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1-05 00:39: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100字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是一本由王晓春著作,华东师大出版的282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200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精选点评:

  ●想给所有的职初班主任推荐这本书。没有行政语言空话套话,而是把班主任工作作为一个专业进行踏实的研究。 #要警惕成为不动脑筋的、穷于应付的被动的老师,警惕成为疲于奔命的救火队员。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一月一日一口气啃完了这本书,依然有所得。

  ●很实用。只有真正做过之后才会明白这其中的不易。推荐做过班主任或者正在做班主任的年轻人看一下,还没当过的就算了。

  ●这本书是开创性的:表现在教育理念上是由“管学生”到“帮学生”,从工作理念上是从主观随意到科学研究。这让人看到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当然,作为开创性的书籍,很多案例与分析难免粗糙。#007#

  ●非常值得一读,解决了日常教学中的很多困惑,任何工作都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而不是自以为是搞自己的一套,理论学习是必要的而且是有用的!

  ●王晓春老师的书是专业班主任必读书。

  ●深以为然。

  ●王晓春老师的书干货多,每次品读,都有收获感想。

  ●新班主必看之书

  ●冲着于新明的推荐过来看的,总体不失望吧~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一):一本认真写的书

  作为一个初中老师班主任,牢骚辛苦一直慨叹工作的辛劳。大多教育学专注,就事论事,要么浪漫强调情感的正面作用——有爱就是一切;要么端起先贤的语录诵读——近些年大行其道的“国学”教育让我想起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冷静,客观评价班主任教师工作的真实,既不隐恶,“要制定班主任工作的专业法规,不但要规定他该做什么,还要规定他不必做什么,不但要规定他必须服从什么,还要规定他有权拒绝什么,决不能允许什么人都来指挥班主任。”又清醒地指出班主任工作的优势:有一些班主任是主体性较强的人,在夹缝中保持他独立性,在一片盲从中,也能保持一份清醒,即使在“类体力劳动”的包围中,也能捍卫思想的权利和尊严。我们首先要面对现实,这样才能改造现实!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二):做一个幸福而从容的班主任

  

看过一些教育类涉及班级日常管理、班主任带班的书,王晓春老师的书是我极力推荐的。

第一,他一再强调班主任工作的边界。比起那些大谈特谈“爱的教育”“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的教育家,他似乎显得有些“冷血”。但是这种“冷血”是十分必要的。边界感就是学会判断哪些是自己应该做的,哪些是自己工作范围之外的,哪些是自己暂时没有能力做的,哪些是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明晰工作的边界感对于提升老师的职业幸福感,避免职业倦怠太重要了。教师的工作具有广延性,下课了可能还要接学生家长电话、备课等等。特别是班主任的工作简直可以无穷无尽,新老师经常觉得累死也做不完,很容易陷入疲惫低落的状态。这样的状态下,老师怎么展现出活力满满的状态去上课呢?上课的时候,老师必须提着一口气,像个演员一样,精气神十足地把组织教学。新老师、有责任心的老师,往往不是缺少“爱”,缺少教育的激情,而是热情过度却方法不足,因此陷入教师的职业困境,走出这种状态的第一步,其实就是明确工作的边界。

其次,他很强调班主任工作的专业性和科技含量。如果遇到问题学生,我们只会痛心疾首、然后老生常谈地道德说教,那么,我们是辜负了老师这个行业的专业性,我们和那些板着面孔、只会埋怨自己孩子不争气的家长有什么区别呢。所以,遇到问题先思考,不断地思考,总结经验,做一个真正的教育者,这样才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游刃有余,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三):由“观察”一词说开

  王晓春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终于读完,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和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中被放置于同样地位的教育理念——“观察”。

  “管孩子时,教师是指挥者;哄孩子时,教师是鼓动者;帮孩子时,教师是研究者。” 而“研究”,必须先观察,佛家讲究“观照”,即通过静定而清晰地内省,和这个道理是类似的。这个思路,需要在实践中多次消化变为潜意识,才能产生巨大的能量。“观察”之难,就如同“倾听”之难,现实生活中几乎没几个人是真正懂沟通的,因为这是门学问,要通过有意识地学习才能获得。“观察”和“倾听”都是真正的“沟通”,即非暴力沟通。 某公司向某地土著定制几千张草垫,酋长说因为定得太多了,单价要提高。一反世俗的经济规律。原因是另一番风景:编几千张草垫的单一重复动作使人厌烦。 琼斯先生在公司干了十五年,却只有一年的经验,只不过把这一年的经验用了十五次而已。 这些都不值得。 “只会适应环境,那是动物的特点。人类有主体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我们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环境。” 最后一句,我觉得那是需要有足够的能量做基础的,绝不可莽撞,如果一个环境你不仅没能力改变,还难于避免被它改变和消耗,我倾向于选择先跳出去,而非幻想它会因为你一厢情愿而转变。是的,跳出去,保护好自己的心力,用于能使你的思维、能力增值的事情。 “颇有成就者选择的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他们花三分之二还要多一点的工作时间干自己喜欢的工作,只花不到三分之一的时间去干那些自己不喜欢干的琐事。他们喜欢内在的满足,而不只是外在的报偿,如提薪、提级和权力。当然,他们最后往往能得到一切。” 做任何事情,都有成功和失败,成功或失败都可能使人幸福也可能不幸福。“成功”一概念的价值在于给人以强烈的动机去发展自我,打破一潭死水、行尸走肉的生活方式,这是它的积极意义所在。然而过犹不及。幸福的关键词是“专注力”“走心”,活在专注的方向里,精诚而动,永不停滞,永不涣散,张弛有度,内在有着清晰的判断尺度,才是幸福之道。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四):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作为一个刚刚毕业的年轻班主任来说,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是我读到的不多的有关班主任工作的书中最好的书,没有之一。其他的书,一些书类似于“道法术器”中的“术”,只会教会你一些“招”,实际上并不具有推广价值。一些书类似于市面上的“心灵鸡汤”,强调师爱的重要性,好像只要有爱就能做好班主任,不可取。当然这本书中也结合案例讲解了许多“法”、“术”,但我觉得其指导思想更多的时候达到了一种“道”的境界: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书的整体结构分为四大块:班主任的角色要求、班主任影响学生的手段、班主任的类型和工作边界、班主任工作的三大块:班风建设、日常管理、问题学生诊疗。

  (1) 班主任的角色要求:本书把班主任的角色定位为六种:教育型的管理者、学习指导者、学生的平等对话者、学习者、心理工作者、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其中后两种角色:心理工作者和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往往很多时候被我们忽略了。但我觉得班主任还要担任的一种角色是:学生活动的策划和指导者。实际上学校组织策划的很多活动,不管是以班级为单位参加的还是班级个人参加的,班主任都或多或少的都需要做一定的指导。

  (2) 班主任影响学生的手段:定规矩、评比、批评、惩罚、说服、表扬、榜样、集体舆论、师爱、威信。

  (3)班主任的类型:班妈型、班官型、鼓动家型、领袖型、导师型、科学家型、维持会长型、寨主型、书生型。估计王老师最推崇的当属“科学家型”,描述这一类班主任为:“他们主要靠科学来工作,他给自己的定位首先是学习者和研究者,其次才是学生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他们遇到问题,总是先采取研究得态度,进行诊断,然后拿出解决方案”。"他热心而少干预,指导而少控制,而且富有智慧“。

  班主任工作的边界主要谈到教育界流行的两句话的理解。”校园无小事“使得班主任工作失去了重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使得班主任工作失去了边界。从而谈到班主任工作应该有重点和边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4)最后一大板块主要内容是:班主任日常工作的三大块:班风建设、班级日常管理、问题学生诊疗。”前两项是抓面,后两项是抓点“,指出班主任把大量工作投入日常管理和不得法的应付问题学生中去了,导致每天精疲力尽,生活品质不高,工作效率低下。

  这本书最重要的地方,或者说他触及到“道”的地方,是给了班主任一个工作的指导思想: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1)定位好班主任自身的角色,分清重点,厘清边界。

  “教师是学生一生的指导者,但不是学生一生的承包者。学生怎么样的度过一生,首先是他自己的事,某个班主任不过是他众多帮助者中的一个而已,对许多孩子来说,我们只是一个过客。” “没有“边界意识”,盲目扩大自己的责任,过分内疚,迷信“爱”的力量,见错就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都是缺乏边界意识的表现。”

  (2)班主任的管理要以教育为目的,以科学的方法为手段。

  班主任管理是有区别于企业的”管理“的,管理要为教育而服务。要以要避免粗暴的惩戒和空洞的说教相结合的方式,要引导和启发学生学生学会管住自己,让学生从”他律“到”自律“。引导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做出判断,自己辨明是非,自己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做出自我调节。

  班主任管理要有科学的方法,遇到问题,总是先采取研究得态度,进行诊断,然后拿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最需要避免的就是没有想好,上来就管,那样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不利于问题的最终解决。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