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繁荣的悖论》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2-30 01:57: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繁荣的悖论》经典读后感有感

  《繁荣的悖论》是一本由[美]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 [美] 艾佛萨·奥热莫 / [美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2020-5图书,本书定价:329,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繁荣的悖论》读后感(一):开辟式创新

  今天一起分享《繁荣的悖论》这本书,本书是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创新完结篇。作者在2020年初去世,这本书是他最后一部作品。全书从“贫困”问题切入,但是“贫困”其实只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作者的核心阐释还是放在的创新上。作者将创新分为三种类型,开辟式创新、持续式创新和效率式创新,通过例证说明了个人、企业和国家如何通过开辟式创新创造新的增长和市场,最终实现持久繁荣。是当下很多人都需要读一读的作品。

  《繁荣的悖论》读后感(二):不错的畅销书,主要使用例子来论证,理论分析比较少

  

这是一本不错的畅销书,读起来流畅,例子很多。作者举很多的例子来论证“那些能够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能开创新市场的创新能带领贫穷国家走向富裕”。想要进一步了解有关问题,推荐《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作者提出“胚胎理论”来解释中国是怎样蓬勃发展的,非常有趣)。

主要的观点有以下总结:

1:市场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一种昂贵的公共品,需要花费很多的资源去创造(这与《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一书中的观点一致 第七章第一节)

2:类似于福特汽车,能够创造新的市场,带动上下游很多产业的“创新”是好的创新(或者说是作者想要的创新);作者批评了那种劳动密集型产业,认为他们很容易取代而缺乏竞争力(这里作者以墨西哥举例来说明中等收入陷阱)

3:腐败的产生是因为规则和监管的不完善产生了套利的机会。又因为执法成本太高和行贿者(一般为持有大量资源的商人)能够在行贿之后得到更多的资金,因而政府和市场在执法能力不强的时侯(经济发展初期),都没有动力去反腐。随着市场的发展,腐败问题会因为规则的完善和市场中的玩家(持有资本的人)越来越多而逐渐减少(发达市场的利益分配满足了更多的人;套利的机会在被使用了多次之后,会让每次套利的利润减少;利益损失方会进行反抗)。作者认为优先发展市场而不是去解决腐败问题是一个好的策略,因为腐败问题会随着市场的发展而减轻。

主要的例子(只记录几个有意思的):

1:Celtel,第一家非洲通讯服务商

2:格兰仕,中国廉价微波炉

3:MicroEnsure,低收入国家小额担保(没有详细说明是怎样运行和盈利的,推测是赔付金额比较低)

4:Ver De Verdad,便宜镜片解决南美的近视问题(没有查资料,推测是使用了折射率比较低的镜片,牺牲了美观)

5: Tolaram,非洲廉价面条

反面例子:

1:印度厕所,无人维护

2:在非洲的水井,无人维护

3: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扶贫组织在贫穷国家的失败,并没有让那些国家富裕起来,反而是更加贫穷(例如:阿富汗)

  《繁荣的悖论》读后感(三):朝闻道,夕死可矣

  拿手机做个简短的书评,只简单记录一下书中的细节。

  书确实是本好书,但作为Christensen遗作,其“朝闻道”的精神更值得记录。

  1.克里斯坦森2020年1月去世,书里最新统计数据到17年年末。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有的人长寿,像科斯,活了103岁;有的人祚薄,克里斯坦森67岁就去世了。但是他们的精神是一样的,终身学习,追求卓越。

  2.书中对格兰仕的案例写的不是那么准确,推而广之,在其他国家的创业案例也没那么简单,也说明这种学者之作,可以看看开阔下思路,但真完全按照其指引做事,必死无疑。 3.读书时想起一位前辈说的一句话,不要指望着问别人发财的路子。别人的致富方法永远不会告诉你,要不然人家就自己干了。看看书里这些案例,有哪个不是苦心孤诣、独守寂寞才干成的? 4.书中表3-1列的开辟式创新企业很新,很好,有microensure(亚非,保险),ver de verdad(墨西哥,眼镜),宾堡(墨西哥,面包),tolaram(尼日利亚,方便面),earthenable(卢旺达,地面硬化),可以好好思考一下。附录中有更详细的介绍。 5.书中提到,柯达创始人开创了便携相机-胶卷这个行业,也开创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和胶卷消费市场,才奠定了柯达这家企业的基础。近些年谈柯达失败的多,关于这段历史,真的是第一次了解。 6.100年前,詹尼尼立志做工薪阶层、大众的银行,决心不像其他银行那样坐在富丽堂皇的大厅里等着VIP客户上门,开创了街头推销、各地建立支行的模式,这才有了美国银行这家巨头。 7.克里斯坦森说:没有一位创新者能单枪匹马改变美国的命运,但是他们通过工作的连锁反应能够带来这一点。 8.索尼最早的产品是一种容易失火的电热毯,起亚曾是一家自行车厂,而三星刚成立时是卖鱼干的。 9.克里斯坦森说:附录了给了许多计划和案例,但单凭附录中任何一项建议都不可能改变一个国家的面貌。

  总之,这本书对我是很重要的一本书,印证了我近来的一些想法。

  也许中国白手起家创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属于我们个人的机会依然无限。中国未来20年往哪里发展?更清洁、更富足、更幸福。

  只要真正做到正心诚意,坚持做有价值的事情,做成功概率高、顺势而为的事情,事业就能一步步发展起来。

  不要去内卷的红海里厮杀博弈,稀缺和高效率才是商业真正的价值。

  《繁荣的悖论》读后感(四):任正非为何坚决不当代理商

  

“ 如果没有你给我爱的滋润”

“我的生命将会失去意义”

90年代的华为,工作枯燥乏味,难得放松的娱乐项目是去唱KTV,任正非每次必点的歌曲是《北国之春》,唱着唱着,老任会唏嘘不已,泪流满面。

《北国之春》是一首日本的民歌,字面讲述的是青年对恋人和对家乡的思念,但任正非一直说,你们都不懂啊,这是一首给创业者和奋斗者的歌,这歌里有浓烈而平静的爱啊。

我们都知道,事业正是任正非心目中当中那个最爱的姑娘。

任正非创办华为是被逼上梁山的,本来好好的副团级转业干部,又在深圳当年最好的国企南油集团当子公司老总,但因为被骗走200万货款,公司劝退老婆离婚,身边和父母侄子挤在10多平米的小房子里,贵州老家还有需要接济的6个弟弟妹妹,下海时已经43岁“高龄”的他,输不起,必须赢,事业是他最深沉的爱。

华为是靠代理香港鸿年公司的HAX小型交换机起家的,而且学者老板梁琨吾很欣赏任正非,华为可以直接去深圳的仓库提货,甚至不要保证金。

1990年前后,华为已经是圈里小有名气的代理商了,当时的中国通讯市场需求很足一片大好,万元户都稀罕的年代,华为年销售额已经大几千万。

在很多人看来,华为该满足了,和上游的香港公司老板惺惺相惜,和下游的分销渠道商称兄道弟,可以从交换机的一路代理下去下去,卖BP机、卖大哥大、卖电脑,吃香喝辣做二道贩子,大名鼎鼎的“贸工技”模式嘛。

然而,任正非坚决不当代理商。1991年,走都没学会就要跑的任正非决定砸进所有的钱做自主研发。

牵头的兄弟叫郑宝用,华为的工号排第二,老任叫他“宝宝”,说他是1000年,不,10000年一遇的人才,阿宝带着几十号人吃住都在车间,昏天暗地的干出了HJD48小型交换机,华为的第一款自主产品。

1992年,华为销售额破亿。离任正非被骗200万仅仅5年。

当人们再次认为华为应该依靠这个产品深耕农村市场,大家好好享受一下时候,任正非再度力排众议,要求进军城市,研发万门程控交换机。

任正非砸锅卖铁,让天才少年李一男担纲,捣鼓出了一代网红产品C&C08,奠定了百亿帝国的基础,成为行业里赫赫有名的“巨大中华” ,即巨龙、大唐 中兴、华为。

当人们再再次认为华为这下该论功行赏分封诸侯时,任正非在1998年请来了IBM,花费40亿的巨资向IBM学习IPD集成研发和管理系统,大步走向了海外。

2007年,国际化的华为营收已经突破了1000亿人民币。

当人们再再再次认为华为会走资本市场、搞高位套现的传统套路时,华为启动了消费者业务,并大肆在手机芯片业务上砸钱,推出了第一代手机芯片K3。

2017年,华为的营收突破1000亿美元,收入超过阿里腾讯总和。

传统企业的发展,都是线性的,华为的发展,是阶梯式的、台阶式的、倍数式的,是江湖俗称和各界大佬梦寐以求“跨越式发展”。

1

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任正非的心智模式与众不同,他坚决不做代理商。

代理商模式意味着替别人打工,用自己的辛苦得来的资源换利润,依靠别人制定的游戏规则发展,虽然短期可能有利润,但迟早会有瓶颈,做久了,自己的核心资源和优势会荡然无存。

命脉掌握在别人的手里,发展的权利不归自己,连一点议价权都没有,一点也不符合毛泽东思想,老任可是货真价实的“读毛选标兵”啊。

代理商思维,你最终会变成那个年轻时自己最讨厌的人。上海证券交易所出身的炒股大户常凯申,当了一辈子的500强代理,最后变成了买办被撵到海岛,说远了。

遗憾的是,大部分企业乃至职场人群,思维都是代理商式的,在资源有限的红海中白热竞争,要么拼命的节省成本,要么使劲的堆积效率,要么通过徒有其表的护城河拉高别人的成本。

中国的很多企业喜欢多元化,一会搞农业,一会造汽车,一会玩金融,一会拍电影,归根到底都是因为代理商模式下的资源极为有限,一碰到天花板,只能换个行业挖坑。

而且,代理商思维下的狭窄视野也难以让你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市场。在一线管过营销的都知道,市场不是满足出来的,市场是开创出来的。而且,消费者也不是上帝。

大英帝国的马车造的越来越豪华,结果人们需要的是汽车。

诺基亚开发出待机7天信号永远满格的手机,消费者需要的是IPHONE。

华为的成功,是因为他始终要做资源的开创者、整合者与使用者,而不是资源的被支配者。华为从代理商做到研发商,从通讯做到消费,又搞出华为云、华为车联网,始终屹立在潮流的前端。

开创性思维VS代理商思维。

老任学到了主席思想的精髓,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没有人敢说77岁的任正非是前浪。

2

在关于成功和成长方面,中国人早就总结过标准模板: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所谓的命运,并不是说一定要生于富贵家庭,而是这个成长环境有没有教会你投入产出比最高的心智模式。

中国的大户人家千辛万苦的写家训,欧洲的世代贵族动辄把“传承”挂在嘴边,四海漂泊的犹太人《塔木德》不离身,都是要保持心智模式的连贯性。

社会的震荡,可比股市的洗盘凶狠多了,股市下跌30%就能让散户交出筹码,社会革命的人头滚滚之下,有多少人能坚持开创性思维呢?

大多数人在求生存,为蝇头小利而满足,极少数人在求胜利,为内心目标而狂奔。

开创性思维VS代理商思维=

求生存模式VS求胜利模式。

当年的华为,一个胜利之后要开创更高一级的胜利,而联想始终是一个大号的代理商。卖电脑、攒电脑、造手机、开网站忙的脚不沾地,投资、农业、房地产什么都要掺和,然而样样都是奔着短期就要挣钱去的,只能在别人圈定的红海里面扑腾,最后变成了“美帝良心想”。

联想在2000年前后霸屏各大商学院经典案例库的时候,华为只能靠彭剑锋老师的《华为基本法》说说事,然而今天,谁还记得联想手机和融科智地呢?

求生存本身并没有错,但一直求下去,就变成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黑石集团的创始人苏世民说的直白,做大事和做小事的难易程度是一样的,要给自己设定一个远大的目标,尽量做大事。

如何做?答案是“开辟式创新”。

3

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正是“开辟式创新”之父,从安迪·格鲁夫、比尔·盖茨、乔布斯、到中国的海尔和格兰仕,都曾公开表示深受他的理论启发。

而《繁荣的悖论》正是开辟式创新的代表作,全书志存高远、格局宽广、气魄恢弘它试图通过“开辟式创新”拉动“未消费市场”,在看似荒瘠的土地上“让繁荣之花盛开”,让世界变成更加美好的所在。

在书中,克里斯坦森通过福特T型车、胜家缝纫机、索尼录音机、三星电子开辟了令人意想不到市场的案例,揭示了如何“化不可能为可能”。

《繁荣的悖论》中更谈到了非洲国家那种给钱式的救济只会让穷人越来越穷,而精准扶贫、改变穷人的生活和工作习惯才能根治贫困。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也是大王比较喜欢的学者,实际上他一生在教人们两件事情,

如何掀桌子不玩了

如何做一个升阶玩家

掀桌子不玩了,克里斯坦森称之为“颠覆式创新;做一个升阶玩家自己定游戏规则,就是《繁荣悖论》中谈的“开辟式创新”。

这哥们一辈子都在研究,如何拿下你别人想不到的市场,如何化不利为有利,如何在极端不利条件下取胜,如何在看似不可能的成功的地方胜利。

放在明朝,一定是那个鼓动燕王Judy造反的大和尚姚广孝。

这样才华绝艳又著作等身的人物,命格不硬一定会被上天早早收去,2020年1月,年仅67岁的克莱顿·克里斯坦森英年早逝。

《繁荣的悖论》成了这位曾经“世界最具影响力管理思想家”的遗著,而克里斯坦森也说过,书也是写给当代年轻人的,年轻人总说没机会,他希望这本书可以帮助年轻人重新点燃自信和乐观的火种。

不要总想求存,要一门心思求胜!

一度山穷水尽的周鸿祎,在读到靠克老爷子的创新理论后,大彻大悟,从此不但不做病毒,不做竞价,反而免费帮人杀毒,免费帮人找茬,搞出了一个“破坏式创新”,竟然也跻身中国1.5线互联网大佬。

每个人的心目当中,都有一个《北国之春》的姑娘,她可能是你的事业,可能是你的恋人,可能是你的财富,也可能真的是你家的姑娘,要追到她,《繁荣的悖论》值得好好读一读。

盯着自行车,你还想有啥出息。

4

任正非当年有一篇发在内部的文章《我的父亲母亲》,大王看的也曾眼角湿润,任正非的父亲任摩逊教给他两条受益终身的感悟: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

不为五斗米折腰,你的思维才能是开创性的,站在更高层面追求升阶、追求胜利,对谁都是降维打击。正因为不是求存思维,华为才能有今天。

从格兰仕到360,从拼多多到苹果手机,世界被《繁荣的悖论》中提出的开辟式创新日益改变。想当年,我们要爱上一个用苹果手机的人,因为他/她每天晚上都要回家充电;而今天,华为已经让回家充电变成了一件更浪漫的事情,

拍月亮。

本文摘自公众号鉴茶院(ID:jcytoday)《任正非为何坚决不当代理商》一文,全文请点击下面的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fYm2XTv5WHisWVlKBG64A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繁荣的悖论》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