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诊断》是一本由[加]阿瑟·黑利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7,页数:3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诊断》精选点评:
●描写医疗界的黑幕和医疗体制中的弊病~不错,一气呵成,两天看完~
●坚韧理智
●皮尔逊大夫和窦恩伯格医生代表了一个人事业末期的不同选择。我可以执拗地赖在自己的岗位上,一意孤行;我也可以洒脱地告诉自己,告诉别人,我已无法胜任,你们换年轻人来顶替吧。这两种,我钦佩后一种的明事理,但也理解前一种的无法割舍与无奈。让自己承认自己老了,无用了,是多么难的一件事!
●超级喜欢这种多线并进最后一起推向高潮的写法
●医院、医生、医学的初衷都是为了给病人治病,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死去的婴儿,断腿的少女,医生的判断无法保证百分百正确,很多事有心无力,但愿不是每个有棱角的年轻人都将被岁月消磨掉所有的激情,直至跟不上这个时代的新发展
●好看又有良知并且不拘谨,流畅以及人性大部分的善。读一本书,唤起自己的美好还有满足的阅读过程,就是境界
●医院里重读。作为早期作品,确实笔力稍欠。比起航空港和汽车城,故事里的冲突比较小,也导致缺乏吸引力
●阿瑟.黑利的行业小说很好看。作者在小说中,传递对于做人和做事的价值观。在娱乐之余,既可以了解特定行业的知识,还可以学习一下做人做事的方法论,推荐阅读。
●最后的选择
●可以蛮好的了解医疗行业,医院医生疾病
《最后诊断》读后感(一):最后诊断
这是作者早期的作品,现实性非常强,但预测性不足,甚至没有对医疗行业的深入揭露,也没有提出问题,只是一部现实性的医疗作品,适合拍成医疗剧。 以前看得少,不太能够理解作品中关于病理医生的情节,如今才明白一些,这应该是医生中比较了不起的一科,没有这个行业,怕是对病理的研究将迟迟不能进行,也就会有许多人失去性命。 当然作为现实性的作品,丑恶面还是有的,不过似乎不涉及体制性问题,只是观念性,即老年的医生们固步自封,结果害死了患者。但是又有着无可奈何,毕竟医生行业过于专业,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经验,如何新陈代谢怕是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整体来说不如作者的其他作品。
《最后诊断》读后感(二):阿瑟黑利的烂摊子
阿瑟黑利,我最喜欢的畅销书作家之一,行业小说之王。擅长用大量时间调查一个行业的细节。这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
然后他会从大量细节之中构造出一个引人入胜的好故事。基本构架就是:一个行将就木,各个环节都出了弊端的行业。其中必然有一个救世之星,充满理想主义精神,干劲和勇气。他会面对很多困难,比如各种障碍,各种人物的掣肘,他会克服重重困难,乃至于克服自我怀疑,达到他的目标。
这个烂摊子里面肯定会有因循守旧的人物,各种扎在这个烂摊子上面吸血牟利的寄生虫。这个烂摊子最后肯定有一个雷要爆。主角然后力挽狂澜,收获事业成功。
这种套路我也是乐此不疲,喜欢看。除了紧张刺激之外,还有很多的冷门知识点。比如飞机上的厕所排泄物如何处理,饭店管理员如何夹带酒水之类的。
当然也有槽点。比如作者特别恨那种前凸后翘的性感美女,如果有这样的角色,最后一定非伤即残、缺胳膊少腿。《航空港》,《大饭店》《最后诊断》都是这样。
《最后诊断》读后感(三):讲故事的高手,黑利
在潘家园看到了这本书还有《大饭店》等共三本,都是精装本,很新,从一个人手里流出来的,因为都盖着一样的章,签着一样的字,可惜我已经有了另外两本了,只拿了这一本。
回到家里,就迫不及待的开读,我这样写是不是很俗啊,似乎那个我看到过这句话很多次了,“迫不及待”这几个字已经用的太滥了,可能会给人一种枪手的感觉。但是毫不夸张的说,我一口气读了大半本,没有读完,因为时间不够用,我也没有估计夸大自己读书的速度,虽然照一般的情节来说,应该是一口气读完。第二天读完了。
我在买书日记里写了,黑利特别擅长讲故事,并且将故事浓缩在几天最多几个星期之内,非常的紧凑。并且通常有几条线并行,让你欲罢不能。虽然大部分时间你能够猜到故事的结局,但是还是放不下手,没有亲眼看到结果总是不放心。这篇故事,最后很意外的是断腿的姑娘的爱情收到了伤害,那个医生没有发挥人性的光辉,抛弃了她,有点不符合黑利的一贯大团圆的结局。
不知道这个故事有没有拍成电影,但我总觉得如果没有拍成电影的话,真是一种损失。
黑利的书我也不知道国内到底出了多少种,反正我现在是见一种收一种,赶个时髦,不为别的,就当对作者的一种敬意吧。
《最后诊断》读后感(四):死者教育生者
上医科大学时,在的图书馆第一次看到《最后诊断》,本来以为是医学专业书,拿出来才知道是小说,那天的晚自习,时间就被这本小说占用了。黑利真是讲故事的高手,会让你一直想把故事看完,接下来几天课外时间就一直被这本小说占用。那时对国外许多东西很是陌生,这本书让我对国外的医疗行业有不少了解。小说中大多数人物用现在的流行语“充满正能量”,那怕是反面人物也不尽是负能量,在后来当医生的日子里,这些正能量或多或少影响了我的临床思维。
从看完《最后诊断》之后,我就对黑利的小说充满兴趣,至今,除了《达官贵人》,黑利的其他小说我都看过。有一年我在上海出差时,在豫园的旧书摊上看到一本书《我嫁给了畅销书作家》,一看是阿瑟黑利老婆写的书,赶紧买下。其中记录了黑利写小说的不少事情。
很有趣的一件事,21世纪以来,我国的医药代表渐渐成为一个行业,有一次学术会议期间,某公司的一位经理和我闲聊,我提及黑利的《烈药》,我说自己是通过这本小说了解国外医药代表这个行业,医药代表会给医生在用药方面很多帮助。1个月后,这个经理告诉我,他把当地书店的《烈药》这本书全买下,发给员工学习,但书不够,问我那里还有书。
黑利被称为行业小说之王,他的每一本小说都让我了解国外的一个行业,“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读黑利的小说,真有这种感觉。《最后诊断》这本书中描写的手术过程,比我们医院有的病历中的手术记录还准确和标准。病理科尸体解剖那一章,从墙上的“死者教育生者”的标语,到全部解剖过程,以及书中人物(病理科主任)的病例分析,我曾经摘录给医学生当课外读物。
《最后诊断》读后感(五):恨不起的皮尔逊
许久没有如此认真的写一篇书评了,虽然这本书并不似罗振宇“蛊惑”的那么夸张,但确实有很多地方耐人寻味,值得深思。
译者夏冰清,我的读后感里极少涉及译者(有一部分原因是我读的外国文学本来就不多)但这次真的要很郑重的提出来,因为翻译的真心不错,第十一章中有这么一句:实在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那个,跪求原文啊~~~~
百度到的最早发行时间是1980年,许是译者翻译的亲切,竟没有任何时代的隔阂感,和许多外国文学作品一样,开篇的描述荣昌却并不乏味,通篇读来顺畅舒服。第九章有一处,麦克调侃塞登斯走神的话:“我们希望人们能带着自己所有的手指离开这地方”而网上有一免费阅读的版本翻译完是:“我希望走的时候咱们大家的手指头别缺几个”虽然差不都,但是我真心因此觉得此书的译者更用心,更幽默。
当然,一本书的好看,最该感谢的是作者,细细回书中所有细节部分都是伏笔,都使得后文的一个个包袱抖得响亮。
下面说说最耐人寻味的人物形象——皮尔逊——一位在病理科32年的资深医生,形容一下我对病理科的印象——最不出风头,却最为重要,挣得最少,干得最多。恩,就这么四句话,你们自己领悟吧。
其实,之所以这么关注皮尔逊,是有一种勉强的角色代入感,总觉得自己的工作岗位,竟和他有那么一点相似,包括性格——粗鲁、脾气大、我行我素、不修边幅、无视规定、目空一切,他有资本无视,甚至藐视一切,不仅如此,外科病例讨论会上,他言语刻薄伤人无数,却不以为意,他故步自封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科室管理混乱,面对众人的指责却不以为然。
欧唐奈想要整顿病理科,却终于在利益的威胁下选择了妥协,也终因这妥协,酿成不可挽回的错误——孩子的离世,也正是这错误,让老皮尔逊幡然醒悟。
这里插一句,书中最让我觉得理想的人物,是道恩伯格,一位精通艺术、与时俱进、与人为善、正直友好的妇产科医生,如果,你能在产科遇到一位有他一半好的医生,你一定会美得冒泡的,但是道恩伯格太过于完美了,应该是一种理想状态而已。
皮尔逊纵有万般不对,请不要忘记他曾经为病理科,为三郡医院所付出的一切,我对他这个角色,就是恨不起来,许是因为他最后对科尔曼讲的那一席话,即便是辩解的陈述,也让人心疼;许是因为他让思韦恩对医院、对亚历山大所做的一切,那不仅仅是一种灵魂的救赎,更是他一向心善的表现。
在最后关头,老医生那果敢有序的决策都彰显出他于三郡医院的地位,都在告诉我们他“凭”什么可以如此狂妄,记得文中多处细节表现出,每每遇到病患的紧急情况,他都会放下与科尔曼的争执,这从某个侧面暗示了他的医德。
只可惜,他忘了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是医生这个角色,你错的代价便是生命。
豆瓣有书评建议医务工作者都看看这本书,恩,如果欧唐奈坚持自己的原则而非梦想,如果皮尔逊只需要专心行医,不需要被繁杂琐碎的事情牵绊……
然后没有那么多如果,也就没那么多然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