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解释(卷三)》是一本由张五常著作,花千树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港币100元,页数:3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解释(卷三)》精选点评:
●人比较狂,书还可以。
●推荐
●可读....
●新制度经济学张五常派,只此一家,尽在其中。
●2009-8-28读毕,应该一看再看,不看不会真的理解科斯
●渐入佳境,租值消散理论开始成型。如果是长期有使用权,那么所有权便不是必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妙在于,土地永远是国有的,但是企业有长期使用权,是以社会主义之根,培育资本主义之苗,却也精进。
●刻意避免画曲线让这本书没那么“浅显易懂”
●当然,我知道经济学专业人士会觉得这个三卷本程度太浅,但(1)许多高级教材的基本概念并未澄清,(2)这套的目标读者是非专业者。
●看完后觉得经济学还在启蒙状态,虽然这还是“社会学科”里最科学的门类。其实很多普通人都有自己对经济的朴素理解,但是因为无法实验,所以理论被重视的程度取决于权威,而权威又来自诡辩和文学能力,或者小利益互评团体,比如所谓的芝加哥大学,而不是来自于理论不被事实证伪。大多数现存理论都太容易被证伪了。
●集大成之作
《经济解释(卷三)》读后感(一):破除神秘主义
有很多经济学家把自己神化,觉得自己的学问可救民于水火,其实呢,是误民于水火。
这本书浅显易懂,常读常新。建议多读。同时也让所谓的主流的御用经济学家见鬼去吧。
《经济解释(卷三)》读后感(二):好书读千遍也不厌倦
五常的这套<经济解释>,我从2002年开始读,一直读到现在还在读.是好书,是经典,再读千遍也不厌倦!
什么是好书?什么是经典?就是常读常新的书.
五常在中国学界的名声似乎不太好.原因何在呢?除了妒忌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很多人根本就没有读懂张五常!
《经济解释(卷三)》读后感(三):我读经济解释
一开始管理经济学老师的推荐,读了经济解释,后来发现我读的版本并不是老师说的张五常论文选。根据张五常在报纸上的连载整理的经济解释更加通俗化,从阅读的角度来说也更容易引人入胜,没有论文繁琐的理论,对已有经济学的整理和独特的视角,还是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虽然没有完全读完,但是在阅读过程中还是不时地认真想一想。除了对经济现象的解释,更有对事物不同角度和实质理解的启发。这本应该也是以后搬家会保留下来的书目之一了。
《经济解释(卷三)》读后感(四):东施效颦
囫囵吞枣的看完三卷《经济解释》。张五常是个天才,偏偏又肯下苦功在世事上无书生呆气,难能可贵。我心里对他佩服至极,不知道别人怎么想,总之在我心里把他放在和亚当·斯密、弗里德曼、马歇尔一样的位置当作大师看。看完了三卷书,只觉得妙不可言,怎么个好法却说不出。仿佛看到一个绝色佳人,只能说她很美,具体是怎么个美法,语言不能描述其丰姿万分之一,必须亲自领略。这《经济解释》留给我就是这种感觉啦。
前面是读后感。不算评论。因为评论是独立思考后的有内容的讨论。我是全盘接受,就是好呀就是好。下面的部分也算是读后感,但是感的问题与经济关系不大。
在卷三:制度的选择里面,191页开始,张五常谈起了失业这个问题。他说,“劳力是生产要素,而失业是合约安排的失败。”继而,他说,“我认为主要的讯息困难,是失业的人(劳力卖不出去或找不到合约伙伴)不知道,或不能肯定,自己劳力的市价。”进一步分析说,“不同的合约安排会有不同的失业与就业的机会。失业机会最高的是固定工资合约。。。”最后,“有不同合约的选择,可以减低交易费用。”
失业是合约安排的失败。那找不到结婚的对象,何尝不是合约安排的失败?我在看失业这一章的时候,觉得好像不仅可以用来分析失业的问题。手头有好几个大龄未婚女青年,就是传说中的“剩女”。“剩男”也一样,都是找不到合适的结婚对象。
结婚无疑是一种制度安排,是一种合约。一男一女,通过结婚这种合约安排,组成一个家庭,以这个家庭为单位,生儿育女,积蓄财富。在过去,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不结婚是不道德的,上对不起列祖列宗,下对不起父老乡亲。所以结婚是一种刚性的安排。何况,从现实的角度看,结婚对男女双方都是互惠互利的事情。男人需要女人做饭,操持家务,嘘寒问暖,生儿育女。女人需要男人干力气活,挣钱养家。为了减少交易费用,礼教,道德,三纲五常,都被发展出来,成为不成文的法律。结婚前男女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减少了搜索成本;结婚后,女人要“三从四德”,男人也得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在那种旧的环境中,虽然男人和女人都是封建婚姻的受害者,但是女性无疑是受压抑受迫害的程度更甚。在封建的时代,婚姻这种制度的成本大部分都是被女性承担了。男人若对婚姻不满,还可以纳妾,还可以去青楼买笑。女人只能忍受,成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
一竿子支到了新社会。如今,男女双方都自由的在婚姻市场上选择。于是冒出来很多的“剩女”“剩男”。“剩男”的情况我不清楚。“剩女”我身边就好几个。把张五常的解释拉过来,找不到对象的人,是因为不知道,或不能肯定,自己的市价。我去报纸的征婚专栏,看看征婚的红男绿女都是什么要求。女人们要找车房具备成熟稳重事业有成之男士,男人们要找年轻漂亮经历单纯温柔大方工作稳定的淑女。我想那些“车房具备成熟稳重事业有成之男士”和“年轻漂亮经历单纯温柔大方工作稳定的淑女”大概已经成为幸福的一家人,与他们的无贷款房子在一起成为幸福吉祥的三宝了。
如果除去感情的因素,我们将婚姻纯当作交易来看。(这么看肯定是不对的,婚姻肯定不是交易,我这么说只是为了能将结婚和找工作类比)在目前男多女少的大环境中,一个女人,只要想嫁,总是能嫁的。很多地区男人找不到媳妇,要靠人贩子解决。贩卖人口肯定是犯罪。但是也说明,想娶媳妇的男人很多。“剩女”的大量存在,只能说,她们的“要价”太高了。换句话说,她们对男人的要求太高了。以前男人只要会赚钱就可以了。现在男人要会赚钱,会浪漫,有品位,感情专一,懂得体贴人。说实话,现在的男人跟过去比是进化了不少,拜多年西风东渐所赐,但是进化没有那么快呀。恐龙灭绝说是很突然,那也花了一百多万年呢。所以男人的提高速度跟不上女人的涨价速度。我这段话绝对不是说,女人不应该对男人有要求。恰恰相仿,永恒的女性引导人类上升,人类的整体进步和潮流变化都是女人决定的。社会进步都是需要代价的,“剩女”也算是为社会的进步付出了自己的代价,用脚投票,对出价不够的男人说“不”。
“不同的合约安排会有不同的失业与就业的机会。失业机会最高的是固定工资合约。。。”结婚是一个固定的长期合约,基本上可以看作是无期限,(因为结婚时就想着离婚的人并不多,肯结婚的都做了长期坚持下去的觉悟)面对这样的无期限合约,失业机会很高简直是一定的。在校园里谈歌青涩的恋爱成本就低得多,灵活性大得多。“有不同合约的选择,可以减低交易费用。”过去必须一男一女搭伴过日子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现在不需要婚姻,现代人仍然可以生活得很好。单身男人完全不需要找一个妻子来照顾生活起居:如果要吃饭有饭馆,要穿衣可以去商店买,家里要打扫卫生可以请个小时工,要解决性欲有职业性工作者。同样,单身的女人一样可以花钱雇人给她搬家,修水管,换屋顶。只要花钱就能解决的事情,就不用搭进一生的幸福和一个不喜欢的人凑活过日子了。
过去女性在婚姻中付出的成本实在过于巨大。我在云南旅行的时候,知道那里的纳西族男人是不用劳动的,只用吟诗作画就行。女人负责劳动,带孩子,操持家务。更过分的是,甚至听导游说,女人要背着男人走!我想,女人在婚姻中要付出巨大的成本的想法,大概会压在每个女人的心头,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恐惧感,溶解在我们的血液中,一代遗传给一代。这种恐惧也导致了现在的“剩女”们必须睁大眼睛,宁缺勿滥。因为单身的代价毕竟有限,就是孤单寂寞点呗,但是结错了婚的代价可是有前车之鉴的。一筐一筐的妇女血泪史在那里摆着呢。
越说越远,本来想用张五常的经济解释路数来分析“剩女”问题,一不留神就拐到了血泪史控诉那里。我的内力还是太浅,容易走火入魔。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