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成事心法》是一本由馮唐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4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冯唐成事心法》读后感(一):实践指南
书的后封写着一句话,“管理是一生的日常,成事是一生的修行”,读罢这本书,发现冯唐把自己这二十年来的亲身经历,都分享给了大家,最早知道冯唐的时候,是从那些小说散文作品开始,一直以为写作就是他的专职,随着后来的了解,才发现,他只是把这个兼职做的太出色了而已。这本书,就是给我们的实践指南,相比《成法》的概念,这本书更在教我们怎么做。
《冯唐成事心法》读后感(二):非成功学的成事之书,年过半百的赤子之心
成事心法,首先想到的会是,成功学的书,但是里面并没有很多的成功学的书,而里面很多引用的是曾国藩的话。大家都知道,曾国藩是冯唐的偶像,他专门写了一本书介绍曾国藩的言论,通过自己的理解教大家怎么做事。
里面很真诚的讲到了很多事情,整体的阅读体验是好的。真的是很感谢冯唐能出这样的书,以前我们要看职场上的也好,看个人修行的书也好,还有自我分析的书也好,大部分是老外写的。比如稻盛和夫的《活法》和《干法》。终于有一本我们国人自己写的书,可以推荐的了,有一种自豪感。
要看一本书,特别是写职场的书,写成事的书好不好,一定要看他的动机。动机是真诚的分享,真诚想让大家能够有所收获,无论写的怎么样,首先这一关就已经过了。就可以看下去。
看这类书,如果出发点好,不会冲着哗众取宠,不会冲着短期可以给你带来很大的提高这样的前提。那跟写书的作者,就是一个很好的沟通。打开这本书,就好像一位好朋友,坐在你旁边跟你很真诚的讲他的经验,这种体验是非常美好的。这也是书本能够给我们带来的最本质的东西。
下面是我自己的一些见解,通过冯唐的文字,来跟冯唐的一次有偏见的沟通。
冯唐在这边书讲了个人的修养,身体和心灵的修养,细节到了,怎么有一个好的睡眠。睡觉之前他的习惯。冯唐控制自己看手机的时间,特别是睡觉前,一定不能有手机的,他喜欢看kindle。从这里可以看出,冯唐睡觉旁边是有一个大美女陪着的,虽然他的私人生活很少公开,但是通过里面的细枝末节,就可以知道冯唐的生活的习惯,这就是他的真诚之处。
如果有一段时间,没有抱抱,没有啪啪啪,肯定是会影响睡眠的。年过半百,书本上的真诚依然流露的那么自然而又不淫秽。
如果冯唐不运动,也不从事一些消耗脑力的劳动,我的睡眠一定不好。冯唐之所以高效的工作和生活,是因为他就像一只蜡烛,如果一天没有把蜡烛的光照亮世间,这一天,他就是把这美好的世界贡献给其他的人了。所以他会睡不着。
四十岁的时候,不惑之年,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知道自己的天花板在哪里,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逐渐消失了,同时也缺乏兴奋感了。
年龄的危机就在这里。大部分的人的生活状态就是这样。但是这种是可以控制的。冯唐也是凡人,他也有这种时候,但是他总是能够在非常繁忙的工作中,从俗世中抽离出来。怎么抽离。
如果是996,那么就在拼一点,周日的时间告诉家人朋友,不要联系,留给冯唐休息的时间,让他静心的时间。
我相信,大部分人的时间都没有冯唐那么忙,但是很少有人说,会抽离时间出来好好的跟自己相处的。这样导致的就是对自己认识的不清楚,对自己在这个社会的认知不够清晰。所以才会最近出现这样的闹剧,在高铁里面,一个女的不让座,一个油腻男子,直接发飙,对一个年轻的女的说:“我的身份比你高,你就应该给我让座,如果是在我们单位,我早就开除你了。”
油腻的中年,在这个高铁男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这种人就应该看看冯唐的这本书,好好看看冯唐。
《冯唐成事心法》读后感(三):一个不正经的作家如何正经谈管理
冯唐不是个正经人,看冯唐的小说极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喜欢冯唐的人很多,讨厌冯唐的人也很多,喜欢和讨厌的理由有些是重合的,比如冯唐不是个正经人。
如果仅仅看过冯唐的小说而不了解他在文学领域之外的经历,尤其是作为华润医疗集团创始CEO和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的身份以及背后的故事,恐怕难以对冯唐的管理学书籍产生兴趣,一个不正经的写小说的冯唐居然写本书一本正经讲管理,想一想就挺出戏。
冯唐是个什么人?大多数人给出的答案大概会有一个共同点:爱装逼的油腻中年男。冯唐的标签还有很多,有好有坏,我则一直认为——冯唐是个大俗人。
诗如其人,文如其人,看冯唐的诗和小说大抵能看出冯唐的癖性。“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这首诗看似挺雅,实则像一只春天的猫在夜里嘶叫。别的诗更直接,“下辈子我做你的床单”,“想和你在海边,一坐一夜,一日千年”,“生活简单,思想龌龊,每天除了干你就是干活。”冯唐为此出了一本书,《冯唐诗百首》,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至于冯唐的书,《万物生长》、《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北京北京》、《欢喜》,也难见高雅的文学品性。
名校医生博士毕业,觉得当医生没成就感,去美国读MBA,毕业进麦肯锡做咨询,混到麦肯锡合伙人,后来去华润医疗,再后来在中信资本做CEO。这是冯唐的主要经历,看上去简直就是一个当代标准的世俗成功人士。
冯唐有篇文章提到,他喜欢上了三个人,李渔、曾国藩、司马迁。原因是“李渔放弃通俗意义上的名利,他的一生是吃喝嫖赌抽的一生,是把吃喝嫖赌抽的温润精细做到极致的一生。”“曾国藩是个勤谨蛮狠的耕读人,他追求通俗意义上的名利,他的一生是克己复礼的一生,他读书、明理、做事,不要钱,不怕死,五十岁前就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司马迁是个天生的写字的人,追求对人世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理解,他的一生是做一件大事的一生,是不惜失去一切鸡鸡也要做成这件大事的一生。”由此可见冯唐是个欲望及其强烈的人,他对世俗欲望的追求并没有一个标准,凡是皆务实求利,又希望给自己一个名正言顺冠冕堂皇的理由。
冯唐就是这样一个世俗之人,正因为他是这样一个人,冯唐谈管理学反而显得合情合理了。管理学不就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世俗之学。
我们为什么读书?我想可以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向外的,一种是向内的。向外是希望通过读书了解更广阔的世界和超出自己生活眼界之外的领域。向内是通过读书探寻、提升自我的知识水平和精神境界。读书在某种意义上说并非是毫无功利性的,只是某一些目的看上去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
学习管理的关键是向内的,但途径往往是向外的。学习管理是理性大于感性的,也可以说是更世俗的。我们要学的是方法,是经验,甚至是捷径。这也是通常意义下最常见的“学习方式”。
冯唐,作为一个世俗的有所为的人,自然有其所长。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从事管理也对综合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冯唐是幸运的,有机会进麦肯锡而且做到了麦肯锡合伙人,不能说麦肯锡成就了冯唐,至少在麦肯锡的经历让冯唐学会了管理学的体系。
在文旅行业干了十年,我自己的经验是每个行业都有其体系,这个体系包含着一个行业的顶层逻辑、知识构架、能力体系、成长体系。作为一个职业的策划,我所掌握的方法大多来源于学习和经验,对于想要学习管理的人来说,这个途径是相通的。但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表面的方法和经验,而是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体系。
从管理学的角度评价冯唐,在我看来,他是一名嗅觉度极高的寻血猎犬,他能将气味嗅到100多年前晚清时代的曾国藩;他还是一名视觉灵敏的千里眼,能够一眼锁定《嘉言钞》;他将曾国藩艰深晦涩的作品用言简意赅的白话文表达出来,充分融入了自己的见解和真实感受,把自己吃过的亏,踩过的坑,总结出的经验,毫无保留的诠释出来,成就了一本《成事》。
而这本《冯唐成事心法》,是冯唐在《成事》基础上的升级版,更加全面更加系统的从自身经历和经验出发,畅谈管理理论、经验案例、运用场景、实战方法。冯唐卓越的投资、管理、商业能力,尤其是作为一个管理专家的务实,这本书里可见一斑。
《冯唐成事心法》读后感(四):在油腻的世界里做个笨拙的读书人
总得来说,我对作家冯唐有点爱恨交织。
这不是我说的——以前我写过一篇《略谈冯唐之趣味》,帖子后来火了,冯唐本尊也在微博上做了转载,他的粉丝说,这丫真是“相爱相杀说冯唐”的赶脚啊!
这一次也不例外,朋友从远方寄来一本《冯唐成事心法》:素白的封面上,赫然印着几个玫瑰金的方正大字——精英气息劈头盖脸,熠熠金光的书封,好像带着玫瑰特有的娇俏似的说:
“你看人家是多么牛逼又标致的一本书吖。”
再看腰封上的小字:
“10年麦肯锡战略规划经验;5年华润医疗集团创始心的;5年中信资本投资管理启示……”要我说,腰封这玩意儿挂在书上,很像裤衩子,提得太高,容易扯到蛋。不过,这三行烫金小字句句说得都是实情。就好像人家不经意露出的一件粗布短裤上同时缝着爱马仕、普拉达、路易·威登三个标!让人感觉不马上一脸崇拜地捧在手上,就要错失三百块钱似的——“要你管,人家就是这样优秀!”
嗯,继续看文案:
“一本成事、持续成事、持续成大事……”
文案倒是挺规矩,不过这个“一本成事”是啥意思?说实话,我第一直觉,“一本就”是柔道术语,一本成事,就是将“成事”一把按翻在地,麻溜地Gameover,不过这个解释显然说不通。
“要么一本是‘一本道’的缩写?”
好像也有点差强人意。鉴于冯唐老师曾经出版过几部风月小长篇,我还是很不厚道地笑了出来。罢了,先不究竟了,看正文吧。
真正打动我的是序言中的这段文字:
“我听过别人的评论,说冯唐只是一个情色作家,我觉得特别委屈。我等了二十年,就为了这一刻,写这本书,能让大家知道,其实我是一个管理界的‘扫地僧’。”这段文字,首句说得很坦荡,后句讲得挺深情。总得来说,保持了冯唐一贯的直白、自恋和感性。尤其后一句,“我等了二十年,就为了这一刻。”一下就让我想到了博胡米尔·赫拉巴尔在《过于喧嚣的孤独》的序言中的话:
“我之所以活着,就是为了写作这本书,我甚至为了它推迟了自己的死亡。”
这时候,我忽然感受到了冯唐贴肉处一点久违的“真诚”,那是事杂时仄,铅华洗尽之后,还能葆有一腔素简的执念。而当看到他说“在油腻的世界里做个笨拙的读书人是件好事”时,我终于舒眉展目,莞尔于心了。
冯唐究竟有没有资格写作一本“成事心法”呢?
当然有!
其一:他是个极度自律的人。
冯唐在《选择,不仅只是断舍离》一篇中自述:
“我每天的习惯很少,只有两个。第一个就是每天做一百个仰卧起坐,一百个俯卧撑。第二个特别简单,就是看着Kindle入睡。”
这俩习惯,看似不起眼,却做到了武装肉体和武装头脑,冯唐每次出镜,头发齐短,身形清癯,侃侃而谈,很好地维护了“商业精英人士写作者”的公众形象,很得益于以上两个好习惯。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但凡能成点事的人,都是依靠管理自己来征服世界的。
其二:儒家的思想基底,让冯唐始终保持了修身与好学的精进之道;
很难用“儒雅”来定义“冯唐气质”。时而离经叛道,时而骚柔撩人的言论之下,让冯唐斯文的皮相里很横生了几分妖气。
但我觉得他的思想基底还是“儒”。在《冯唐成事心法》的卷首语中,他明确了全书框架的四个部分:
“知己、知人、知世、知智慧。”
这个分发有点复杂。依我看,分成“知己”与“知世”足矣。因为“知世”已经包含了“知人”,而“知智慧”,无非是从“知世”形而下到形而上的变现。
《论语·里仁》记载孔子对弟子说,吾道一以贯之。众弟子不解,唯有曾子说,夫子之道唯有忠与恕也。“忠与恕”究竟是什么,孔子没有说,曾子也没有解释,后来朱熹注解说,尽己之心以待人叫作“忠”,推己及人叫作“恕”。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忠恕之道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仁”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强调的是个人对自己,个人对世界的儒家基本原则。
从这个意义上说,冯唐心法的逻辑框架天然是儒家。
在本书的结束语中,冯唐提问:“成事到底为什么?”
继而他援引儒家八条目,写道:
“儒家核心贯穿的一线是什么?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可见,《冯唐成事心法》,不仅以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体系作为逻辑框架,更运用了儒家核心思想的八条目,来回答在人间成事的终极问题。
如此看,这个皮相骚柔的冯唐,骨子里其实很儒家。
其三:冯唐精熟于曾国藩的修身、治世之道;
《冯唐成事心法》之前,他已经完成了《成事—冯唐品读曾国藩嘉言钞》,以麦肯锡的方法论,解读曾国藩的成事学。看得出来,冯唐对儒家精英曾国藩先生是怀有崇高的敬意的,儒学基础过硬,曾学底子夯实。《成事》一书中,他认真而系统解读了曾国藩的书札、家书、家训、日记与文集,《冯唐成事心法》中,俯拾即是对曾国藩思想的援引与阐释。
不知为什么,冯唐在写到曾国藩的时候,总带着一份克制与冷静,完全不是他恣意行文时,那种“哥几个先听我说,兄弟现在混得不错了”洋洋得意的做派。
《选择,不只是断舍离》中,冯唐说,看人才,你到底是看智商还是情商?我非常认同曾国藩的说法——“视其志趣”就是这个人是一个俗人还是一个脱俗的人。
《以笨拙为本分,求仁得仁》中,冯唐在开篇就引用了曾国藩得话:
“吾辈读书人,大约是失之笨拙。即当自安于笨拙,而以勤补之,以慎出之,不可弄巧卖智,而所误更甚。”说到了曾公笔下倡导的“笨拙”,冯唐的文字也变得规制起来。他说:
“这是曾国藩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告诉我们,在成事、持续成事、持续成大事的修行过程中,自许为读书人的,就要以油腻为耻,以卖弄为丑,以笨拙为本分。”
《冯唐成事心法》可以说是糅合曾公与冯唐二人的智慧结晶。曾公思想珠玉在前,冯唐再施琢磨,从现代管理学和人文艺术的角度上,做了适度的升扬与衍绎。
四、从麦肯锡到中信资本,战略规划与投资管理孕育了冯唐的模型思维;
《如何战胜自己,战胜逆境》一文中,冯唐回忆道:
“当年我在华润集团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推功揽过……多腿功揽过,你会发现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多,你的事情做得越来越好。”“推功揽过”有点像华润的企业文化,或者说集体意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公司的高管格局、视野迥异常人的优势。
又如在《如何设计晋升机制》中,冯唐参照华润6s管理体系,从战略规划、商业设计、业绩评价、管理报告、内部审计、经理人考评六大体系入手,系统阐述了如何实现晋升考评多元化的问题,写得既专业,又简介,颇有借鉴意义。
长期浸润企业管理和商业战略领域,还让冯唐拥有独特的模型化思维。
在书中他直言麦肯锡信任公式让自己的人生受益良多:
信任=(可信度x可靠度x可亲度)/自私度
又比如冯唐提出的结构化思维和表达的核心——金字塔原则,如果运用熟练,不但能有效提升个人的表达能力,还能在企业管理和人际交往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冯唐成事心法》一书,基本保持了冯唐一贯的创作趣味和文字风格,用孔夫子勾兑麦肯锡,拿曾国藩嘉言钞掺和着冯唐实践论。内容驳杂,细大不捐,从个人成长到公司管理,从处事心机到战略规划,大手遮蔽须弥,小指撩拨芥子,总体上说,在拍大腿、吹牛皮的同时,兼顾了笔触真诚,有不错的实用价值。
不足之处是,作者始终着眼于有形有质的事物,向外而求,重墨着于成,忽略了生命中对“空”的修行。我想,只有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美好富足了,才能有“成事”的物质世界与之相匹配。从这个意义上说,并不是世界变得油腻了,而是当我们成为笨拙而精进的读书人之后,世界会越来越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