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投资中最重要的事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1-05 00:34: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投资中最重要的事读后感1000字

  《投资中最重要的事》是一本由斯蒂芬·彭曼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投资中最重要的事》精选点评:

  ●价值投资

  ●写毕业论文时看了很多Penman教授的文章和书。英文版醍醐灌顶,从深层解释会计、引入它和价值之间的关联,中文版丢失了很多韵味,是值得再读的,等忙过这段时间对比一下。

  ●浅显易懂,更多的在于讲规律,而不是技术层面。

  ●这本书是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思想延伸。从写作的角度可以看出作者对格雷厄姆的崇拜。书中并没有过多的批判投机,相反,作者使用净资产收益率的方法评估为成长所付出的溢价以提醒大家该溢价是否值得。本书重点讨论了一般会计数据对未来的预测与真正估值会计方法之间的差异用于读者们更好的识别会计的技巧。而通过扎实的计算人们发现,原来很多公司并不值得如此之高的溢价,在会计报表背后,这就是我们需要做的工作。

  ●一切都好,就是作者也太崇洋媚外了!哎,又一个跪舔老外的贱货啊!

  ●比较学术化.作者和译者都是学界的逼格之存在.照例,看这种书要求资产定价和财务会计的基础.这就过滤了90%的人. 哥大盛产价值投资学派教授.格雷厄姆是哥大的,还有那个Greenwald,就是价值投资:从格雷厄姆到巴菲特一书的作者.再就是本书作者,

  ●2星,不能再多了,原版没读过,翻译真的不行,我一个CFA二级过了的人看起来都这么累!

  ●号称聪明的投资者实践版…其实中信出的畅销书就那样吧…

  ●二刷吧 一些理念很赞

  ●老生常谈

  《投资中最重要的事》读后感(一):好书为啥翻译的这么烂!

  原著给五分。

  1、实务中,我做量化交易的,和基本面分析通常没交集,但是其中的一些基本分析原则背后的思路是非常启发人的,尤其是第一章中十条原则。

  2、作为一个懒+笨的人,我实在是搞不懂会计、财报分析,确实是做过计划想要自学下、也装模作样的粗略看过最简单入门会计教材,但是基本上就败下阵来,作者的书我倒是能比较快就明白:会计就是记录生意的语言,例子简单,反复解说,容易懂

  翻译给0分,如果有的话!

  连我这种财会超级外行,也发现无数术语翻译的不伦不类的,这都不参考下同行翻译的术语的么!

  坚决推荐看原著,而不是翻译版,多少金融方面的好书,被翻译糟蹋了!

  《投资中最重要的事》读后感(二):原书很好、翻译很烂

  

1、原书5星。翻译不是一般的烂!希望出版界引以为戒,翻译的态度和水平都是误人子弟的。

2、原书作者另外一本书《财务报表分析与证券估值-5版》朱丹等翻译得很用心,除了个别笔误和编辑错误外,翻译表达很好。两者相比,天地之别。

3、《Account for value 》翻译版的书名也瞎搞,是为了商业目的而迎合?抑或没看清原书的思路和表达主旨,总之,以“投资中最重要的事”作为书名,有点搞笑

4、看翻译版味同嚼蜡,既浪费钱、更浪费时间。开始耐着性子改改,后来只好丢废纸堆去了,随手上几张图。

  《投资中最重要的事》读后感(三):新会计科学下的估值思维

  Accounting for value,这本书算是作者另一本教科书的科普性质读物。自从Ohlson提出了剩余收益模型之后,会计学界对此颇为重视,不过金融学的教授,比如那个发明投资组合保险的鲁宾斯坦,就多少有些瞧不起这种东西。

  在目前EBIT(息税前利润)、FCF(自由现金流)这类东西充斥了商学院的教育后,估值还有什么可继续讲的?

  一头奶牛的价值是其生命周期所产出的牛奶之和。一个企业的价值也是其生命周期所生产的现金流折现和。

  这里至少引出两个问题:

  1,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学最基础也是最复杂的体系,在现金流分析中荡然无存,那么权责发生制的存在有什么意义?

  2,现金流折现模型中,终值的占比非常大,在一个10年期的分析中,前10年的现金流折现之和可能只占到价值的不到20%。相反,折现终值甚至可以占到价值的接近9成。终值的占比如此之大,而终值的计算最不靠谱,无论是资本成本还是增长率,只要稍微变动一点点,终值就相差甚远。这是现金流模型的老问题了。难道我们的估值大部分靠猜?

  另一方面,净利润的地位非常尴尬。除了在相对估值中还存在着一席之地,在绝对估值中,净利润完全消失的无影无踪。

  然而,研究者们发现,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与股价表现更为相关。

  于是剩余收益横空出世。

  净利润之所以不能用于估值,其原因在于净利润虽然剔除了利息费用,但是股权的成本却没有剔除。取得正的净利润未必符合股东的最低要求。

  所谓的剩余收益,就是:期末净利润-股权资本成本X期初净资产

  进而整个剩余收益折现和模型就变成了:期初净资产+未来剩余收益折现和

  剩余收益模型的优势:

  1,融入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信息。

  2,在权责发生制下,剩余收益的预测比现金流更准确。

  3,由于模型一开始就要加入净资产的账面价值,这就是所谓的价值锁定,终值的影响相对而言比现金流模型小得多,因而也就更加稳健。

  尽管一个商业的循环最终还是要以现金回收为终点,也就是马克思所谓的“惊险的一跃”。但是现代商业环境的复杂性就造成了现金流的波动率非常大。

  权责发生制经常被人诟病,但权责发生制实际上是平滑了经营成果,例如巨大的资本性支出转为每年折旧(但这种资本性支出会造成当年自由现金流的大幅下降),应收款项提前入账。因此,权责发生制也就带有了预测的功能。

  回顾近30年的中外财务造假,也不难看出对于净利润的造假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权责发生制的预测功能,反过来也就为造假提供了依据。净利润,甚至是净资产本身的水分该如何排除呢?

  所谓的EVA正是针对这种情况改良的。EVA就是剩余收益的基础上提出的。

  然而彭曼却对EVA颇有些不以为然。在他看来,EVA不过是一些细枝末叶的修正。

  彭曼认为正确的处理方法是计算经营性资本和经营性利润,剔除金融杠杆。

  估值最麻烦的地方其实还不在于财务上的水分。当年的水分仅仅只能提升整体价值的一点点而已。无论水分的大小,增长率的估计才是最麻烦的地方。

  一家企业在未来,以10%还是20%的速度增长,最后呈现的结果差的非常远。

  我们不要忘了,估值的目的不是要计算出精确的数字,而是为投资决策服务。

  彭曼指出,以往的估值体系认为增长是好事,增长是没有风险的。但现实情况却是,增长本身也是有风险的。正因如此,越高的增长率,就要相应的增加风险,增加资本成本。换言之,在剩余收益模型下,分子和分母并非是独立的。这样的做法也就尽可能的避免“为成长支付过高溢价”。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金融学者纷纷表示,会计信息在有效市场下毫无作用。随着会计学者的不断努力,在整个会计体系的限制下,新会计科学重新将权责发生制的产物带回了估值分析之中。

  我个人认为,剩余收益模型的意义仍然在于连接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信息,而这两张表和商业模式是最紧密相连的。对于投资而言,估值的逻辑才是最关键的地方。会计信息和企业的商业模式可以互为映证吗?企业的竞争优势足以稳定未来的经营业绩吗?最终,估值的结果应该是逻辑的过程的展现,而不是数字的精确程度。

  新会计科学总结下来的几个要点:

  1,几张报表其实是一体的,千万别孤立的分析。

  2,净利润没有扣除股权资本成本,不是真正的“净”利润。

  3,剔除财务杠杆的作用,集中于经营性资产的分析。

  4,增长也是有风险的,不能为增长支付过高的溢价。

  y William

  《投资中最重要的事》读后感(四):#15 投资中最重要的事 用价格来定价是个不允许的循环

  这本书是从哥伦比亚会计教授斯蒂芬彭曼从会计的角度来看价值投资,值得再看一次。

  笔记如下:

第一章 回归基本面

  估值是用来决定购买一家公司时应该出价多少的一套方法。

  会计则是为这种估价提供信息的一套方法。

  什么是有效率的估值设计?会计又如何设计有助于估值?估值行为就是用会计去估计价值。

  基本面原则

1 我们不是购买股票,而是购买了一家企业信奉效率市场理论,每天进行买卖的是证券基本面投资者购买的是企业2 当我们购买一家企业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这家企业包括企业的商业模式,以及管理者对该想法的执行情况估值就是将这些信息转化为企业的价格3 价格是你付出的东西,价值是你得到的东西基本面投资者认为价格 不一定等于价值;价格是指市场要求购买者付出多少钱,而价值是指股票值多少钱识别错误定价,以判断价格与获得的价值相比是否合理4 投资风险的一部分来自出价过高的风险CAPM模型,beta系数基本面投资者认为风险首先来自购买股票,而不是持有股票在意的基本面的风险,比如竞争的风险,管理不善的风险,债务过多从而损害企业价值的风险需要的是能够识别出价过高风险的模型,而不是beta模型5 忽视信息是危险的权益估值的核心在于处理不确定性,信息能够降低不确定性“哪些信息是相关的?”“我怎么才能把信息整合在一起?”6 清楚你了解什么,不要把你了解的信息与推测混淆会计只要告诉我现实,推测由我自己来完成不想把会计建立在有关公允价值的猜测上,需要的是可靠而稳健的会计7 以你了解的信息为基础进行估值,而不是以推测为基础基本面分析就是整理出我们所了解的信息,并把它用于识别推测的错误上价值=基础会计价值+推测价值8 注意不要为成长性出价过高在任何估值中,成长性都是最不可靠的9 当估算股票价值并识别股票的误定价时,注意不要在估算过程中使用价格当使用历史或’可比’公司的PE来估值的投资者,其实是指在使用价格估算价格独立于价格的会计,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价值并识别错误定价10 回归基本面,价格存在回归基本面的倾向价值投资者们关注的是’长期盈利能力‘

  现代金融学原理

无套利原理价格之间彼此关联,人们不可能通过买卖差价专赚取利润几乎所有的金融学观点都是以无套利理论作为基础,根据这一原理,设计了大量机制来强化经济体内的风险分担价值投资者认为,无套利原理适用于价值,不适用价格。基本面价值是一种有关信息的无套利价格。如果价格没有套利空间,那并不是因为价格之间彼此关联,而是由于价格与信息的关联。如果价格偏离无套利价值,价值投资者就会利用信息在市场上套利。当市场认识到与价值相关的所有信息时,价格就会回归基本面效率市场假说必须区分资本市场的有效定价和经济体系的有效运转效率市场理论是由无套利原理转化而来:我们不能依靠信息进行套利,因为信息已经反映在价格之中了。它是一个假说,留待检验,而不是真理效率市场理论是我们思考的起点:但是,既然追求利润的投资者能够迅速利用错误定价,从而使价格回归基本面价值,那么为什么大幅的错误定价会持续这么长时间?现在投资者获得信息比格雷厄姆时期不知道多了多少倍,为什么现在的市场价格没有变得更有效率?市场泡沫+动量效应对效率市场的挑战,比如20世纪90年代的网络公司泡沫等价值投资者认为:1 价格是有信息含量的2 一夜暴富是不可能的,’打败市场’是很不容易的3 首先弄清楚市场价格中包含的信息,然后用自己的估值方法识别股票定价是否存在错误。4 他们的对手是价格中包含的信息,与市场进行价格谈判如果市场是有效率的,那么市场上的有效价格一定是在人们对信息的理性分析中形成的,而不是什么市场固有的属性如果市场是无效率的,那么一定是源自有限理性的让你们在处理信息时的失败,源自他们没能正确的机遇会计信息进行估值价值是以期望现金流为基础的股利无关论 MM理论:价值与股利支付无关谜团:股票的价格是以投资者期望收回的股利为基础的,但企业支付的股利却不影响企业价值(而且持续经营假设意味着企业不会被清算)这一观点与旧时期的价值投资者的观点不符合,意味着我们需要找到以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而不是股利分配过程为基础的估值,同时,这样计算出的价值必须与预期股利支付无关。风险与分散化投资价值投资者认为,风险主要是出价过高,以低于价值的价格购买股票就能够提供足够大的安全边际。防范风险是必要的,我们其实忽视了无法预期的股市震荡的风险借款不增加价值MM理论是无套利原理推导而来的:如果一家企业在有负债时的债务价值与权益价值之和大于无负债时的权益价值,就会存在一个套利机会。价值来源于企业的经营活动,而与企业的资产的来源及其构成无关

  现代金融学的成果

一个投资策略:长期持有股票价值投资者的信心并不是来源于‘长期持有股票’会获得高收益的投资理念,而是源自于他们会对会计信息的分析价值投资者认为长期是有风险的,不安全的,他们对于长期增长尤其谨慎,小心避免为成长性出价过高可比公司乘数法PE,PB等为基础为目标公司定价这种方法来源于效率市场理论:我们可以由另一家公司的交易价格估计当前公司的价值,因为价格等于价值这种估值方法价格不一定等于价值,和违反第九条原则,不在估算价值的时候使用价格适时的分散化投资免费的午餐是不存在的资产定价模型 CAPM这个模型并不是计算资产价格,而是计算风险的必要报酬率,或者是资本成本;这个模型计算的是股利折现模型中的分母(折现率),而不是分子,所以资产定价模型只能提供估值所需的一部分信息CAPM存在概念性错误:它假设股票收益率是正态分布的,而历史显示收益率的分布是’肥尾的’,或者投资者的’效用函数’是特定形式的;CAPM的事实也存在严重问题:投资者需要估计beta值,而beta值的估计存在明显误差。beta值不一定是常数,所有用过去的数据计算出beta值再代入未来的估值方程是有问题的;CAPM又以beta值乘以古基础的市场风险溢价,然而每个人对市场风险溢价的估计是不同的Fama&French 公司规模与账面市值比(B/P)成长性与价值成长性帮助我们增加了风险还是降低了风险?

  基于会计信息的估值

现代金融理论没有系统的探讨人类对信息的处理过程(效率市场理论的观点没有回答:人们是如何将信息收集到一起从而使市场价格具有效率的?)现代金融理论使用的是相对价格定价法(相对价格定价法是指无套利原则,但对于价值投资者,用价格来定价是个不允许的循环)CAPM等现代金融学模型的成败可能源自其计量和实施的困难,但我们需要扪心自问,真正的问题是否是概念性问题现代金融理论已经陷入了故弄玄虚的泥潭

  构建一套实用的估值会计方法:

理论基础:价值的基础是未来现金流的现值股利无关论和借款不增加价值 至少是逻辑起点尽管‘无套利原理’带来了现代金融理论和价值投资者之间的巨大分歧,但事实上作者的估值还是应用了这一原理;尽管价格不满足,但价值是满足的。可以利用无套利估值来识别错误定价

第二章 立足于基本面的估值

  一个会计原型会计原理

  1 “存量与流量”方程 未来账面价值=当期账面价值+未来收益-未来股利

  估值原理1 在估值中,我们首先考虑未来的账面价值会如何变化 估值原理2 如果我们预测账面价值的回报率等于要求的回报率,那么资产的价值一定等于其账面价值价值=账面价值+预测价值价值=账面价值+对未来账面回报率预测的价值

  基于现金流会计信息进行估值

DCF方法 没有以任何当期的事物为基础,该模型的价值完全基于对未来的预期该模型涉及估计永续价值这一令人生畏的任务,而这个估计取决于长期增长率沃尔玛,家得宝,GE等公司自由现金流为负时,如何估值?

  基于应计会计信息进行估值

投资一般不会对价值增加即收益的衡量产生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会经过额外的’应计项’调整

  会计原理2 应计会计将未来现金流提前到当期进行确认,从而起到了预测未来现金流的作用利息费用前的利润=自由现金流+投资+增加的应计项 估值原理3 在估值中,先思考账面价值在未来可能会是怎么样的,其次再考虑账面价值的回报率 基于利润的分析,市盈率 剩余收益的变化=异常收益的增长=【收益+(r*以前的股利)】-【(1+r)*以前的收益】 基于会计信息进行估值分析

理解‘基于会计信息估值’的含义,估值是对未来的估计,所以估计和估值是近乎相同的事情在实际使用会计信息估值时,应首先思考未来的账面价值可能是什么,然后再看账面价值的收益会是多少。本章以储蓄账户为雏形,然后再转移到对通用电气公司的估计中对未来进行估计,区分相对能确定的和更能预测性的估计,然后将前者转换为会计数字。扪心自问:我对明年、后年的销售和它们形成的边际利润是否有足够的把握?现在你对每股账面价值和每股收益率的含义有了更坚定的认识我们都对价值的估计是不完全的

第三章 使用基本面分析识别市场误定价投资博弈

抛开’内在价值’的观念会计能识别哪些方面存在不确定性投资活动是同其他投资者的博弈

  识别市场的误定价

市场价格=账面价值+短期收益价值+市场对于未来预期成长性的定价

  确定评估成长性的基准指标

零增长标杆标准普尔500指数增长标杆以短期和长期增长为标杆:递减的成长性基准指标风险增长率标杆

  使用会计信息为成长性定价并估值

不要盲目采用估值模型,而应将估值模型看作是一种分析市场价格的工具上一章的估值会计作为投资者识别市场错误定价奠定了基础理解用来检验增长合理性的基本标杆,对比目标公司的潜在增长率是否同这些标杆是否一致。

第四章 避免对成长性出价过高I

  1.注意源自投资的成长性估值原理4 具有价值的成长性并不是来自收益增长,而是来自剩余收益的增长 2.警惕利用杠杆构造的收益增长和盈利能力

  会计原理3a 财务杠杆提高收益增长率:普通股收益增长率t=经营收入增长率t+[收益杠杆t-1 * (经营收入增长率t - 利息费用增长率t)]

  会计原理3b 财务杠杆提高了利润率(即普通股收益率):普通股收益率=经营活动收益率+[ 资产负债表杠杆*(经营活动收益率-借贷成本)]

  估值原理5a 如果企业PE低于借贷成本比的倒数,杠杆将会降低来自于企业PE的PE(如果PE高于借贷成本比的倒数,杠杆将提高PE)

  权益市盈率=企业市盈率+[收益杠杆*(企业市盈率-1/借贷成本)]

  估值原理5b 如果权益企业市净率大于1.0,杠杆将提高市场市净率,使其高于企业市净率(如果权益企业市净率小于1.0,杠杆将降低其市净率)

  权益市净率=企业市净率+[资产负债表杠杆*(企业市净率-1)]

  3.基于会计信息评估企业的杠杆率

  4.股票回购与成长性

  5.利用会计信息理解财务杠杆带来的成长性

尽管投资者经常被建议要“购买收益”,要关注收益的成长性,但请主义不要购买仅仅由投资增长带来收益增长的企业,而是要购买哪些不仅具有剩余收益且剩余收益不断增长的公司,因为只有剩余价值才能增加企业价值在关注剩余价值的过程中,要注意杠杆效应。财务杠杆能提高EPS,收益增长率和ROCE为保护投资者避免为杠杆出价过高,应该对会计数值去杠杆化;应该基于经营活动的收益和净资产进行估值,而不应该基于杠杆化的利润和净资产账面价值进行估值关注杠杆化的市盈率和市净率乘数

第五章 避免为成长性出价过高Ⅱ

  1.警惕会计构造的盈利能力

  会计原理4 账面收益率这一会计计量指标取决于如何对账面价值进行会计处理。它未必是衡量真实经济业务盈利能力的优良指标。保持低账面价值的会计处理会带来较高的账面收益率和剩余收益

  估值原理6 估值会计能给修正现有会计得出的估值结果,因为会计只能通过降低账面价值来形成收益。只有将账面价值和收益结合起来,才能保持估值的合理性 2.警惕会计构造的成长性

  会计原理5 在投资不断增长的情况下,稳健会计处理会引起剩余收益增长

  利用会计信息理解成长性和价值

  1.会计利润不一定是真实的经济利润,而是会计处理方法的数字反映。不要基于较高的账面收益率,把例如制药公司这样的研发类型的企业解读为价值很高的公司

  2.增长也是一个会计指标,但它依赖于会计处理方法。由会计处理引起的增长不会提高价值

  3.尽管会计处理影响利润和增长率,投资者依然可以依据利用会计信息避免对利润和增长出价过高。现在我们可以采用改进的无增长估值模型对基于会计的成长性进行辅助预测

  4.稳健会计处理会使账面价值较低,并导致较高的利润率。然而,随着投资的增长,稳健会计会导致较低的利润率和较高的剩余收益增长。

第六章 对资本成本的考虑

  文艺式阐述: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挽歌

  资本成本改善策略风险

  会计利用会计信息估计价值

  1.投资者应对自己的所知和所不知道的保持诚实。即使有诱人的CAPM模型,我们也无法确切的知道资本成本。将给予CAPM的折现率带入估值方程实际上是添加了推测因素,不要自欺欺人

  2.要了解风险容忍度以及你愿意为风险支付的价格是一个个人问题,积极的投资者明白他们的风险便好在何时与其他人不一样,并将这种差异看作机会

  3.与其将估值看作是对资本成本的决定,不如将该努力看作为了估计基于目前市场价格购买股票所获的预期收益的逆向求解。加权平均的收益公式就是你的工具。这让你能给参与到与市场的谈判中

  4.市场或许要求你对成长性进行支付,所以需要使用成长性-收益的关系来支持你的谈判。当前价格基础上,对不同的增长率会有什么样的预期收益?

  5.风险不能通过现代金融的方式进行完全量化,不确定性需要借助风险会计进行理解。该会计允许你将自己的业务知识带入估值过程以降低不确定性,同时明确你的不确定性所在

  6.坚持“你不是在计算内在价值,而是在分析市场价格”的态度。你没有义务构建全面的不确定性模型,而是仅仅运用该模型辅助作出接受或拒绝市场价格的决策。

第七章 为成长性定价

  成长性与价值收益

  市价比、账面市值比与成长性的定价

  回归“价值”投资与“成长性”投资

  利用会计信息估值

  会计原理6 在不确定性情况下,(稳健)会计将收益的确定递延到未来期间,直到该不确定性已经被解决了,而这种收益的递延会导致收益的增长

第八章 公允价值会计与证券估值

  历史成本会计与公允价值会计

  基于公允价值的会计信息

  公允价值会计在何时是合适的?

  一对一原则公允价值

  会计与风险自由市场的教训

  关于历史成本会计的谬误

  会计原理7 股票回报总是等于收益加上收益时期的股价超过账面价值的变化。

  股票回报t= 收益t+(股票价格t-账面价值t)-(股票价格t-1 - 账面价值t-1) 利用会计信息估值:资产负债表中心还是利润表中心同时使用。

第九章 增强会计信息的估值作用

  贯穿会计信息的稿酬率

  什么是好的会计?购者自慎:GAAP怎么了?

  简单是一种美德,复杂是一种警示

第十章 聪明的投资者和聪明的会计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投资中最重要的事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