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世界》是一部由科幻 / 纪录片执导,英国主演的一部2020-12-02(英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外星世界》影评(一):如果宇宙中只有我们,那岂不是太浪费地方了嘛
生命产生的几率很小,哪怕几率小到小数点后十几位,甚至无限接近与零,可依旧存在诞生生命的可能。我觉得宇宙会将这种概率放大,单单是恒星的数量,就可以以亿兆为单位,行星的数量更是趋于无限多,诞生地球之外的生命是很有可能的。
正如影片中的例子:不要因为在太平洋里捞了一桶水,发现没有鱼,就认为太平洋里一条鱼也没有。 至于文明的诞生,比生命更加困难,也许宇宙中真的没有其他文明。但人类成功了,外星生命也有可能成功。 我一直认为,距离和科技水平才是我们至今没有发现外星文明的关键。(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外星世界》影评(二):幻想与现实
E1
创新重在新。危险而瑰丽的2倍重力星球与地球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让人忍不住幻想它的存在。地球上的故事也亦真亦假的教人浮想联翩。假纪录片的形式着实引人入胜,而且高端的影视技术让外星生物更加“可信”。
像是成年人的“童话书”和“探险书”,看的时候又能够感觉到小时候看《海底两万里》的那种既真实又魔幻的感受。
ps:我知道鳄鱼很厉害,但是还是,吓死我啦!!!
E2
我很喜欢那个长着5只腿10个眼睛,像猫一样的触角怪。 不知道为什么有种奇特的感觉。每一集的感觉都差不多。真实又怪异。
《外星世界》影评(三):科幻纪录片能呈现怎样的外星生命?
科幻纪录片本身就是一个有点奇怪、暧昧的分类。而这部讨论外星生命的科幻纪录片,更像是在天马行空和科学依据之间走钢丝,要基于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再套进外星球可能有的不同外部和内部环境,而想象出“合理的”外星生命形式和系统。
一共四集,讨论了四种不同的外星环境下生命的可能形式。第一集的设定是重力是地球二倍;第二集恒星为红矮星,行星始终面对着恒星的一面,行星环境是一半永远是白天,一半永远是黑夜,白天黑夜交叉的地方是永远的黄昏(或黎明);第三集的设定是双恒星的系统,既星系中有两个发光的“太阳”,氧气更充足,生命条件更旺盛,季节变化更大;最后一集终于讨论到了高智慧生命的可能形式。是年龄比太阳地球系大一倍的星系。生命比地球古老、发达,也面临着恒星衰老带来的生存问题。
应该是基于“记录片”科学角度的考虑,每一集都会设定外星生命的独特环境条件,然后先从地球上类似的环境条件下生命的生存情况讲起,再去想象外星生命。镜头会在地球实地拍摄(加上科学家的解说)和想象的外星生命间穿插切换。
个人的整体观感是:地球的部分更加生动有趣,很多极端的环境和有趣的动植物是之前不了解的。因为这些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反而会更有一种世界真奇妙的感叹。外星生命的部分,制作技术很厉害,生物和环境都模拟的栩栩如生,像真实存在一样。也许是因为科学设定的限制,反而缺乏想象力,没有脑洞大开的感觉。对生命的想象完全是按照地球的生物环境规则来的。而且很多短评也提到的,关于外星生命的镜头数量很少,大量重复。不知道是因为经费的原因,还是在这个“科幻记录片”的设定下,没办法展开太多。
最近看的另外一部片子《天外生命》在想象力方面要更胜一筹,尤其是第二部《外星生命博物馆》,感觉很多生命形式都满足了科幻小说迷们心中的各种外星生物形象,尤其是它提到了超越地球生存环境之外的各种可能,比如宇宙真空中的螺旋生命,中子星内部可能的生命形态,甚至是硅基生命。
当然,这部《外星世界》可能不想太天马行空,要将想象停留在目前地球科学可以解释的框架内。比如最后一集讨论智慧生命已经发展到不需要活动的身体,只需要神经中枢待在一个箱子里,然后整齐排列的大箱子们安放在一个个大圆顶内,互相有管道相连输送营养,每个神经中枢都是一个个体,又组成一个巨大的丰巢样的神经中枢,由机器人负责照顾维护。既然生命已经进化到不需要身体只需要神经中枢,那么更进一步直接进化到放弃生物实体也是一种可能吧。忘了是看过哪部科幻小说了,星球表面像是一个巨大的坟墓,毫无生命迹象。实际上整个星球就是一个服务器,智慧生命已经放弃了生物躯体,全部在虚拟网络中生活。
不过,看到整个片子的最后,那位一心提倡向外星生命发出声音的科学家,让我很感动。我们先不讨论宇宙是否是黑暗森林,不论声音发出后是否会带来外星侵略的灾难。这种想要发出声音,寻找茫茫宇宙中其他生命的愿望,这种想听到宇宙深处其他声音的好奇心,不管人类有过多么愚蠢、荒谬的行为,这种好奇心就让这个小小星球上的这个生命形式闪闪发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