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乡愁》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1-01 00:43: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乡愁》的读后感大全

  《乡愁》是一本由余光中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乡愁》读后感(一):思乡心切的余光中,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的才情、豪情,以及真情

  

说到余光中,大家都能记得他的那首《乡愁》,让两岸人民感动万千,感动于他的那份思乡心切,对祖国母亲的热爱。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是当代著名的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他的前半生写满了漂泊。他的诗歌和散文跨越了数十载,在文坛驰骋半个世纪,梁实秋曾这样评价他: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最近出版的这本《乡愁》,收录了余光中千首诗作中的精华,涵盖了对故土的魂牵梦萦,还包含了对妻女的爱护,与古人对话、探寻宇宙奥秘,让我们看到更丰富的余光中。

余光中的前半生颠沛流离,先后度过了两次战争。抗战胜利后,他曾就读于厦门大学和金陵大学,在香港、台湾和美国有生活和教学经历。他的这首《乡愁》是他离开大陆23年的时候,念故乡心切,久久没有见到故乡的光景,使用20多分钟写下了这首诗。二十分钟的时间,却写下了几十年的感情。

余光中老先生对雨情有独钟,他的那篇《听听那冷雨》道出了“杏花。春雨。江南”的孤独感,在《雨声说些什么》中再现了他的才情。“楼上的灯问窗外的树,窗外的树问巷口的车”,就像拿着一台摄像机,由远及近地看到雨的场景;“问你啊,蠢蠢的青苔,一夜的雨声,说些什么呢?”就像一段童话般的对话,俏皮地问雨说了什么呢?

在这本《乡愁》中收录了多篇余光中与古代伟大诗人的对话,展示了他的豪情万丈。在《寻李白》这首诗中,写道李白大仙人“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而今,果然你失踪了”,洋洋洒洒写出了李白的一生。却也写出“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豪气。

书的前面就是余光中与妻子范我存的照片,看得出来两人非常相爱。他对妻子的爱,体现在多首情诗里。这首《蜜月》是写给仍是新娘的妻子的诗,“蜜月是柠檬黄色,但比柠檬甜,而且更圆,像你无名指戴的结婚指环。”“如果你爱我,那可以把蜜月延长,到七十岁(像你的白发,像我的白须)那样的短。”原来他是一位浪漫得不行的才子。

余光中曾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说:这几十年来,我努力用中文写作,不但把文言的长处融入白话,更把唐魂汉魄召来字里行间,常与李杜韩柳欧苏对话,常在西化的滔滔浪潮之中撑住中国文学的砥柱。中国文化乃一大圆,圆心处无所不在,圆周处无处可寻,而以中文为其半径,半径有多长,圆周就有多大。

他深深的爱着我们的祖国,也用一代才情感染着越来越多的华夏子女。再读余光中的《乡愁》,再次感叹这位现代诗人的才情、豪情,对祖国母亲浓浓的思念之情。

  《乡愁》读后感(二):在悠远的“四度空间”里读诗

  

在悠远的“四度空间”里读诗

余光中的一生都是文学,他自己曾说:诗歌、散文、文学评论和翻译,就是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他的诗歌和文章经受了数十载的风雨,在文坛驰骋半个世纪,他所涉猎的文学在整个华语文坛都留下过无法磨灭的痕迹,而《乡愁》则是余光中诗歌中最优美的一篇,也许你没有看到在那背后的深沉,但是你一定感受到了在远处一直留存着的深情。

一代散文大家梁实秋曾这么评价余光中:“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诗歌与散文,是余光中写作生涯里辉煌的两种题材,在这个时代里,他在江苏学界留下的痕迹最为深刻,怀乡、怀古类的诗歌成就尤其高,比如《乡愁.余光中诗歌》中所收录的《乡愁四韵》《相思树下》《你是那虹》,这三篇诗歌尤其动人。在余光中的诗歌中,南京是承载乡愁的一个很具体的地点,非常实际的一个地点。在他的诗歌中,中山陵、石头城、雷峰塔等,在这里都有了对南京风雨的吟咏,在远离家乡的岁月中,那些让他心里始终沉甸甸的情感在20多年的积淀中,随着时代的开放和两岸的友好, 2000年时重游南京所写作的《再登中山陵》是这种情感的深切抒发,“历劫之身重九再登临”“叫回我惊散的唐魂汉魄”,对往昔流散岁月,如今真切的抚摸和感悟,在这个时代的真实体验之下人们的感情抒发,那种喷涌而出的真情,真的让所有人都感动的。

在不远的过去,2017年12月14日,那一天,几乎所有的大小媒体、朋友圈都被《乡愁》刷屏,在哪里,几乎所有的人都共同回忆到,“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如今,远在海峡对岸的余光中先生因为脑中风并发心肺衰竭,在台湾高雄医院病逝,那时候的诗歌让我们了解了一个真正的余光中,他的诗歌,不止《乡愁》,只是因为“乡愁”的凝重和出色的光芒,让几乎所有的人都只记住了这首诗歌,而忽略了余光中先生的其中作品,所幸,这次《乡愁.余光中诗歌》收录了他写作的大部分经典作品,展现了余光中诗歌写作中的多变的创作风格,缪斯的美好,在余光中的诗歌中的展现不仅只是一个,文学创作中的情感和深沉,很多时候都让人们看到了那种深情的脉络,然后再真正地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好。

余光中的诗歌中那些作品不仅是乡愁,他对古典诗歌的造诣在当今学术界之中也是数一数二的,你看,他写杜甫:光中写杜甫:“这破船,我流放的水屋/空载着满头白发,一身风瘫和肺气/汉水已无份,此生恐难见黄河/惟有诗句,纵经胡马的乱蹄/乘风,乘浪,乘络绎归客的背囊/有一天,会抵达西北那片雨云下/梦里少年的长安。”纵览余光中的一生,我们看到了他在南京之后辗转厦门大学求学,看到了他在西方文艺学上的典型成就,看到了80年代他让执迷与现代主义的那些年轻的一代人怎么去发掘古典文化的美,让古典文化中重新引入了现代。而《乡愁.余光中诗歌》的编辑也是如此了,带有一种真实的感悟,较早地从西方的现代派转入了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对中国文字的运用和文字的敏感,让他对文学走会古典主义美有了深切的认识,并为之而努力了一生。

那个曾经在诗歌里写过了长江黄河,写过了泰山嵩山,写过了故宫中山陵的诗人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如今沿着那些诗歌的遗存,将诗人在远方踏过的那些足迹再次走一次,我想,《乡愁.余光中诗歌》也是如此的,沿着诗人的步伐,感受这那些曾经走过的路途。

  《乡愁》读后感(三):读了余光中的文字,你才会知道汉语究竟有多美

  

前几天,给朋友发了一段话,我问她:“你猜这是谁写的?”

她停了一会儿说:“猜不到。”

我说:“余光中。”

她惊呼:“这是什么神仙句子啊!大家真是被老先生那首《乡愁》‘误导’了,还以为他总是多愁善感,没想到这么有情调。”

当然了,余老先生虽被称为“乡愁诗人”,但他的成就绝不仅此。二〇一七年余光中去世后,新京报称他为——汉语之美的守护者。梁实秋曾评价其“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力求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

我们就来看看余光中的文字究竟有多美!

他写冷雨: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他写春天:

「知更说,春从空中来。鲈鱼说,春从海底来。土拨鼠说,春是从地底冒上来的,不信,我掘给你看。」

他写清醒:

「清醒是幸福的。未来的大劫中,唯清醒可保自由。

你不是谁,光说,你是一切。你是侏儒中的侏儒,至小中的至小。但你是一切。你的魂魄烙着北京人全部的梦魇和恐惧。只要你愿意,你便立在历史的中流。

如果你保持清醒,而且屹立得够久。你是空无。你是一切。无回音的大真空中,光,如是说。」

他写少年:

「少年爱做的事情,哪一样,不是梦的延长呢?看地图,是梦的延长。看厚厚的翻译小说,喃喃咀嚼那些多音节的奇名怪姓,是梦的延长。放风筝也是的。」

汉字在余光中那里不仅仅是表达的工具,它们可以是乐器,奏出音符;可以是画笔,染出色彩;可以是食材,做出美食;也可以是天地,于此寄托回忆与希望。

网络上有非常火的视频,主题是“余光中情话”。余老先生确实是写了非常多的情诗,并且句句极美,随便挑出一句都适合写在信纸上送给牵挂的人 。

如果你爱我,你可以把蜜月

延长——

到七十岁(像你的白发

像我的白须)那样的短

——《蜜月》

你的眼睛可真好看

里面有晴雨,日月,山川,江河,云雾,花鸟

但我的眼睛更好看

因为我的眼里有你

——《你的眼睛真好看》

只因有你在地上牵线

才能放我到天外漂浮

……

风太劲了,这颗绷紧的心

正在倒数着归期,只等

你在千里外地收线,一寸一分

——《风筝怨》

若逢新雪初霁,满月当空

下面平铺着皓影

上面流转着亮银

而你带笑地向我步来

月色与雪色之间

你是第三种绝色

——《绝色》

余光中与他的初恋情人范我存的故事被传为一段佳话,她是他永远的新娘。范我存是余光中的远房表妹,两人因有着共同话题而互相吸引。余光中才华出众,小小年纪便在文坛展露头脚,范我存则对艺术有着极大的兴趣,文艺而有品味。诗人的浪漫可不只是写几句诗而已,他曾用小刀在自己院子的枫树上刻下“YLM”三个英文字母,Y是余光中,L代表爱,M则是范我存。他一直称自己的爱妻为“咪咪”,一九五四年还曾写过一首诗——《咪咪的眼睛》。两人从恋爱到终老一直互相陪伴,互相成就。范我存不仅是余光中事业上的搭档、助手,也是全家人的精神支柱,而余光中则一生宠她为新娘,送诗、送礼物,也总在不经意的时候表达对妻子的爱意。两位相伴的一生本就是一首绝美的散文诗,“跟你同享的每一个日子/每一粒,晴天的露珠/每一粒,阴天的雨珠/分手的日子,每一粒/牵挂在心头的念珠”。

中国传统文化对余光中写作的影响非常深远,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积累和认知造就了其文其诗。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都是余光中的精神偶像。

他寻屈原:“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你就在歌里,风里,水里”。(《漂给屈原》)

他念苏轼:“九百年的雪泥,都化尽了/留下最美丽的鸿爪,令人低回/从此地到琼州,茫茫烟水/你豪放的魂魄仍附在波上”。(《夜读东坡》)

他写杜甫:“有一天,会抵达西北的那片雨云下/梦里少年的长安”。(《湘逝——杜甫殁前舟中独白》)

但他最爱最爱的是李白,余光中认为李白是中国诗人和诗歌的象征,是自己的创作上可追摹一生的偶像。为李白,他写过《戏李白》《寻李白》《念李白》《与李白同游高速公路》,频频表达后生的景仰与尊敬。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寻李白》

这个句子大概是当代人为李白做的最好的注解。

这样一位两岸三地华语文学大师,写尽一代人的乡愁、记忆和青春,传递跨越半个世纪的纯粹与感动。他的作品被收入几代人的语文课本,罗大佑、杨弦、李泰祥等音乐人曾将他的诗谱成民谣,他不是音乐人,却影响了一个时代的音乐面貌。

在这个初雪已至的寒冷冬天,再读一次《乡愁》吧!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冬至快到了,岁末将至,春节也就不远了。

思乡的人儿你别着急,“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

  《乡愁》读后感(四):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的诗人,有着怎样的乡愁?

  

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这是几代人乡愁的回忆呀!

余光中生于1928年,于2017年去世,是我国著名的诗人、散文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一生都在四处逃亡与背井离乡中颠沛流离,他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在战火纷飞中孤独、痛苦,他把思念化作诗,以时间的沧桑,用情蘸墨,汉魂唐魄,乡愁则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径横纬,而与整个名族福祸共承,荣辱同当。

他写的《乡愁》一书,从1948年一直写到2014年的诗都有,聚集了《蓝色的羽毛》《钟乳石》《敲打乐》《白玉苦瓜》《紫荆赋》《高楼对海》《藕神》等19个时期共125首经典作品,他的作品对现代文学的影响非常深远,扎根乡土,定位于民族,遍及海峡两岸以及广阔的华人世界。

01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诗人如是说。

余光中记忆深处火车铁轨上的第一颗铆钉,就是重阳节。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928年的重阳节,余光中母亲和亲朋好友攀南京栖霞山登高眺远,动了胎气,次日凌晨生下一子,族人取名“光中”,光耀中华之意。

那是个诗和酒的日子,菊花的日子,茱萸的日子。余光中得意地自称为“茱萸的孩子”。

然而,记忆又像铁轨那样凄冷。

往事知多少?童年的快乐还没有来及好好享受,就被战火的硝烟覆盖,“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童年烙在余光中记忆中,最深的印记是做亡国奴的凄凉和悲哀。

母亲携着九岁的余光中随着逃亡大军,从南京城里到常州乡下,再辗转陶都宜兴、太湖渔村,上海滩,重庆等地,受尽磨难,萍飘四处,无家可归。

抗战胜利后,余光中随父母回归故土。高中毕业时,同时报考北大、金陵大学,双榜题名。为依母膝,他选择了金陵大学外语系。

此后,才华横溢的他受教于吕叔湘先生帐下,还常聆听冰心、曹禺的演讲,并翻译了拜伦、雪莱的诗作在报刊上发表。

痛心的是内战狼烟又燃,只在金陵大学读一年半的好光阴,余光中就颠沛流离到厦门。在厦门大学学生会主办的“各言其志”座谈会上,他表白初心:“我将来要当作家。”

1947年他滞港辍学一年,1950年就读台大外文系。在文风颇盛的台大,他成为黎烈文、赵丽莲、曾约农先生的高足。

经同窗好友蔡绍班介绍,将余光中的诗作转请梁实秋圈点。梁实秋读之,觉得儒生可教,前途无量,亲笔复信鼓励有加,并指点迷津:“师承囿于浪漫主义,不妨拓宽视野,多读一些现代诗,如哈代、叶慈、浩斯曼等人的作品。”

余光中受惠欣喜不胜,立即登门拜师,梁实秋精心指点,这对师生之谊酝造了一曲文坛师生的佳话。

由此,余光中正式开始他的文学之旅,此时的记忆对余光中来说,又像火车汽笛那样昂扬、激越。

后来,余光中与友人共同创办《蓝星诗社》杂志,参与现代诗的论战;又“文化充军”,三度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创作班深造;拜美国当代名诗人佛洛斯特为师……一路拾级而上,春光无限,终成大器,光耀中华。

他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工作,代表作有《乡愁》《白玉苦瓜》《记忆像铁轨一样长》等。曾被梁实秋赞叹: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02诗是诗人一生的追求

于光中说过:“我这一生,自从写诗以来,只要一连三月无诗,就自觉已非诗人,诗意之来,有如怀孕,心动有如胎动,一面感到压力,一面又感到希望,可谓甜蜜的负担。”

在这个风云突变的人世间,余光中把自己的波涛汹涌,都用笔化作潺潺溪流,慰藉着每个孤独的漂泊者。

人们以为好多事情可以等,可是诗人提醒我们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我们经受不了苦难,他却慰藉我们说:“我在扬子江的岸边歌唱,歌声响遍了岸的两旁。我抬起头来看一看东方,初升的太阳是何等的雄壮!嗨哟,嗨哟,初升的太阳是何等的雄壮!”。

我们害怕别离,总是担心世事无常,他淡定的说:“说是人生无常,却也是人生之常”。

我们幻想爱情轰轰烈烈,婚姻的甜甜蜜蜜,可他却说,“最后还剩一条命,用来从从容容地过日子,看花开花谢,人往人来,并不特别要追求什么,也不被“截止日期”所追迫”。

世界报我痛苦,我回世界以歌,他把满腔的深情和温暖给我们写成了诗,最后平静洒脱留给自己的只是一句:“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

余光中的诗体早期由格律出发,分段工整。到《莲的联想》又变成每段的分行长短相济。

《敲打乐》在分段分行上自由开阔,又是一变。后来又把中国的古风与西方的无韵体融为一体,从头到尾连绵不断,一气呵成,这本诗集可以看出余光中诗里的布局和魅力。

《高楼对海》是于光中在台湾高雄写的第四部诗集,这些作品都是在对海的楼窗下的写出来的。那每年中至少有200多个时光,妙手接走的落日,波光在望,潮声在耳,诗人灵思不绝。

海峡横陈在台湾,对准诗人的童年,那正是大陆的方向;对谁诗人的中年,那正是香港的方向。诗人晚年在台湾,穿越凤凰树梢,俯眺船来船往的高雄内港,远望浩然宽阔的海峡,那少年的诗心呀,依旧在不停地跳跃。

在中国诗歌沦陷于各种“体”、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今天,重读余光中,重读中国现当代诗歌散文史,或许,这是文艺创造与文学创作之需。

悟诗的道路原本就是漫漫征程,面对潮流起落,派别分合,时而现代姿态,时而古典花招,时而普罗口号,都只是西征途中东归道上的虚影幻象,只会让弱者迷路,我们要像于光中一般,敢于挑战,找准方向,写出真正的好诗。

03剪不断的乡愁

给我一瓢长江水呀长江水 那酒一样的长江水 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 《乡愁》里的这首《乡愁四韵》,罗大佑曾经谱曲演唱过。余光中说:罗大佑谱曲的《乡愁四韵》是一首游子不敢轻易打开的“楚歌”。

吉他悠悠,乡愁百结,这短短的字里行间,有多少次深夜痛哭过的留恋,又有多少次望穿秋水的等待。

而罗大佑说:余光中的诗中的长江水,海棠红,他倒背如流。

而且这首《乡愁四韵》,除了罗大佑,竟然还有四五位作曲家谱成了歌。青年歌手杨玹还将它谱成了民谣,曾经在“胡德夫民谣演唱会”上,和胡德夫、李敏合唱,并且伴以郑豫德的钢琴、陈雪霞的古筝,和周嘉伦的提琴,上千听众反映甚是震撼不已。

这本《乡愁》里面,对于诗和音乐结合,和歌有关系的作品,不下数十首。

诗和音乐结婚,是余光中的追求,诗不应该只活在广大青年人的唇间,更应该传诵于街头巷尾,人尽皆知,这不仅是余光中的追求,更应该是我们每个热血中国人的追求。

还有李白,余光中的《乡愁》里面,竟然写了三首,《戏李白》、《寻李白》、《念李白》。那是怎么的一种思乡之情呀!

作为一个诗人,他是最能懂得诗人的情怀,在他的诗作《寻李白》中,既有李白那酒入豪肠,绣口一吐半个盛唐的豪迈,也有杜甫那细细的苦吟与殷殷的慰籍。

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

这是李白的乡愁,同样也是余光中的乡愁。在成都的短暂停留,只是为这“乡愁”做一个小小注解,而更大的乡愁于家国情怀、于民族传统,却依然还在他那首小诗里,虽然近在咫尺,却又相隔天涯。

所有的生命,终必枯朽,但乡愁永远留在心中。于光中的《乡愁》让生命得到了延续,更提升了生命的价值,生命成为了艺术的正果,世世代代,延续不断,这正是诗的意义。

结语:余光中先生的诗大多数是为中国文化造像,即使所造的是侧影或者背影,总是中国,因此唯有真正属于民族的,才能真正成为国际的。忧国愁乡之作大半是儒家的担当,成为诗人作诗的基调,但也有道家的旷达稍加挑染,更加具有中国文化的韵味和生命的魅力。

—end—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乡愁》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