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什么不能动感情》是一本由赵赵著作,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3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动什么不能动感情》精选点评:
●贫。 典型的先娱己后娱人。 通过娱己来娱人。
●三部曲中最搞笑的一本,费翔的段子出处
●高中时候看的,好像还是肥玲儿的书,完全不记的内容了但是好像挺逗的
●赵赵是个女流氓
●京腔小说~
●高中的时候看的,模糊记得咬不断的故事就是这里来的。那时候听这种故事还是会恶心很久,自己恶心完了再去恶心别人。
●这是我第一次读到my赵赵。
●好玩儿的京腔儿
●这版本又暴露年龄
●十多年前看的。那会儿看的很爽,痛快。不同的鸡汤。
《动什么不能动感情》读后感(一):乐子
大学的时候看到的,在图书馆的小角落里,貌似很平常的书,但是我觉得艳遇都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
写的很有意思,北京人的那种直白,呛得人乐得够呛以后,会有一些很深的反思,值得看一看
《动什么不能动感情》读后感(二):小感
看似很随意,看似絮絮叨叨的家长里短,生活琐事。
但都透射出对世界的疑惑,对人生的观念,
对社会的妥协与无奈。
在感情世界里,还想个即将淹死的人,
奋力挣扎着,等待,
那一棵,救命稻草。
《动什么不能动感情》读后感(三):穷开心
赵赵的《动什么,不能动感情》(不是《动什么别动感情》)。满篇儿的小京腔让我很受用。我越来越发现京腔儿的美,是一种带着穷开心的美。也难怪,北京人不就有一种爷们儿的精气神头么,要的就是这味儿。于是上课的时候一位胖胖老师在我百无聊赖的时候说了一句“同学们,千万别指望天上掉‘馅饼儿’啊”的时候乐翻......应该让他做做北京话四六级的卷子,好好学学儿话音怎么使。
昨天回家的路上听音乐调频(八百年不听了),听了一首花儿的穷开心。回家找来听了上万遍,恩,虽说我们这帮子年轻人谁也不敢说自己是老北京,但至少在北京长大的孩子(连三里屯儿那边儿的洋孩子都算上)谁不会甩出几句地地道道的掉渣儿土语儿呢。其实那首穷开心传达的就是这么一种浑不吝的心态,年轻就要活得痛快。问题是现在还有多少人能没心没肺的活着,每天累得活脱儿一三孙子,到死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
《动什么不能动感情》读后感(四):市井的赵赵
最近每天晚上都捧着赵赵的随笔集哈哈大笑地看完一两篇才能入睡。能把随笔写成笑话大全般,真不容易。纯牛皮纸的包装,特别复古。搁在二三十年前它还真不起眼,但混在一堆包装精美的书里它是醒目的。
买了8、9年了,最近才看完,我总是这样,自己的书几乎没从头过尾看过的,书非借不能读的最好例证。也也许是早些年特别爱玩深沉,觉得这种文字跟路边摊式的,中学生都能写,对它直白的叙述很看不起,包括文字和内容上的。仅仅是觉得书名特别酷才买的,叫做是"动什么别动感情"。处于对爱情盲目崇拜的年龄,正是这种欲盖弥章的标题才能吸引自己。却一丢好几年。最近上厕所时手边的故事会全看完了,随手抽起它,因为牛皮纸耐脏。
却是一篇篇地看下来了。没有高深的大道理,都是生活中鸡毛蒜皮芝麻绿豆的小事,却能写下一篇篇真实生动的千来字的文章,却并不让人觉得有欺骗稿费的嫌疑。没有一个生僻字,小学生都能读懂。喜欢使用方言,北京人,在广州工作过一段时间,因此在一片充满京味的丫来丫去中时常出现诸如“搞搞震”“鸡同鸭讲”等广东话,特别好玩。
也因此觉得,她的文字,都是自己将将能写,却怎么也不出来的。
总结下来就是有趣得来又很精僻,精僻之余又无厘头,无厘头之中又透着股哀怨。自己看吧。
这小市民般的写法真比某些所谓作家用堆砌成语、大量使用文言文,纠结来纠结去的便秘式写法好太多了。文言文算什么,有本事整甲骨文啊!
除了这本书没有看过她其他的作品以及了解她个人的资料,因为是看书不是看人的。但最后还是对她有点点认识:迷糊,善良且胆小,小有姿色,三张的人了还信爱情,以及市井。这最后一点可是她曾经专门辟专题承认过的。
喜欢市井的赵赵的我,也很市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