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一本由胡适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305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201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以上胡适说中国哲学完了。
●梁任公的推荐,我才读,读后大为赞叹胡适治学水准!,梁任公的《墨子学案》部分就采用了胡适的学术成就
●这居然仅是一篇论文……每个哲学家的思想都有时代局限性,包括胡适自己。 但这依然是对我有着绝大意义的哲学启蒙书。
●有些看不懂啊。。。
●喜欢 势 这个概念 从《诗》中考据当时天下所遇到的问题 势和思想相互激荡影响 哲学家的思想产生 政治取向 行为论著 变得顺理成章合乎逻辑
●孔子之后,孔门就再没有哲学了。墨学消亡之后,古代哲思也跟着消亡了。对于古代哲学消亡的原因,书中所列是固有的影响因素,只有狭义的功用主义接近直接原因,直接原因是分析对象的自身目的和依托的需要决定的,而这里大概是政治需要。中国和希腊哲学都在中古停滞肯定揭示了更普遍的原因
●读过 老子,孔子部分
●硬是翻阅了下去,但是无法评价。不适合我。至少现在的我。评价留到以后耐心读懂的一天吧。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一):大家之作
#2014-03-02# 大家之作!胡适的“哲学史”言简意赅,有史考更有见地,和古希腊横向对照,纵比老庄、孔、孟顺序排开,不排斥对墨家的喜爱,也直言庄子将被时代抛弃,这在当年很有见地;非学贯中西之大学问是不能用哲学大纲这个题目;推荐在海边,抽着雪茄喝着啤酒,品味文字中的嬉笑怒骂。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二):好而无用
本书好则好也,文笔妙则妙也,考证全则全也,方法新则新也,看起来很有意思,但是无大用,一味的回味过去有什么用呢?对未来没有丝毫帮助。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三):伪,人为
1、大概老子假的最少,孟子或是真的,或是全假。依我看来,大约是真的。墨子荀子两部书里,很多后人杂凑伪造的文字。庄子一书,大概十之八九假造的。韩非子也只有十分之一二可靠。管子列子晏子春秋是后人杂凑成的。
2、欧洲十八世纪的经济政治学者,多主张放任主义,正为当时的政府是在太腐败无能,不配干涉人民的活动。
3、孔子说 政者,正也。
4、《说文》实,富也。杨朱:伪,人为。
由己推人,衣食住行为基,推导至家族,地域,民族,国家,人类,层层外推, 圈中争恶,圈外为善。
儒家墨家的等级差别秩序为准为基,层与层之间,庄子善,荀子恶,层层垒砖,中国金字塔成。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四):从导言看大师治学
这本书书名宏大,但作为课堂讲义大纲,仅仅讲述中国哲学上古发端到秦之前的各家学说。再后如有兴趣就要看《胡适的北大哲学课》系列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倒是作者的“导言”部分,简要讲述了作者对这门学科治学的方法:从收集选择史料,到通过综合比对史事、文字、文体、思想及旁证来审定史料真假,去除不可信部分,通过校勘训诂贯通将史料整理通顺还原原意,然后再求“明变”“求因”“评判”。在后面书中作者也是如此一步步展开,作为讲课大纲,在介绍各家学说的同时,很好地给学生就如何来做这一门学问上了一堂课。
限于学识,一知半解,更不敢点评。再说哲学这事,各有各说,特别在评价上绝难统一。名实之辩、天人之争,看看还是很有意思的。把历史人物放回历史中考量,在怎么样的历史环境下,使得他们的思想对于当时的情况产生了总结、升华或是反动,有着怎么样的积极意义,又有着怎么样的局限性。
同时也感叹,大师治学,那真是需要博闻强记,天资聪颖。无论是审定史料还是解读原意,要在纷繁的资料中找出符合历史事件和当时思想,符合作者文体和思想的材料,分辨前人解读中的错误,若没有一个“最强大脑”,不要说贯通,连校勘训诂甚至选择可用的材料都十分堪忧,只能人云亦云。
唯一的缺点是,也许针对的本就是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作者花了很大篇幅引用古书原文,并附注各种考证,但是对许多读者来说,把本就言简意赅的哲学思想用先秦之前的古文来读,那想要把握精要所在实在困难(相对而言,后面几册就好读一些,毕竟文言文也是发展变化的)。出版商一版一版的出,就是不见对古文部分做对照翻译,实在令人遗憾。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五):胡适味道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我很喜欢胡适这部《中国哲学史大纲》,这本书也是他的成名作,可谓一鸣惊人。阅读完这本书之后第一个感触就是,这才是真正的大家,讲义写得这么好,不像现在的大学老师都是三流教学,上课都不曾专心备课;第二是胡适真的很有才,而且非常博学,有自己的见解,他这本中国哲学史算是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靠的不是运气写成的,而是功夫了得。
蔡元培在序言里面也表示了胡适这本书的几处特长:第一是证明的方法,即证明真伪;第二是扼要的手段,敢于把中国哲学史从老子、孔子讲起;第三是平等的眼光,平等对待诸子百家;第四是系统的研究,有递次演进的脉络。我本人也很赞同这四个长处,胡适对哲学的定义是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就是哲学。然后在第一篇导言里面,我就学习到了很多,胡适首先告诉我们怎样研究学术,第一个是对史料进行勘正,怎样明变、求因和评判,这是研究哲学的三个目的,客观的评判是最终的目的。对于胡适的史料的审定,真的受益匪浅,他分了原料和副料,教我们从史事、文字、文体、思想、时间、人物以及思想的发展历程等来评判书中的学说那些是伪造的,那些是真实的。
第二篇开始讲中国哲学史,这一章是比较概括地叙述中国哲学史的源泉,从时代环境等入手,谈论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第二节对《诗经》等的时代思想进行分派,分为忧时派、厌世派、乐天安命派、纵欲自恣派和愤世派等五个派别,其实这五种性格类型到现在对我们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革命的种子在那个时候已经种下,后来便成了老子、孔子的时代。第三篇和第四篇便分别讲到了老子和孔子,老子的道法自然,那个时代的人民过得比较艰辛,对着混乱的秩序,老子提出无为而治,不争;而孔子的时代,他则提倡社会要有严格的等级差别,然后提倡任和宽恕等思想,胡适还在这篇里面讲到了易经,第五篇继续讲到了孔门弟子,可见孔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后面的几篇分别讲到了墨子、杨朱、别墨、庄子、荀子等,墨子的组织是严格的,一方面是兼爱非攻,另一方面是崇尚天的法度,节约兼用;杨朱的思想是比较自我的,被视为极端的无政府主义,其实也是社会时代的产物;庄子的思想比较超脱,也是我最为喜爱的,相忘于江湖,乐享天道自然;荀子的恶到至今还是很多人在争论,不过他的互助互协是不错的,以礼相待等等;韩非的思想体现在对法律的重视,懂得权术和用人之术。其实对诸子百家的阅读,可以促进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深刻,毕竟这些都是我们的思想源泉。
个人觉得这本书是中国古代哲学史大纲,毕竟对后来中国的哲学史都没有涉及,真的是很意犹未尽的感觉。
y当当特约评论员 江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