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童年之死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1-06 01:57: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童年之死读后感100字

  《童年之死》是一本由大卫・帕金翰 / 张建中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童年之死》精选点评:

  ●为写论文快速浏览……作者归纳了两类对儿童与媒介关系的典型观点,企图提出更具社会性的解释,更加中立的观点。虽然最终没有提及实质性建议,以及每提出一个观点,都要加上一堆限定条件或转折,姑且认为是学术的严谨,反思态度值得肯定。

  ●看过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后 觉得后人都无法再超越 帕金翰居然在此嚣张的指手划脚!

  ●对于“成人化的童年”与“童年化的成人”有一定的分析。一般。这本中译本只能用“烂”字来形容。建议看英文版。

  ●由印刷时代创造的“童年”因为电子时代的到来死了,但“童年”将永远存在。乐观的话,这叫做应变;悲观的话,这叫做异化。

  ●真正消逝的童话

  ●翻译的太烂了 虽然书本身不错 好有思想。了我看的很痛苦 因为这是作业!

  ●略过,作为综述还是不错的

  ●可读性比之波兹曼要差不少,但观点总结还算到位

  ●主要表达了目前成人对童年的两种态度,一种认为童年应该单纯无邪,成年之前不要接触那些会“污染”思想的事物如性、金钱等;一种认为童年与成人世界是过渡而非隔绝,儿童应该早些开始接触“成人”事物;从几个方面都表达了儿童的能力被成人所低估,而媒体危害则被高估;呼吁保障和实现儿童的媒体权利

  ●翻译太烂。

  《童年之死》读后感(一):不像想象的那么糟

  在国图借到过这本 After the Death of Childhood

  对照着译本读了一遍,给人感觉译的还行,并不像说的那么糟。个别段落翻译腔、欧化句式是比较多,但翻译的还是比较准确的。在这个网络年代,在我们还没长大的时候,童年早已随风而逝。其实我们要问的一个问题是现在的孩子还有童年吗?

  《童年之死》读后感(二):两星的评价送给中译本

  我是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阅读此书的。儿童发展和电视、电脑、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都是我感兴趣的内容,二者结合在一起,给人不少启发。书本身值得一读,打分的话可以给4星。这里2星的评价是送给中译本的。

  一方面,译者缺少相关专业素养,对很多专有名词翻译不到位,另一方面,在后面几章中,明显能感觉到译者的不用心或者“翻译倦怠”,大段大段英式中文没有任何润色直接搬上纸面,简直令人难以阅读。此外,编辑也不够仔细,找到好几处错别字。

  不管怎么说,还是硬着头皮看完了……

  《童年之死》读后感(三):还不如叫童年变异呢

  动不动就死啊活啊,其实有点标题党

  很学术的一本书,有些地方比较生动,有些地方比较无趣

  前一部分主要把关于“童年”问题和电子媒体时代对童年影响方方面面的看法做了总结;

  后一部分更偏向社学会学吧,其实我倒是觉得最后一部分最有价值,就是儿童面对新媒体自身权力的问题。

  因为说什么“童年之死”或者极力推崇新媒体,在我感觉上(非学术)过于想当然。

  适者生存

  总会有一个系统、方法让儿童学会跟新电子媒体交往,同时有效成长。

  怎么有效呢?就是跟社会发生积极的互动关系吧。

  这事我解决不了,但这个问题还是值得好奇一下的。

  《童年之死》读后感(四):无题

  围绕着新媒体时代,对童年概念的悲观与乐观的对立讨论从来就没停止过,作者企图以客观公正的观点看待童年的发展,但通过本书,似乎看不到多少实质性的建议或意见。

  与之相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显得更加观点鲜明一点,虽然看上去有那么一些“悲观消极”和“保守主义”。

  另外,这本《童年之死》翻译水平实在不敢恭维,真是一个“烂”字了得,很多直译,中文选词不恰当,真怀疑是不是通过金山快译之类的翻译后稍作修改的?读这样一堆文字,简直是精神上的高度自虐,真是惊叹自己的功力之深,居然能忍受如此之痛苦拜读这样的力作。

  这样的“翻译成果”,直接造成了读者对原作者真实本意的理解障碍。所以关于较差的评价,并不是针对原著,而是指这本中译本而言......对于英文阅读能力还行的,倒是建议找本原版的看看。

  《童年之死》读后感(五):童年之死:媒体和成人的自扰

  (选自本人博客“我的阅读我做主”: http://blog.sina.com.cn/bookscent )2008.9.29

  儿子在小学一年级顺利度过了第一个月。

  9月1日上学那天,出发前的心情就像面对一个仪式。如果不是恰逢周一早上有例会,我愿和妻子一同看着儿子走进教室。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这一天。在饱受正统教育的人的心里,这个平平常常的日子成为一生中无法解开的结。

  我隐约记得自己刚上小学时的情景。那还是70年代,教室很简陋,课桌是像门板一样的东西,每个孩子都要自己带着板凳。我们是走着上下学。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本田字格是姐姐跑去给我买的。开始几天我很不乐意去,但很快情况就有了巨变,我成了人人夸奖的好学生。那时只有语文和算术两门课,我几乎不太费力就能考“双百分”,我觉得上学很自然、很简单。……那一段有着我此生中不会再有的简单和欢乐。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一年级的装备及书包的重量都在跟着GDP一同增长。

  余光中在《日不落家》中写道:“人的一生有一个半童年。一个童年在自己小时候,而半个童年在自己孩子的小时候。童年,是人生的神话时代,将信将疑,一半靠父母的零星口述,很难考古。”

  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我觉得我的这“半个童年”虽然不再如30年前那般“简朴”,但同样充满欢乐。我相信儿子的欢乐远不会少于我。

  许多家长在感概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大、社会干扰多、游戏和交往匮乏,等等,似乎只有自己所经历的那种童年才是幸福的。这完全是成人掺杂着怀旧的一种偏见。

  我曾经拜读过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教授大卫•帕金翰(David Buckingham)的那本《童年之死:在电子媒体时代成长的儿童》(After the Death of Childhood: Growing Up in the Age of Electronic Media)(张建中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书的中文题目也许正迎合了上述想法,但其实它并不是这本书的结论。我觉得这本书之所以吸引我,是它的精辟并保持了中立与严谨的态度,它更像一本严肃的专著,而非不负责任的煽情。就如一场辩论会,书中给出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研究论据。

  关于电子媒体时代对儿童的影响,书中引述了艾尔凯德的一个观点,这也成为全书的一大亮点:书报这些旧媒体需要识字才能阅读,这是一种天然的“知识障碍”(intellectual barrier),而电视的普及消解了这一障碍,让儿童早早地接近了原本属于成人的世界,这对儿童的成长是“催赶式”的。或者说,当初印刷品将儿童和成人分开,如今重新整合到了一起。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童年的“体制化”(institutionalization of childhood)问题也出现了,儿童的教育成了固化的机构按照固化的程序所进行的一种职业化的行为。还有,儿童作为一个新的市场目标,也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商业化的围追堵截。等等。这些认识是深刻的,但只代表了一个方面。

  书中同样也展示了另一方面,认为电子媒体的出现对儿童是一种解放。我更相信这一点。这不仅是面对现实的积极选择,也是事实。

  有MP3播放装置,即便我们再忙,也可以保住儿子听故事的乐趣;当儿子痴迷于电视《哆啦A梦》的想像力时,我们会引导他读书,告诉他更多有趣的故事是在文字里;在电脑上玩了游戏之后,儿子发现去室外和伙伴们嬉戏更有魅力,从此对室外活动更加迫切也更加珍惜,每天都想着出去。玩是人的天性,儿童对快乐的单纯诉求得到了更丰满的满足,这有什么不好吗?每天下班回到小区,看着一群满嘴新词儿的孩子满头大汗沉浸在玩沙包的传统游戏中,我绝不会相信这一代孩子会有什么“变异”。

  如果我们成人能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突破传统的价值理念,就会发现,电视电脑电玩的普及只是有限地改变了游戏的形式,“知识障碍”的消除莫不是让儿童在更公平的平台上成长。我相信,如果我们真能透彻把握这个娱乐时代的特点,就总会有办法利用电子媒体所提供的可能性,引导孩子全面发展。

  媒体对“童年之死”话题乐此不疲的夸大,利用话语权咬住所谓典型案例死死不放,不过是为了吸引眼球。这是成年人的自扰,与儿童无关。

  《联合国儿童权利保护公约》第13条规定儿童有自由表达的权利,第17条规定儿童有接近各种媒体的权利,第31条中确定儿童有休闲以及参与文化生活的广泛权利。让我们一起回味《童年之死》一书的最后一句话:“我们必须有勇气准备让他们来对付这个世界,来理解这个世界,并且按照自身的特点积极地参与这个世界。”

  电子媒体时代,童年正得到解放。我们不如将担心搁置一旁,以饱满的好奇心看着孩子如何青出于蓝。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童年之死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