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七种武器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1-06 03:43: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七种武器读后感1000字

  《七种武器》是一本由宋争编著作,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页数:1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七种武器》读后感(一):管理之道

  非常有趣的一本管理书籍,我读了3遍,每次都有新的感悟。

  此书自然的传接了金庸武侠小说里各个很有个性的人物,用这些演员的活泼对话和故事情节把作者十载的管理经验和总结展现在读者面前。

  多说无益,不妨一读 :)

  《七种武器》读后感(二):这么棒的书啊

  以前看到类似这种题目,里面的文字无非是打打杀杀,定是让我这个弱女子觉得无聊至极.昨天偶然瞥了一眼,就被吸引住了,无奈看了一点开头就断网了,决心今天好好读读它.里面有丰富的知识与道理,可以令我们学到许多.能写出这样的文字,作家一定极有魅力.

  《七种武器》读后感(三):俺喜欢

  管理的书看的也不少,对那些动则就是理念的东东,还非要拨到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的高度来讲,没有一点实用的价值,对此深感厌恶.

  看了 《七种武器:武侠世界的管理之道》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把武侠世界同现代的一些管理理念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俺喜欢!!!!!!!!!!!!!

  《七种武器》读后感(四):值得一看

  看书名以为是和古龙有什么瓜葛,仔细一看原来是和金庸牵扯不清.金大侠是我的偶像,自然倍感亲切.虽然把人物弄得有些面目全非,但看得出来还不仅仅是盗用了人名,对人物原型还是有一定深度的了解的,因此更增好感.至于管理,本来并非我感兴趣的东西,但由于扯上了熟悉的人物,倒也一路吸引我看了下去,写得也算生动易懂,对我们这样不算内行的人应该是不错的值得一读的管理学教材,至于对内行而言如何,不敢妄言.

  《七种武器》读后感(五):蹊径独辟;趣味盎然;收获颇丰

  所属行业与管理相去甚远,但在管理浪潮涌动大江南北的时候不禁起了好奇之心.充斥眼球的管理书籍倒是不少,教条式的内容以及教科书般的言语却寡淡无味,转而黯然放下.

  有缘看到了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武侠式的封面,充满了神秘却灵光突现,简要却充满内含的书名也成了我读下去的理由.

  当我翻开了第一页,我知道自己放不下了,于是熬夜读完.全书内容并不冗长,仅一百多页的内容充分围绕着作者的观点--企业管理中的七种武器展开.诙谐幽默的语言,充分显示了作者的功底;熟知的金庸人物借壳于现代故事重新上市,看似荒诞却合情合理,轻松之余却阐述了管理学的理论,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智慧.更欣赏的是文中随处可见的小故事,作者信手拈来,看似无意却蕴涵丰富内容,不仅赞叹作者积淀的丰厚.若没有丰富的经验以及充分的思考,又怎能有如此独到的见解?

  对管理,你是外行吗?那么建议你看看这本书,因为它寓理于趣,不知不觉中领你到管理学大门.要么你是内行?那么也建议你看看这本书,因为它风格迥异,见解独到.

  《七种武器》读后感(六):一点感受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是很久以前的一句话。

  但往往,这“治人”,是最难的事情,不小心就变成了“人治”。

  管理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学问,但往往,仅仅作为学问来做,在实践中是必然要碰壁的。

  更往往,做学问的人闭门造车,搞些晦涩难懂的东西来让人一头雾水,以显示自己的高深莫测。

  这样的管理学知识,不是面向大众管理者的,即使买来,也势必要束之高阁,充充门面而已。

  《七种武器--武侠世界的管理之道》为我们开辟了另外一种研究、讨论、学习管理的方式。

  与成君忆先生的《水煮》系列类似的是同样的独辟蹊径风格,以特殊的方式讲管理,不同的是语言的风格和内涵。

  非常认同书中的一句话::“光会看出生什么病的人,还不能叫做医生。医生还应该会开处方。”

  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企业,更需要的是能开处方的医生,本书为帮助企业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探索,所以强烈推荐!!!

  当然,书中较多的对话可能削弱了本书的通俗性和可读性,但相信,只要静下心来,认真研读,还是能够得到许多有益的东西的。

  《七种武器》读后感(七):喜欢这本书,于是力荐。

  喜欢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真的需要吗?

  那就说说偶喜欢的理由好了。

  本人所从事的也是管理工作,平日喜欢武侠,诙谐幽默。

  去年某日,天定的缘分,让偶获得此书。

  一看标题就很喜欢,因为对胃口。

  惟妙惟肖的作者肖像画也让偶直觉这个作者的风格必定幽默风趣。

  果不其然,其不果然,文风是那种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感觉,

  让人联想到杭城颇有名气的冰激凌——上口爱。

  一上口就爱上了,如果不是琐事缠身,必定当晚读完。

  很容易懂,是我更喜欢的理由,能通俗如此地讲述管理之道,

  可见作者对管理之学造诣非浅,同时文采自成一体,文字流畅。

  读来行云流水,七种武器挥舞起来酣畅淋漓,连连直呼:痛快痛快。

  痛快之余,对管理之道,也有了更宽阔的思考和理解,于是欣喜;

  在不断的累积中成长了自己,因为收获,于是分外欣喜。

  于是重又读了一遍,收获更大。

  喜欢需要理由吗?真的需要吗?那以上就是了。

  末了,最后5个字:你也会喜欢!^^

  《七种武器》读后感(八):看看武侠,侃侃管理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我的外甥女和我聊天以后。这个美术专业大二的学生不知天高地厚的和我聊了半个小时的企业管理,而更令人不爽的是,我不得不承认她好多观点十分正确。我很好奇,于是她告诉我,是从这本《七种武器——武侠世界的管理之道》里看来的。

  看着封面,我有点了解了她会拿起管理书看的原因。这个封面设计得不错,浓重的黑色背景里,红色的“七种武器”跃然纸面,一把古朴的宝剑在黑色的背景下欲隐欲现,整个设计十分大气。

  我欣然的翻开书,第一句话是:“我这个人十分贪吃。”看来又是一本“水煮”类的管理书。无非是用武侠故事来说说管理的道理。

  四个小时以后,我才发觉我是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我的感觉很怪。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啊?用武侠故事来讲管理本身已经是很怪异的事了,而作者更加把金庸的武侠故事解构得一塌糊涂。独孤求败变成了个娘娘腔的唠叨的秃顶老头;萧峰千里追杀洪七公和黄蓉;丐帮的名字现在叫“中国救世军”?这是怎么样一个混乱的故事啊!

  但是,就象作者在序里说的,故事只是为了增加趣味性,故事的时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说明的管理道理。不得不承认,故事满好玩的,而里面的管理道理的确让人深思。

  为什么西方有这么多的管理思想,我们到处去学习,有什么好的,我们学什么,但是,真正学了以后产生效果的企业没有几家呢?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该如何考虑自身的发展呢?什么才是企业文化?为什么大部分的企业主都象个消防队员呢?该如何改变这些现状呢?原来我们的企业管理制度有那么多的漏洞和问题?员工的培训原来不是最关键的,员工的培育是可以通过工作本身来实行的。在我们看来很神圣的企业创新,居然是这么简单的一回事!当一个个我疑惑好久的问题找到答案的时候,我怎么舍得放下这本书呢?

  这本书号称是“七种武器”,但是,据我看,真正的“武器”只有5种,分别是企业文化、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人员培养和企业创新,作者的一前一后的两种武器,一个是“教导”我们,企业在学习其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的时候,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到什么好的就拿来用,这样的结果不但对企业没有作用,反而劳民伤财;另一个则是告戒我们,所谓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并非某项单一的能力,而是企业的综合能力。

  作者在书里说的东西,没有什么是企业可以直接拿来用的。但是,用作者的话说,这是一种内部战略,是一种企业规划,只有把这些东西做好了,企业其他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看看我们逐步成长为中国主要商界力量的浙商现在走的路,不是和作者的思想不谋而合吗?看来作者作为一个浙江本土的人,吸收不少浙商的经验。

  中国企业发展至今,尽管表面上欣欣向荣,一派歌舞升平的美好景象,但究其实质,这些企业当中的大多数都未曾真正解决自己安身立命的问题关键。“狼来了”,这是我们已经耳熟能详的口号和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危机意识,但狼毕竟还没真的到来,或者说,来的狼还不够级别。当狼真的来了,来的而且还是极其厉害的大灰狼的时候,中国的企业是“与狼共舞”还是“退回羊圈”,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去关注、要去思考的主题。

  作者所考察的问题建立在对战略大局的把握上,而这个战略相对于企业的发展方向,市场的开拓方向等外部战略,作者更多关注的只是企业内部战略问题,即如何长期有效地建构企业的内部机制,从而为打造出基业长青的产业航母打下坚实基础。

  用作者的话说:“这七个问题能够解决好,其他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而企业里所有产生的问题,必然都可以归纳到这七个问题上来。这七个问题就是企业内部战略的关键。”当年,古龙写出“七种武器”系列小说其实质是隐喻人性种种,而今天的《七种武器》揭示的则是真实的管理之道。

  《七种武器》读后感(九):司马笔谈-[读书笔记]独孤求败的管理哲学(后记)

  2018年12月11日

  “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出自《鬼谷子》,被美国的柯维在他写的《原则管理学》在第一章中引用。柯维著有另外一本更为出名的书,叫《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1966年的《财富》杂志有这样一段话:“工业化是属于19世纪的,而管理属于20世纪。在1900年,管理尚未为人所识;现在,它已然成为人类文明的中心活动。

  那时,有一个叫做泰罗的工程师拿着秒表在企业里到处跑来跑去,计算每道工序的时间。就是这个人,他创造了第一个真正的企业管理实践。

  随后的十年,亨利.福特的流水线作业把我们带到了大工业的摩登时代。

  之后的十年,斯隆发现了组织的重要性。

  接着福列特提出了人性化管理的理论,马斯洛进一步分析了人的五个需求层次,并把这种层次观点放到企业里;

  随后,戴明创造了质量管理的方法,并在日本获得了非常卓绝的成功。

  在过去的100年里,几乎每个十年都有新的管理理论、管理思想涌现,人类的管理学进入了高度发展的阶段。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管理学理论和思想会按照这样的一个过程来发展呢?为什么企业管理的思想会从泰罗的效率管理,到福特的规模管理,到斯隆的组织管理,到福列特的人性化管理这样一个顺序发展呢?

  摩登时代

  19世纪末,西方的工业科技迅速发展,新的产品层出不穷,市场的终端用户目不暇给,凭借着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大部分企业面临着供不应求的状态。一些优秀企业开始考虑,如何才能赚得更多一点呢?提高价格是不可能了,虽然产品供不应求,但是还有别的企业也在供应同样产品,竞争还是存在的。这个时候,谁先开始降低成本,谁就有优势。泰罗的效率管理,就是通过提高工作效率来达到降低人工成本的作用;福特的规模生产,通过分解工艺流程,加快生产速度来达到成本管理的目的。这些管理模式到现在还有很多企业在学习和模仿。

  50年代的美国,流行的管理理论的核心,是“营销”的概念。营销带来了新的美国梦(听着很耳熟是不是?),通过适当的营销方法,你可以从一个穷小子,变成百万富翁,房子、车子、票子等等都在那里等着你——想想《华尔街之狼》。美国人相信,低成本加上好的营销方法就是代表着成功。他们完全忘记了产品是给谁用的,使用者需要的是什么。一直到日本企业在美国的迅速发展,美国人才恍然大悟。

  华尔街之浪

  日本也曾经经历过大量伪劣产品的时代。一个偶然的机会,日本的企业请来了美国人戴明,听了戴明的课以后,才开始抓起了质量管理。直到美国的汽车工业被日本占去了大半江山,美国人才开始找原因,一直到1979年,美国人才发现戴明这个人,才发现是他造就了今天的日本经济。于是西方企业管理者找到了自己福音书,他们开始了狂热的追求质量的进步。

  正确的思想在本质上总是一致的。任何事物都是要经过一定阶段的发展才能到达成熟,任何阶段都有不同的作用,都是无法省略的。省略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能到达下一个环节。企业的基本能力的发展也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从成本管理,到质量控制,再到营销策略,一直到顾客满意度,一步一步的发展。如果贸然地跨过某一个阶段,直接到达后一个阶段,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觉得文章写得还凑合的话,敬请扫码关注公众号【司马笔谈】;觉得好的话,敬请转发。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七种武器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