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恐龙和猫》是一本由李大卫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情、恐龙和猫》读后感(一):猫+我=情
“不安分”多指某个人的思想或行为不稳定。意指通常某个人在一个相对好的环境中,还想要去做一些其它不稳妥事情。这个词虽然带有贬义之意,但若放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对它的释义则是存在另一番说辞。尤其是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不安分就是那个时代的代言!如同对该书的介绍般:“不安分,是一个处于变革中的社会的人们所共有的常态——都想在新的社会固态化形成之前,尽可能地向社会的顶端流动,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梦想。”小说的主人公和猫都是“不安分”的化身,作者又何尝不是呢? 作为上世纪90年代的文学遗珠,身处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潮流里,社会意识形态反映在他的文学作品当中。情节光怪陆离,想法千奇百怪,意识特立独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不拘一格的表达方式,随处可见的隐秘性以及若有若无的戏谑,亦真亦假,亦虚亦实,让人无法分清这究竟是故事还是幻象亦或是意识!这类别具特色的实验性小说,无愧之先锋之先锋。就像我们普通人也许无法用专业的眼光和术语鉴赏抽象派、印象派、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但我们肯定能从他们的作品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态度。因为意识是相通的,情感是相交的,心灵是相汇的,同样的,虽然作者的表述手法有点蒙太奇,但作者与猫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都是我们常人所会经历的,因而能产生共鸣之情。 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我对这本书的解读也只停留在我表面的观看基础上。“我”与耗耗——也就是那只有网红梦的猫,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亲情的陪伴。在“我”爱情事业双重打击之下,是这只猫拯救了我的“孤独”,虽然刚开始会有不适应与碰撞,但陪伴却能弥补所有缺失,在共同生活之后,双方都成长了,“我”变得更成熟,而“耗耗”也越来越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和猫格,所以虽然“我”曾经养育过它,但到头来它却不属于我,这难道不像中国式的家庭吗?父母的悉心培育与教导只为有朝一日让孩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即便这树底下的阴凉可能无法拥有,但那根却是紧紧系扎在曾经的土壤里,会有怅然若失之感,也会有惘然若失之情,可只要那根线紧紧拽在手里,那它终归会再次回归……
《爱情、恐龙和猫》读后感(二):《爱情、恐龙和猫》:未来狂想曲!
最近一直看一些科幻电影,电视剧和小说的话,基本都是在某音上完成的,毕竟某奇艺,某讯没有五倍速播放,而且很多电视剧都没播完,所以一些电视剧等到它们大结局了在看,刷剧的体验会好一些。 对于一个男作家来说,爱情简直是值得反复讨论的话题,无论这位男作家他的笔下有一个什么设定的男主角,他都需要通过女主以及女二的考验,方能百战百胜,然后顺利走向大结局,要不然作者和读者都会觉得这位男主的人生不完整,或者是不正常,饮食男女么,更何况是有主角光环的男主,怎么可能不安排一个萨利的小姐姐呢! 在这本《爱情、恐龙和猫》里的男主角,也理所应当的有了一段独特的感情生活,不过今天主要讨论的并不是这个环节,因为作为一个独立有思想有态度的人,他的人生经历更加有意思。 我上学的时候,语文老师曾经说搞艺术的都不太正常,我觉得他说的可能是脑回路都不太正常。在《爱情、恐龙和猫》里的主角,虽然不能说他脑回路不正常,确是一个很叛逆却又傲娇的人,学绘画出身的他,因为一些出格行为被学校提前“放假”,顺利走入社会的他,不得不摆脱自己宅男的生活进入了一家旅游公司,然后利用自身的绘画优势来参与虚拟互动产品的设计和研发。 在男主角那个时代,虽然恐龙没有得到复活,但是时空穿越技术已经很成熟,于是他为了新产品的研发进入了恐龙生活的世界。 当然,这只是他人生经历的一部分,身为一个合格的男主角,当然还要搭配一个好兄弟,比如一只长得像耗子的猫,男主给了他一个很形象的名字:耗耗,这位他在食堂发现的好友,成功的和他一起走入媒体世界,却最后也不在属于他。 整本《爱情、恐龙和猫》是一本比较前卫的小说,在故事的开始先是采用插叙的手法写了男主角和他的猫的相处模式,然后再大体讲述了他的大学经历,以及进入旅游公司创作虚拟作品的奇幻经历,这个部分讲到他在穿越时空进入恐龙世界,和伙伴分离后戛然而止,然后视角再一次回到他的大学生活,他遇到耗耗的经过,以及一段从不流俗走向流俗的短暂爱情故事。 作者之所以这么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想让读者自己把这个故事拼凑完整,增强阅读带来的想象力,当然,最后的一章更是突破传统小说套路,给了男主角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
《爱情、恐龙和猫》读后感(三):梦想中的世界——读《爱情、恐龙和猫》有感
爱情和恐龙仿佛没有联系,和猫还有点可以互通的地方,而恐龙和猫呢,仿佛世界的两个从未接触的物种,你以为本书也要写恐龙和猫的故事吗?那你想错了,没有,你以为是写爱情的故事吗?有点,但是读过之后,仿佛被本书超乎想象的空想世界所占据。
这是一只会说话的猫。猫是人类家庭较为广泛的宠物,古代的人们为了抵御耗子的侵袭,保护收割的谷仓,开始驯化野猫变为家猫。猫是我们的好朋友,但是不如狗那么忠诚、不如猪那么满足人类对肉食的渴望。猫不会与人类交流,而且比较特立独行,但是很爱干净,很少见到脏兮兮的猫从外面回来,但是他有时候会夙夜不归,你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有时躲在床下,看见他蓝色的眼睛分为妖娆。但是,生活中绝对没有会说话的动物,除非动画片和科幻片。本书的猫,名字叫“耗耗”,是一只会说话的猫,而且进程有点快,不知道怎么回事,他能跟所有的人类说话,最终也成为美国功成名就的表演艺术家,且有了自己的经济人,但是他好像过得并不开心,生活好像就是这样,原本期望的生活可能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猫的境地随着主人的心情而变化,“耗耗”以前是被饭店遗弃,以前叫小三,被李大收留后,彼此有了依靠。流浪猫经常有,但身世各不相同,书中说到了一只在巴黎街头曾沦为流浪的猫(费莉切特),获得法国太空研究中心领养并随之进入了太空,完成了太空飞行,但这耀眼的星环并没有让他安度晚年,相反,人类3个月后将它安乐死,以作进一步实验……………………
爱情是一场空想,想得到的永远得不到。书中的话语,仿佛还保留着对金永红的喜欢,也许金永红是他的最爱,正如他说的那样,你是我的第一个,但不是唯一一个,但第一个会让我永远记住你。书中的好多细节,极缜密但又很恐怖,比如,金永红到底有没有这么一个人?因为给她曾经的家庭地址和工作的地方,都说没有这个人。再比如,作者的一个梦境,想起《梅影梦寻》(这本书我真的没搜到),但是公子兰,却有个类似的解释,但我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个人,但是心境是一样的:倚栏凝望香雪海的公子兰,他是天下人眼中的神仙人物,无人知在他的心里,深藏着一位几世轮回的女子。他喜欢郝思嘉,没想到败给了物质,她选择了向金钱低头。
恐龙并不是仅仅是个噱头。作者是研究恐龙的,说来也好笑,作者是个艺术家,会的东西很多,比如弹钢琴,比如做设计,比如出版报纸,比如写祷告,比如翻译、比如查找资料、比如…………,人生真的会让你一步一步突破自己的极限,但是与他人相关联的,你一个也解决不了。
《爱情、恐龙和猫》读后感(四):爱情、恐龙和猫:极具实验性、突破性的小说创作模式
2020年就这么滚蛋了,欢送它搞得还有点小确幸,让人觉得我一点也不在乎2020年。事实上,2020年太乎我吗?干嘛让我过得这么了草粗砺呢?
先说正事儿。最近读了这本书《爱情、恐龙和猫》,这个书名的雷同率特别小,在豆瓣上搜书名的时候,只会跳出孤伶伶的一项。我猜,若在某宝或某当当上搜书名,也绝对没有重名率,搜索准确度百分百。原以为六零后会比较古板,也不会弄什么新潮呢。李大卫是个大大的意外。作为六零后作者,弄的这本书倒是很前卫的。一个会说话会交流的猫叫淘淘,一个研究生因为旷课或某些过激言行导致“被开除”后的生活及世界观,打开独特生活的话匣子,絮絮叨叨的开辟了一个很邪门的新天地。
爱情,恐龙和猫,不知道这条线是怎么连上的,还硬生生叫他给连上了。
上世纪90年代文学遗珠,打破传统小说规则,先锋之先锋:“远方”旅游公司、时空穿梭、深度回溯、永红永红、会说人话的猫……我在六千六百万年之外,成了一只薛定谔的犬齿兽。一只不安分的猫,和一个不安分的人。读了《爱情、恐龙和猫》这本书,感觉谁不是在流浪呢?就算是流浪,也要不安全的流浪,不然怎么起风浪呢?若无风浪,怎么安度这一生?谁又甘于风平浪静。昨天读了一本书里,作者提到一个新的概念。他说,有一种新的”存在“可能: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这是一个哲学观点:我们的”存在“实际上只有此刻,我所能感知到的只有”此刻“,其余的记忆、计划、本质都是虚幻的,是此刻自己头脑中的概念。
是真的,其实我们只有“此刻现在”可折腾。也只有“此刻现在”最具现实意义。
《爱情、恐龙和猫》是李大卫的实验性小说,很大胆。男主是作者自己,女主是一只猫叫淘淘。从研究生退学后,他去搞漫画走上艺术人生,可能漫画到最后并不是他的终极理想;因为养猫人和谈生意做传媒及各种赚钱新行当,都挤进他的生活里面了。
如果铺开一只猫的生活,猫眼里的世界及爱情,这个口味虽然有点层,但是很创新,也很有吸引力。当然,“会说话的猫”其实不是作者首创,黄轩和张雨绮演的《妖猫传》,早已让一只怪异的猫走红过一回。现在这只猫,立志要把自己变成当红卡通,后来如愿混入洛杉矶娱乐圈发展。
猫是一个在文学作品中出现频率远低于狗的动物,但是猫要比狗更有灵性和更神秘及更优雅。那只会讲人话的“网红”猫,是李大卫作品中的常客,有种要变成他文字里面的灵魂的感觉。但是作者却觉得,“成了他成功的作品,却又终不为他所有”。这就特别具有爱情故事的虐人属性,苦苦回味的爱情故事,用来成就一个作者的佳篇名作,却早已不为作者所有。所有远走的爱情都是一个写作者的财富,而这财富本身,却早已远离其身,只剩空影。
不是读者爱看虚妄,就是作者爱慕虚妄。
读《爱情、恐龙和猫》可以大跳跃,可以断片,可以无限添加自己的猜想。作者的逻辑是:不讲逻辑。比较自由敞亮的展开视线,用亦真亦幻,若有若无的戏谑,在无限空间中自由伸展。一个人,一只猫。有时候分不清是人在思考,还是猫在思考。人性是最复杂的东西,而所有的选择和决定甚至情感,都不是表面的结果,必有无处不在隐秘,潜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爱情、恐龙和猫》是种主观色彩较浓重的故事,有时候会想,它是小说吗?是魔幻现实的手法吗?还是带奇幻色彩的创新小说构想呢?说到底它应该是比较意识流的产物,作者的内心狂潮给了文字自由徜徉的无限可能,而他要讲述的,也许都藏在那些虚幻故事的背后,并不局限于真实。
梦幻、女人和猫进行组合,文化圈、媒体圈、娱乐圈进行交融,狂想开脑洞的思想及文化碰撞——其实一切并没有那么玄妙和隐秘。《爱情、恐龙和猫》比较新卫,作为一个小说形态,讲故事的方式还是比较实验性的,有点儿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