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党员、党权与党争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2-03-30 03:04: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党员、党权与党争读后感锦集

  《党员、党权与党争》是一本由王奇生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党员、党权与党争》精选点评:

  ●如书中序所言,本书是国民党的“治党”史,从国民党的自身治理出发,除了让人对国民党的组织形态有更多了解之外,更重要的是让人思考国民党为何最终失去政权。国民党失去政权,其自身性质当然是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国民党的种种组织缺陷,是常被忽略的,而组织缺陷,就体现在国民党处处无能上。都是学布尔什维克,也都是执政党,差距却如此之大,用比较的眼光反观历史和今天存在的问题,能得到一些经验与启示。该书作者长期在第二历史档案馆从事档案工作,也因此之便,该书引用大量原始材料,补充了大量历史细节,这些细节,颇值得人注意也颇值得讨论。

  ●同样是“以俄为师”,中共牢牢抓住了其精髓,一是紧密严格的组织形态,二是前瞻且富有吸引力的意识形态宣传。国民党什么都没有学到,终于成为所谓「弱势独裁政党」,这个论断可以说是入木三分了。

  ●很有新意也逆天的书

  ●继续进行不断撕碎历史教科书的进程……

  ●时间线和文献太过追求完整,导致文采比重降低,核心观点也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变得不清晰,全靠最后一章收尾点题。比如像后半部分cc团这种缺乏独特证据,对主线观点影响甚微,阴谋悬学的内容,本可以选择一笔带过。

  ●中小知识青年是中国近现代革命政党的主体。中国教育系统的近现代化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便是大众化,而帝制中国崩溃后社会秩序紊乱的重要特征之一则是上升通道的骤然断裂。当大批受过教育的失业青年积聚在少数城市之中时,其所拥有的政治能量便会不成比例地增长。如果不能缓解这股巨大的压力,如果不能有效地实践这批青年的政治诉求,任何政治力量都会成为这股压力怨恨的对象,进而丧失改革自身和改造社会的动力。

  ●好歹是个史学研究生哦

  ●弱势独裁的命运下场,恰恰是强势独裁的延续自身的理由

  ●用欧美民主思想学苏共组织形式想行德意独裁统治谈何容易?组织松散、党权旁落、派系制衡~~整本书只用看结论一章即可~

  ●看不太懂

  《党员、党权与党争》读后感(一):党与党员

  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这就是一个基本的党--有共同的理想和诉求,围绕其一直走下去。

  党员是党的生命力,党人、军人、商人是近代中国崛起的新兴社会群体。党员组成党部,深入民间,去指示人民,领导人民。

  党员对政治资源的控制力,是衡量一个执政党党治力度的重要指标。

  《党员、党权与党争》读后感(二):这本书所指何在?

  王老师是业内高手,这本书更是得到广泛关注。除了论述了国共两党系出同宗,花开两枝之外,所有对于清党、基层组织建设的得失的论述,直接的指向国共胜败的根源——党的力量的巨大悬殊。军事斗争的胜负是决定性的,可是导致军事斗争的胜负的因素,例如宣传能力、动员能力、严密的组织、统战渗透等等,背后的根源都是来自于党!党的能力的强弱是胜负的关键。国民党是披着苏式政党外衣,内里却是中国传统核心。而共产党才是真正学到了苏式政党的各种精髓~~

  《党员、党权与党争》读后感(三):弱势独裁是个伪命题

  在时局混乱、战火纷飞的时代,弱势独裁所倚重的内部制衡易流变为派系倾轧。组织、动员能力均会受到很大限制。整个独裁局面分崩离析也许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

  欧美式政党与苏俄式政党在理念以及组织模式等诸方面均存在天壤之别,杂交起来,不仅无法取长补短,反而容易相互消解。

  强势才是独裁的好搭档,弱势独裁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党员、党权与党争》读后感(四):换个角度看看

  有新意,不错。但出发点能不能再换换?

  (1)为什么党组织的强弱就能够决定最后的胜败?在其他国家和经济体似乎并不如此,无政党组织也可以。这里的约束条件是什么?

  (2)如果仅从组织的角度来讲,都学习了苏共,为什么苏共这么强大的组织最后失败了?到台湾后国民党的组织加强,为何后来会败给了民进党?约束条件是发生了什么变化?

  (3)为什么衡量一个政党组织强弱的重要依据是社会动员能力?有哪些隐含的条件没有讲?为什么在其他国家和经济体,不将社会动员能力作为衡量政党组织能力的最重要的标杆?

  目前还只是个优秀的个案,但是一般化的程度不够。

  《党员、党权与党争》读后感(五):从党的角度看国民党政权

  以往对国民党政权的研究往往着重与蒋介石以及蒋介石的敌人和附庸。从制度史,尤其是国民党制度史,来研究国民党政权兴亡的著作,王奇生先生的大作可谓翘楚。尤其是其对国民党在27-49年期间“弱势独裁政党”的论断,极有洞见。全书行文流畅,虽然是制度史的题材,读来却绝不晦涩枯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党员、党权与党争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