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周作人散文》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2-29 04:14: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周作人散文》读后感100字

  《周作人散文》是一本由周作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2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周作人散文》精选点评:

  ●凡事莫因人废文

  ●在以吃人为主题的篇章里,我看到了周作人的顽皮,他在附录里这么记录:据说先把身体泡在热水里,刮去苦皮,腹内添装甘蕉,上盖蕉叶,在炭火上烧烤一夜。更好玩的是有一天小金看到我读此说,很正经的说:这么有雅兴读鲁迅的书啊。

  ●大多数现代文学史论里都鲜少提及周作人,其实是颇为无奈的事,论作文之境,他应是当之无愧的大家,文风清透洗炼,去粉饰存真意,这是真正的文采。

  ●大家 别的不论

  ●中国名家散文系列之一。周自许越人,称己骨子里有浙东人“师爷气”,虽为自贬之辞,却也一种乡曲。周文或称尺牍更恰,皆短篇,皆圆熟,口不臧否人物,却善于感物叙人,都是性情之言,充满浓浓的人文关怀:书中有写自己少年的初恋,故乡的乌篷、石板路,女儿的病情,北京的雨水、白杨···。当然也有一般文士笔下的闲情逸致,如写金鱼、虱子、酒、茗、太监等,都是一种温柔敦厚的赤子之心,这与其兄鲁迅的文风不同,却更得我心。

  ●淡而雅。

  ●我无限敬重他。他比起他哥哥又是另一种境界。

  ●冲淡平和,还行

  ●我最喜欢的散文风格

  ●阅毕,最impressive的感觉就是一个“淡”字。文风的确很朴实平和,没多少华丽的词藻。不过周作人好喜欢掉书袋……许多文章动不动就引用一大篇幅一大篇幅的文字。平淡自然的文章,这有气质境地与年龄的关系,无论写还是读。这样的文字就如同白开水,虽然知道它好,可许多人更想喝可乐。不过白开水总要喝的,周作人的散文还是应该读读的。现在或者以后。此种文风此种文体,不适合我等现在的年龄层读,也许30岁以后再回过头来品味,会别有一番感触。

  《周作人散文》读后感(一):不错的男人

  周作人的散文我是很喜欢的,虽然不知他后面怎么摊上了这罪名以至于和最喜欢的哥哥反目。我看的他的文中对朋友对兄弟都有很深的感情,就算是最平淡的一点小事都能将这感情不经意般透露出来,例如他觉得朋友和哥哥象孩子一样在泥水玩耍等,还有他说的喜欢的茶泡饭,还有一种豆腐皮用来送茶很好都让人不禁向往。这样一个人应该是很书生气的,文静而且不懂人情的,历史的所造就的罪名虽则各式各样,如果这罪名真的坐实,实在是件令人心痛的事情。

  我想能得他喜欢的人应该都是不错的人才是,例如说他哥哥周树人,就是这五百年来无人能出其右者。

  《周作人散文》读后感(二):波澜不惊

  “周作人”这个名字,总让熟悉他的人感觉到一种遗憾。如果他没有失节的行为,那么他应该是现代文学史中值得特别关注的一位作家了。但历史是事实构成的(虽然有时候与事实有些出入),因而对我们来说,没有“如果”,所以我们所面对的只能是遗憾。

  看他的散文是由《乌篷船》开始的,但是对这篇散文的印象并不身,也并不觉得好。后来也多次和他的散文打照面,不过大都擦肩而过。后来,看陈四益先生的文章,看何满子先生的文章,都曾提到过他,这才注意到他的散文。对于他的评价,也还有很多人谈论过,钟叔河先生、张中行先生、止庵……

  他的散文,抄书用书,波澜不惊,娓娓道来,有着一种平静和淡泊,虽然丰富自然,但多少给人一种凉意。也许,如果用今天的观点看,他可能更当得起“小资”二字。

  《周作人散文》读后感(三):卿本佳人,奈何从贼

  读他的文章之前,隐隐约约听到的是汉奸头衔和兄弟不睦的传闻。

  开始有些读不进去,毕竟隔着不同的时代。慢慢地能读出些滋味来了,自以为也能体会到他的一些性情。其兄的文章大多数我是不喜欢,大多针砭时事,火药味十足,且隐喻太多。作为那个时代的文学冲锋枪固然有价值,但我只想读些时事性不强、清雅隽永的文字,所以鲁迅的文章不适合我。

  有人用“卿本佳人,奈何从贼”形容周作人,听上去虽然还是扣了帽子,却有宽容和理解在里边。汉奸一名的虚实我不清楚,如果说文如其人,他给我留下的感觉倒是单纯的一介文人,书生意气,有义愤却不强烈、不冲动,只是渴求风雅淡泊之味。大概他的政治敏感度亦不强,文中对日本妻子与朋友都颇为亲善,未加分野与界定、也不避讳。其实也无必要,只不过非常时期便容易招人非议。

  不过毕竟年代久远,其中是非难以明辨。我读文章向来注重文品兼人品,有才无德的人,文字也不会太精妙和具有说服力,往往虚伪矫饰;但周并未给我留下坏印象。

  即使被枉加恶名,也不必太介意,只留一个模糊的背影,淡出众人的视线,并非坏事;而喜欢他文章的人必定会从字句中体验到他的性情与品味。

  《周作人散文》读后感(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周作人平和冲淡的散文,曾经是“学者散文”的标准面孔。但在我看来,实在是无趣的很,仿若絮叨,竖起耳朵来也听不清他在讲什么,只知道那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语气,缓缓弥漫起暮年的苍凉。却又不是哲学家的悲慨,只是一种模糊不清的回忆,就像陈年的黑白相片,又有水渍的漫漶;或者竟是寒冬难得的暖日,偏偏庭院里又翻陈着发霉的芝麻烂谷子,琐屑得让有败兴。

  这也罢了,偏偏是他又是破落的财主,喜欢炫耀,仿佛就他读的书多,抄书不断,连篇累牍,尽是他人言语,藕断丝连,做些缝补功夫。若是放到今日,难保会有人告他侵权。而这样,也就把他散文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好处淹没,摧毁。我倒是小欣赏他于49年后一断时间内写的那些散文。掉书袋的习气改了不少,说道理,叙事,有一种朴素的味道。但如果要许为名家、大师,恐怕还不够格吧。

  《故乡的野菜》、《初恋》,评论家们以为是最好的。我看也就那样,和周作人其他的散文一样,他惨淡经营的仍是一种不死不活的意味。总的说来,是情的压抑。压抑过了头,也就没了。情,不是文章最重要的内核吗?情的缺失,也就注定了他的文章味同嚼蜡,令人兴味索然。

  学者的散文完全没有必要写成他那个样子。钱钟书的散文姑且存而不论。朱自清的散文刻意追求美的表达,前期绚丽,后期平实而更见功力,在语言形式的努力上功不可没。王力《龙虫并雕》显现的“文化幽默”真正地体现在了学者的情怀与襟抱。余秋雨的散文虽然颇为夸张,但也不失一种风格。我真不理解,为什么学术界会给周作人的散文那么高的评价。

  《周作人散文》读后感(五):周作人的 老人心态 与 老人文风

  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中说 他出生前家人曾在堂屋看到一个长须老人魂魄 他甚喜这个说法 就自认老人转世

  还别说好像还真有点靠谱

  你读周的文章公允调和 不疾不徐 娓娓道来 絮絮叨叨 从青年到老年 大几十年风格一贯 几乎就没有什么变化 基本就是老人风格

  让你怀疑周作人好像就没怎么年轻过 也从没被荷尔蒙和内分泌左右情绪过

  从这个角度甚至可以对周作人在日本人进攻北京时不随北京大学南下都有所理解

  老年心态的人什么最重要? 生活安逸

  周作人就像<四世同堂>中的祁老太爷 不管什么人来 我把门关上 该怎么过日子还怎么过日子 该怎么读书写文章还怎么读书写文章

  只是后来形势的发展大出周的预料 想不附逆已不可能

  为文方面 周氏文笔有两大缺陷

  一曰絮叨 当然 你也可以说絮叨得有味道 但毕竟是絮叨 

  读周的古体诗(他自谦为打油诗)高古拙朴 颇类陶渊明 他的文言文(如他早年以文言翻译的外国小说)清新婉丽 一写白话文 就失之磨磨叽叽 弯弯绕绕 或者 这就是他追求的闲话风?

  二曰好文抄 或抄古人 或抄自己 眼光精到 抄的片断也是好 可惜打断文气 就像器官移植 总是有排异反应 看着膈应 读着夹生 偶尔为之尚可 用多了 总是不好

  所谓入门须正 立志须高 取法乎上 乃得其中 某人不见于此 不学好 专在絮叨 文抄上下功夫 

  堕入野狐外道矣!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周作人散文》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