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1-06 03:06: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感1000字

  《中国美学史大纲》是一本由叶朗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30.0,页数:6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美学史大纲》精选点评:

  ●收获很大

  ●很好讀

  ●整个一部被“审美意象”绑架的中国美学史。看得真特么难过……好吧就是觉得没逻辑。告诉我,我不是一个人

  ●优点是脉络清晰一以贯之所以缺点就是都套一个模子(很多点都牵强得很),完全是黑格尔美学的注释了。然后叶朗逻辑不大好,语言也糟(比如通篇“王夫之指出”、“脂砚斋强调”之类的官样文章用语,尤其在穿插着的古人引文下衬得更差了),读得难受死了。

  ●哎,好不容易看了个六分之五,剩下的看不下去了,中有不少的思想亮点,但太枯燥了。北大一派的,如胡经之、王岳川、董学文之流,都没什么太大的见地,实在没什么可看。

  ●读了一个月。。。看了就遗忘。。。

  ●系统工程 资料汇编

  ●框架有了,也总结出了各家的概念,但对概念自身解释不清,范畴不明,大纲而已

  ●不可磨灭的意识形态烙印,第二遍总算看下来了。从老师的传承与视野来看,周宪可以做到今天真是分外难得。

  ●为什么作者老是用opinion去claim...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感(一):主观色彩极浓郁的枯燥理论家

  用了两个礼拜,终于将这本书啃完了。

  跳过了许多章节,因为实在读不进去。

  想说一下几点:

  作者的观点有时太过个人化,文笔枯燥无味,令人实感困倦。同宗白华、李泽厚等相比,实在是令人失望,一部美学史,文字实无美感可言。

  毕竟是大纲,因此许多也是粗谈浅谈,若想真正了解那个朝代或者哪位大师的思想,还请研究其他著作。

  个人觉得此书前半部分(古典美学的发端)写的还是可以的,就入门级教程还是不错的。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感(二):胡说的

  为了读懂这本书,我特意看了叶朗先生讲美学原理的讲座视频。但毕竟是人生初次有意识的接触美学理论,因此只看了自己喜欢的部分。摘抄一句,以备不时之需:所谓美,就是人们在一个具体事物中看到了人类改造世界的智慧和力量,看到了人的劳动与创造的本质,看到了人在社会实践中所达到的自由,从而获得一种精神的愉悦,精神的享受。 下面谈一下感受:1.人对所有事物审美价值的判断依据都来自于对人的美的认识。2.对美的认识,会影响到一个人和他的生活的方方面面。3.文艺创作要情景交融,诗不是史,画不是照片。要有真情实感,更要有好的情感载体,不然不足以谓之美也。4.文艺创作中,情感是基础,审美对象是催化剂。只有审美对象,没有情感,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只有情感,没有审美对象作为载体,只是发牢骚。5.美是纯精神的,只是享受,而美学是为了提高人生境界。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感(三):清晰带来的光明

  有幸见过叶朗先生,俊逸的高个子南方男人,即使他生活在北方。

  这本美学史大纲:

  1.思路清晰。

  他没有面面俱到,脉络极为清楚,结构分篇、章、节很严谨。

  2.用思想家来串联发展史。

  他按照中国思想发展史各位璀璨巨星的先后出现顺序梳理论点。

  3.优秀的导读导学作用。

  每章正式开始前都会有楷体总论统摄全章,明确指出这一历史时期出现的大家、产生的新范畴、新原理、新著作。

  4.倡导严谨的学术习惯。

  强调理论来源的真实性,多引用原著论点。叶先生每则会加以解读,以缓解文言文阅读的困惑。 并且在分析过程中纠正了其他学者的误读。章节设置极为适合阅读,不会导致困倦艰涩学无所成。

  5.不可忽视的知识架构。

  规整出一条色彩绚丽的中国美学发展链带。对日后在此基础上架构知识充实学问极为有益。

  本书将中国美学分为四个阶段:

  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

  中国古典美学的开展

  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

  中国近代美学

  最为重要的是先秦部分、魏晋南北朝部分、清前期部分(王夫之、叶燮)。

  本书明确指出由形象系列构成的艺术史和由范畴系列构成的美学史合而构成的艺术批评史的学科概念。

  从老子到李大钊先生。

  从《道》到《新青年》

  从“道”“气”“象”一直到中国近代的美育教育。

  《中国美学史大纲》顺利的带领学习者从历史文明的源头游历至新中国前我们被重新认知的文化。

  让我们不至再在浩繁的文卷资料里寻不到方向,看不清各大重要美学理念的前后继承关系。

  对影响中国美学的重要概念“意境说”其源头发展也做了很有意义的新的梳理。

  拯救我于混沌的概念。学到方法学到知识。

  作为大学中文系学生,一定要花些时间读这样的一本书。

  ara 荣 于 细雨瓜州

  2007-05-24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感(四):范畴小疏

  开卷先为“中国美学”确定范畴和对象以区别于“西方美学”。这就像余虹写《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时以“与”分割明确范畴之差异。辨析了流行观点之讹误,明了了中西美学的同和异。如: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妙的范畴要高于美的范畴;中国的理论形态与西方不同;中国不光重表现(意境理论),也有模仿和再现理论(追求客观的道、气、妙;入情物理)。 按照范畴梳理,基本上是儒道二家,又互相影响,并吸收佛教思想。从老子涤除玄鉴到致虚极,守静笃,《管子》虚一而静发展了道和气的范畴,直到汉代表现为元气自然论。老子的道表现为美学中对虚实一统的追求,庄子的象罔,荆浩的“景”正是发展了古典美学的意象论,谢赫取之象外(得意而忘象,最终通往宇宙和生命的终极关怀)。司空图景外之景,得意忘象在文心中表现为“隐秀”,之后梅尧臣哪里是情(意)景统一。象外之象,即象外之境,发展到宗炳是“澄怀观道”,张彦远是“物我两忘,离型去智”。一系列落实在绘画书法和建筑上的虚实统一和对最高的意境之关照(“技到道到气”,审丑成为可能而历来讲对气的表现正是元气自然本体论发展而来)。文心第一篇《原道》也是先建立道的本体论美学范畴。需要注意的是,近代王国维的“意境(境界)说”,关照的实际是古典美学范畴的意象而非意境。

  而儒家从孔子讲礼和乐开始就把道德和教化看做美的价值组成部分。历来对泥古的批评也有由此开端。专论美学范畴看,似乎道家特别是魏晋南北朝以来对美学理论贡献更多。儒家美学理论更像是作为对象来刺激发展的因素。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感(五):四、《中国美学史大纲》

  两周时间基本没有看书,本以为没课可以清静,却连读书的时间都无法自由获得,种种事情发生并延宕,种种处境令人心惊心凉,令人无比丧气。古典文献啃了一半被迫放下,决定和其他的书一起看,细细记忆。这周看的是叶朗先生的《中国美学史大纲》。

  本书全书分为四篇,按照中国美学史的发端、展开、总结和近代美学的时间顺序展开,较侧重于先秦美学发端、魏晋南北朝、明代和清王夫之、叶燮的美学体系。一本书浓缩中国美学史,大纲很多地方都很简略,无法一一罗列,需要其他知识填补。郁闷在水平有限,无法准确感觉出这书内容有多深,读来觉得虽不难理解,但也难有自己的体悟。暂时先梳理脉络,总结概况,作为基础知识的掌握。

  一、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先秦、两汉)

  先秦是中国古典文学、哲学的发端时期,同样,中国美学的一系列重要概念和范畴也都萌芽于此时,这时提出的许多概念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独特体系的形成更是产生了巨大影响。

  先秦时的美学观念还没有成形,多寓于诸子的哲学观、伦理观、社会观当中,诸子的美学也是他们哲学思想的组成部分。叶朗先生认为,中国哲学史从孔子开始,而美学史则从老子开始,这一看法既基于时间先后,又基于影响大小,较为中肯。先秦诸子中老子提出了许多被不断研究和讨论的命题如“道”“气”“自然”“味”“妙”等概念,是当之无愧的发端和经典。孔子的美论基于社会伦理,审美标准是“美”与 “善”的统一,是”和”,是有节。孟子提出四端,发展人格美的学说,在孔子的“美”“善”“大”之论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解,庄子追寻“自由”与美的关系,也通过对外貌奇丑者的描绘体现人精神的崇高力量,庄子的性格也最富有美学意味。同时《易传》《乐记》等与诸子学说一道,共同构成了先秦时期的美学体系,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

  汉代美学是从先秦向魏晋南北朝美学过渡的一个时期。《论衡》和《淮南子》两部著作与《淮南子》中对美和美感的论述、王充论真善美的统一和文化发展观,构成了这一时代美学的主要内容。同样的,这些学说的形成也与汉代哲学中的元气自然论和形神论密不可分。

  二、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

  魏晋南北朝是艺术、文学、文论自觉的年代,同时也是美学自觉的年代。在玄学的影响和启示下,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很多饱含美学价值的文论和艺术论专篇专著如曹丕《典论·论文》、嵇康《声无哀乐论》、刘勰《文心雕龙》、宗炳《画山水序》等等,也提出了许多美学范畴,如“风骨”“神思”“澄怀味象”“声无哀乐”“传神写照”“气韵生动”等。魏晋南北朝被宗白华先生描述为“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彩色的一个时代”,也被叶朗先生说成是“中国美学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这一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复兴了老庄的美学,也为中国古典美学史留下了自由、洒脱、浓墨重彩的一笔。

  唐五代书画繁荣,许多著名书画专著如张过庭的《书谱》、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等都包含着宝贵的美学思想,这一时期的书画美学中产生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以及"同自然之妙有”、“废物象而取其真”等一系列命题,对审美意象、审美创造、审美欣赏等美学多个层次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代诗歌美学同样也推动了美学理论的发展。孔颖达重新解释“诗言志”,白居易复兴发展儒家美学,在“新乐府运动”中提出一系列诗歌命题,殷璠首次使用“兴象”概念,使之成为唐五代诗歌美学当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以老庄美学为基础的意境说正式诞生,形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宋元书画延续唐书画美学,产生了郭熙《林泉高致》、苏轼的关于书画的题跋、绪论等书画美学作品,“身即山川而取之”、“成竹在胸”、“逸品”等美学命题也在其中提出并不断完善。宋元诗歌美学主要寓于诗话、词话之中,着重探求“情”与“景”的关系和“诗”与“画”的关系,有“情在景中,景在情中”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论。宋代美学中,“韵”成为重要的审美标准,深受黄庭坚、梅尧臣、苏轼、欧阳修等人的推崇。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元诗话中影响最大的,严羽在其中提出兴趣说和妙悟说,贡献极大。

  明代美学分析审美意象的特点,探讨审美意象产生的条件和基础是艺术家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如王履“吴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祝允明的“身与事接而境升,境与身接而情生”等命题。同时,明小说、园林、戏剧美学极大发展,共同兴盛,构成了明代“中国古典美学总结时期的准备期”的美学发展特点。

  三、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明末清初)

  王夫之的美学体系和叶燮的美学体系,是中国美学在明末清初进入总结时期的标志。王夫之区分“诗”、“志”、“意”,又明确区分“诗”和“史”,提出诗的本体是意象的“情景说”,认为诗的意象是“情与景的内在统一”。另外,王夫之的“现量说”以及对诗的意象、诗的意境的论述,共同构成了王夫之的美学体系。叶燮的《原诗》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叶燮在《原诗》中建立了一个以“理”“事”“情”——“才”“胆”“力”“识”为中心的美学体系,主张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反对教条和一成不变的标准,其“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的主张核心和“胸襟”“面目”之论等充分体现出叶燮美学的独立批判精神。王夫之和叶燮二人各自的美学体系被叶朗先生称为“两颗巨大的恒星构成了光辉灿烂的双子星座”,为其美学领域的成就为后人所敬仰。

  清代石涛的《画语录》在绘画美学著作当中成就最为突出,其中心观点是一画论,强调绘画形象最基本的因素和法则是“一画”,一定程度上受到老子哲学中“道”的启发。石涛还论及绘画的法则与自由,继承和创新,注重绘画当中形象的多样与统一性。除石涛外,笪重光的“空景”与“神境”论,郑板桥的竹论等关于绘画意境的理论也有重要地位。刘熙载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但其美学思想却仍是中国古典美学。刘熙载主要著《艺概》,涉及诗歌、书画、曲艺等广泛领域,理论性和系统性较强,但缺乏理论创新和创造,仍是古典美学的思想模式。

  四、中国近代美学

  中国近代美学史上最重要的两个人是梁启超和王国维,他们是西学东渐的受益者,也是西方文化向中国的积极传播者。梁启超突出“美”在生活中的地位,论及“美”“趣味”“真和美的统一”等,开拓了近代人民美的视野,提高了其审美水平,但并未真正形成自己的现代美学体系。王国维深受康德、叔本华的影响,将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的“意境说”化为“境界说”,也提出了著名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别,其中多见中西美学体系混搭穿插,引起长期广泛议论,也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美学体系建立的困难程度和必要性(如绪论所说)。此外,近代鲁迅对文学艺术社会效用的反思,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李大钊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美学思想,都对现代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李大钊的美学篇章,是“中国近代美学的真正开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