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面对面的杀戮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1-05 03:57: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面对面的杀戮读后感锦集

  《面对面的杀戮》是一本由(英)乔安娜・伯克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1.00,页数:4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面对面的杀戮》精选点评:

  ●重新认识英雄主义和战争

  ●解读战争,在更高的层面

  ●关于战争的史料分析。分类很细引用史料也很多,总体来说蛮好看的,但每章一到结论都让我有种话没说完就戛然而止的感觉。而且翻完全书得到一个结论就是大部分人民对战争这事儿还是很high的,而且大家一直在努力做的只是把自己的杀戮合法化以求内心满足而已,这点好像很让人绝望。

  ●这种研究角度想批它则大有可批,可是同行们也要吃饭不是吗。

  ●那么古色古风的翻译放这雷是雷了点,书还是很不错的

  ●人是不是本性中就有嗜杀的基因。

  ●日军美军,国民军,解放军只要是军人就要杀人,战场只有残酷的人才有机会生存下来,要想活命只有杀别人,战场人性哪有,发动战争的人只有靠士兵的作战能力才能称雄,一将功成万骨枯,士兵没有人性对别人生命那就看成一个玩物,杀死对方作践对方的尸体,女人正好可以发泄下,日本人本身就是武士以取别人性命为生,中国既然能被满族统治就可以给大和族治理,都是孔子信徒,儒家文化,日本也以继承大唐文化也就是正统的儒家文化为自居,华夏民族可以被蒙古族,衣冠还可以保留,满清辫发易服,不服就杀,日本人也想仿效,可是汉族已经觉醒,绝不做亡国奴才了

  ●原本就写的凌乱,又被恶劣的翻译彻底弄毁。不要被好看的封面吸引,书不好看。09104K8

  ●没有上过战场的人仅仅凭借战地家书,回忆录和军事操典来谈论战场上的杀戮,总觉得有点隔靴搔痒.知识分子又喜欢说一些大词,所以在伯克女士这本书里,某些战场的士兵被描写得像尼采和弗洛伊德共同教育下的嗜血怪物.比较好的是后几章,谈论军中医生,牧师和女性直面杀戮的种种.战争这东西,就像鬼,你越躲着走,它越缠着你.

  ●心理学类。

  《面对面的杀戮》读后感(一):晦涩 专业性太强

  历史专业的书,看到一个新的视角,如此而已

  非常之晦涩,可读性很差

  翻一翻就够了,如果不做研究,劝大家就不要买来看了

  李零老儿的推荐,也不要当真了,呵呵

  《面对面的杀戮》读后感(二):翻译……

  刚开始读,不过已经被翻译倒了胃口……想想,当我们看到一名一战士兵的家书被译为“某日,终日瓢泼,枯坐帐中”是什么感觉?引言满篇子乎者也,不是不流畅,不是不到位,只是联想到原作者所写的人物与历史背景,其风格的差异实在令人无法忍受。

  为什么一定要选择这样的语言风格呢?这叫“入乡随俗”吗?即使是为了照顾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也不应该选择半文言的方式吧。可惜了一本精彩的好书,实在舍不得放弃,只好伴着一阵阵的不适继续阅读……

  《面对面的杀戮》读后感(三):文章本身不错,翻译太毁。

  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让人阅读,但是这个翻译,以我的审美来看是十分失败的。

  译者玩尽花样,搞得自己好像是民国的酸腐文人,炫耀华而不实的所谓古文功底,置读者感受于不顾。

  你们读我上面的话觉得累不?这本书比我要更不伦不类十倍。

  翻译最大的功能是语际交往、传递信息。我没有整体严格对比过原文和译文,但我想说,译者的以辞害意已经到了过分的程度了。(校对也是,真不管?)

  译文应当保持原文风格,而这本分析现代战争的作品,原文直白有力,但是读了之后居然要花上几秒把半文半白的东西转成人话,这还有什么阅读享受!

  丢失原文信息、扭曲原文感情,翻译你洗洗睡了吧。

  至于作者的古文嘛,我不是那个专业的不好评定,但是总觉得也是不咋地的野路子。

  建议:有能力的去读原文;没能力又受不了翻译的,放弃,不值得你这么浪费时间;受得了翻译的,当我没说。

  总结:可能是好书,绝对是失败的译本。

  期待重译。

  《面对面的杀戮》读后感(四):杀戳的社会学研究

  什么是战争?各有各的理解与定义,但对于一线的士兵来说,那就是杀戳。是在国家“合法”命令下的屠杀。杀得越多越光荣。可是对于杀戮本身来说,人们并没有太多的了解。这本书便可以让人略见一斑。   人们总认为杀戳是丑恶的,士兵们深受其害,痛恨它,只是国家与上级的逼迫或者是出于某些“正义”的原因而上战场。书中告诉我们,其实不然。有许多人是出于“爱好”才去参军的。而且他们“爱好”杀戳。甚至当他们发现现代战争不需要面对面的杀戮时,还而更容易患上精神疾病。这是为什么呢?本书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作者从两次大战以及越战为切入点,以美、英、澳大利亚士兵为研究对象。   其实现代文明的国度,由于过于文明,反而压抑了人们。而国家与军队又通过各种手段(电影、文学等),在和平时期宣扬战争的美好。使得普通人向往战场,崇尚英雄(以一杀百)。当战争来临之时,志愿者络绎不绝,可战争毕竟不电影。于是士兵们“失望”了。于是心理产生了变化。杀戳也就诞生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杀俘、屠杀平民以及战场综合症的产生。   作者从各个角度分析了这些,读完之后再次证明,战争是可耻的。但士兵们是可怜的。

  《面对面的杀戮》读后感(五):战争的欢愉

  战争的欢愉:战争的吸引力: 战友情谊、泯灭自我、融入集体、虽苦乐参半,但暗合人的本能冲动

  凡人临战:必心存畏惧,战争之于男性,好比分娩之于女性,实为体会生死之始

  毁灭的快感实在难以抗拒

  战争与竞技是类似的,体育在挑战人类体能、心理极限,并带给人莫大的满足,

  杀戮能产生精神共鸣,意即美学上的审悲快感;

  你身体的一部分做着一些事,你身体的另一部分远远地看得正清楚;

  那种可以操控生死的感觉,痛感,那痛感或可与SEX高潮媲美;

  自视为武士的人,都坚持刺刀有一种正义,其他武器都无;

  爱情之所以美好,是因为里面有情欲纠缠;

  男人打仗是为了意识形态,女性拿起武器是因为不能忍受和他们所信仰的男性分开,

  或者女性愿意为情人,丈夫和孩子殊死战斗,她们才成为了令人生畏的战士;

  或者女性的性意识;

  暴力给女人的快感;

  她们鼓励男人、孩子、丈夫上战场,惟其如此,她们才有了悲伤的权利;

  或者女性的女性主义;

  女性上肢力量不够,女性侵略性没有男性强,被女性抓住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对方不愿意被俘),一旦女性被捕,被强奸或虐待的可能性较大;

  只有在争夺食物和保护幼体时女性才会出手,而且一出手就是致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面对面的杀戮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