦度日的对比,不断将这个家庭推向深渊,最终矛盾彻底爆发,哥哥选择主动死去,而他深爱的父母和妹妹,则因自己的“解脱”而欢欣鼓舞。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顾忌社交规则而对这种嫌弃有所收敛。在书中,卡夫卡将格雷戈尔的外形异化,且无法口吐人言,这就让父母和妹妹对他产生厌恶时不会再去考虑他身为人的属性。如果格雷戈尔真的变成了一只虫子——只依本能行事、无法听懂人言的虫子,那也好,他会在本能的指引下浑浑噩噩地活着,体会不到痛苦和无奈。书中最残忍的地方莫过于此,格雷戈尔在行为上屈从于虫子的本能,但他作为人的灵魂并未消失,他能听懂他人的议论,他会思考自己悲哀的现状。当他发现家人对他的憎恶时,他的内心一定会被悲伤所吞噬吧,但善良懦弱的他,在第一时间竟想着我是否应该离开,而不给家人添麻烦。这种对于亲情的过度重视,是他的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哪怕他没有变成虫子,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也会因为无法满足家人的欲望而被排斥的吧,与其这样,早些死去反而是一种解脱。

  《卡夫卡短篇小说选》读后感(四):《变形记》:穿越时空的经典

  “一天清晨,当格里高尔•萨姆沙从烦躁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得吓人的甲壳虫。”《变形记》开头直截了当,不蔓不枝。接下来就写了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作为一只甲壳虫的感受、体会及其遭遇和悲惨结局。

  作为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形,格里高尔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平静地回顾自己的工作现状。作为一名推销员,成天在外奔波出差,为业务操心。每天面对的是旅行的种种烦恼,要为每次换车操心,饮食又差又不规律,打交道的人不断变换,没有一个保持长久来往,从来建立不起真正的友谊。令人不平的是,别的推销员活得像后宫里的娘娘,可格里高尔哪怕试一把,准保立刻被炒。而现在他只能压制着辞职的冲动。这一切,是因为他在攒钱替父母还债。而父母欠格里高尔头头的债,大概还得五六年才能还清。

  正是在这种高强度的劳动和巨大生存压力之下,格里高尔忍受着孤独,他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挤压。而这只甲壳虫,正是这种内在心理的一种外现。对父母、对家庭的爱,和这一份不能不忍受的工作,把格里高尔异化成了一只甲壳虫。

  难得的是作者在刻画了甲壳虫细腻心理的同时,也极富想象力地写出了甲壳虫的动作。作为一个异类,能把甲壳虫刻画的这么细腻传神,不能不感佩作者出色的如椽巨笔。

  可是,格里高尔的变形给家人带来震惊的同时,他们对这个异类充满了敌意,全然不顾这就是负担起他们家庭债务和生活全部开销的支柱。他们没有想到试着去接近这个他们的“亲人”。在他们的眼中,这就是一只可怕的甲壳虫,一个异类。

  即使在他最疼爱的妹妹那里,格里高尔也感受不到关爱,妹妹的照顾越来越漫不经心。直至父亲用苹果把他打成重伤,幸亏母亲及时拦住,才救了他一命。可那只苹果就留在了他的肉里,谁也不敢从他身上取走。他们没有一个人想到这个甲壳虫也需要理解、认同和心理的慰藉。随格里高尔的变形,家里的经济支柱倒塌,这给家庭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在这个人人过分劳累、疲惫不堪的家庭里,格里高尔成了一个令人厌烦的存在,设法摆脱他,把他弄走成为家人的共识。

  在感受到自己给家庭带来的不便之后,虽然,他对家人怀着温情脉脉的回忆和爱意,但他必须消失。

  于是,在朦胧而平静的状态中,甲壳虫死去了。家人终于松了一口气:“好了,现在我们可以感谢上帝了。”大家终于感受到了清新空气中已经透出了几分暖意,因为现在已经是春天了。

  于是,家中三人决定请假休息一天,去野外散散步。他们享受着暖融融的阳光,心情也渐趋开朗。他们感到前景很美好。

  以前上学时期觉得这篇小说过于荒诞,毫无兴趣可言。今天重读,我感受到作品问世一百年后的今天,格里高尔的状况可谓比比皆是。对金钱的追求带来的工作压力使整个社会患上了焦虑症,人情也越来越淡漠,这都是现代社会的顽疾,甚至会恶化成肿瘤。希望社会能在发展的同时,不忘纾解。这样,社会才会和谐,才会良性发展。

  百年前的小说能够契合当今社会状况,我想,这就是经典能够穿越时空的魅力吧。

  《卡夫卡短篇小说选》读后感(五):突然中止的精彩

  当我不知如何开始一篇文章时,总会想到卡夫卡《变形记》的开头:“一天清晨,当格里高尔.萨姆沙从烦燥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得吓人的甲亮虫。”

  当初写这部小说时,不知卡夫用了多少心力和时间才找到这样的开始,让人不得不往下读下去,否则不食肉味、难以安眠。

  那就从《变形记》开始说卡夫卡吧。这部凝聚着超高想象力的短篇小说,里面透着淡淡的忧伤和划破心房的疼痛。卡夫卡肯定没有变成甲壳虫的经历,但透过他的文字,我一度恍惚,认为他是体验过的。他附身在甲壳虫身上,把一只虫子的悲喜写得痛彻心扉。当人突然变成了一只虫子,生活就开始朝一个从未想到的世界中行进。除了克服自身的不适,还要忍受家人的冷漠,在无人关心的冷漠世界里,格里高尔不食不睡慢慢变成一个空空的壳,由一个佣人打扫出门。这是一部充满想象力的作品,但看到结尾的刹那,心还是在疼,仿佛现实世界中随时都有可能变成一只虫子,也会有这样的结局。

  卡夫卡是生前未引起关注、身后却大放溢彩的作家。这部短篇小说集,集结了卡夫卡众多短篇小说,短的只有61个字。有的作品是拾遗整理出来的,所以只是讲了一个短短的故事,有的甚至不能说是故事,是一个片断。那些嗄然而止的结束,空留下读者恨不能穿过时空去追问作者,然后呢,然后发生了什么?可是,结束就结束了,没有然后,就像看一幕戏,看得正起劲时,演员突然谢了幕,拉上幕帷,把观众隔在了舞台外。观众坐在座前,久久不肯离去。

  在他描述的场景里,他就像一个摄影师,把每一个演员、演员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每一种道具,他都细细介绍,不差分毫。在这画面感极强的文字里,读者也仿佛置身其中,跟着他穿越。

  其中有一篇讲到了中国,讲到了中国长城的建造。我想他应该没来过中国,对中国的了解也仅限于书籍文献。他对这样长的城墙建造充满了疑惑,所以他把建造的每一步尽量解释得详细还加了他的想像,不管与事实是否相符,他再现了他想象的建造过程。

  卡夫卡有这样的能力,把读者一下子带到他叙述的场景中,让读者跟着他,去看他看到的世界。他还经常出其不意,让读者在他想象的世界里漫游。每一篇小说都不忍不住再读一遍,没有结局的结局,让人生出多个解释,为了明确或确定其中一种解释,所以再读一遍,这一次依然仔细,怕漏了重要环节,试图探寻到隐藏的奥妙。卡夫卡的最大魅力之一就是一读下去,就无法释手。

  卡夫卡说,在巴尔扎克的手杖柄上写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而他的手杖柄上写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共同的是:“一切”。写作占用了卡夫卡大量的业余时间和睡眠时间,患上了在当时还是不治之症的肺结核,最终“一切也障碍都在粉碎”他——不惑之年离世,一生未拥有过他始终憧憬的婚姻和家庭,一位奇才就这样谢幕,如同他的小说一样,在精彩处突然中止,空留下凭吊和怀念。

  《卡夫卡短篇小说选》读后感(六):文学史上的佳作

  卡夫卡短篇小说

  文/崔朔玮

  记得在上中学的时候就知道卡夫卡了,那时候是《变形计》,这一小说的篇幅在这本书里面只有四十多页,却成了全世界不朽的经典。有人说卡夫卡榨干了自己创作了世界上伟大的作品,这句话我非常的同意。他总能痛快的细致的去表达我们想要的那种心境。我想是因为那个时代,也是因为卡夫卡的人生经历,对于文学的超级热爱,加强从小经历的东西,让卡夫卡的作品中透露出我们似乎可以理解的复杂情感。卡夫卡的作品不是一两个词汇可以概括的,而扭曲、诡异、奇特可能是在很多的作品中能用到的概述。

  卡夫卡的作品,笔法简洁明了,思想是十分的诡异,每个人读着都能从中读出不同的滋味。他善于用寓言,也善于去刻画每一个人物。《变形记》中,在那样一个社会环境下,由于肉体和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压迫,使他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对于主人公的描写,从文中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因为压迫而生出来的孤独感与陌生感让一个人变得扭曲,这种情况就让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激化、感情淡化、关系恶化,推销员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甲虫,尽管它还有人的情感与心理,但虫的外形使他逐渐化为异类,同时,父母亲人、同事上级对他 也就是说这种关系既荒谬又难以沟通。,变形后被世界遗弃是他的心境极度悲凉。三次努力试图与亲人以及外界交流失败后,等待他的只有死亡。由此看人类人性的善变。其实想一想又何尝只是主人公自己的悲哀,换做是他身边的人变形了,结果恐怕也不会差多少。

  这本卡夫卡的小说集子,收录了卡夫卡的几十部作品,当然长的有几十页,短的小说也就一句话。本卡夫卡短篇小说选》是漓江出版社选编和出版得一套“外国文学名著名译丛书”之一,该书由叶廷芳翻译。编排跟精致,跟市场上一些时兴的书相比更厚重,更优雅,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包装上,都能够让我们拿着舒服,读着舒心,放在书橱里多了那么一些文艺。也只有流传百年经久不衰的经典才是提升我们灵魂的不二选择。但愿我们也能在世界最经典的文学作品里提升自己的气质。

  2014.03.06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卡夫卡短篇小说选》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