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水煎茶,听雨看花:周作人散文精选集》是一本由周作人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水煎茶,听雨看花:周作人散文精选集》读后感(一):不聊是非只读书
读过很多散文大家的作品,比如像诗一样美的余光中,比如清新隽永的林清玄,比如朴实无华的季羡林……而周作人的散文风格又独成一派。郁达夫这样评价鲁迅和周作人的散文风格:“鲁迅的文体简练得象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与此相反,周作人的文体,又来得舒徐自在,信笔所至,初看似乎散漫支离,过于繁琐,但仔细一读,却觉得他的漫谈,句句含有分量……。”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中国现代散文的成绩,以鲁迅和周作人两人的最丰富最伟大。”可见周作人散文的水平之高。
至于周作人散文的特点,我想引用他在本散文集中的“死之默想”中的一句,从中读者可窥一二:“我现在的快乐只是想在闲时喝一杯清茶,看点新书,无论他是讲虫鸟的歌唱,或是记贤哲的思想,古今的刻绘,都足以使我感到人生的欣幸。”不错,周作人的散文就是如此得平和冲淡。钱理群曾指出周作人散文存在着一种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情”(调),“气味”,或者“境界”。这种独特的意境可能与日本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人说周作人和鲁迅同留学日本,但是鲁迅看到的是中国人所受到的侮辱和蔑视,而周作人则更多地表现出了对日本文化和生活的喜爱与接纳。此外他的散文中大量引经据典,古今中外不一而足,特别是日本文学中的经典,更是信手拈来。读周作人的散文,收获的不仅是精神上的陶冶,更是知识上的拓展。 周作人的成就不仅在于散文,更在于翻译。在他六十多年的翻译生涯中翻译了大量例如《平家物语》等日本文学史上的名作。
周作人与鲁迅然而可能世人对于周作人更多的是抱着一颗八卦的心,想知道他为什么与曾经扶持他去日本留学以及引领他进入翻译行业的兄长鲁迅反目成仇?想知道他为什么在北平陷落之后出任了汪精卫政权的职务?我想这些都留给历史学家评说吧。我们现在不妨做个“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好学生,不聊是非,只静静地品读周作人的这本散文集:《春水煎茶,听雨看花》。跟他一起回忆他多水多情的故乡,一起领略北平的春天,一起观花鸟鱼虫……
《春水煎茶,听雨看花:周作人散文精选集》读后感(二):山河岁月长
想来我是没有看过周作人先生的文字的,可能因为上学的时候鲁迅先生的文章学的比较多,介绍作者的时候周作人的名字总是被提及,便总会想两个人的文章应该是同一种风格的,针砭时弊,忧国忧民。然而今天有幸读到周作人先生的文字,却是另一种感觉,一种云淡风轻,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优雅,或许可以这样说吧,身在乱世之中,周作人先生依旧保持着一份闲情雅致,微笑的面对着生活,这一种豁达是很多人没有的。而读先生的文字,也是一种轻松的心态,喝茶,谈酒,秋虫冬雀,和那些日夜与书为伴的日子终究是值得回忆的。我想,时逢乱世,有些人以笔为剑大杀四方,也有些人用文字给予人们安慰,让心能静下来,去看这世间万物,山河永在,祈求岁月平安。
《春水煎茶,听雨看花》是周作人先生的一部散文合集,里面收录了先生近六十十篇经典散文合集其中《乌篷船》《故乡的野菜》《冬天的麻雀》等等都是很多人读过的篇章。周作人先生的文字细腻,记录的也多为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彼时的文章写作大多数已经是白话文了,所有这样文章的阅读与现在并没有什么区别,很容易读得懂的。整本书大体分为五个篇章,是对日常,万物,读书,小小天地的记录。这样的一个人,满心满眼的是对世间的喜爱。在《喝茶》里他写到“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信,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这个我颇有感触,毕业后小伙伴们各奔东西,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家,便是于朋友家饮茶,三五好友喝茶聊天却也能畅谈天地。
书中有一篇文章是关于《入厕读书》的。那个时候环境艰苦,厕所看书应该很是艰难吧,如今有了这个条件,却很少有人去看书了,而离不开手的则是手里了。《猫打架》不是真的打架,每到春季猫咪打架的就比较多了。
《春水煎茶,听雨看花》收录的文章都特别的可爱,那些记录生活的文字也将世间万物带到我们面前,那些平常的,不起眼的生命装点着我们的生活,甚是可爱。书的最后赋有先生的七言绝句诗,朗朗上口,对景对物都有人一定的认知。读先生的文字也是一种享受,在杂乱无章的生活中寻出一个安静的角落,看万里山河,人间草木。
《春水煎茶,听雨看花:周作人散文精选集》读后感(三):周作人:再平淡的生活也有美的味道
作为一个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工作繁忙,老人有病,孩子不听话,生活就是一地鸡毛。不是忙碌就是烦躁,做人真难,做一个中年男人更难!这几天我读完了周作人的《春水煎茶,听雨看花》这本书,感觉周作人写出了我们平淡生活中的美,那种对于我们遭遇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物每一件事的品味与感触。
这本书分成了五个章节: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万物有灵,草木有心;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没有更上的寂寞和微妙且美的生活。
这本书写出了生活的淡淡的闲适和宁静的祥和之美,对于生活中的人事物的平淡而又温润的情感像一条小溪缓缓地流淌。
在这本书中我真切感受到了什么才是生活的味道。
不需要多么轰轰烈烈,只要经历;不需要多么宏大高深,只要想到;不需要在乎是否完美,只要本真;不需要在乎技巧,只需要平静地叙述。
那么怎么才能体会出生活的味道呢?最重要的是养成对生活的坦然的态度。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成功失败,失去获得……都是人生的常态,我们不必为之伤心落泪,也不必为之激动异常。《初恋》在一般人可能是极其伤痛欲绝的了,但是周作人回忆自己的初恋确实淡淡的,怀着一种对她的淡淡的爱恋和淡淡的忧伤,最终留存在自己的记忆当中。
周作人还善于把自己生活中出现的普通的东西写出淡淡的甜味。野菜哪里都有,但是他的笔下的野菜却让人感觉有一种文化味儿;点心再普通不过,但是他笔下的点心却带着历史的味道;《谈酒》更是写出了酒的文化味儿……
周作人的散文取材不故作高深,信手拈来身边的物,经历的事,见过的人。这些看似平常的人物,经过他的叙述立刻就会让人感觉那淡淡地美,那纯净的味儿,像嚼在口中的糯米饼,劲道留香。
读周作人的散文,让我们明白普通人也能过出美妙的生活,再平淡的生活也有它的味道。只要我们对生活采取一个淡然的态度,欣赏的眼光,细细地品,慢慢地嚼,我们就会唇齿留香。
春水煎茶,听雨看花:周作人散文精选集n当当价: ¥36.60n抢购链接:https://u.dangdang.com/DAjOA
我也想学习周作人,学会生活,再忙再累,也要学会欣赏身边的花朵,亲人的快乐。让中年人的责任不再是烦恼而是生命中必然的乐曲,奏响中年人的春天!
我觉着读一读周作人的《春水煎茶,听雨看花》,我们的生活的甜会慢慢释放。学生可以学会写散文写日记,成人可以体会到生活的美好。老年人可以回味人生的滋味。这本书是一本老少皆宜的精神佳品。
《春水煎茶,听雨看花:周作人散文精选集》读后感(四):争议人生的无可争议之作
周作人是一个有争议的人。有人说他曾经担任过抗战时期伪政权的官职,是“文化汉奸”,他自辩解说只是落实上级指示,留守校园代为看护。孰是孰非,众说纷纭,如何定性,历史自有公论。但对于他散文的高深造诣,则是毋庸置疑的了。这种无可争议,源于周作人写散文是认真的。
这本《春水煎茶、听雨看花》摘自周作人散文经典名篇。细读每一篇,都能给人以细致入微、润物无声的感受,不管这种感受是阳光晴朗的,还是小雨淅沥的,是纷繁复杂的,还是简约精致的。
他的笔触很细。一个酒鬼估计是不大关心酒是怎么酿出来的,也不会去了解喝酒的杯子有什么讲究,心里想的只是大口喝酒、大块吃肉,烂醉如泥之后享受到的不是喝酒的乐趣,而是呕吐的痛感。这不仅浪费了酒,也失去了喝酒的本意。周作人谈喝酒,不仅介绍了酿酒时如何听熟,喝酒应该用什么酒器,特殊地域喝酒的风俗,更探讨了喝酒的本真在于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如同魏晋士人三五成群、郊游山林,席地而坐、觥筹交错,谈天论地、清静玄谈,要的就是微醺时神思漂游的那种感觉。
他的态度很诚。周作人写散文,不是随心所欲、信口开河。特别是对一些众说纷纭的说法,没有人云亦云、以讹传讹。他虽然谦虚地说自己不是文人也不是史学家,但他的散文中处处散发着求实的味道。说起点心,一般人认为就是小吃罢了,本不会想到何为“点心”,南北点心谁先谁后,这种说法从何而来?周作人为此做了考证,引经据典给出相对严谨的判断。写散文写到查据考证的境界,周作人严谨的写作态度可见一斑。也只有这种深厚的古史积淀,周作人才能把散文写得这么富有底蕴、劲道十足。
他的思绪很远。小孩子喜不喜欢苍蝇我是不知道的,我也忘记了自己小时候喜不喜欢苍蝇,至于大人估计没有喜欢这种传播细菌的小东西,不知道周先生写苍蝇是出于什么考虑?他一边写出了苍蝇的种种不好,一边又用了一则希腊传说、一类史诗中的比喻和《昆虫记》中的记录,来描述苍蝇身上蕴含的精神,甚至还用到了《诗经》这部中国最古老诗歌中的名句为其正名。联想到这篇文章发表的时间(1924年),国内正处于战乱频仍、动荡不安之际,国家何去何从一片茫然。也许,他把千千万万的一般民众当作无头苍蝇,虽然着有固有的劣根性,但也应该享有生存的权利。写到这里,我忽然又想起,这苍蝇也可能是彼时的军阀,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一定要叮你一口方才罢休”。
他的感悟很真。作为鲁迅的弟弟,哥俩在旧中国时代的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鲁迅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比周作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抛去这些外在环境的影响,单论周作人散文的品味、格调,能够在风雨飘摇的乱世之中保持一份“冲淡平和”的心境实属不易。但是,如果认为周先生如同隐者一般一味超脱世外也不尽然。1924年7月周先生写过一篇《沉默》。为什么要“沉默”?除了省力、省事的表面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我觉得人之互相理解是至难即使不是不可能的事,而表现自己之真实的感情思想也是同样地难。”既然无法相互理解,当然不如沉默。沉默是一种无声的表达,也有可能是种无言的抗拒。
周作人的这本散文集,当然都是名篇经典,但如果单纯作为一部散文游记或者猎奇选编来读,必然会辜负周先生作文时的一番苦心,难免让周先生大失所望。
散文背后,尽是人生。处在当时的环境之中,即便是得道高僧尚不能超然世外,何况一个走在时代前列被战火硝烟与尘间杂事笼罩的文人。
《春水煎茶,听雨看花:周作人散文精选集》读后感(五):丰厚柔韧 冲淡平和 日子另有味道
读到周作人散文精选集《春水煎茶,听雨看花》时,北京连续几天下着雨,是那种夏日里的雷阵雨,时大时小,时停时急,雨雾弥漫,西山渐隐渐显;我读几页书,就抬起头看一眼窗外,窗玻璃上的雨痕走的很快,从上至下,倏忽就留下一条雨滴走过的划痕,然后就不见了。
好像这种天气,读周作人,还是挺般配的一件事。他笔下的悉悉索索的那种日子,细腻入微地婉转,时而有些轻松,时而却是太深的叹息,有时又似乎听得到潜藏在他心底里的那种沉闷的雷响起。是怎样的一个人?有着怎样的心思?将自己经年累月里兜兜转转的心绪,用一句又一句不着痕迹的话语,看似软绵绵地,却也有雷声滚过,写了日常,写了故乡,写了初恋,写了心底里的一种怨念,也写了一种遗世独立的冲淡平和。
同样是北京的雨,我所能记述的日常寥寥无几,但周作人在其《苦雨》一篇中记录了他对于北京的几场大雨的细微心思,今日读来,竟然有种工笔画的质感。
“这回的大雨,只有两种人最喜欢。第一是小孩们。他们喜欢水,却极不容易得到,现在看见院子里成了河,便成群结队的去‘淌河’去。赤了足伸到水里去,实在很有点冷,但他们不怕,下到水里还不肯上来。大人见小孩们玩的有趣,也一个两个地加入,但是成绩却不甚佳,那一天里滑倒了三个人,其中两个都是大人——其一为我的兄弟,其一是川岛君。
第二种喜欢下雨的则为蛤蟆。从前同小孩们住高亮桥去钓鱼钓不着,只捉了好些蛤蟆,有绿的,有花条的,拿回来都放在院子里,平常偶叫几声,在这几天里便整日叫唤,或者是荒年之兆,却极有田村的风味。有许多耳朵皮嫩的人,很恶喧嚣,如麻雀蛤蟆或蝉的叫声,凡足以妨碍他们的甜睡者,无一不痛恶而深绝之,大有欲灭此而午睡之意。我觉得大可以不必如此,随便听听都是很有趣味的,不但是这些久成诗料的东西,一切鸣声其实都可以听。”
-《春水煎茶听雨看花-周作人散文精选集》第三章之“苦雨”
其实读周作人先生的文字,总会有着些许矛盾的心情做背景。因为学生时代认真读过鲁迅先生的很多文字,甚至是每一篇都几乎划重点背诵,爱屋及乌,自然会对有关周树人和周作人生活上的故事很是关心,他们之间的兄弟决绝,作为读者自然也就将他们两者做了一个阶级的划分。年轻气盛时,我是不读周作人的。鲁迅先生文笔的犀利、凝练已经在自己心底里埋下了深刻的种子,那种对立面的、有着周作人标签的阴郁甚或是含混不清的人生意味,是不能接受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自己心底愈发变得柔软起来,没有了年轻时期的莽撞而又慌张的生活样子,渐渐发现人生其实另有况味,也有另外的文章适合我们阅读。这时候偶尔读起来周作人的一些短文,竟然看到了他之于生活中的一种从容,是那种有着“余裕”的人生态度,也是一种光芒,也有一种面对人世间种种纷争可以淡然处之的清欢。与其到处面红耳赤地争辩,不如沉默面对大自然里的各种声响。 是啊,为什么人们都过着那么急促、局限,而潦草的日子呢?瓦屋纸窗,清泉绿茶,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春水煎茶,听雨看花,对萤火出神,闻鸟鸣辩言,得片刻深远;用自己的双眼发现生活之中隐藏着的各种美好、美妙,在细碎的光影流转之间,释放、抒发、隐匿自己的情绪、情感,不正是普通人面对艰苦人生该有的冲淡平和之心么?
看穿世事而洞察人性,也许会变得这样平和,其实这也是一种无力之感,因为没有了那种抗争的激情。但人生终归是单向跑道,我们不能无动于衷地从生至死,也因此,个人角度的感悟生活,也是弥足珍贵的精神力量。“我只希望,祈祷,我的心境不要再粗糙下去,荒芜下去,这就是我的最大愿望。”半日闲坐,半日读书,半日偶得,想必这样的话,也是许多人有过的感喟。 作为普通读者,这么看周作人的文字,不妨可以是换个角度审视自己粗糙的生活。尽管我们已经步入现代社会,各种智慧、智能、数字化都在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但细论起来,生活的粗糙度,却是比之从前更甚了,因为似乎我们过的更匆忙了。 偶尔,读几页闲书;偶尔,听几声鸟鸣;或者偶尔,在雨天里想一下大雨之后的欢乐与愁苦,不同的情景,看得见的,摸不着的,靠想象的,都是一种放空心思的演练。粗糙的生活不是我们的选择,慌张的日子也有许多不得不,我们可以尝试细数花瓣,慢火煎茶,用逐渐柔韧起来的心态,对抗日子的平凡蹉跎,也可以抛开沉重的人物历史背景,读一读被许多大家赞叹的周作人先生的散文精品,细品慢读,冲淡平和之中,夯实我们内心面对艰难、面对粗糙人生的厚度和韧度。
(书影拍摄/素手)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行路与读书”,慢品细读,日子悠远,我们慢慢来。)