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来自时间的检讨书》是一本由苏先生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封来自时间的检讨书》读后感(一):时间能够让所有人认清自己,不论你承认不承认
古蔺
时间确实能让人反思很多东西。今天,郭敬明与于正分别向庄羽的《圈里圈外》和琼瑶的《梅花烙》道歉,其实我都没到有这么一天,2020年真的是太意外了,人事也是太意外了。我觉得我们先不要去揣测他们到底是出于时局还是经济上的困局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我更愿意去认为他们是真的认识到错了,而且他们肯定在很早之前就认识到了,只是出于脸面或者更复杂的东西,无法做出检讨。检讨的困难从来不在于难以认识到错误,而是认识到错误后如何表达出来。 苏先生这本《一封来自时间的检讨书》,为我们做出了一次成功的案例。首先,我很难想象苏氏只是一位豆瓣红人,而不是职业作家。他的文字非常流畅和细腻,而且很有感情,比一些在文坛以散文招摇过市的“大佬”好多了。阿来和张怡微他们都有一个类似的说法,文字的高度来自情感。你的情感是什么样的,会决定你的文字是怎么样的。在我看来,这种情感和文字的结合,怎么表达情感,已经是属于一种个人的文学风格了,风格在很多时候比技巧更重要。 苏先生在这本书中,始终将自己的视野聚焦在自己故土,自己的青少年时期。他以一种很细腻,又比较朴实的风格,一个字一个字跟我们谈他的故土,他没怎么变,以前恐惧的一样会恐惧。文字比人更真实,好像他真的不会变了。 他写了远亲、朋友、老师,一些熟悉或者在他的记忆中留下了位置的人。今年我不是第一次读到类似的书,阎连科先生的《她们》给过我更大的震撼。我时常在想,为什么他们年轻的时候,更早的时候不去写呢?当时是什么阻碍了他们。和前辈们比,我算是正在经历他们所叙事的时间的那个岁数。很大的一个原因,我读她们是为了认清自己。这几年,我也有着类似的歉意,我也想向很多人检讨自己。但我不好意思,我总是觉得道歉了他们也未必接受我的歉意,我也未必就能放下自己的原罪。 一本好书,总是能够让自己想到很多事。有点感伤了。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苏先生这本《一封来自时间的检讨书》,不是说希望大家都多么去喜欢这本书,而且借这个机会,做出你的一封时间检讨书。
麻耶熊猫的《一封来自时间的检讨书》《一封来自时间的检讨书》读后感(二):人与人之间全是深渊,时间亦如是
看到《一封来自时间的检讨书》发布的那一刻,我便偷偷地买了一本。内心的感觉告诉我,这是我期待已久的著作。
新书发布当日,我还在河南,计划着就那两天回武汉,下单那一刻果断填了武汉家里的地址,果然,回汉第二天,收到苏先生的新书。当时正陪教主去逛摩尔城,我在路上拆开了书的包装,从头至尾翻了一遍,还是十九个故事,苏十九让我感觉到,人生的有些事,并不是刻意而为之,而是冥冥之中有一个自然的因果。
十年来,我们都尽情地挥霍着自己的青春,他的才华绵绵不尽,而我的精神领地的一次又一次地干涸。
不知道哪一天突然意识到,作家虽然是一个没有门槛的职业,但不是谁说写就能写的。它需要不断的完成心识的进阶,不断的与时间博弈,不断的和自己内心纠缠扯斗,唯一不能做的,就是与往事和解。当一个靠谱的作家,需要上帝点头。
在所有的职业中,也许只有作家才是越清醒越优秀的,其他的职业,在成功的道路上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催眠。否则根本无法继续。
在人生的某些时刻,是需要抹去自尊才能完成进阶之路的,自尊抵不过现实,甚至有时候还是一种障碍。
在我们一次次地扯下人生的遮羞布的时候,再回望和凝视自己,发现是一个又一个不敢面对的深渊。
能够在时间中保持清醒自知的人,是真正的勇士。然而时间的秘密并不是是个人就能够随便探知的,它只会一点点的展露。
在去往摩尔城的路上,我在阳光的缝隙里和车水马龙的喧嚣中翻看着这本书,它仿佛承载了我过去十年所有的答案。
对,那天星期一,把宋小无送到学校,去十里铺给柒柒接种疫苗,然后去陪教主逛街,星期一确实没什么故事可说。
这就是时间给我的答案,与生活。
我活得并不清醒,所以有时候我把某种傻傻的幸福看作是上天的馈赠。
18年去北京学习,苏先生和豆芽来一起和我吃饭,八年没有见面,他们还是以往的样子,言行举止,一点未变。那时候他的祖母刚刚去世不久,他回苏庄省亲,回来之后写了一万九千多字,饭桌上他说要给我们的过去一个交代。我当时很难掩饰自己内心的羞耻和胆怯,也说了一些自己在反思之类的话,但是对于记忆,我往往是不敢扒着门缝偷偷去看一眼的。我太想给所有的故事一个温暖的结局,但因为内心的胆怯和羞耻,往往却让遇到的人和事无疾而终。
我说一些自己的事儿给苏先生,连他都觉得干巴巴的,除了和教主的一见钟情私定终身,但却又没有任何故事地进入了柴米油盐。
有时候我静静地审视时间,却觉得它这辈子都不会原谅我。
2020对于我和苏先生来说,都是意义重大的一年,他几乎是裸辞,我几乎是裸奔,从疫情中心来到了另外一座城市,就为了安放一下自己无处安放的青春。
疫情之后,在面对了生与死之后,我为在过度便捷的欲望都市里深陷泥潭开始感到焦虑而烦闷,我为人与人之间所需要的忍耐、圆滑、客套而感到厌烦,想撕下一切的虚伪和谄媚。直抵内心,给所有的苟且和懦弱一个应有的回应。
事实证明,我失败了。七千字以后,我合上了电脑,内心就一个想法:要么出家,要么跳楼。这时想给住持同学打个电话,但眼前闪现出了教主和两个孩子的影子。
***,就这么傻傻地活着吧!当下即未来,生活即全部。不用再去计较今生是要活得壮烈还是平庸。
在没有街道的城市,在没有家人的黄昏,苏先生的这本书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救赎。
到了摩尔城,教主说她想喝奈雪,在她安安静静地喝完一杯奶茶的时候,我读了第一个故事——小镇青年。
“对爱情,曾经那么不自量力地给出承诺;对远方,曾经那么信誓旦旦地憧憬。”曾经,我也是那个少年,如今只剩下胆怯的羞耻、一身的脂肪和虚浮的前列腺。
“时常对一整天毫无所获产生不满而难以入睡。”这种焦虑和失眠,倒像是条看不见的恶龙一般,每天在屋顶的房梁上盘旋,若隐若现。
中午,教主说她想吃点西餐,我带她去了大洋百货的半秋山,她点了肉眼九分熟番茄汁双面煎,我点了菲力七分熟黑椒汁双面煎,在牛排上桌之前,我读了第二个故事——1999年猪。跨世纪的猪,算了吧1999,在这个拼命追求喜新念旧的念头,可总有些人,是那么喜欢怀旧。
这一次苏先生的故事,我通常读着读着会笑,又笑着笑着想哭。
终于理解了前几天,我兄弟给我打电话,五年创业,从身无分文到上千万,为什么笑着笑着就哭了。
世事苍茫,冷暖自知。内心有种孤独感总是蠢蠢欲动却又永远无法启齿。
教主作为医务人员,工作的疲累向来在所难免。吃完午饭逛完街,我说:“我带你去按摩吧!”在一个叫花样年华的按摩院,我读了《刘姨》和《鱼叔》,感觉这两个人物就是小时候从自己的记忆里蹦出来的一样,真实而难忘。
第二天,南方城市下雪了,那些经常误会我们的黑龙江人总是在北方的艳阳里开着暖气,而我们却在南风的寒夜里冻成傻X,我冒雪来到博物馆,给时间检讨拍了与雪的合影,在博物馆读了《二哥》与《阿霞》,又莫名其妙地代入了幼时的发小与村里的村花。
在博物馆旁边的美术馆,读完了《时间检讨书》,了解了苏先生所接受的文学教育,明白了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人和人之间没有浅滩,全是深渊。
发现我所了解的苏先生,并不是真正的苏先生。而真正的苏先生,有时候一直活在我的意想当中!当一个人真正抵达一点另一个人内心的时候,内心是胆怯的。
要不然这些年,我怎么总是电话都不敢随便打了呢!
《一封来自时间的检讨书》读后感(三):写微火,写熄灭,写漂泊者,沉迷某种命运,在灰烬中寻找答案
《一封来自时间的检讨书》读后感(四):写微火,写熄灭,写漂泊者,沉迷某种命运,在灰烬中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