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阳天(全三册)》是一本由浩然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15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艳阳天(全三册)》精选点评:
●我是真的不想再看这种题材的小说了。。。
●听说革命与爱情不得不放在一起写
●没找到我看的版本,初中老师借的,打土豪分田地,不会让人觉得厌烦
●有周立波和赵树理的影子
●浩然死不悔改,倚老卖老,必将遗臭万年
●老爸看的时候捎带着读了
●8岁时读过的第一本描写中国农村的小说。人物之生动至尽难忘。虽然不合今日潮流,但当年之内在逻辑是成立的。
●写合作社,集体化。三本一千五百页,可算看死我了。《青春之歌》和《创业史》都曾让我动容,但这本《艳阳天》,实在是……太意识形态化了,情节阶级斗争化,语言宣言化,人物极其模板化,正面英雄高大全,有道德缺陷的敌人。写得最好的居然是稍有道德污点的孙桂英。主角萧长春是退伍军人,这点倒是可以一写。
●相比起来,《创业史》都算得上有趣了。
●这部小说可以看做是《创业史》的续篇。蛤蟆滩挪到了东山坞,主人公由梁生宝变成了萧长春;改霞变成了焦淑红;农业合作社终于建成了,但矛盾依然存在。作者浩然以三卷本的《艳阳天》完成了柳青的未尽之笔。浩然也是响应*河蟹*延安文艺工作讲话的作家代表。长期的下乡体验生活使得这部小说同“山药蛋派”其他作品一样,乡土气息浓郁,感情真挚。美中不足的是,也许是少了柳青“三八式”干部的那一份磨砺,又或许是赶上了日益激烈的政治运动,这部小说在立意上未及创业史那般宏大,思想上也未能做到上下一致。或者说,作者只写好了基层农村(下),而上层人物刻画(至少是县一级)却未能充分。这样讲,似乎有苛求之嫌了,因为作家只可能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物。总之,《艳阳天》,作为一部完整的作品,是那个时代文艺创作的佼佼者。
《艳阳天(全三册)》读后感(一):写的太好了
耐心读个几十页,就感受到了小说的乐趣。
不得不说,作者功力深厚,刻画人物传神,除了男一号萧长春有点党性大于人性,村子里其他的人,无论好人坏人都写出了人性的多样性。
尤其是两条路线的斗争写的十分吸引人。
据说这部书被列为中国100强小说,以我看,列50强、20强、10强都得有它。
《艳阳天(全三册)》读后感(二):《艳阳天》:“写得怎样”
昨天刚刚读完《艳阳天》。
作为文革期间所谓“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的那个作家,浩然和他创作的《艳阳天》、《金光大道》是一个难以忽视的存在。
和那个时期的很多作品一样,这部小说也不可避免的涂抹着时代印记和意识形态色彩。这是当时它得到肯定的地方,也成为后来为人诟病的因由。
对于毛《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提出的“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文艺评价标准,今人已或明或暗的评判不少,甚至干脆弃之如敝帚。
但是,具体到我们自己对于有关作品,尤其对于“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的评价,扪心自问,我们是否也自觉或不自觉的采用了或者采用着这样的标准呢?
结合本人的阅读经验,诚如相关论者所言,“如果不计个人恩怨、不带意识形态成见,把它当作文学史上的一部普通作品来读,它(《艳阳天》)的可读性并未随着时间推移而消失。”
书中所展现的乡村生活、俗词俚语,时至今日仍然亲切可感;而不时突起的矛盾冲突,也仍然扣人心弦。
所以,“写什么”、“怎么写”固然是应该注意的,但是,到底“写得怎样”才是对于一部文学作品,我们所应当持有的更重要的标准。
《艳阳天(全三册)》读后感(三):杂感
通过这本书算是对那个时代的农村图景有了比较直观的了解。虽然由于强烈的政治倾向性,内容可能有所夸大,但是本书不失为了解那段历史的一个窗口。我这一代农村人已经难以体验到书中描述的热火朝天的集体劳动场面和明枪暗箭的阶级斗争,所见到的是一个由于人口向城市流动而变得逐渐冷清的村庄。书中大力歌颂的农业合作化,走的是按劳分配的鲜明社会主义路线,主人公不断宣传其优越性,坚信可以永远走下去,大家一起劳动一起奋斗再一起享受胜利的果实。这是多么美好的向往。可是我们知道历史后来是如何发展的,这使得书中有些话语在感染人心同时又让人感慨,感慨我们自己曾经坚信而且现在仍然在坚信的东西已经变了一个样子,原因为何,现在已经记不太清初中的历史知识了。 至于书中的人物,主角萧长春无疑让人敬佩,但是最后对于儿子遇害事件有些“绝情”的处理方式让我有些难以接受。其他人物的塑造多少有些硬化,特别是马老四哑巴这些正面人物,有些行为稍微脱离现实。产生这些感觉可能是时代不同吧。对于孙桂英等中间人物的塑造还是很成功的,他们的转变过程比较细腻。最喜欢的是那些热情的青年,像艳阳一样无所畏惧,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就像这个新生的国家,有着无限的希望。
这本书无疑是鼓舞人心的,无论何时,做硬骨头,胸怀最广大人民群众。
《艳阳天(全三册)》读后感(四):《艳阳天》一路灿烂之因
《艳阳天》一定有它的特质,使它可以同时符合这两个时间段、这两批截然不同的人的要求。这大概可以是个论文的题目,不过我就寥寥记录一些吧。
1:《艳阳天》与文革的共鸣
再重新翻阅洪子诚和陈思和的文学史,他们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阐述。当时看的时候心中没怀着问题,自然就轻轻看过了。
洪子诚认为《艳阳天》是激进派重新挖掘的、在小说领域的样板——更切合激进派所描述的社会结构和文学结构模式:对立的阶级力量的性质更加清晰,“阵线”更加分明,之间的冲突更加尖锐激烈,而且,“阶级斗争”已被组织成笼罩全部社会生活的网。
我感受到的,也大概是这些。《艳阳天》中的对立无处不在:党内的对立,群众之间的对立,连氛围(艳阳与暴雨)都是截然对立的。这种对立是致命的、过分夸张的,是要斗争、用生命去维护的。反面人物在政治属性外,还被赋予了严重的道德缺陷:强奸,暴力,杀人放火,在伦理层面一败涂地,同时激起读者的反感。对马小辫、弯弯绕等人的集体批判,是丝毫不顾及他们的尊严和为人的权利的。萧长春和《红岩》中的江姐、《青春之歌》结尾时的林道静一样,在集体中没有了痛感,儿子小石头之死是为了更烘托他的高尚,阶级斗争胜利之后,小石头的尸体呢?小石头的葬礼呢?浩然没有说,也不值得说了。亲情在斗争中反倒是障碍,与阶级成分不好、思想“落后”的父亲决裂的儿子在小说中也不是孤例。萧长春为了村子的事业光棍多年,和焦淑红最终也没有明确地结合,况且他们的“爱情”哪里是爱情,分明是在革命事业中的志同道合的“同事”。诸多的情感里除了“战友”间为了达成一致的目标的情感,其他大多是不必要的。
此外,《艳阳天》对知识分子颇为警惕和不信任,马立本这个戴着耳机的小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被丑化,那些识字的、会写的、善于思考的人也大部分不走正道,团支书焦淑红中的初中学历已是村子里高的了。
这些,应该算是《艳阳天》与文革的共鸣吧。
2:《艳阳天》何以就成为了“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择日写。
《艳阳天(全三册)》读后感(五):经典的感动与时间无关
平均分太低了拉高一下(虽然根本拉不高
看各位奆奆的评价真是好棒,我这种不才的文盲也默默说几句废话凑个热闹(泥垢了喂 _(:з」∠)_
首先必须说,里面的有的观点在现在看来的确是我所不能理解的
没生在那个时代,对农村的生活一点也不了解
这应该是现在很多人的通病吧
所以即使小萧把农合说的多么好,农合毕竟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
我没有见识和阅历,不知道农合的诞生是不是正确
但是我坚信存在即合理,没有农合的强硬作风,马小辫之流的坏(重音)地主弯弯绕之类的自私(重音)中农,难保不会踹翻这个好不容易才诞生的幼小国家
当然我也相信地主并不都是坏的,一棍子打死什么的请不要这样
当然我也明白人皆有自私之心,但是“见风使舵“并不只是一句空话,这话含有中国特有的智慧结晶,至于弯弯绕没读过书不明白这句话这种解释是不可以的吧wwww
其次,故事简直————太好看了!!
除去个人喜欢共和国童年、喜欢又红又专这种设定也真的————太好看了!!
角色很多,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难言之隐
纯正的主角派:萧长春、韩百仲、焦淑红、焦二菊、马老四、哑巴、
还有那个韩满道的妹子,忘了名字了QAQ、韩小乐、王国忠、大个子武装部长等等等等
纯反面角色:马之悦两口子、马小辫、弯弯绕等等
摇摆不定中间人:韩满道爷俩、焦庆两口子、马连福两口子等等
(话说这里面角色姓氏都好接近记起来好难←不要为自己的蠢找借口
正面角色不用说就是”又红又专“
小萧儿子被马小辫推下山的时候真是一个冲突的制高点,看的欲罢不能,真是恨不得立刻翻到后面去看剧透(当然后面。。。←闭嘴
而小萧顶住了巨大的压力继续工作
这不可思议吗?冷血吗?夸张吗?都是小红在意淫吗?
————当然肯定不是
我相信那时候的人们,他们的无私绝对不是会有这种疑惑的人所能理解的————
”他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让你们吃饱了喝足了,轻松愉快的坐在电脑前骂他们“
反面角色最后很公式化的付出了应有的惩罚
大快人心?别的事情都好说,只是马小辫为小石头必须偿命
中立的角色慢慢都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好,于是变成了正面角色
他们在变的时候,不是一下子就换了个灵魂(又不是柯南!
而是反反复复,前进一步退回半步,瞻前顾后,犹犹豫豫
这样的人很真实不是吗?————”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
这些层出不穷的矛盾,这些翻来覆去的事情,这么真实这么可信
我一直觉得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真情实感
而这本书了里面切实感受到了浩然老师对人物描写真是渗透着自己的感情和爱
尤其是对祖国对党对社会主义的爱————太动人了><
班门弄斧的对其中几个角色说一下个人看法:
1 小萧
男主角,故事自始至终他都没有妹子(喂喂
虽然我已经相信他会和焦淑红结婚但是作者奆奆似乎忘了这条线了(大哭不止←你自重一下
小萧好男人!口才和个人魅力都很有爱!
而且他对上级和长辈都是用”您“这种敬语
即使是面对李乡长那种擅长扯皮的人,也能够强压怒火一切一大局为重————真是太了不起了!
对待同志像春风一样温暖,对待敌人——也是像初春的风一样温暖
小萧的工作首先是劝、再是劝、还是劝、忍无可忍了——”我去请示一下上面“
真是个好人啊(泪目
2 马之悦
这种人很多,现在尤其多,而且现在大家已经见怪不怪了_(:з」∠)_
马先生也不是一个完全的混蛋,单纯是他敢于置之生死于度外的直面鬼子我就觉得非常了不起
后面马先生即使你能看到未来知道小岗村会发生什么
但是眼下的当务之急是稳住这个年轻娇嫩的国家啊!
要是你们再在里面瞎闹腾岂不是太过分了!?
3 李先生
这个人很奇妙,说是反派吧其实好像也不坏
因为他是马先生的基友于是什么都相信马先生的
马”姓萧的是个混蛋“ 李”是嘛?我知道了“
马”我们要XXX大丈夫萌大奶“ 李”哦,我知道了“
马”李乡长我们想XXXX请帮忙“ 李”没问题交给我吧“
要不是这两人都有妹子真是看起来很官配呢= =|||
而且这个人感觉就是一个骨子里不怎么坏、满腹没用的文化的无能之辈嘛
出口闭口都是套话废话,其实去掉敬语谦词什么都没有了_(:з」∠)_
4 那些可爱的姑娘们
哇!这里面的妹子们可真是各个都是巾帼不让须眉(各种意义上
干起工作风风火火,骂起人来各种疯狂
而且她们自然真实散发着难以形容的健康和积极
这种精神我这种极度害羞的人自认为是没有,所以简直太羡慕了QAQ
浅谈一下别的方面:
这里面人似乎除了小萧都对老人完全是平辈的视角啊?!
和老人对骂什么的怎么可以做到?
有的老人你们也是怎么完全为老不尊和年轻人打闹OTL
而且里面对于某些描写真是………………好真实啊呵呵…………心好累不会再爱了
”砸着牙花子“这、这…………这么写出来……………………(喂喂
推测了一下,作者奆奆写此书的时候才30岁!!这么年轻就能写出这么厉害的作品——浩然老师您好棒!!
最后,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看都不看就本能的黑这本书
这书就算是单纯当成文学作品小说来看也完全不枯燥
而且————我一直认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永远是很光荣的事情
”我一生挚爱的,唯有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